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个“座右铭”与我的成长■江苏 冯卫东
常言道,人到中年万事休。这话有道理,不少人到了中年,无论是内在精神,还是外在行为,都变得委顿、消极、没落,我以为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还是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人各有志,无可厚非。而我似乎是在跨入中年门槛之后,才有了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强烈的“人生自觉”,这种“自觉”是有生之年必须有所作为的责任感,是赋予平凡生命以应有价值的意义感,是渐有经验、能较好处理多种关系的理智感……我是“人到中年万事忙”,其中自然有一些世事俗务的“忙”,而最大的“忙”却在于忙工作、忙事业、忙教育--为自我的成长、为担当的使命而忙。我的“人生自觉”来得有些晚,但既非“聊胜于无”,也好于那种“早慧”却于不久后便“大彻大悟”,以为人生不过尔尔而偃旗息鼓,最终无所作为的情形。这晚来的“自觉”中其实内蕴着一种宝贵的“可持续发展”的力量。细心玩索,我感觉,这种力量又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个人先后的四个“座右铭”,是它们给了我求好向美、完善自我的动力。
■ “天道酬勤”
这是我的第一个“座右铭”。
1985年夏天,我由南通师专中文科毕业,分配到家乡一所新升格的农村完中。在师专,我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一个,正值青春期,基本上处于年幼无知、懵里懵懂的状态,更没有半点“人生规划”意识,加之当时新的“读书无用论”微澜泛起,我(也包括一些同学)没有好好用功读书,所以这三年中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十分有限。
初为人师,我便闹出一些笑话。只说板书时写错别字吧,譬如,我把“凑”的左边写成“氵”,把“双管齐下”的“齐”写作“其”,更要命的是,有一次上汇报课讲《扁鹊见蔡桓公》,我把“讳疾忌医”里“医”字中的“矢”写为“关”,一个学生当面给我指出,而我还不以为非--因为从小到大,这个字我都是这样写的啊!--直到他指着文中“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一句为自己证明,我才知道自己确实错了,而且错得极其没有道理,不可原谅:我不仅受着过去学习所留下的顽固印象的负面影响,而且在备课时也囫囵吞枣,漫不经心,要不然绝不至于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我顿时脸红到脖子根,没能再讲下去,后来也不知道是怎么下课的……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而类似的情形却不在少数,以致自己都有怕上讲台的感觉,刚刚燃起不久的从教热情迅速冷却下来。
人的一生中往往有一些“关键事件”,而工作第二年我便遇上江苏省大专起点中文本科段自学考试,这就是我的一次“关键事件”。通过自学可以拿到本科文凭,这在江苏乃至全国都是创举;而如果没有它,我至少还要再过几年才有资格参加本科函授考试,自然又会蹉跎一段岁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