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家徐冰用符号写《地书》 寻找普天同文理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9 14:0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艺术家徐冰用符号写《地书》 寻找普天同文理想2012年05月04日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陈川



徐冰最新作品《地书》
它不是绘本,也不是漫画,但100多页的书里却没有一个传统文字,甚至连版权页也没有一个字,但是,无论身处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是有当代生活经验的人,就可以读懂这本书。这本名为《地书》的无字之书,是当代艺术家徐冰继《天书》和《新英文书法》玩味文字游戏后,历时7年创作的“新象形文字”作品。近期,徐冰正携《地书》在上海展览,同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地书》也将与读者见面。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徐冰就刻制了3000多个自己创造的“伪汉字”,并将其取名为《天书》。《天书》以图像性、符号性等议题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自1988年首次展出后即在艺术界引发了轰动。
1990年,徐冰移居美国,陆续创作出《新英文书法》、《鬼打墙》、《地书》等。从《天书》到《地书》,徐冰一直在试图构建一座超越文字障碍的巴别塔。《地书》以钟点为划分章节的依据,用各类标识、符号记录了现代城市白领一天24小时的典型生活。它延续了徐冰长期对于符号、文字及意义之间关系的兴趣,用艺术家自己的话说:“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 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徐冰表示,对标识传达功能的兴趣,最早是受到机场指示系统和飞机安全说明书的启示。在多年的旅行中,徐冰偶然发现,机场标识和航空公司的安全说明书的设计都是以非常简洁的图形来传递信息,基本上不用文字就能把复杂的内容传达给来自各个地区、讲各种语言的乘客,相当于一个“国际读本”。而作品灵感的核心来源,“源自于我们的文化传统,远古先人的智慧。我对图形符号的敏感,是由于我有象形文字的传统和读图的文化背景。”
从那以后,徐冰开始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各种标识,多达上万枚。经过近七年的材料收集、推敲、试验、改写,最初的灵感终于转化成一件成熟的作品。作家格非评价说,《地书》的写作,让我们看到了语言重返自然的可能性。
因为每天都会有新的标识的出现,徐冰一直到现在还在收集各类符号,他希望《地书》是一个开放的作品,并表示,“《天书》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而《地书》则表达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据悉,为配合《地书》的创作,徐冰还制作了“字库”软件。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4:09:12 | 只看该作者
从《天书》到《地书》:艺术家徐冰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2012年03月17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台北3月16日专电(记者 任沁沁、张承志)台北诚品信义店的画廊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因为这里正在展出国际艺术家徐冰的作品《天书》和《地书》。来自宝岛南北的人们纷纷聚拢过来。传越时空的文化殿堂中,人们产生了一种敬畏感和倒错感。日前,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在台北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谈他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创作的灵感源泉。
灵感源自中国文化内核
《天书》的创作始于1987年,其发明者徐冰用宋代的活字印刷术将四千多个无人能懂的“汉字”印成线装书和长卷。在当时的国际艺坛,《天书》曾引发热烈讨论,被编入多本国际艺术史教科书,也因此奠定了徐冰的国际艺术地位。
如今再忆《天书》的热烈反响,徐冰淡淡地说,所有灵感都来自于中国的文化内核,“之所以引起西方反响,是因为西方艺术圈也需要补充本身缺失的文化养料,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就是一种养料。”
学版画的徐冰,曾每天泡在北大图书馆善本库,研究线装书知识,学习汉字构字技巧;也曾停止所有活动,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刊刻数千个自己也不认识的方块字。
在充满诱惑又浮躁的社会里,徐冰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以坦然澄澈的虚静之心,用一种平凡的工匠式方法,成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构想。
追逐“普天同文”的艺术理想
相较于无人能懂的《天书》,此次展出的《地书》则全书没有一个文字,所有内容由符号、标志写成。“如果说《天书》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地书》则表达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徐冰说。
这次的创作,勾起了徐冰用符号表达复杂事情的兴趣,他开始搜集、研究、整理各地不同标识,研究数学、化学、物理、制图、乐图、舞谱、商标等专门领域的表达符号,创造出一套新的地球村语言。
“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只要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文盲都可以读懂这本书。打破了语言的界限,实现了普天同文。”徐冰说。
当代艺术家需面对资本、契合人民
对于当代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复兴,徐冰持正面态度:“这个时代太伟大了,但作品跟不上这个时代的伟大。”
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艺术界有两个变化,一是出现新潮艺术和当代艺术,二是受西方当代艺术影响有了艺术市场。这两个变化构成新的艺术环境和艺术生态。
“艺术市场有它存在的合理因素,当今任何领域都要面对资本,艺术家也要思考如何面对资本的问题。”徐冰说,中国的艺术市场在短期内迅速形成,推出高价位艺术家,在很短期内可以有市场的生长和市场的泡沫,甚至市场的崩溃、变动等,但这些对于中国艺术圈都是有益的课程。“至少把中国的艺术放在世界面前,让世界的文化界、艺术界、金融界共同关注”。
“传统艺术需要重新复兴,就要找到一个激活点,这就是和人民大众的契合点。只有大众喜爱的艺术,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他说。
这位中国当代最早蜚声海外且至今仍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始终非常清楚地认为:“人们喜欢中国的艺术家,实际上是被中国的艺术所吸引,对中国的问题感兴趣。他们喜欢通过你的作品人们感受到有关中国的信息。”
他说,艺术永远都要和人民发生关系,真正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长久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3:38 , Processed in 0.06311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