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蔡朝阳:“放下”的学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4 03:0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蔡朝阳:“放下”的学问
蔡朝阳[url=http://www.workercn.cn2011/3/29]http://www.workercn.cn2011/3/29[/url]

来源: 人民日报


    干了很多,成效却不大;付出不少,收获却无几;事必亲为,效果难说好;忙里忙外,起色实堪忧……这样的工作场景委实让人尴尬、无奈。
    这样的干部,只有“苦劳”,没有“功劳”,领导不欣赏;看似“拼命干”,实则“瞎忙活”,同事有怨言;人虽吃了亏,戏却不好看,群众不满意……当然,他们内心也有苦楚:付出了,为何没有相应的回报?努力了,为何成绩寥寥、问题成堆?
    想起了一种喜负重物的小虫——(虫负)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其名篇《(虫负)蝂传》中,对其有生动描写:“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在文学家笔下,(虫负)蝂“勤劳”无比,擅长背负重物,但它的悲剧也在于此:什么都做,什么都要,不知放下和舍弃,最终一事无成。
    (虫负)蝂是文学上虚构的小虫,但现实生活中,“(虫负)蝂式干部”却屡见不鲜:芝麻西瓜都往怀里抓,结果得不偿失没收获啥;目标不明目的不清,忘了“为什么出发”;眼睛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不知已无资源可开发;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因循守旧代价大……
    或许,“(虫负)蝂式干部”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抓工作干事业,既要善于“拿起”,又要懂得“放下”。如果说,“拿起”靠的是勇气,那么,“放下”考验的则是智慧。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光要注意工作能力和态度问题,而且要处理好“拿起”与“放下”的关系:如何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如何放缓忙碌的脚步,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在繁重的工作和长久的事业面前,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永远是“稀缺物质”。在工作和事业“分母”不变的前提下,我们惟有尽量放大时间和精力这个“分子”,成绩的“得数”才能更高。哲学家苏格拉底帮助我们“寻找最大的麦穗”: 先在一块麦田里走上三分之一的路,观察麦穗的长势、大小、分布规律,在随后三分之一的田地里选定一个相对最大的,然后从容走完剩下的三分之一,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经济学家帕累托教我们识别“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有舍弃“琐碎的多数”,掌握“重要的少数”,方能控制全局、出奇制胜。
    “放下”需要胸怀。舍弃小溪的清流婉转,才有大江的烟波浩渺;舍弃小丘的玲珑俊秀,才有高山的巍峨伟岸;舍弃温室的舒适安逸,才有生命的刚强绽放;舍弃地面的安闲游弋,才有激越的蓝天翱翔!
    “放下”不是放弃。孟子主张“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为”即拿起,“不为”即放下,“放下”是“拿起”的必要前提。如果不分主次前后、轻重缓急,什么事都“为”,势必“无为”又“无成”。正如《韩非子》所言:“顾小利则大利之残”。抓住重点,才能突破难点;舍次保主,方可事成功奏。
    “拿起”“放下”有学问。在万千头绪中,我们不妨多一些思考和追问:“拿起”是为了什么?我有“拿起”的精力和能力吗?哪些是该“放下”的?在“放下”之后,我们是否想得更周到,干得更聪明,增添新的动力和能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19 , Processed in 0.0606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