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一得:静心、静气、静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0 16:0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课堂既要心动如雀,更要心静如水。 静心、静气、静思,是课堂不容抛却的底色因为“静纳百川、定能生慧”。
静心、静气、静思
——课堂不可抛却的底色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更生动、丰富和活跃了。美轮美奂的课件令人目不暇接、小组合作的形式大大流行、温情鼓励的评价铺天盖地,课堂犹如戏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精彩不断、欢笑不停。然而,我认为,在热闹和浮华背后,我们的课堂丢失了本初的一颗静心、一点静气和一些静思,丢失了可贵的认真倾听、专注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
认真倾听被争相发言所替代
教室里,教师带着扩音器讲课,还显得声嘶力竭。难道是教师说的声音还不够大吗?殊不知,是学生听的状态不对。争相举手、争相表演、争相辩驳,似乎,只有小手林立、争先恐后才是良好学习氛围的体现。学生们在课堂的热潮里始终关注的只是“我的观点”、“我的感悟”、“对我的评价”,而别人说了什么,我能从别人的表达中学到什么,却往往被弃之于不顾。实际上,听比说更为重要,这不光是尊重人层面上的礼貌问题,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只有“耳聪”,才能“目明”。眼里只有自己、只能听见自己的人,怎能谦虚安静地从书本上、从生活中学到知识、吸取养分?

二、
专注阅读被文本解读所替代
捧着本童话故事书,孩子们读得爱不释手,可在语文课堂里,为什么同样的孩子却难以被激发兴趣、鼓起精神?这是一些语文教师都曾遇到过、并烦恼着的问题。细究其原因,无疑是语文课堂中,在教师庖丁解牛般过度的层层引导、声声追问、步步为营之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被大大地挤占了,学生享受阅读快感、获得独特感悟的机会被无声地剥夺了,取而代之的是被教师安排得满满的枯燥乏味的分析、概括、指导、牵引、训练、拓展等。

三、独立思考被人云亦云所替代
由于课堂上静心、静气和静思的缺乏,所以,难有个性、深刻和独到的见解,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无奈地变成了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苍白重复。在亦步亦趋的课堂节奏下,新课标所强调的创新沦为了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论语》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长此以往,还极易助长思维的惰性,使学生养成不愿思考、不会思考的恶习,而独立思考的缺失会让生命拔节的声音日渐微弱。


静心、静气、静思,是我们的课堂不容抛却的底色,因为“静纳百川、定能生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课堂既要心动如雀,更要心静如水,只有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方能日久弥香。在这个日趋浮躁的时代,培养孩子的静气,不光是我们课堂上的追求,更是肩头上沉甸甸的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3:36 , Processed in 0.09778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