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文字指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9 13:1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文字指瑕
唐建新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课标语文教科书的前言是编者呕心沥血打造出来的,冠以“致同学”三字的标题。七年级上册的“致同学”,短短400字,在语言表达上却不尽如人意。
    两处的设问,对语文教科书“你喜欢吗?”“你是否感到仿佛走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学生或读者该如何回答,难道一定得顺着来吗?
    第二段结尾两句如次:“围绕6个主题,你可以自由地进行读写听说。“名著推荐与阅读”“问题与讨论”两个专题,将丰富你的学习内容,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并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为你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也许这是你未曾见过的新设计,但愿你喜欢。”句子“将……开拓了”是时态上的病句,内容上也没有说清楚,且表达也缺少语文的滋味。所谓没有说清楚,是因为专题在单元内还是单元外,教材实际存在的标注了“专题”二字的如“专题:长城(或汉字等)”还是不是专题;“综合性学习与实践”为什么在这前言中没有涉及,如何归类,给人的印象也不太明确。“6个主题”应该按照国家的数字表达规定,在十位数以内应该按照习惯为“六个主题”。
     第三段的文字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学习语文要靠自己的力,要自己去探究、发现。相信你会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求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自由地翱游。”作为结束语,这段文字要表明的似乎是:本教材是自学教材而非学校课堂使用的教科书,因此,在三句话里连续使用了五六个“自(自己)”,意在区别于基础教育强调共性强调学生社会化程度提升的学校教材。这里似乎还有一个问题,对刚入读初中的孩子,如果直接追求真正的教育是不是就退学在家进行自修;学习方法追求科学还是寻求适合自己且卓有成效。在语文学习中方法可以有那么重要,可以替代学习本身吗?
      七年级下册的前言“致同学”中的第一句,“读完语文实验课本七年级(上册)……”没有书名号,也不知道括号里的字该不该读。接下来的第二段“读读新一册课本,你可以领略古今优秀人物的风采……咏唱讴歌祖国的动人诗篇;发生在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信息报道……”这里的“新一册”是怎么区别于“老一册”的,费解;“咏唱”一词也不知道出自哪一年的词典,“新闻报道”什么时间就变成了“信息报道”。
     第一篇课文应该上最令编者满意陶醉的课文,然而这是一篇很不适合于初中语文起始教育的课文。一,引文部分大于正文,给学生的感觉,以后开头随便写几句,后面跟上一篇长文,就算自己完成了一篇文章的写作;二,文章的观点很极端,也很偏激,文学作品的阅读甚至阅读只有一种感受“激动人心”,此外就只剩下无聊;三,语言仍然有进一步推敲的必要,如“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
     再看特约课文,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首先是文章的文化含量就不足以进入现代经典成为课文,因为文章里最缺少的是感人的细节(仅仅有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文章一开头点出的是“几件事”,而第一部分落笔是说理“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整个课文语言缺乏灵气,一点不滋润。如“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有语病的地方很多,但是,编者既然要选编进教材,就应该在内容与语言上进行认真打磨。使其足以担当起教科书的示范重任。
     同样是本课,在注释里也可以看出编者的语言表达缺乏规范和严谨。如“[《千家诗》]这里指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大都是唐宋作品。”一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二是用“作品”来指称则不太妥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1:02 , Processed in 0.11447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