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奉献西部 我们一起品味支教的青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0 09:5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奉献西部 我们一起品味支教的青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奉献西部,或者是他们正在经历的美丽进行时,或者是他们正在回忆的甜美过去式——
    我们一起品味支教的青春
      编辑的话:
      人生,有这样一种相遇。
      他们,是西部山村里的淳朴孩子;
      他们,是名牌学府里的青春学子。
      支教,让他们在最美丽的年华产生了人生交集。于是,一边是西部孩子们拥有了更加明亮的未来,更加多彩的希望;一边是青春学子们收获了对自我的思考,对人生的审视。
      本期《视点》展示几位研究生志愿者支教西部的青春片段。奉献西部,或者是他们正在经历的美丽进行时,或者是他们正在回忆的甜美过去式。一个个故事里、一张张画面中,有他们初到西部时的触动与震撼,有他们在支教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有他们在支教结束后的沉淀与升华,更有新时代青年学子关于付出与收获、现实与梦想、个性与责任的书写与诠释……
    “西部是我放飞梦想的起点”
      西藏,拥有我一年的喜怒哀乐,一年的绕指遐思,一年的青春荡漾。这里有另一种艰苦,会让你重新审视自我。
      ——中山大学 黄泽萱
      “有一种生活,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是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经典名言。作为中山大学第12届支教团成员的黄泽萱,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在西藏林芝支教的心声。
      也许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看似文弱的女孩竟是自己作出了去西藏支教的决定,在一切审批手续办妥后才告知父母启程的日期。攻读法律系硕士研究生的黄泽萱和其他本科保送研究生的支教队员不大一样,她是在读完研一申请休学一年后去西藏支教的。黄泽萱说,“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的想法早就在她内心萌芽,一有机会便破土而出了。
      2010年8月25日,黄泽萱随支教团抵达雪域高原,被分配到林芝一中。
      虽是盛夏,但在林芝这个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的小镇,她还是感到阵阵凉意。所幸的是,她没有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立即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除了每天负责三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外,她还承担了学校的党团建设、德育教育等行政工作,压力不小。
      “不同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支教,这里没有破旧的教室。受益于国家的援藏政策,林芝一中得到广东、福建的对口扶持,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多媒体教学配套设施并不亚于发达地区,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黄泽萱回忆道,“西藏地区受地域、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黄泽萱和支教团成员一起,除了讲授常规课程,还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给学生开讲座。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支教团成员们充分施展了在大学时的看家本领——做海报、发传单,让每一位林芝一中的学生都知道讲座的消息。他们给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梦想课堂。 
      西藏人民能歌善舞,何不从他们的这个艺术天赋入手开展教学?于是,擅长舞蹈的黄泽萱和同事们一起组建了林芝县中学艺术教育基地,在课余时间教有兴趣的学生学习爵士舞。“并不是以教会他们为目的,只是想让他们了解不同的文化,产生一种包容其他文化的认知。”黄泽萱说。
      支教期间,黄泽萱还做了一件开历届支教团先河的事情。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她多次和校方沟通,成立了西藏孩子们闻所未闻的“英语角”,深深吸引了林芝一中的学生。
      支教团给林芝一中注入了活力,学生们也喜欢上了这些可爱的老师。经常有学生把家中的土特产带到学校,送给黄泽萱和她的同事们,有时会是一个鸡蛋,有时会是一块糖。
      说起这些,黄泽萱眼中泛起了泪光。时光荏苒,一年的日子匆匆而过,她说,忘不了每位同学的歌声,忘不了离开时和他们哭作一团的场景,更忘不了这片圣土赋予她的感悟。结束支教重返中山大学后,她仍和西藏的学生们保持联系,写信、发短信、通电话、聊QQ……她牵挂着他们,鼓励着他们,就像与他们在一起时一样。
    “用生命的一部分温暖山乡孩子”
      人生可能是一趟70岁的旅程,拿出生命的七十分之一温暖山乡的孩子,不是很有意义吗?
      ——复旦大学 陈之衡
      四面环绕大山,平日里吃不上肉、洗不上澡,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王民中学的师生们所处的环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学生陈之衡来到这里支教已几个月了。
      1998年,复旦大学便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这些年来,志愿者们一直到宁夏西吉和贵州息烽开展支教活动。第13届支教团的16名学生于2011年8月奔赴两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助学,陈之衡就是其中一员。在5所受帮扶的学校中,王民中学地处偏远,条件最为艰苦,复旦大学只安排男生到这里支教。
      陈之衡负责教七年级政治和九年级英语,平日里上课、备课、辅导学生,一星期都不迈出校门一步。在政治课上,他不仅讲授教材的内容,还带学生开展各种素质拓展:搞即兴演讲、组织辩论赛、排演情景剧、进行感恩教育……腼腆的孩子变得开朗大胆起来,对外面的世界多了几分向往,学习也变得更有动力。他们说,最喜欢上陈老师的政治课。
      在王民中学,学生的流失率很高,六、七年级各有两个班,八年级合并成一个大班,到了九年级毕业班就只剩下43人。每个学生都有很多兄弟姐妹,男孩子辍学后外出打工,女孩子辍学后干几年活就嫁人,这在当地司空见惯。基于这种情况,陈之衡决定开展一轮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为孩子继续读书争取家长的支持。
      不久前的古尔邦节,学校放假,陈之衡到距离学校最远的周康村去家访。他和学生一起步行了近15公里山路才到达周康村,整整4天都吃住在那里,走访了13个九年级学生家庭。
      家访中听到的一个故事让陈之衡久久难忘——一个学生的大哥14岁就出去闯荡,到今年已整整10年,什么脏活重活都干过,人看上去很聪明,却不会写字。他对弟弟妹妹说:“只要你们能学习好,我在外面打工也就心安了。”陈之衡听说这个事情后感到很酸楚。他告诉学生家长,知识能改变命运,要尽全力让孩子读下去,经济上有困难,要想办法克服,他也会联系社会各界人士给予帮助。
      陈之衡曾是复旦大学广播台的主持人,在去西吉支教前,就联系广播台台友会开展募捐,为王民中学的孩子们购买图书。2011年的国庆节后不久,经过他精心挑选的289册新书运到了学校,装满两个书柜。这里有《唐诗鉴赏词典》、《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还有各种能力拓展与百科知识方面的书,孩子们爱不释手。
      图书多起来了,书架显得紧张,陈之衡又发动学哥学姐捐款,定制了5个书架。教学之余,他与“大后方”的老师同学们保持联系,呼吁大家向孩子们捐赠生活学习用品。陈之衡还把有望深造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名单整理出来,提供给外界,争取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
      虽然与外界沟通很多,但是很多人仍然无法想象陈之衡经历的艰苦。王民中学所在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评价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平时,陈之衡吃的是花卷馍和炒土豆,菜里没有肉,只有一点油星。实在想改善生活,只能煮大米吃。11月时,那里已是天寒地冻。因为缺水,洗澡只能去西吉县城。然而,陈之衡却感到心里很安宁,很踏实。因为他常常想到,自己生于河南省一个贫困县,正是因为国家助学金和各界好心人的帮助才完成了学业。“良知告诉我,应把这种爱传递下去。这里的物质生活固然艰苦,但我做的却是一份可能改变孩子命运的神圣工作。”陈之衡说。

    “人生路上的脚步变得沉稳”
      我多想回去感受一下你们的淳朴,多想再按动快门记录下你们的美丽,感谢支教让我认识了那么多姐妹兄弟,感谢支教给了我这一年宝贵的人生经历……
      ——南开大学 孟磊
      “‘二中校庆了!老师,我们都等你回来给我们唱歌呢!’‘孟哥,回来不?’‘小孟,回来吧,给你接风!’……看着一条条学生和同事发来的短信,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每当翻开记载着支教生活的日记,他仿佛又回到那段难忘时光。故事刻在字里行间,精神却扎根在心里。
      日记的主人叫孟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02级本科生、金融系2007级硕士生,本科毕业后自愿报名参加了该校第八届学生支教团,和9名同学一起赴新疆阿勒泰地区二中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将奉献祖国西部的志愿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
      那是孟磊生平第一次当老师。结合专业特长,他准备了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好几门高中课程的教材和教案。来到当地,校长却请他教地理。这让不怎么擅长地理的他着实费了不少心思。
      中学生的好奇心强,随时会调皮地插话,天马行空地问问题。“老师,月亮咋还分上弦、下弦,有没有中弦?”遇到这类问题,孟磊“有问必答”。即便一时间不知如何作答,他也调皮地对学生们说:“你的问题非常好,但是老师希望你先认真思考思考,这样等下节课你知道答案的时候印象就会更加深刻。”下课后,孟磊便上网搜集相关资料或请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孟磊不喜欢照本宣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他研究起中外各种教学方法,每堂课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让学生寓学于乐。学生们喜欢、佩服这位只大他们几岁的老师。慢慢地,“孟老师”变成了“孟哥”。
      站在自己搭起的快乐讲台上,“孟哥”渐渐明白,当初校长之所以让他教地理课,是因为这门课不仅仅能让学生学到地理知识,更能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望一望外面的精彩世界。于是,每堂课的最后5分钟,他便滔滔不绝地给孩子们讲自己上大学时到各地旅游及跟随学校合唱团出国比赛的见闻感受。他告诉每一位学生:“要相信明天更精彩。”
      快乐伴随着“孟哥”和他的学生,从课上到“第二课堂”。在学校的元旦文艺汇演前,孟磊发挥音乐特长为学生排练合唱《故乡的云》,孩子们爱上了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在“孟哥”和学校青年音乐教师的倡议和帮助下,地区二中成立了第一支学生合唱团。多才多艺的“孟哥”还与同行的支教团团员,为学生们开创了一项课外活动品牌——“东方杏坛”,每周末为大家开展主题拓展培训,内容涉及文学、摄影、相声、话剧、合唱、体育……
      一年的时间很短。“孟哥”从广袤的阿勒泰带回了无限的回忆,也带回了学生满满的信任。离开两个月后,“孟哥”接到了一通电话,他教过的一个学生由于家庭变故产生轻生的念头,站在骆驼峰顶向老师求助。“我在电话里告诉她,如果被生活打败就不配当我的学生,一切都会好起来!”孟磊一边安抚着学生的情绪,一边紧急联系当地老师前往救助,及时阻止了悲剧的发生。那个学生重拾生活信心,至今仍与孟磊保持联系,考大学、选专业都要征询“大哥”的意见。
      “我想,能够帮助孩子们鼓起追求美好明天的勇气的,不是一句简单的鼓励或安慰,而是一种情谊的守护,一种信念的传递。这需要我们很多人的不懈努力。”孟磊觉得,肩上有种责任,让他在人生路上的脚步变得沉稳。



    “扎根基层是我的人生方向”
      去古浪支教前,我想自己要像太阳,照亮那块地方;去了之后知道不可能,就想,做蜡烛吧;最后才发现,我只是一根火柴,照了会儿亮……但是我却找到了去基层建功立业的人生方向。
      ——清华大学 侯贵松
      “西部支教生活是我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那一年给我太多感触、太多收获。”虽然已经过去整整11年,曾参加团中央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现已担任廊坊大城县常务副县长的侯贵松依然念念不忘当年的岁月。“最重要的是,西部支教让我找准了人生方向!”侯贵松说。
      2000年8月,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毕业的侯贵松作出了影响他一生的决定:保留本校保送读研学籍,到西北支教一年。8月28日,作为团中央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古浪队队长,侯贵松和另外几位同学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奔赴甘肃支教点。
      一路上,车窗外的绿色植物逐渐稀少,但大地却越来越辽阔,天空越来越高远。
      支教点在武威古浪县一个名为土门的小镇上,小镇坐落于祁连山脚下,背靠腾格里沙漠。一到目的地,漫天风沙立刻让支教团成员体验到了什么是环境恶劣。这还不算,大西北顿顿面条的饮食习惯,整月洗不上澡、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的生活环境更让他们苦不堪言。但看到孩子们渴望求知的清澈眼神,听到孩子们朴实天真的无邪笑声,一切不适都随风而逝。“一见到这些淳朴的孩子,我就喜欢上他们了。”侯贵松说。
      刚一上课,当地基础教育的薄弱就让侯贵松印象深刻,孩子们各门功课基础普遍很差,大多数不会说普通话,甚至有人听不懂普通话。侯贵松难忘刚到支教点古浪二中开始教学工作的一件趣事。那是支教团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生物课,支教团成员给学生们展示了一幅图,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生物,老师要求学生们说出其中的动物名称。只听他们齐声大喊:“牛!牛!”“我们非常惊讶,因为图中根本就没有牛,直到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喊的是‘鸟’,只是发音与‘牛’的发音非常相似,使我们没法分辨。”
      那时,侯贵松的支教任务是负责学校近10个班的高中英语、高中计算机、初中地理三门课的教学,他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从此一门心思放在了认真备课、如何上好课上。
      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侯贵松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家访,西部农村的贫困落后让他心情沉重。让侯贵松感触最深的是去班上一个女生家里看到的情景:她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简陋的房间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昏暗的灯光让人一时间很难适应。回来后,侯贵松彻夜难眠。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一年的支教生活让我深入了解了社会、了解了西部、了解了农村,到基层建功立业应该是自己的人生方向。”就在那时,侯贵松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支教结束后,侯贵松重返校园攻读研究生。毕业时,他没有忘记自己确立的人生理想,拒绝了某知名外企的邀请,选择到农村基层任职锻炼。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接受河北省委组织部考察时的一段对话:“你为什么要到地方去工作?”“为一方百姓做些事。”“可是从你开始工作到能为百姓做些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关系,我有很多的时间。”
      如今,经过担任河北文安县挂职县长助理、廊坊团市委副书记及书记的多年历练,侯贵松已经成为大城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实现人生理想,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侯贵松说。



    “我的青春是你飞翔的翅膀”
      帮助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也是在帮助自己。是山里的孩子们教会我真正的自立与自强,也许这就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中国海洋大学 徐艺
      曾任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的徐艺在舞台上一直很从容,但初登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煎茶中学课堂讲台的她却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好不容易提高嗓门把孩子们的声音压下去了,一会儿又炸开了锅。给学生们讲道理,可下面总是有人不停地说话,完全不理会我,我只好跑出去掉眼泪。”
      徐艺201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音乐表演专业,2011年7月底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奔赴煎茶中学支教,是中国海洋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队德江服务队队长。她初到支教学校的时候很不适应,然而几节课教下来,她发现其实孩子都是一样的,无非是调皮了一点,于是在心里暗暗发誓:“我尽全力好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不信他们不好好学!”
      慢慢地,徐艺找到了感觉。“帮助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也是在帮助自己。”徐艺说,“是山里的孩子们教会我真正的自立与自强,也许这就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在山里支教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
      2011年9月30日,支教队在煎茶中学成立了一支“微笑使者志愿者服务队”。国庆长假,徐艺和其他5名队员踏上了“微笑百里行”的征程。在5天时间里,他们走访山区德江县村寨11个、乡村小学5所、贫困家庭10个,家访2家,探访敬老院1个、孤寡老人1人、留守老人1人。途中翻5座山、过11条河,路程共计80余公里,全部步行完成。
      随后,徐艺把途中的见闻发到网上,将大山里学生的贫困状况及贵州旱情告诉山外的人们,引起极大社会反响。特别是得到中国海洋大学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为山区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成为大学生们的“共鸣点”。
      由于2011年贵州大旱,农村百分之九十的粮食绝收,很多家庭的孩子面临辍学。自开学以来,徐艺和队友除了接手往届支教团帮助的80余名贫困生之外,还在煎茶中学、百川小学、付家小学、中伙小学等学校寻找到了220余名贫困生。他们通过报纸和网络等渠道为孩子们联系“爱心一帮一”的资助人。截至2011年11月中旬,资助人汇款已达10万余元。
      “看着触目惊心的贫困,我知道,我们能给予他们的关怀只是杯水车薪,但求走入我们视野的孩子能够因这些努力而改变。我们时刻谨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徐艺说。
      最近,已经是中国海洋大学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产业专业研究生的徐艺告诉记者:“我还要和支教队员为学生举办多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举行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一次诗文背诵大赛。我还计划捐建一所小学图书室,组织一个奖、助学金发放仪式……”



    支教日记
      今天是教师节,我再一次收到了孩子们发给我的短信。结束支教已有4年,从南开毕业工作也已经两年多了,但我和孩子们仍然保持着联系。
      直到现在,我最感兴趣的话题还是那些支教生活,感到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做一名志愿者。现在,我仍在参与志愿活动,希望以微薄之力,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孟磊2011年9月10日
      山体滑坡、泥泞的路面、陡峭的山崖、湍急的河流……不敢相信,我们就这样坚持下来了。我一定要写一点什么,用最客观的陈述,告诉山外的人们我所看到的。
      ——徐艺 2011年10月5日
      军民同庆中秋的篝火晚会上,好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来这里。
      因为我想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想站在台上激情昂扬,想和学生打成一片,想坐在格桑花旁看着月亮思念家乡。
      虽然很累、很苦,但是当学生抱着你说“中秋快乐”;当军官们热情地为你递上水;当抬头看到皓月当空……我的心就很满足。因为我将在这里实现我的价值。
      ——黄泽萱 2010年9月23日
      三天四夜,家访让我大大开了眼界,之前那些想当然的想法竟是如此武断和浅薄。东西部的差距远远在我的想象之上。原本以为我来自河南的小县城,应该与这儿差别不大,但家访后发现,这里的孩子真的是太艰难了。
      在这一年里,我想我一定会尽我所能给他们一些微小的帮助。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有健全的人格,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健康的身体,在任何时候,不抛弃,不放弃。可能他们这一代仍在大山里,但我相信他们的下一代会有更好的将来。
      ——陈之衡 2011年9月21日
      今天是母校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日,上午坐在人民大会堂,听着总书记的讲话,回想这10年来的工作、学习经历,我深深庆幸能有一年支教扶贫的实践。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一生都享用不尽。
      ——侯贵松 2011年4月24日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12日第3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4:34 , Processed in 0.1019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