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惟楚有才,于斯为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0 12:5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惟楚有才,于斯为胜

——首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散记



苏州
史金霞






“十多年前,经由教育在线,一个老师以他的思想与文辞引起我的极大关注。


她的网名叫沧海月明。喜欢这种意境。


李商隐有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一种爱的境界。


有明月对大海的深情注视,也有大海对明月的无限包容。如果比成阅读,大海是书籍,明月是我心。

后来,这个叫沧海月明的老师从河北去苏州,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再回到体制内。

她是就是史金霞。”

这是黄耀红老师在首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3月24日一早的活动开始,主持介绍我时的一段话。

与黄耀红老师相识确已十年之久了,当年我还在河北工作,经常会给高三的学生印黄老师的大作,谈唐诗中的月亮,谈语言文字之美,谈怎样的文章是好文章……黄老师的文章接地气而有天风,境界开阔而又鞭辟入里,不以文辞取胜而辞彩繁茂,不求惊世骇俗而内蕴深厚,是那种令人读之再三回味深长的大家之作。

我远在河北,又至江苏,黄老师在他负责编辑的《湖南教育》杂志上,曾几次发我文章,而最近,他们又编发了苏大附中徐飞老师为我的书《不拘一格教语文》所写的书评。这样源远流长的情谊,实属珍贵。而我与黄老师神交已久,却素未谋面。

2012年2月13日,黄老师询我以参加论坛事宜,我毫不迟疑便答应了。



1


“潇湘”二字,是多么美丽的词汇,无数的古诗文中,吟咏不尽,令我神往。

三月春光乍起,我便有幸来到了湘水之畔,岳麓山下,这一座名叫长沙的城市。

出发前日夜晚,收到熊妹短信,关照我长沙天气多变,阴雨连绵,注意添衣御寒防雨。细节之处见精神,人未见,心已甘。

3月23日下午三点,我到了长沙。

熊妹举着牌子接我,却在我还没有看到她时,便冲我呼唤招手,呵呵,看来我确实比较好辨识,人与照片差距不是很大。我对她自嘲道,十年前,我是本人比照片好看,现如今,是照片比本人好看。两人开开心心一路上说说笑笑,司机师傅静默而温馨,如同家里的大叔。

我看到了打扮成绅士模样的收费站,打趣说,即使这样,仍然掩饰不住它劫道的本质。我看到了传说中的浏阳河,细细瘦瘦如同一条蚯蚓,全没有那弯过了九道弯的妩媚妖娆,病怏怏地趴在那里;为了让我一睹湘江的风采,司机取道沿江路,遥过湘江二桥,穿行湘江一桥,熊妹将橘子洲指给我看,橘子洲原来是湘江中的一个小洲。与浏阳河比起来,湘江自然多了几分宽广和气魄,虽然依然可以看出水位下降的痕迹,但仍不失其浩浩汤汤之意境,所谓湘江北去,还是有几分气魄在。沿江观光带,树影荫蔽,三五游人,或步行,或单车,春日里的一种蓬勃。

不知为何,长沙给我一种类似重庆的感觉,可是,重庆是山城,长沙是内陆城市,应该不同才是。

带着这种迷惑,我看到了岳麓山。

即使没有浏阳河,没有湘江,只是这一座岳麓山,长沙也足够迷人。

一进入岳麓山脚下的大学城,我就被它迷住了,这绝对是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而长沙城,不管它的色调是多么灰暗,交通是多么杂乱,楼群建筑是多么的混乱,住宅与住宅之间的挨挨挤挤,是多么地令人喘不过气来,可是你一旦来到这岳麓山下,来到这一所所没有围墙不分彼此的大学之间,你便不得不为之迷醉。

甚至,因为之前的那种沉闷狭仄,更加反衬出这里的自由舒展,绿树环绕,山宁人和,各种古老而有风致的建筑,掩映其间,别是一种自信,一种从容。一种不为繁杂所扰攘的超乎世外的情致节操,从这里的每一处地方流露出来。静静地,濡染着你,吸引着你,让你迅速地放松下来,喜悦从心中升起,放佛跋涉千里之遥,就是为了寻找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是的,世外桃源。

我以欣喜的眼睛捕捉每一道风景,苍苔幽径斜入林,连鸟儿也放低了鸣啭,低低窃窃私语……我不禁脱口而出:在这里读书教书工作生活,该是多么美好!熊妹闻言,骄傲地说,这是我读书7年的地方啊!



2

未至“红楼”,又收到黄耀红老师的短信致歉,嘱我先休息,他在主持论坛,稍后共进晚餐。

这样的团队,让我想起了《教师博览》,也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细心周到,谦和温馨,与之交往,恰如春风。

晚饭时分,先见到了耀红老师和陈敏华女士,一个儒雅又豪迈,一个大方又温婉,这一对搭档,如同“潇湘”二字,丰富有魅力,不似初相见,直若故友重逢。

丁文平院长,谈吐非凡,纶巾羽扇不在手而在意,其潇洒自信,想必令许多男士羡慕嫉妒恨。帅晓梅女士,这位被台湾学界赞誉为“最美丽的女教师”,端叔典雅,风情流转,顾盼神飞能自持,又不知是多少俊男心中的偶像。被黄老师称为湖湘第一才子的作家诗人吴昕孺,清淡冲和如隐士,谦逊低调有内涵,气质言谈,颇与《教师博览》的才子编辑余华相仿,让我一望而心生敬意,却绝不会觉得他遥远。饮酒之后,便回想当年,讲述自己做语文老师时的粒粒晶莹,兴起之后,敲着酒杯,反复为我们背诵他写给初恋女友之小词的茂林兄,谈吐不俗,机锋敏锐,幽默多趣,风生水转。

一席间,饮酒论道,没有人拼命劝酒,却有人不劝自酌,一杯一杯啜琼浆。敏华笑言,黄老师遇到开心人,饮酒无需劝,若非心中乐,滴酒都不沾。谈教育,论读书,首届论坛,人满为患,一天下来,争论蜂起,说到这些快事,黄老师果然又是一饮而尽。对于世俗,他是个能入能出的人,如同他的文字,有持守,有追求,上达理想之天空,月明星朗,云淡日晶,气象高迈,下接稳固之地气,海纳百川,细流涓涓,朴拙守愚。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们还是歌坛宿将,舞林高手。

但只见,耀红老师,翩翩舞池中,微醺浅醉,凌波微步,迎送美女一个个;闭目听,文平院长,举麦广座前,恍兮费翔,惚兮齐秦,恍惚之间童安格……

所谓才俊者,饱读书,痛饮酒,狂歌善舞,趣味横生,其妙安可道?



3


“史老师的报告,柔如清溪,内蕴极深。她的读书史与教书史,给人无限的感佩,让人看到一种向上的姿势,一种由内而外的知性与深刻。现场答问亦是相当精彩。”

这是黄老师给我3月24日上午三个小时所作报告的评价。

读此评价,诚惶诚恐。就像当初接此任务,战战兢兢。

七场报告,其余六人都是专家大家,都是湖南省内知名的人物,唯独我,籍籍无名,学浅才疏,忝列其间,鸭梨山大。好在黄老师善解人意,一再给我减压,告诉我不要拘泥于论坛主题,“不拘一格”做演讲。

于是,我便将演讲主题定位为讲述一个普通教师的个人成长史,名为《把爱变成看得见》。回顾自己的读书史(听书与读书)和教书史,真实地展示一个普通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即是,这样一个史金霞,是怎么一步步走来的,期间的教训得失经验收获疑惑乃至于困惑,全部如实招来。

三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感谢那些老师们,一直倾听我的汇报,并给我以鼓励的掌声和笑声,结束后,还意犹未尽,纷纷围拢来,拷课件,说感想,话家常,待我如亲故。

“她的讲座题目很美:把爱当成看得见。我很喜欢,不为别的,就是喜欢那种散文的美的味道。她的报告内容没有枯涩的论述,就像朋友一样娓娓道来,不经意间却感悟到了史老师对教育的独特感受。史老师的声音非常柔美动听,但坦率直白,看不到一丝虚伪和做作。在每个人面前,史老师是孩子气的,真性情,真感悟,善良而极富童心。”

长沙归来,我读到谢学宁老师这段文字,心中十分感动。

自讲座结束后,我便不断收到老师们的短信,其中就有这位来自株洲的谢老师,她的短信很长,很真诚,我一直都没舍得删。

还有很多老师加我QQ,跟我交流读书教学的心得体会,甚至养育孩子的甘苦。更不必说刘尔笑和唐泽霞二人了,24日上午,一进报告厅就遇见了唐泽霞,结束时,刘尔笑背后拍我,说要回家先看小米。

再读到唐泽霞(追梦人)在《那些细小的美好》中描写我的文字:
“史老师的报告很精彩。用尔笑的话来说,很喜欢这种底蕴厚实的味道。三天之中,史老师的报告我是听得最认真也最舒心的。她的声音尤其好听,一开口,轻轻柔柔的声线,甜甜的,甚至有一丝娇媚。整个讲座,史老师总是不急不慢,娓娓道来,她讲自己的读书史、教书史、讲她的教学研究,偌大的会场,她端坐前台,就像和三百来个听者拉家常似的,气定神闲、从容不迫、平和淡定、大气沉稳。我不时生出这般疑问,这是写张文质的那个内心也曾有着激烈斗争和纠缠的人么?”
这种毫无距离感的相见,只有意会深已的所谓网恋才能有啊。
     更有一位小朋友,在3月26日晚9点32分,给我发来一条短信:

“亲爱的史老师,美丽的玉兰花开了,开在湖南师大最美的木兰路上。远远望去,成一片花海,视野里满满的都是幸福在激荡。愿和您分享。小马儿”

这样的短信,本身就是一朵绽放的玉兰花啊,生命中的每一个惊喜欢乐,仅仅因为听了我一次报告,她便记得跟我分享,虽然我并不知道木兰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但是,我依然能够想象出那最美的路上,满满的都是幸福激荡的玉兰花的海洋。就像我今天午后,漫步在苏州星海我的校园里,与同事一起,观赏一颗颗盛放的山茶花,雍容如贵妃醉酒,自顾自美在丛林中,再仰望那高大的玉兰树,开出洁白或淡黄的花,烂漫地欢笑在春风里,我的心不禁也飞到了长沙,飞到了湖南师大的木兰路上,去寻找那一匹幸福快乐的小马儿……

她不但告诉我木兰路的玉兰花盛开,她还告诉我岳麓山的后山起火,在她的心中,已经把我这个惊鸿一过的人,当做了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一分子。

这样的情谊,怎不令我心旌摇曳。



是的,长沙我只来过这一次,在“红楼”小住一晚,在师大的讲堂汇报一次,在岳麓书院中徘徊了片刻。

可是,是什么让我,久久地回味她呢?

是浏阳河的凄凉让我心生悲而难忘,是湘江的宽广浩荡让我神驰而流连,是长沙江东与江西的迥然不同让我感慨而兴怀,是岳麓山下的雍容浩瀚让我礼敬而赞叹,是岳麓书院里那个不知名的导游,他说的那一席话,让我难以释怀——岳麓书院学子众多,才俊辈出,却没有一个状元,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岳麓书院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状元,他所要培育的是健全的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心怀天下而不是只为了功名利禄。

这种精神,才是真正的教育精神。

而这个导游一定不知道,在当今的岳麓山下,刚刚举办了这样的一场盛会,几百名教师聚在一起,他们并不是为了分数和成绩,只是为了参加这一场以“面朝书海,春暖花开”为主题的盛会。这是一场读书人的盛会,举办者和参与者,都是为了“拓展中小学教师的阅读视野,提升其阅读品味”,为了让教书的人,成为一个更好的读书人,更好地教书育人。

惟楚有才,于斯为胜,朱张先贤,亦应欣慰!



2012-3-29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3:04:28 | 只看该作者
树枝低了,树枝在长
——写在首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之后
作者:唐玲娟

    春暖,为花开,为树长。
    桃子湖畔,春风点亮圈圈涟漪。
    朵朵鹅黄,朵朵嫩绿,在枝头悄然蔓延。这里,有时空,也有经纬。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温和的特立独行

    “从来没有骄傲过的人,是不会谦虚的。”温和的灯光,温和的语调。然,特立独行的坚定,不容置疑。他——张楚廷校长,一个让我无数次读到澎湃、读到深邃、读到自我的当代教育家,就在眼前。当他以如此平和的方式,将不平凡的教育人生娓娓道来时,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透彻与力量,在会场里缓缓传递。是的,不是每一种伟岸都需要用激情来演绎。缓下的调子,更有穿透心灵的深沉。
    “教什么,写什么;做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774篇论文发表,90部著作已出版,其中独著43部,另外还有20部独著正在出版中。一个一个的数据,在张校长眼里,那么清晰,又那么随意。只是当我们试着取一个数据还原其生长时,我们就默然地变得很低,很低。
    倾听,怀着一种深深的谦卑来倾听,为深度里蕴藏的密码,也为心中声声涌动的追问与求索。

治学——说自己的话。

    “不是编书,而是著书。每本书都是自己的,都说自己的话。”“我非常愿意了解别人,但是不学别人。”是的,独树一帜的大家风范。不论是《感悟教育》、《教育哲学》,还是《课程与教学哲学》、《教育基本原理》、《教育论》……张校长的书,总有着独属于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看不到过多的引述,最主要参考文献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一字,一句,言简意赅。精准的思辨,优美生动的语言。每一句话都领着你向问题纵深处思考。
    在《关于培养可靠的接班人》中,他如是追问——“一位研究生说他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问:你打算接谁的班?谁会给你交班?他何时交,你何时接?你们将如何交接?他全答不上,全是一本糊涂账。反正作为口号念一念,这些具体问题想它干什么?”在《骄傲一定使人落后吗》中,他如此阐释——“太不自信叫自悲,太自信叫自傲,既不自卑又不自傲,这个分寸并不好把握。但是,我们的社会比较容易容纳自悲,恨不能容忍自傲。这合理吗?公道吗?自信不够不要紧,自信过头就不容忍,这合理吗?我们固然应当同情自悲的人,让他们鼓起勇气来;然而,也完全应当鼓励那些似乎高估了自己的人挖掘更大潜能,向世人展示出他并未高估自己。一切善良的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所担心的,不是学生自傲,不是学生高估自己,而是唯恐他们低估了自己,低就了自己,埋没了自己,他们所担心的绝不是骄傲的人群。这是人类良心所致。
    在《目的:让自己成为自己》中,他如此表达——人归根结底是自己在充实自己,自己在塑造自己。教师是站在学生自己通往自己的大道之旁的,而不是横在陆中央的。这样,教师才更方便告诉他看清楚路标,看清楚可能遇到的障碍……企图成为学生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大半是并未把握教师枝叶绚丽多彩之真谛着,优秀教师之优秀恰表现为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灵魂的工程师。”
    一层又一层的追问,似思维的犁铧。问了又问,问了一层又一层,问了一程又一程。“学问,学问,学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那些未曾被问过的,都只是皮毛。”是啊,这就是真正的学问。问中学,学着问,将对问题的思考逐渐引向本源,指向最初,最终问到哲学。在一次次深读张校长的著作时,我真的发现是追问孕育了最美丽的哲学。

读书——勤,乐,安,善



“天天读书,好好教书。”“每天都要抽空读书,读书不能中断。”“以读书确认读书人的身份。”张校长朴实的话语里,传递着朴素的读书之勤。不需要细解,读书成为每一个日子必不可少的部分。“给书注入感情,书也给你感情。越是有情感的参与,就越有动力。这是作用与反作用力。”


“以柏拉图为友,其乐无穷;以亚里士多德为友,其乐无穷;以书为友,其乐无穷。”好一个其乐无穷,好一个乐意读书,并能从中获得快乐。与深邃为伍,所以有了更深邃的追问。


“没有旁骛,一心一意读书。安于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德国大学有一个关键词叫‘寂寞’。实际上,中国人很久以来也有类似的关键词,例如‘寒窗’,又比如坐‘冷板凳’,比德国人说得还形象。中国教育传统把学校与寒和冷联系起来,是很了不起的观念。”(——摘自《太轰轰烈烈的东西是教育吗》)““十年寒窗,坐冷板凳,都是说读书是很辛苦的。读书人,要安于孤独。”“真正读好书,是很不容易的。读书要安,要静。闹哄哄的,脑子就动不起来,动起来了效率也极低。”安于读书,对于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读书品质是相当重要的。


“站在书上读书,我们可以欣赏它,喜欢它,也可以考验它,批判它。”“学问,学问,学着去问。”“对不对?够不够?好不好?这是问问题的三种格式。”“面对书本和现实,我们有太多的认可,太多的习以为常,缺少的是质疑的意识。”是的,缺少质疑,缺少深度思考。善于读书者,善于追问。读他人的书要善于追问,读生活的书也应当善于追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说法是否正确?”“教育与时俱进够不够?”“教育评估是天大的事吗?”这些追问从教育生活中来,也指向教育生活。在这样的读与思的行走中,写书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是的,善于读书者,能以一当十,能举一反三。能问到自己,能超越书籍,也能超越自己。  


生活——玩,简,明。


“关于‘玩’,那个左边不是‘王’字旁,而是玉旁,表示玩是很珍贵的,是宝贝。右边是‘元’字,但元虽是人民币的单位,但繁体字的‘元’是‘圆’字,并且,‘元’字的本义包含原有、原本、原初的意思。元旦是一年的第一天,元月是一年的第一月,元首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元勋是功劳卓著的第一人,元哲学是哲学的哲学,元史学是关于史学的史学,还有元科学,元数学,元教育学,都是最高层次的学问。这个‘元’字很了不起。


原来,玩是一件很高档、很珍贵的东西。”“会玩的孩子,也会学习。”这种对“玩”的正解,表达着一个教育家对个体的尊重,对个体体验、体悟、体察的珍视。“求学阶段,我都是玩过来的。”是啊,“玩”给了一个人生命里最丰富、最广袤的体验。无数的“玩”,无数的尝试,无数的身体力行,让生活更富有,让思考更深刻。


“我有许多爱好:打球、唱歌、聊天、下棋……”会玩,但不沉溺于玩。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总是很清楚。用更多的时间读书思考,与世界交往,与智者对话。张校长的生活丰富也简单。那些从丰富里走出的简洁,透着的是哲人的定力。明白自己的需要,善于把握自己,不为外界所左右。在聆听的时候,我常常忍不住思考——这种“从心不逾矩”的境界,需要多么深厚的积淀,多么坚定的追求?


简而明,温和而坚定。那些在学术和生活里的智慧,似一束明媚而温暖的光亮,照亮每一个在教育路上求索的人。


疼痛里生长出来的正力量


罗素说:“人生的不幸福有两大原因:社会制度与个人的不健康心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我们免不了承受社会制度带来的不幸福。听《湖湘讲坛》制片人柳理先生的讲座——《告别肾亏还要多久——一个70后的读史反省》,总是不断地心生痛感,为过往的历史,也为当下并不清明的觉醒。


一句一句听似诙谐的话语,力透纸背;一寸一寸对历史与当下的追问,叩问良知。


“肾亏”,有先天之因,也有后天之原。先天的因素源于沉积的文化。在文化的染缸里,是什么让我们肾亏?我们如何告别肾亏?


从历史里走来,柳理先生领着我们一起翻阅老祖宗的病史。“装神弄鬼——权力由来的公开谎言;阉割真相——指鹿为马、挫骨扬灰的正史;圈养奴才——钳制思想、愚弄大众的双刃剑。”每一条病史里,都有太多不为人知的血腥与疼痛。那些对伟人的圣化和神化,缘自当权人制造的合理说法。当所有的权力都能成为天经地义,名正言顺,那些被掌握的话语权,被掌握的道德解释权,以及对历史的控制权,阉割的是无数的思想与正义。


历史丛书上那些选择性的记忆,那些被粉饰的真相,就是我们读到的过往。当我们的历史大家穷其一生去查阅史料,还原真实时,那也只是印证了莽莽乾坤里的一个点。我们在那些自以为是里,意淫着,也被延误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固步自封,我们安于现状,我们常常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发展。从二十四史里的神话,到林则徐的奏折;从"留发不留头"到"文字狱";从杨芳的马桶阵到义和团的护身符,我们披着历史的伪装。“奴性、僵化、封闭、愚昧、祸国、殃民”,全由不真实而来。


“当奴性被唤醒,便容易愤怒和激进。”民国时期的激进思潮,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都能让我们看到激进导致的头脑发热,导致的不理智。


这是转型期最初的阵痛。从这样的阵痛里走过,我们又如何面对当下的转型?追问仍在继续。


“当下的我们,有着三重身份,即‘传统社会的传统人’‘转型社会的转型人’‘历史三峡的见证人’。”柳理先生如是说。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公民?当下的教育与媒体,又该如何引导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民众,逐步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呢?


柳理先生向我们介绍了捷克前总统哈维尔的文集。他引用了哈维尔在《无权力者的权力》一文中段引人深思的话:“讲真话,是无权者的权力。理想生根,可从人人说真话做起。没有自由、自尊和自治的公民,便没有自由和独立的民族。” “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 ——福泽谕吉(日本)”


是的,大道至简。最后的追问终将落到今天的教育与传媒之上,落到每个公民的意识里。于是,柳理先生向我们澄清三条——“追问历史真想,坚持独立人格,坚持说真话。”


一场鉴古通今的讲座,在两个小时的铿锵言说中落下尾声。唐德刚、雷颐、傅国涌、杨天石、 高华、卡尔.波普尔、萨孟姆……这些名字,都存留在我们的思想里,那是一定会在闲暇里一一拜访的。


时针指向下午五点三十分。灯光投影在纸上,笔在光与影中从容行走,一纸思想,纸短思长。


一个在历史里穿行的媒体人,一个在历史的溃烂里不断捡起伤痛的人,在今天的讲座里,却有意地隐去了他曾经经历的疼痛,也有意地将他历练后的澄澈以诙谐与轻松示人。这样的一种有意而为,透着媒体人最珍贵的精神品质——向善与求真。


再一次想起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一书中的一段话:“一方面,中国政府渐渐走向理性务实,同时中国更需要的也是理性,而不只是愤怒。有时候愤怒无非是给读者痛苦的伤口上撒盐,理性的传媒更应该知道如何包扎伤口。媒体必须担当启蒙的道义,而启蒙说到底就是‘要有光’。”


感谢柳理先生带来的这样的一次“包扎”,一次隐匿了许多疼痛的“包扎”。那些从疼痛里生长出来的正力量,让我感动。


无法穷尽的阅读之美


关于阅读的言说,似乎已经泛滥;关于阅读的言说,似乎怎么也不显多余。因为,这个时代需要,因为我们的精神家园需要。谁能从阅读里谈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正向又深刻?这挑战的不仅仅是阅读的积淀,还有人生的智慧。


听黄耀红老师讲《阅读的力量》。令我惊叹的不是他深厚的人文底蕴,而是那种将阅读与人生之道融为一体的通透。将一门学科做出高度,会走向科学;将一门学科做出高度并能引向生活,则需要大智慧。因为,只有大智慧,才能打通学科的边界,并将其引向最辽远的开阔。


“阅读是生命的五行。”“阅读是金,有陶冶之力;阅读是木,有生长之力;阅读是水,有润泽之力;阅读是火,有启蒙之力;阅读是土,有培育之力。”善教者善喻。这样的隐喻所表现的生命意象,让我们不得不将阅读放在生命的位置上重新思考。


“阅读是生命的五行,决定了我们的命运。”“有人喜欢通过算命来占卜未来。其实,无需算命,读什么样的书,将会决定你怎样的命运。”调侃的话语,让人忍俊不禁。回头细品,这真是人生真谛。读书,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读什么书,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选择怎样的书籍,也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阅读的高度,以经典奠定基础;阅读的广度,以地图标识路径;阅读的深度,以追问关照理性;阅读的厚度,以诗意呵护审美;阅读的温度,以体验重塑时空;阅读的坡度,以对话开启心灵。”每一个向度,都具有普适的意义。一个一个的向度,将对阅读的理解与思考,从平面引向立体,从静止引向生动。谈阅读,不再是在一张纸上挥洒豪情。在这里,在这一个一个的向度里,阅读变得可感,可触,可品,变得和每一个日子一样温润、生动。


“阅读的境界:由感发而创生,如春之原野;由仰望而追寻,如夏之夜空;由通融走向澄明,如秋之清江;由反思而修行,如冬之雪岭。”阅读的境界,如同人生的四季。岁月翻转,阅读不息。时时处处的风景,迥然不同,千差万别的景致,铺就人生的丰富与多彩。


如果阅读在当下,那么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谈到信息时代网络对阅读的影响。“自媒体与主题释放;碎片化与信息失重;虚拟化与欲望狂欢;交互式与人文相通;商业化与文化扁平;数字化与产业颠覆。”黄老师向我们如此阐释他所理解的阅读的时变。


“去高度,去层次,去中心,导致的集体平庸。”——这是商业化网络时代的弊病;“培养独立的判断能力,拥有笃定的理性,强大的心灵,坚定的主体化”——这是网络时代的精神自救;“聚焦,静思,默察,有精神的引领,有理性的培植”——这是一年多来,我在“为先教育”上感受到的教育传播里的正力量。


是的,言辞与行动,折射的是一年多的追问与求索。从这些对网络阅读的凝炼而富有高度的解读中,我们似乎还能依稀触摸到,一个积极奋进的团队,一群敢为人先的媒体人,面对新传播方式挑战时所表现的勇气、智慧与定力。


激扬的不只是言辞,还有理想,还有行动。思考的不只是阅读,还有事业,还有生命。一场关于阅读的深度思考,让我们领略着无法穷尽的阅读之美。正如黄老师所言,阅读,将领着我们向着更开阔、更美好的方向行进。


声声起的美丽弦音


温雅可人的史金霞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对阅读的痴迷,对语文教学的不拘一格,似一朵一朵花开,在她那柔柔的声音里悄然绽开。


最美丽的帅晓梅老师,真的如画一样的优雅美丽。记得她的“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记得她的“只管耕耘,期待花开”,记得她理想里的“自由和幸福”……


儒雅而富有亲和力的李树英博士,将对国外教育的观察直观展示在我们眼前。关于教育现象学的研究,关于课堂学习研究的评价,科学又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意义。那些珍贵的案例与评析,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扎根于课堂的学者,在教育的领域里最有发言权的事实。


与书结缘的卜茂荣老师,以他丰富的阅读史确认了他一直是个读书人的身份。“围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目标读书,依据自己的喜好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警醒每一个读书人——读书不能盲从,读书不能无方向感。


太多可以言说的美好,太多应该反刍的思考。言语无法穷尽的地方,心灵已经到达。


将这些声声起的美丽弦音存在记忆深处,留在未来的岁月里回响。


走出湖南师大的学术报告厅,春日的暖阳舒展着每一寸肌肤。


抬头,看见一树一树的花开, 看见燕在梁间呢喃,看见爱,看见暖,看见希望。


这是人间四月天。


——树枝很低,树枝在长。


(作者系长沙市天心区赤岭路学校教师,《湖南教育》2012年第1期推出的“锐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1 20:37 , Processed in 0.0721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