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纽约时报:“老外”艺术家讲述北京创作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1 18:5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纽约时报:“老外”艺术家讲述北京创作生活
                             
日期: 2010-1-


     来源: 中国网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10日文章题:“老外”充实的创意生活(记者 丹·莱文发自北京)
  2005年一个寒冷的早晨,中国、欧洲、北美的数十名艺术家被告知,在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索家村里,100来栋违章建筑即将被拆除,他们还有两个小时时间收拾行李。那不是当局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威胁要赶走这些艺术家,但还是令人感到害怕。
  和其他国家的艺术家聚居区一样,中国也给他们带来了各种难题,但这里的老外认为回报大于付出。
  对外国人来说,不管多么习惯这里的生活,哪怕看上去和本地人一样,他们也不可能真正感受到当地文化。在旧金山出生长犬的华裔艺术家拉尼娅?何(音)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开了一间小画廊。她说在这个盲目热衷于改造自己的社会里,她就像个局外人。
  40岁的何女士说:“生活在北京会迫使一个人重新思考一切,有时很困难,让人筋疲力尽,但大多数时候很有趣,给人以启迪。”
  25岁的约瑟夫?埃利斯在2005年从纽约来到中央美院进修。去年春天,他成了唯一从这所学院的雕塑系毕业的西方人,论文还得了奖。为了获得成功,埃利斯“完全汉化”了。他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学会处理“关系”。他说自己给教授端茶送水,“他们则给我工作和尊重”。他说:“美国教会我如何动脑,而中国教会我如何动手。”
  38岁的亚历山德罗?罗兰迪是意大利米兰人。2003年非典肆虐时,他来到中国,身上只有一个朋友给他的一名中国艺术家的电话号码。很快,他结交了许多中国艺术家,他们帮助他在北京艺术圈站住了脚。
  自从来到中国,他看到这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推到重建。北京生活瞬息万变的特点体现在了他的雕塑作品中,他说,这样的生活给了他“将一个地方的活力转变为某种不同的东西的机会”。
  2000年前后,中国突然引起了海伦-库奇曼的关注。2006年,她经由西伯利亚铁路,来到了北京嗜杂混乱的火车站。3天的漫无目的的闲逛过后,她知道自己想在这里生活。
  作为一名摄影师,她看到了奥运工程在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向前推进,她同时看到的还有相对于她生活了15年的伦敦而言,这里较低的生活成本。她说:“在伦敦一张4英镑的地铁票够我在这吃一顿饭。”一年后,这名36岁的英国人搬到了北京。
  虽然一些外国艺术家在中国功成名就,另外一些人却宁愿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2007年8月的一个午后,北京警察闯入阿尔弗雷多?马丁内斯在宾馆的房间,里面有许多关于枪支及炸弹的画作。宾馆服务员发现了这些画,于是报了警,警察想知道马丁内斯是否是恐怖分子。
  来自美国布鲁克林的马丁内斯说:“我是个画家。要么逮捕我,要么出去。”警察离开了,不过43岁的马丁内斯留在了北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0:48 , Processed in 0.06976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