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录片 把我们的目光拉回现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2 04:5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纪录片 把我们的目光拉回现实
  纪录片本来仅在一小部分知识层次比较高的群体中得到认可。现在,通过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和栏目的播出,它有可能争取到更多观众。这意味着纪录片将介入到更多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是塑造者。
  
张树伟
  破土而出 纪录片迎来春天
  8集系列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日前在CCTV-9(纪录频道)首播,该片按照传统建筑发展脉络,以考古和历史资料发现为依据,挖掘建筑背后的故事。该片共在全国各地拍摄101处古建筑,同时运用专业三维动画还原消失的古建筑,采用高清格式为观众展现中国建筑的细部和魅力,表现中国古建筑之“大势”。据了解,该片制作团队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资深导演和摄像师联合组建。该片在审片阶段便获得相关专业人士好评,是我国在古建筑题材方面的一次突破。
  这又是一部打动人的纪录片,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拍出了很多精彩的纪录片,比如《故宫》、《圆明园》、《森林之歌》、《大国崛起》等,通过它们引导,观众得以进一步了解民族的文化与历史。
  与此同时,国内纪录片的播出时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认为,“国内的纪录片频道总数达到7家,全年度首播量将近16000小时,2011年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纪录片的‘频道年’和‘市场启动年’”。
  在电视节目方面,除了各类选秀、真人秀等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以及宫斗戏、宅斗戏和家斗戏以外,观众又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通过纪录片了解自然的神奇、文化的神秘。纪录片让很多本来对电视不感兴趣的人坐在了电视机面前。尤为可贵的是,纪录片不是迎合观众的低俗兴趣,而是在提升观众修养。有研究者指出,纪录片本来仅在一小部分知识层次比较高的群体中得到认可。现在,通过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和栏目的播出,它有可能争取到更多观众,甚至是那些以肥皂剧为主要兴趣的家庭妇女。这意味着纪录片将介入到更多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是塑造者。
  毫无疑问,纪录片开始赢得了市场。一个颇有意味的举动是,日前CCTV-1在晚间次黄金档停止播放电视剧,开辟了纪录片精品时段,包括展播世界一流纪录片的《魅力纪录》栏目和纪实专题栏目《看见》。其中《魅力纪录》内容涵括历史、人文、自然、科技等领域。目前,将陆续播出几部来自全球顶级水准的纪录片,其中包括讲诉自然深处130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关于生命的故事的10集纪录片《生命》,由英国广播公司以革命性的摄影技术历时五年摄制的展示了地球两极正在发生的微小而影响深远的变化的6集纪录片《冰冻星球》等。而中央电视台原创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以精巧细腻的画面,全方位展示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等。
  2011年中国纪录片播出总量约为58000小时,其中首播量约16000小时。市场总投资约为8亿元人民币,总收入超过10亿元。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完成的《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纪录片开始小有“钱途”。该课题负责人张同道教授认为,目前大片投资升温,社会资本开始规模进入纪录片制作,纪录片价格从每分钟30至50元提升为100至200元,价格向价值缓缓靠拢,尽管差距依然遥远,但行业标准正在逐步建立。
  教育功能 纪录片显著的时代功能
  这一切来得有些突然,无论是市场和制作方面,纪录片获得了难得的生机与繁荣。而在2010年底,在接受采访时,崔永元对纪录片的未来仍不抱有多少希望:纪录片市场在短期内难有起色。他认为,纪录片的大发展和成熟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但目前的现状是:做电视的人中识字的也不多。首先要多识字、多读书;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的感受或许是来自自身的体验。从著名主持人转向一个纪录片制片人,他有自己的甘苦。从2002年起,崔永元策划“口述历史”纪录片项目,8年间其团队共采访了近4000人,积累了600万分钟的素材,总耗资1.3亿元。他说,做纪录片没有人愿意主动投资,所有的资金都是自己一点点筹到的。然而在纪录片制作好后,卖片的价格却被压得很低,还不如大老板请他主持一场婚礼的开价。尽管如此,他认为,“拍摄纪录片让我有了点骨气”。在拍纪录片的同时,他成为一个受教育者,在历史和现实的影像之中,他找到了责任,找到了骨气。
  教育功能成为纪录片最为显著的时代功能。
  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康宁在一次纪录片学术会议中曾深刻地谈到纪录片的教育价值。她认为,比起其他的影视类型,纪录片与教育、科学传播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的人讲像纪录片的影响可能胜过一百次的讲演,特别对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用纪录片来传播科学,传播教育,确实是我们现在时代的需要。特别对我们现在两亿多的青少年来讲,应该说这个特别迫切。她认为,正因为纪录片具有非常强的公共性、外部性,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扶持纪录片的生产。
  值得一提的一个细节是,作为武汉教育电视台特别策划、打造的一张代表武汉城市文化的电视名片和一份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文化大礼,2011年,纪录片《汉阳造》播出后得到了当地教育界的热烈呼应。当地教育部门曾组织中小学集体观看该纪录片,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而纪录片的文稿修改后,被纳入了武汉中学地方教材《百年武汉》读本。一位名叫向文浩的初中生在读后感中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在120年后的今天,在国力突飞猛进的同时,我们依然忘不了这杆百年老枪——汉阳造,因为它在我们心中,不仅是历史的物证,还是一批又一批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中国工业史,更是我们需要永世传承的中华民族之魂!”
  市场导向 被遗忘的现实影像
  尽管国内纪录片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尤其是在科学、文化传播方面的特殊教育作用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其一个最基本的功能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那就是对现实的关注。在纪录片题材上,更多的纪录片作者选择了历史人文题材,并采用了更为前卫的拍摄手法,比如纪录片《大辛亥》,根据《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数据,参与情景再现表演的演员达到了100多位。另一部纪录片《公元1644》则完全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讲述历史,更像一部大气磅礴的故事片。这种戏剧化的纪录片甚至成为市场的主流。而纪实美学在火热的纪录片市场上声息更为微弱。《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有纪实美学品格的纪录片“只有在独立作品中还依然闪现”,“像范立欣的《归途列车》、徐童的《算命》、范俭的《活着》等表现底层社会小人物生活的独立作品中依然采用了纪实美学形态。这些作品在国内普遍影响力较小,而受到国外电影节的青睐”。
  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结论。无论是纪录片作者还是观众,似乎并不喜欢关注脚下土地上发生的事情,要么回顾历史,再现历史,要么把目光投向自然。
  各种类型的纪录片都应得到鼓励和发展,但如果仅仅依靠市场和收视率来决定,我们对现实的关注有可能会压抑。张同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目前悬疑之风继续蔓延,社会类与历史类栏目数量也居高不下,重复、同质化现象严重等诸多现象是收视率导向下的必然产物,只重视收视与消费作用,忽略了纪录片的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
  而把纪录片作者乃至观众的目光拉回现实,并以此传递某种教育的使命,或许更需要来自政策的支持,比如政府采购、定向资助、企业减税等,而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8日第四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5:30 , Processed in 0.0657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