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解干国祥的若干个关键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8 16:5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理解干国祥的若干个关键词
文/袁晓东
写干国祥,是一件很大胆的举动,虽不致浑身是胆,也必须要有斗大的胆。
世上的“大胆”有两种:一种是“艺高人胆大”;一种是“无知,所以无畏”。
我显然属于后者,一个在舞台上蹦达的七八岁小孩何尝懂得紧张、害羞?
不揣鄙陋地丢下一点文字吧,纵然,今天的浅薄怕不免化为他日的一笑。
理解干国祥,还是要从关键词入手。
毛毛虫:寂寞地蜕变
干国祥写过一本书:《破译教育的密码》。
书中引述了作者自撰的一则童话故事:《天虫》。
故事是自撰的,但这“自撰”,也是一种自传,因为作者有一段按语:写个童话给自己。
我以为,这则故事是打开这本书的钥匙,也是打开干国祥的钥匙。
故事的主题是成长,主角是毛毛虫,线索人物是饲养毛毛虫的“我”。
和家蚕相比,毛毛虫身份卑微,相貌平庸,是一种被“边缘化”的生物,自然不会受人关注,惹人怜爱,然而——它有它的生活舞台,它有它的成长轨迹。
毛毛虫,是在一片岑寂、孤独、落寞中完成自己、获得意义的,这个过程,是一种历练,一种修为,也是一种蜕变。
故事结尾,当“我”的虫儿们最终化蝶而去时,作者动情地写道:
那一刻,在女孩们的惊呼和男孩们的沉默中,我无声地流着感动的泪水。”
这泪,也是为自己洒落的。
因为,干国祥便是那童话中的毛毛虫:历尽艰难,悲欣交集。
随着新教育越来越多的成功的实践,“毛毛虫”这个意象如今已得到了充分的放大。
“毛虫—蝴蝶计划”已成为新教育实验的主打项目,全国各地的“毛毛虫”们正不甘寂寞地茁壮成长,虽然天各一方,却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谁能说,这一切没有干国祥的影子在?
谁又能说,这场自下而上的“新教育实验”运动不是一只硕大的踽踽独行的“毛毛虫”?
毕竟,毛毛虫、干国祥、新教育,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密码——草根。
半部《水浒》:不服从江湖
当被问及读书情况时,干国祥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了早年时读过的半部《水浒》。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可以想象:在文化遭到“革命”的年代,一本残缺的《水浒》,在一个二三年级的学生眼里,该会有多大的诱惑?又会对他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
众所周知,《水浒》写的是对权力的反抗与依附。
干国祥只读了上半部,不知道后来还有“招安”的情节。
因此,及至成人,他不曾,恐怕也将不会被“招安”。
干国祥比常人多了一根“反骨”,所反者:有权势、有庸众、有学理,有犬儒哲学,有技术主义。
干氏遭人非议最多者是他的“狂”。
是的,有时候,遇见他,我真想忍不住问一句:“活着的人你最佩服谁?”
世人之“狂”,原因无非——无知,或知道得太多。
干国祥属于后者:因为广博、所以清醒;因为清醒,所以痛苦;因为痛苦,所以偏激。情有所急,焉能不“狂”?
追加一点“个人意见”:
对于那些真有本事的人——如李白、如钱钟书、如韩寒、如干国祥——他们的偶露狂态,我是持认同、乃至欣赏态度的。
试问:干国祥不狂,干国祥还是干国祥吗?干国祥不是干国祥,新教育还有什么意思?
宗教:殉道的热忱
干国祥信不信宗教?对此我不得而知。
但他说过,他是一个绝对的唯心主义者。
而且,种种迹象表明:他似乎有一种“泛神论”的倾向。
“上帝”,是他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
作为新教育小学的核心领军人物,他有着传教士般的虔诚。
作为一个新教育理念的躬行者、践行者,他更有殉道者的热忱。
投身新教育,没有一点“舍身饲虎”、“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怎么能够?(当然,这种说法似乎严重了些,新教育自有其理论阐述:公益情怀;亦有其行为方式:“擦星星”。)
投身新教育,没有一点“放得下”的精神怎么能够?(放下功利,放下妄念,放下种种“求不得”之苦。)
我理解的宗教精神:坚忍、大爱、精进、了悟。
走进干国祥,这四个词可资参考。
我不是教徒,无意布道,但我以为:在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的当下,多一点宗教精神,多一些形而上的追求,总归不是什么坏事。
种子:对生命的礼赞
干国祥常常使我想起“种子”。
“种子”是“生命”的隐喻。
干国祥是热爱生命的,爱得无以复加。
他喜欢小动物,喜欢小花小草,喜欢课堂上的孩子,也喜欢一起共事的朋友、同事(新教育小学有一个特别的活动:为过生日的老师献上祝语,赠送礼品)。
旧时校园里的一丛丛植物,他比谁都留恋;每年的“三·一二”植树节,他比谁的感悟都多,思考都深。
这一切,都和种子有关。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干国祥对“生命”会有这么一份独有的情怀?
一方面固然是出于才子特有的敏感,另一方面,我想,恐怕还是和他的经历有关。
干国祥自幼多病,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病痛,便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大概只有生命时时受到威胁的人,才会格外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正在发生,这也是海伦·凯勒、史铁生更能够留下“摄人心魄”的句子的原因。
有时候,病痛是可以开启心灵,催生力量的。
所以,干国祥笃定了自己的人生走势:歌唱着走向死亡。
鲁滨逊:流浪的主题
这一段还是和阅读有关。
鲁滨逊,属于英国作家笛福,也一度属于干国祥,他读得很多、也很深。
和鲁一样,在干国祥的生命历程中:流浪,是重要的主题。
他是教育的“吉普赛人”:从教以来,各地辗转,经年奔波,即便是现在,他(还有他的家人)虽已暂停于苏北的一方小城,一年中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全国各地漂来漂去,或飘来飘去(如果坐飞机的话)。
这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
新教育人相信:“只要上路,就会遇到庆典”。
在路上,他的心态又如何?
他曾用过两个笔名:荷戟卒、宁怀山。
尝试“破译”一下吧:“荷戟卒”,是有“来头”的,语出鲁迅先生的“天地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笔名,道尽了他的孤独、彷徨;“宁怀山”则多多少少有一点向往宁静、返归本真的意味了。
世人的流浪大抵有两种:一种是身的流浪,一种是心的流浪。
干国祥,你是属于哪一种呢?亦或两者兼而有之?
不由得想起了两句话:
其一,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德·诺瓦利斯)
其二,此心安处是吾乡。(宋·苏轼)
共勉!

拉杂写来,文字不觉占满两页。
不过是把零星的感受移到纸上罢了,不过是凭自己的一知半解写出了人物的一鳞半爪罢了,汗!
惶恐之余,也不禁佩服起自己的勇气来,——毕竟,脸皮,同样也需要历练。
干国祥是说不尽的。
所以,我们的思绪还可以更飘忽、思考还可以更深入。
——我的这块普普通通的“砖”,该可以引来怎样的“玉”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1:26 , Processed in 0.07963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