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青基会长蔡元云:做一个有中国魂的中国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1 19:2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香港青基会长蔡元云:做一个有中国魂的中国人  2012年05月11日  作者:杨桂青 黄金鲁克  
“做一个有中国魂的中国人”
——访香港青年发展基金会会长蔡元云先生
图为蔡元云先生
  能否做好青少年工作,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港澳台地区均把青少年教育视为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并且积累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宝贵经验,值得内地学习与借鉴。日前,香港著名青少年工作者蔡元云先生因公务来京,本报记者借机对其进行了专访。
——编者 
  ■本报记者 杨桂青 黄金鲁克
  近几年,蔡元云先生在内地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作为香港特区四川重建督导委员会医疗康复小组成员,他一直在关注汶川灾区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他任会长的香港青年发展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的“培育卓越生命”项目,也在进展之中。他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合作,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向导与生涯发展支持项目”、“外来务工子女健康发展研发项目”,帮助很多孩子找到了成长的目标和力量。 
  “蔡医”,是香港认识他的人对他的尊称和爱称。因为39年前,他曾经是医生,后来放弃医生这一待遇优厚的职业,投身青少年工作,至今不改,而且还要继续做下去。他,还是香港突破机构荣誉总干事。 
  在蔡元云先生来京对北京青少年工作者进行培训之际,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以期从他的经验中汲取教育灵感。 
  “你内心有一团火是为年轻人燃烧的”   
  记者:蔡先生,您好!我们了解到,您在加拿大拿到医学博士学位,而回到香港后,又在中途义无反顾地放弃从医并转身青少年工作,一直坚持到现在。您最初是怎样作出这种抉择的? 
  蔡元云:我1971年在加拿大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学成后在香港行医5年。我大学前受到的教育基本上是英国教育。在英国殖民地下,香港是没有公民教育、国民教育的。 
  后来到加拿大,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是中国人。那时,加拿大人刚刚开始寻找加拿大人的身份认同,开始拥有自己的国歌、国旗,开始摆脱英联邦的阴影。后来,一些外国人用很标准的普通话给我讲国家的故事。我很奇怪,为什么这帮外国人比我更了解我的国家?那时候我突然有了点觉醒,意识到我是中国人。 
  记者:您“弃医从文”,是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吗? 
  蔡元云:鲁迅先生对我有影响,因为鲁迅先生是中国魂。在他们那一代,中国被列强瓜分,整个政治经济状况有很多让他看不过眼的东西,他写《阿Q正传》、《孔乙己》等,很有风骨和中国心,而且敢于讲话,是我很羡慕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是这样,有良心、讲真话,而且对自己的身份很认同。他到日本念医学,但在日本醒悟过来,医学不如文化对国家有影响。在加拿大,我有一种身份的醒觉,我是中国人,所以我又回到了香港。 
  记者:香港突破机构的苏恩佩女士对您选择从事青少年工作是否有影响? 
  蔡元云:当然有影响。苏恩佩是一个很特别的中国人,她在美国学成后放下感情,回到亚洲并成为很出名的作家、编辑。后来,她面临很重要的问题——年轻一代如何为香港发展作出贡献,因为香港上世纪70年代经济比较发达,但年轻人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于是,她创办了《突破杂志》。   
  我和她相遇在香港。她问我是否愿意加入青少年工作,我说,我很喜欢医学专业,是一个很不错的医生。她说,但你内心有一团火是为年轻人燃烧的。这是真的,我回香港后,很多学校邀请我讲授和年轻人有关的课题。所以,1973年开始,我决定上午在医院,下午在突破机构,从而开始了我的青少年工作生涯。 
  记者:您在“突破”机构做了哪些工作? 
  蔡元云:我们在突破机构作的研究是“根”,我们的根就是生命。第一个“根”是“植根香港”,就是肯定香港的孩子是香港人,不要轻看这个城市,要敢于承认自己是香港人。第二个“根”是“寻根中国”,就是不要忘记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种族、我们的国家。当初讲“寻根中国”的时候,很多人是抗拒的,因为香港人都拿不同的护照。但无论什么护照,都是“美籍华人”、“加籍华人”……都有一个“华”字,这也是我们永恒的根。第三个“根”就是“扎根永恒”。我们的工作是三个字“植根香港,寻根中国,扎根永恒”。 
  香港刚刚回归时,就出现过香港有没有“根”的问题。无根的一代,就是没有生命的一代。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19:27:31 | 只看该作者
“我真没有想过放弃”    记者:您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青少年工作,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有没有想过放弃? 
  蔡元云:最大的困难来自我的父亲。他认为我是蔡家第一个念大学和念医师的,却去搞杂志,是不可理解的。好在我母亲支持我,她说服我父亲尊重我的选择。 
  此外,我们当初是没有钱的,只是借人家办公室的一个小房间,而且只有两张办公桌。但从那时起,就工作得非常开心,因为很多人愿意做志愿者,突破基金都是志愿者捐献的。后来,我们发展到在香港大概有220个全职同事,并发展了一个青年发展基金。所以,我真没有想过放弃。 
  记者: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先生对您的工作很感兴趣。 
  蔡元云:对,这个很奇怪,在我意料之外。因为我们都是百分之百的民间团体,没有政府资助,原本以为政府完全不知道我们的存在。香港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一个政治组主任曾打电话给我,邀请我做中央政策组非政府组的顾问,主要负责青年政策问题。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的4家电视台联合要求董建华特首向全香港宣讲他的施政纲要。这是董特首上任后第一次政策公开,他邀请4位社会人士对他的施政纲要作公开响应,其中一位是金融界人士,一位是研究政府政策的人士,一位是记者,最后一位是我。 
  我的响应,相信董特首意料不到。他说,香港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要改革教育方向。我响应道,香港的老师很疲劳,应该把空间好好给他们,让他们定位清楚一点,因为老师是教育中最关键的因素。我的响应就是这样。后来,新的中央政策组主任打电话给我,说他们决定还是让我做顾问。 
  记者:香港回归后,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蔡元云:在1997年之前,突破机构向当时的香港政府申请了一块儿地。1997年之后,香港重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我们就成立了突破青年村,培养香港和内地21世纪的仆人领袖。我们发觉,之前香港不敢有计划超越1997年。但我说,年轻人95%都会留在香港,所以一定要超前一点,不要认为1997年后香港就没了。 
  记者:董建华特首对你们的工作持什么态度呢? 
  蔡元云:在那段时间,我就发觉董建华知道我的存在,他特意来看望青年村。他很感动,因为看到很多年轻人在想将来怎么贡献社会。后来,他对我说,青少年很麻烦,又要自杀,又要跳楼,你为什么做这么多年还在做?我的响应是,一般人只是看到年轻人黑暗的一面,我却是看到他光明的一面。我不是看他受什么伤,有什么不对,我是看到他们有很多潜质的。所以,我对他们很有盼望。他说,难怪我每次跟你谈话,都感觉很有盼望。后来,我又担任了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 
  记者:您提到过,要做好青少年工作,政府官员和青少年对话是必要的,为什么呢? 
  蔡元云:我任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时,在香港18个区都成立了青年论坛,让青年人有机会发表意见。但是,我要求年轻人不能只提出问题和批判,还必须通过研究来提供一个解决方案。然后,我把教育官员召集过来与青年对话,从而把年轻人的意见纳入政府政策制定中来。这样,年轻人也会觉得政府尊重他。因此,政府高官和青少年对话是必需的。而且,青年政策不能只在图书馆里做研究,还一定要跟年轻人交流。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19:27:5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灵魂的卓越非常危险”    记者:您反复强调生命有可能,生命是什么,卓越的生命又是什么? 
  蔡元云:哈佛大学一位教授的《没有灵魂的卓越》一书指出:在21世纪,虽然我们对自己的学科有专业的知识储备与研究,但仍然需要不断跟进,所以我们需要卓越。而且,每个人有不同的卓越。例如,刘翔的卓越不仅仅表现在体育方面,还表现在坚韧、良性人际关系和承担能力等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医生,是“非典”时期亚洲的英雄,但他另一个卓越是在临床治疗时能够把爱传递给病人和同事。 
  一些人追求知识和技术的卓越,这些是专业的卓越,但是没有灵魂的卓越很危险。例如,我们这些年在北京做外来工子弟进城之后的课题。我们主要做的是:第一,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让他们拥有城市公民的身份意识;第二,给他们生命力,让他的生命素质得到提升;第三,提供生产力,让他们有足够的装备贡献北京。天生我材必有用,没有一个没有用的孩子,先天性可能身体有残缺,但仍然可以贡献家庭与社会。所以,生命是有可能的。 
  记者:我们能感觉出,您在与青少年交往时,对他们倾注了很真诚的爱。 
  蔡元云:其实,影响我的,除了鲁迅先生,还有冰心女士。她的灵堂上只是一句话,“最大的就是爱”。所以,在灵魂里,最重要的还是爱,人与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管理者与人民之间,都是一定有爱的,爱很重要。 
  记者:您常年和青少年打交道,最享受的事情是什么? 
  蔡元云:最享受的是,看到青少年真的在改变,特别是他们的精神面貌在改变。无论我在香港,还是在内地,我最开心的就是看到青少年都有一个梦,都有他们的长处。只要你跟他们同行,就可以帮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我们提出“敢梦、敢爱、敢飞”,“敢飞”即冒险。无论社会感觉他们多么不成功,比如说吸毒,但只要他们感觉到有人在相信他,在陪他同行,他是可以起飞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19:28:20 | 只看该作者
“一代更比一代强”    记者:您曾把新的一代称为“Y2K新人类”,内地现在也不断涌现80后、90后,甚至00后的说法,您怎么看这些“新人”?  
  蔡元云:“Y2K”指进入21世纪,不只是一个世纪,而是一个新的千禧年。所以,我们要了解到新生代的处境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我曾经用五个英文字母来描述他们的不一样,英文是“GBCDE”。 
  G是Globalization,即全球化。 
  B是Biotech century,即生命工程或者生命科学年代。它对人的基因突破有了新的看法,医生开药不像以前那么简单,不是心理治疗,而是基因治疗。 
  C是Clash of civilization,即文明的冲突,也可以具体到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冲突。老一辈人出生、成长甚至死亡都是在某个固定的乡村,但下一代完全不一样,人口流动让不同文化的人走到同一个地方。例如,现在问谁是北京人,就很难回答。 
  D是Dragon century,即龙的世纪。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在其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说,21世纪是龙的世纪。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经济、体育、科技正在崛起,这些都是过去我们没有想过的。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人怎样与全球互动,年轻一代与我们完全不一样。  
  E是E-generation,即数码的一代、网络的一代。我们过去的教学很简单,但现在学生一上网,就能与全球接轨,什么信息都有。而且,数码的一代很有创意能力和辨别能力,真的可谓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记者:年轻一代本身是否存在困扰?  
  蔡元云:当然会有困扰。他们感觉竞争大、感觉悲观、感觉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而且,我们这一代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因为我们这一代还是占据很多很重要的位置,让他们觉得很难出头。 
  当生命充满困难与挑战时,要坚定地知道自己是谁。我对未来的一代是充满信心与盼望的,并相信他们会代表我们国家闯出一个名堂来。 
  我的小同事明皓,在香港读完大学后去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就来我们的青年基金会作研究。她爸爸最初也很恼火,为什么不去大学教书,偏偏来这里。她背起背包来到内地,这几年和另一位哈佛大学博士在民工子弟里做了一些很扎实的工作。大家不要只听我们这一代的故事,也要听听他们的故事。他们就是你们要找的80后。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19:28:46 | 只看该作者
  “我发现我们中国有很多的宝” 
  记者:您已经在香港和内地从事青少年工作达到39年,您觉得现在香港应该特别注意什么? 
  蔡元云:首先,我们一定要放眼全球,具有国际眼光。香港有150年是殖民地,没有自主,所以香港在某种程度上先天处于逆境,而且什么资源都没有。我们那个年代,只有2%的人可以进大学,现在也才18%。所以,很多香港人去全球念书,并吸收了不同文化的养分。因为香港是开放的城市,所以英国的文化来了,但我们没有忘记中国文化,而且日本、美国、印度、韩国等不同的文化在香港实现了交流,所以香港有它特别的地方。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不足。  
  其次,是尊重法制。 
  最后,不得不提到香港精神,什么是香港精神?一是逆境中的自强,香港的资源有限,但竟在全球的创意中拿了很多奖,例如香港的电影、音乐等;二是国际上坚持诚信,包括在金融、工商业及教育等领域内坚守专业操守。香港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如何保存?其实,跨代可以交流。因为年轻一代的视野非常开阔,但上一辈也很厉害,他们之间是可以互补的,这样就可以把香港原有的精神保存下来的。而且,青年的国民意识比上一代强,特别是回归之后,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很注重国民教育。 
  记者:内地应该向香港学习借鉴什么? 
  蔡元云:不敢当。我来往于香港内地之间已经有15年了,我发觉我们国家真的有很多很宝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里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有一段时间把这些忽视掉了,这是不应该的。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注意到要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当然,传统文化有些地方也是需要修正的,毕竟时代变了,相信孔子活在今天,也会把《论语》的内容在原则不变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来配合当今社会的变革和需要。但是,很多还是很好的,比如孔子所倡导的人伦关系、老子《道德经》里的“道”、“上善若水”,等等。一定不要认为什么都是西方的好,但同时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因为全世界文化各有其长处。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这个立场是很高的文化立场。 
  所以,我从香港来内地学习,我发现我们中国有很多的宝。 
  记者:这几年您接触到很多内地青年,您对他们有什么印象? 
  蔡元云:他们的基础教育很强,文字表达、言语表达以及很多方面都很优秀,而且他们有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我们那一代,出国是被人看轻的。 
  现在,我们念大学的机会很多,但一定要做一个有灵魂的中国人,有中国魂的中国人,有生命的中国人。而且,我们还需要卓越,因为21世纪对我们的要求真的很高。全世界都在进步,我们下一代也应该要不断进步。 
  链接 
  蔡元云1971年毕业于加拿大曼尼托巴医学院,获取医学博士学位,学成后旋即返港,于播道医院行医。当时,因感香港青少年的困境和需要,于1973年与苏恩佩创办《突破杂志》。1976年蔡医生再往美国三一国际大学攻读心理辅导,学成后回港至今。于2001年被香港浸会大学颁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并于2006年被华东师范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 
  蔡医生曾任突破杂志社长、突破机构总干事,现任突破机构荣誉总干事及青年发展基金会长。而“突破”亦从《突破杂志》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青少年文化、教育及服务机构。另一方面,蔡医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被香港政府委任为多个有关青少年政策及服务的委员会成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5:09 , Processed in 0.06901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