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种我们的园地要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4 02:5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种我们的园地要紧
■宁夏   赵炳庭
赵炳庭简介:中学特级教师。1998年、2007年,两度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事迹曾在《人民教育》《教育文摘周报》“名师栏目”予以介绍。主编、参编教育教学论著2部,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三百多篇,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4项。

让希望照亮内心
1972年,虽然处于“读书无用论”猖獗横行的年代,但我还是认真读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毕业那年,因家庭成分问题,我报考大学未被录取,求学无门,生活无着,只能在生产队的田间地头打发时光。在生产队里,我什么苦力活都干过,放牛、拉板车、耕地、修水库……不管在什么地方,一有空闲我就会捧起书本,旁若无人地“渐入佳境”。
第二年,村办小学恰好缺一名教师。虽然我是全村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家庭成分问题,人们对我是否有资格到学校任教争论不休。这时,老校长站出来力排众议拍了板,才使我成了一名乡村民办教师。由一个农民一下成为了“教师”,虽然还需要用上面发的15元“工资”每月给队里缴8元来换取工分,但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工作性质已完全不同。我心里很清楚,教书不同于耕地摆耧拉车除草,它需要知识,需要教育教学的智慧和技巧,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我深知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十分珍惜。哪位教师家中有事或请了病假,我就忙着去替课。工作不比别人少做,业绩也不比他人差。校长觉得这个年轻人还顶用,想给我“转正”,岂知上报了几次都是“泥牛入海”,没有结果。
只要不失去自信心,只要对事业、对理想尚存一丝希望,那么,厄运就可能是一个难以估量的“宝藏”。在那个特殊年代,我没有动摇过对事业的追求,没有对人生、前途丧失信心。我的工作热情来自于殷切的希望。我拼命地工作,用自身的努力证明了我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改变了同仁对我的态度。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悟出了一个真谛:爱事业、爱学生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原动力。只有播下爱的种子,才能得到真的收获。教师从事的是“阳光事业”“未来工程”, 今天我们付出一分的情,将来会得到无限的爱。


让书香与生命同行
1978年,梦想成真,我考取了师范院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终于有幸忝列正式教师行列。数个春夏秋冬,多少个不眠之夜,蜗居于乡村中学的一间陋室,我独对青灯发奋苦读,“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沉醉于书香之中。读中外文学名著,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读中外教育教学论丛,走进叶圣陶、陶行知、钱梦龙、皮亚杰、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先贤和当代名师的精神世界。平时,疲于奔命,回到家中望一眼满柜的书,便犹如远飞的鸟儿望见了巢,顿时轻松了许多;生活里难免有些琐屑的事令人烦恼,但只要看看案头上最喜欢的那些书,烦乱的心情就会重归平静;夜阑人静的时候,伏案既久,站起来走动时望望那一排排的书,心中就会燃起对明日的希望。
我读书,是为自己的大脑充氧,是为自己的“先天不足”补钙,说不上有什么经典意识和高峰意识。我读书,既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仅为了讲课,而是让自己的生命融入文本,使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在文本研读中光焰闪射,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我坚信一个引领学生走向未来的教师,有能力也有必要尽可能地了解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
陆游有诗云:“数简隐书忘世味,半瓯春茗过花时”。时至今日,我仍然保留着手不释卷的习惯,所读的书慢慢驳杂起来。我觉得要做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学素养,那就是教师本人对传统文学的阅读和积累。这笔财富,现在的年轻教师大都不太丰厚,积累的匮乏必然造成文化底蕴的缺失。韩愈曾说“一日不读书,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不能想象一个终日不读书的语文教师将如何面对日复一日的课堂。读书,奠定了我的底气,使我在讲课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读书,提升了我的人生境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书,不但拓宽了我的生命时空,也充盈了我的教学时空,我一次次在课堂上催发痛苦和喜悦的潮汐,也致力于拓展学生还未全然开启的理性世界。
“进步,从读书开始”,我总是这样对我的学生讲。我教学生怎样选书,怎样读书,为他们开列书单。我相信,岁月流逝,积淀在学生心灵的东西将会永恒。


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1981年,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总想扮演“严师”的角色,我与学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总认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不容学生有半点的质疑、冒犯,却忘记了自己其实是普通人,有情感、有个性、会犯错误的人!这样一来,我与学生之间失去了正常的沟通渠道,课堂气氛沉闷,缺少活力。课堂上,常常是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恹恹欲睡;我讲得激情飞扬,学生的心湖中却激不起感情的涟漪。后来,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老师,只有当我忘记您是我的严师时,您才会变得可爱起来。”往事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模糊,但学生的这句话所引发的反思,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深刻。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需要的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才能迸发智慧的火花。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如何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评说,倾听他们的需求。我要求自己,无论在日常班务工作中,还是在教学工作中,多一点平等,少一点威严;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倾听,少一点说教;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斥责。渐渐地,我的语文课变成了学生最爱上的课。
1984年,我从乡下走进了县城第一中学。刚到一中不久,赶上学校一年一度的对外公开课活动。语文组组长找到我,说:“你给咱们语文组亮亮剑吧!”尽管心里没谱,但我还是爽快地答应了。这时候有人跟我说:“你真傻,为什么人家不上偏叫你上?要是上砸了多丢人!”我不以为然,觉得上公开课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次机会。结果,由我执教的《阿房宫赋》一课,因了我对文章所内含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精彩分析,也因了我对文本解读策略的准确把握而“一炮打响”。
那天,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高望东先生坐在前排靠近走廊的地方,他不看我的“表演”,只看学生的“表情”。课后,听课老师都走了,他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你这节课很不错,平时也要这么上课,上这样的课。”他的话和郑重的语气,让我心头一震——是啊,平常的每堂课是不是都能像展示课一样,用心去做呢?感动之余,我写下教育手记:“上好一节语文课可以通过努力达到,而要上好一辈子的语文课实在是件极不容易的事。古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今天开始,我会将每堂课都看做公开课。”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艺术需要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科学则需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我常对青年教师说,教课,既要生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又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


做一个有思想的耕耘者

在我看来,要教学生学好语文,唯一的途径是多读多写,让能力和素养在日积月累中“生成”,舍此别无什么“立竿见影”“多快好省”的捷径可走。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除了给他们推荐阅读书目,让他们到图书馆借阅,还利用课余和自习时间,开设了唐宋诗词欣赏、现当代作品欣赏、小说美学等讲座。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的学生在听讲座时神情专注的样子。我告诉他们,必须多读书,读好书,才能逐步领悟文学艺术的魅力,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从而走向文学艺术的殿堂。
1994年起,我就在高三这个敏感的“雷区”大胆进行尝试和摸索。我向学生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的时文、杂志为日常读物,并开展读刊评刊、课前演讲活动;每周让学生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并给予点评,写出喜欢的理由;每周由一名学生给全班推荐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推荐语,印发全班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增强了语感,丰厚了文化底蕴,积累了写作素材,建立了知识储备仓库。
多写,包括课内课外写。为了帮学生克服对写作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我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与自然、社会“对话”。有人说,上了高中就是被圈进了象牙塔。其实,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善于思考的大脑,即使在校园也会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能于塔中见乾坤,于有限中见无限。当然,校园以外毕竟有更广阔的生活空间,离开了生活,学生的笔下就流淌不出生动的句子,就描绘不出多彩的世界。我与学生们一道走出课堂小天地,融入社会大课堂:中国西部神奇的“丹霞”地貌区火石寨很有科考价值,是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镶嵌在宁夏西吉县境内,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融为一体,到此一游,如同步入仙境;凿建于北魏,兴盛于唐的云台山、石寺山、禅佛寺等石窟壁画、石雕,是西吉的一道独特风景,畅游其中,观山光林色,赏古代艺术瑰宝,心旷神怡,神思飞扬。每到一处,我们师生尽情游览,畅谈感受,或即兴演讲,或赋诗著文。这使学生们认识到,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呈现着可歌可泣的现象。只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创新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我进行的“自能式”素质作文教改实验获得了全国语文教研成果二等奖。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组建了当地第一个中学生文学社团——月窗文学社,当时,有同事不理解,担心开展文学社活动会影响升学率。记得寒冬腊月天,我带着几个学生围着一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在我那间四壁透风的斗室里刻蜡纸、印刷、装订——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好在我们一直没有气馁。月窗文学社社员逐渐发展到四百多人,《月窗》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成了学生们诞生理想、追逐梦想的地方。文学社开展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组织小记者团,外出采风;追踪热点,开展社会调查;编辑印刷《月窗》社刊,给学生提供耕耘的园地;组办优秀作文展、各种作文大赛,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乐趣;组织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课本剧演出,组织学生上街打扫“文字垃圾”,收集街面用语等,让学生体验“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的真谛。《中学生》《语文世界》《语文报》《六盘山》等报刊曾开辟专栏,刊登月窗文学社成员的作品,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04年,月窗文学社被团中央学校部、《中学生》杂志社评为“全国校园文学社五十佳”;2009年,被团中央学校部、《中学生》杂志社评为“全国校园十佳文学社”;201110月,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评为“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我指导的学生李娟获得首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十佳小作家”奖。
创办之初,我们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文学社竟然吸引了一批批的学子,并对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
尝到教研的甜头,我的心中升起了新的希望。我将教研视野进一步扩大,研究更为深入。作为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我参与了学校申报立项的宁夏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等。多年来,承接的每一项课题研究都让我进入到新的领域,让我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构建起新的工作平台。伴随着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的实践,伴随着“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的刻苦自学,我想而行,行而思,思而写,先后有一百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学研究》等报刊发表,
回首往事,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辛酸的泪水,更有甜美的甘露。我付出不少,得到的更多。我爱孩子,爱这份平凡的工作,更爱这项神圣的事业。我始终牢记着法国先哲伏尔泰的一句名言:种我们的园地要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7 10:08 , Processed in 0.0758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