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流水账(一)
时间到了2010年7月,也就意味着《教师月刊》进入了第二个年头。
这一年,连同此前半年的准备期,整整半千多个日子,做了多少文案,发了多少邮件,回了多少信,打了多少电话,看了多少稿子,翻查了多少图文资料,和同事、同行、作者、读者、朋友作了多少次的交流,还有那些夜色里的思考,实在难以说清,想想还真有那么一点成就感。
那天开会的时候,我说最近的工作就是“赶七八备九十”,即赶第七、八期合刊,同时准备第九、十期的内容。
照正常的期刊工作,这个安排有些滞后。只是,我们每一期的策划量都比较大,还有一些重要的采访,所以刊期实在难以太提前,也常常无法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倒计时”,流程上时有纠结。
不过,我知道,这个“结”得尽快解开。
这个合刊中,我们加了不少有意思的元素,如“作家书房”,如“教师面孔”,如“家书”,等等,无非是想让它更加体贴,可以在细处打动人。文章本身自然是没说的,都是“大胸怀”、“大视野”的东西。
形象页上,我延续创刊词的一些意味,写了一首“回首与瞻望”的诗:
2009年7月
大地多了一份教育杂志:《教师月刊》
像河流分开了两岸
像晨曦捧出了天空
这一年山高水长
这一年的鸟鸣带来了
森林深处那些久远的事
不一定赞美,只要有一颗真心
2010年7月,夏日清凉
那么多人世间的好奇与惊喜
依旧要有爱、谦卑和大的胸怀
去建设健康、美好、有专业理性的教师文化
封面仍然是“教育建筑”,上了“傅雷故居”。
如无意外,合刊10日左右可以出来。
除了个别采访稿,第九期的内容也准备得差不多了。这一期增加了几个新系列,值得大家关注。还约了几个作家朋友写四川地震灾区的师生生活,但愿他们能如期交稿并写得恰到好处。尤其有意思的是,我们的一位特约记者专访了台湾词人方文山,问答、交流中有丰富的“成长”意趣。
最大的遗憾是:不少通过终审的教师朋友的稿子,这一期还上不了。
2011年的事,所花的心思也越来越多了。应该会增减一些栏目,而有的栏目会延伸。总之,想把广度做足。
上午和通哥通电话,聊了一些选题和一个新的栏目创意,感觉很值得做。栏目名也出来了。眉目也有了。有时候可以这样:名字先想好,再生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