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杏坛回眸五十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4 21:3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杏坛回眸五十年

 2010年03月24日  作者:贾志敏  来源:人民教育
  题记:当年,我为了生活而走上这三尺讲台;今天,我离开这三尺讲台则一刻也无法生活。
  ● 贾志敏
  我没有上过师范学校,也没有进过高等学府大门,按现在的要求,该是下岗的“不合格教师”。那么,我是如何学会上课,并且在讲台上一站就是50年呢?
  无奈入“境”
  现时的教师,选择这一份工作,或出于对教育事业的憧憬;或考虑到工作比较稳定,多一份高尚、清雅,少一份市侩和俗气;或因家境欠佳,报考师范可免除学费,继续深造。而我步入这一岗位,纯属无奈。
  父亲是个商人。解放初,正在海外发展的他,应邀回国。岂知,回到上海仅半年即被错捕错杀。我们兄弟姐妹因此戴上了“反革命子女”的帽子,被扫地出门。时年,我11岁,读小学五年级。
  以后几年里,一家人靠母亲帮人洗衣维持生计,我勉强读到高中,还加入了共青团。1958年高中毕业那一年,整风反右之后的整团开始了,我被清除出团。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这个同样的理由,尽管我读书用功,学习成绩好,连续4次报考大学均未录取。求学无门,生活无着,只能靠打工代职谋生。
  我啥活儿都干:拉车、扛包、送药、绘图……凡能挣个10元、8元,是不敢放弃机会的。哪个学校有教师病假,我则忙着去代课。遇上个“产假代课”,则十分难得,至少可以代职两个月。再说,小学里女教师多,代了这个“产假”,另一位教师又“生产”了……
  我深知这一份工作来之不易,故十分珍惜。工作没比别人少做,业绩也不比其他教师差。校长见这年轻人还顶用,教课也不错,想给我“转正”,岂知一经“外调”就露了馅儿,好事变成坏事,我被清退了。
  惊心动魄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其时,我正在一所小学代职。“革命洪流”洗濯着“污泥浊水”。我们兄弟姐妹8个无一例外遭到冲击。在大学里教书的长兄被红卫兵殴打致残,病死在医院里。
  虽说我敬业,工作也出色,但还是厄运难逃。我被“揪出来”关入“牛棚”,成了批判斗争、游街示众的靶子。戴着尺余高帽,手执破簸箕、坏笤帚,被追打、唾骂。在“革命群众”、“红卫兵小将”的“簇拥”下,我被赶着从一楼爬到四楼,墨汁涂满衣襟,鼻涕口水洒得我满头满脸。
  呜呼!人的尊严丧失殆尽。
  使我最痛心的那一幕,永远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秋日,已有几分寒意。我被唤进了一个办公室面壁思过。我明白,又要当一回“活靶子”了,此时的我已几近麻木。
  一年级近200个孩子席地而坐,又呼口号又唱语录歌曲。这一天,他们要学的课文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读过句子之后,执教老师问道:“什么样的人叫敌人?”
  学生答:“坏人就是敌人。”
  老师又问:“谁是坏人?”
  一个学生说,“黄世仁是坏人”,又一些学生补充道:“还有南霸天、刘文彩、座山雕、刁德一……”
  老师问:“这些人你们见过吗?”
  学生回答:“见过——”
  “哪儿见的?”
  “电影里边。”
  老师说:“不对,不对,那是演员演的。真的敌人见过没有?”学生说没有。老师颇有几分得意,“那么,给大家看一个真的敌人!”
  于是,我被摁着头,反剪着双手押在了这些天真的孩子面前。
  此时,教室里群情激昂,口号声震耳欲聋。
  我的姓名成了“敌人”的注脚。从此,我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那年刚好是我而立之年。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21:33:58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责任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上海一所中学求学。家境贫苦,连10元钱一副的眼镜也买不起。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我便用马粪纸剪成蛋形,中央扎个孔,用它放在眼前聚光,辨认黑板上的字迹,还挺管用。
  教物理的是王爵彝老师,很海派,课上时常穿插些笑料调节气氛,还受同学欢迎。一次,我正用自制“眼镜”边看黑板边抄笔记。猛然,“眼镜”被王老师抽走,他也用它放在眼前调侃着说:“这里面有什么西洋景啊?”此语一出,同学哄堂大笑。我尴尬得脸上火烧一般。
  无奈,我只能用弯曲的食指替代“眼镜”,继续抄写。岂知,王老师以为我不服管教,将我拉离座位,罚我面壁。我当时真是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以后,我再也不喜欢上他的物理课了。他在台上讲电阻、电容,我在桌下偷看故事、小说。物理成绩一落千丈。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次校友会上,我又遇及这位老师。当年我们这些毛头小伙都成古稀老人,年过八旬的王老师居然也来了,实在难得。师生围坐一起,谈兴正浓。王老师对我居然还有印象:“记得,记得。贾老师大名鼎鼎,电视上见过。”
  席上,无意间我旧事重提,并向他致以歉意。岂知,他一脸茫然,想不起当年会发生如此事情,说:“啊?有这般事?我印象荡然!”他站起身,举着空杯,神色严肃地说:“我不喝酒。今天给满上,我喝下这杯罚酒!”
  酒在晃动。他深情地说:“对不起,贾老师,请接受我迟到50年的歉意!”言毕,一饮而尽。他似意犹未尽,又说:“我教学上的一次无谓过失,也许扼杀了一位物理学家。”嘿,还是那个王老师。
  此时的我同当年一般,脸上火辣辣的。
  这一份迟到的歉意,让我想到了教师的力量和责任……
  要感谢谁
  平时,我们常常以教育者自居,培育着“祖国的花朵”,铸造着“精英的灵魂”,俨然把自己看成旷世的“救世主”。殊不知,我们在实施教育教学的同时,学生也“教会”了我们该怎样“教书育人”。
  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大夫获得了国家最高荣誉奖。当他手捧鲜花、怀抱奖杯步下主席台时,记者蜂拥而上,“此时此刻,您最想感谢的是谁?”记者问。
  大夫平静地回答:“病人。”大夫说的是大实话。因为,是成千上万病员为他提供了无数例疑难杂症,是病人成就了他。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我们做教师的要感谢谁?孩子如同躺在手术台上的病员——提供着自己的躯体,让我们去解剖、观察、分析、诊断乃至医治。
  30年前,语文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我还记忆犹新:
  这一天,我教的是《狼牙山五壮士》。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要求发言,这让我心中窃喜。他指着文中的句子(班长斩钉截铁地说:“走,上棋盘陀!”)怯生生地说:“句子里多了一个‘铁’字。”
  “多了一个‘铁’字?”我好生奇怪,问,“真的么?”
  良久,我才明白原委,便笑着说:“你以为班长姓‘斩’名叫‘钉截’吗?”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此时,他面红耳赤,非常地尴尬。以后,这个孩子一蹶不振,闷闷不乐。
  我扪心自问,着实懊恼不已。因为我处事不当,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好在我及时地意识到了,诚恳地向他道歉,得到了他的原谅,抚平了他心灵的伤痕。他叫柳冬生,是冬天生的,我至今还记得。今年,他该40岁了吧!
  这件事情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让我懊恼,促我反思,叫我悔改,催我奋进。从此,我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再也不敢懈怠,再也不做伤害孩子心灵的蠢事了!
  与其说是我在教育孩子,倒不如说是孩子在“教育”着我。我要感谢学生,是他们让我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病员感谢大夫,称大夫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学生感谢老师,视老师为他们的“再生父母”。这实在让我们汗颜和忐忑。难怪,那位大夫会不假思索地说,要感谢病人。
  切勿由于“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而以为“不师相耻”。真实的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也。
  必须准确无误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艺术需要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科学则需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教课,既要生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
  备课,是教师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拿到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要读上几遍。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得更好。
  我是上海人。对南方人而言,说好普通话不是一件易事。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往往分不清,读不准。碰着困难,我一边查字典,一边请教同事、同行,乃至学生。
  我认为,教师有不懂或不会的地方是正常的,不用回避。可怕的是滥竽充数、敷衍了事,教给学生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读课文,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有时候,一个巧妙的教学主意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熟悉。
  文本是教学的材料与载体。对文本中的各个元素的理解可以有所不同,然而,凡属主流的、本质的、重要的东西必须准确把握,毫不含糊。
  教完《我不怕鬼》这篇课文之后,我引领学生再回到课题上,指出读“我不怕鬼”这4个字,重音落的位置不同,产生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根据我们对课文的理解,重音应落在哪里呢?由于学生读懂了课文,很快找到了答案:
  ——重音不能放在“我”字上面。否则,变成你们都怕,唯有“我”不怕,显然不符合课文原意。
  ——重音也不能落在“鬼”字上面。否则,变成鲁迅什么都怕,就是不怕鬼。这也不符合文意。
  ——重音落在“不怕”上面是恰如其分的。因为鲁迅是个无神论者,他不相信世上有鬼。
  通过深入细致的讨论,并进行亲身体验,学生进一步领悟了课文的内涵。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21:35:02 | 只看该作者
 总之,我们教给学生的必须是准确无误的东西,“教师的眼里是容不得丁点儿灰尘的”。   缺憾的艺术
  当球王贝利踢进第1000个球时,记者问他:“你踢进的1000个球中,哪一个最为精彩?”贝利说:“下一个。”
  其实,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优秀教师来说,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备课要不断修改,教学得经常调整,一成不变是行不通的。用同一个教案去教不一样的学生,其教学效果也是迥然不同的。
  备课笔记是教师写下的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安排。这是预设的,是教师在上课前的“一厢情愿”。而课堂教学会由于教学对象、时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可谓瞬息万变。
  《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射杀一只大雁的故事。课文结尾处,写到更羸向魏王讲述了雁落的原因之后,没有再写魏王的话。为此,我曾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练习,让学生写一两句魏王赞美更羸的话。
  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写得各具特点,妙趣横生。课后,有位听课教师提出,此练习不甚妥帖:当时魏王不可能赞美更羸。因为魏王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君主,容不得有人超过自己。当他目睹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下来”这一幕之后,心中不悦。据说,当时他口上不说,其实心中早存杀机。返城不久,便把更羸杀了。
  听了这位老师的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但此说究竟有无根据,我一时拿捏不准。于是就去请教大学教授,还查阅了《战国策》有关章节。通过进一步钻研,了解到“更羸射雁”的故事出自战国时期策士的巧言劝君之词。它缺乏作为史学的基本条件,魏王杀戮更羸,更是无据可查。而作为语言训练,教师抓住阅读材料中提供的资源,让学生做适度的拓展练习,无可厚非。
  教学就是这样,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反复实践,才能接近其真谛。
  真实、朴实、扎实
  再好的教案也需要到课堂上去检验。课堂教学要在“实效”上做文章,要在“有效”上下功夫。教学必须创新,不创新没有出路。但教学又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必须按照规律办事。
  课堂教学应做到“三实”: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是教学的本色;朴实,则体现教师的教风;扎实能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现时,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浮躁虚高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公开教学中,一些青年教师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课堂上的热闹,很少让学生安静下来,读点书,提些问题。学生离开文本远了,时间长了,对他们的发展没有好处。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从书中获得真正的知识。教者要“目中有人”,这里的“人”是指学生;又要“目中无人”,这里的“人”是指看课的教师。
  我不赞成像外国人那样一窝蜂地搞什么“热”,他们所流行的不断翻花样的做法并不值得我们的教育去效仿。新的不一定都是好的。面向严肃的课堂教学,不要借新潮之名回避教学中的问题。风中的物体,会有各种各样的形态,站着的、摇摆的、倒伏的。有生命力的教学从来都是迎着压力站着的教学。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现在不是仍在流行并实施着吗?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语文教师要备好课,就应博闻强记,通古晓今,需有“知学”。要当一个语文教师不算太难,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乃至像于漪、袁瑢那样的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实在不易。
  苏霍姆林斯基曾听一个历史教师上课。听课时竟忘了记录一个字,因为那课太精彩了。课后,他问那个历史老师:“你备课花了多长时间?”那个老师说:“我备这堂课直接时间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
  “用一生的时间备课”,我也是这样实践着的。
  悟出的真谛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悟出了一个真谛:爱事业、爱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原动力。只有播下爱的种子,才能得到真的收获。教师从事的是“阳光事业”、“未来工程”。也可以这么认为:今天,我们为孩子安排学习和生活,明天,我们的晚年生活将由这些孩子安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在,我们付出一分情,将来得到的却是无限的爱。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爱的落脚点在哪里?我认为,除了要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外,更多的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欢愉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毫无精神压力的气氛中学习并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变“要他们学”为“自己要学”。
  我上每一堂语文课,课前要花大量的时间熟悉教材、查阅资料、精心备课。不放过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不放弃一个学有困难的学生。
  从实际出发,求得满意的结果。不弄虚作假,不摆花架子,求真、求实、讲究实效。
  我认为,舞台表演艺术与课堂教学艺术两者最大的不同是:舞台表演艺术,重在其结果,它追求的是完美无缺;课堂教学艺术重在其过程,因为它需要的是循循善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看舞台表演,欣赏到的是“台上一分钟”,我们组织课堂教学,靠的是“台下十年功”。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从不断失误之中得以纠正和提高,确实是很艰苦的工作。
  正由于此,我坚持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一本两主”精神,即“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根据是什么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学生、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的辅导者。主次不能混淆,更不能颠倒,课堂的空间与学习的时间理应由学生多占多得,不可以本末倒置。
  语言是一种技能。掌握技能需要通过无数次的操练,就像学习溜冰、骑马一样,从不会到会,从不掌握到掌握,必须通过无数次的练习,由失败走向成功。不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是绝对行不通的。
  在我50年的教学生涯中,有辛酸的泪水,更有甜美的甘露。我付出不少,但得到的则更多。我爱孩子,爱给孩子上课,我爱这一份平凡而又普通的工作,我更爱这项神圣而又伟大的事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是把希望的种子撒下大地,是把爱的阳光洒满天下。
  但求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会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一根柴,将这盆火燃烧得更旺;在祖国教育事业的宏伟蓝图上再添一笔绚丽的亮色,用我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因为,这是我的责任——不可推诿的社会责任。
  红烛是极其普通的东西,然而,它可贵的是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我愿作一根红烛,耗尽自己,为年轻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作者简介:贾志敏,上海市特级教师、浦东名师、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者;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特级教师到你家》、上海电视台《贾老师教作文》节目主讲。曾任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上海市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已届50年。主要著作有:《贾老师教语文》、《贾老师评改作文》(系列丛书)、《贾老师读小学生作文》(系列丛书)、《贾老师对你说》、《一个校长的演讲》等。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8 20:49 , Processed in 0.1029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