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0年代,季超曾与宗亲载麟书信往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4 06:4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研究生院》(电子版) 2008年 第2期
把握精神动脉 传承历史传统——研究生院校史馆筹建工作追记


  作者:管载麟   




作者:管载麟
2006年9月12日,在又一届新生开学典礼之际,作为全面、立体、生动展现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与风貌的形象窗口——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校史馆正式对外开放。开馆当天,便吸引了众多的师生员工前往参观。
参观后,许多师生纷纷在校史馆的留言本上记下了心情与感悟:
史志文同学写道,“在这里深刻地理解了中科院的历史,我为她的辉煌感到骄傲。相信在今后的岁月中,他们将书写更加壮丽的华美篇章。”
刘建英同学这样写道,“在这里我了解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历史,心里非常激动。同时馆里各位科学家的真迹让我深受教育,我希望校史馆越办越好!”

秦建贞同学写道,“参观了校史馆,让我看到了那么多的名家大家,也了解到了研究生院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创造的辉煌,使我有了很大的动力。我将来一定会好好学习,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中科院研究生。”

......

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感人至深。作为校史馆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每当翻看这些留言时,就不由得想起了筹建校史馆时的点点滴滴。

校史馆从2004年10月开始筹建,总体思路定位于展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近60年的风雨历程。因此从整体设计、阶段划分、资料征集、内容陈列等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共享、共治、共有的大研究生院的理念。

走进校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科教兴国人才为本”八个大字,这是研究生院建院20周年之际,/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题词。还有1993年教师节/亲临研究生院视察的照片。在同一版面的右下方,是长路甬祥院士题写的校训:“博学笃志 格物明德”。

按照编年史和专题编撰相结合的陈列体制,校史馆顺时展出了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在初创探索、恢复发展和创新跨越等三个阶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在初创探索阶段(1951年——1976年),可以看到建国初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艰难的探索壮举。展柜里,一张张发黄的发文稿纸、亲笔信笺;一份份保存完好的会议纪要、规章制度;一幅幅清晰可见的毕业合影、学位证书......见证着当年创业的艰辛,记述着那个时代的卓越。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发出的《1951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开创;1955年8月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次有关高级科学人员培养条例的创立......

在恢复发展阶段(1977年——2000年),作为国内成立最早的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河。在这里,可以看到此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模式、学科建设、专业教材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概貌。成立研究生院的国务院批文、院领导邀请国际一流科学家的来往信函、首届毕业生白春礼等人的学位证书......改革开放的八十、九十年代也是锐意创新的年代,而这些老照片、档案资料、教案教材,成为当年的最好见证。
创新跨越阶段(2001年——至今)是校史馆的第三部分。经过长期不懈探索,面向新的世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事业步入创新跨越阶段。更名后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坚持“三统一,四结合”办学方针,由设在北京的研究生院本部、分处全国各地的5个教育基地和100余个培养单位(中科院各研究院所)共同组成网络式的教育体系。这部分主要用示意图、曲线图、表格、照片等多种形式,展现了2001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以来的快速发展变化。
校史馆的建成是上级领导亲切关怀、培养单位大力支持、热心校友无私捐赠、兄弟单位的倾心指导、各级部门鼎力配合及师生员工热诚奉献的结果。
2006年5月9日,我们打报告请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题写馆名。一个星期后,手迹送来了。/在百忙之中能抽出时间为校史馆题名,体现了他对我们校史工作乃至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是对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厚爱。
揭牌当天,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亲自到会参加揭牌仪式,并同八十六岁高龄的资深外语教授李佩共同为校史馆揭牌。
在校史馆近两年的筹建过程中,许多热心的离退休老领导、老教授、老职工、老校友都积极参与进来,积极出谋划策,主动慷慨捐赠文物史料,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人教局局长余翔林教授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划分的精辟论断为校史馆建设提供了整体工作思路;中国科学院五六十年代早期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罗伟、任知恕、马先一、徐芳玉、屈忠、颜基义等多次捐赠非常珍贵的史料原件、照片实物等;中国科学院五十年代第一批入学的研究生,力学所俞鸿儒院士无私地捐献了由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签发的毕业证书。我国首批培养的博士生、高能所研究员马中骐亲自把自己的学位证书原始扫描件送到校史征集办公室;我校首届毕业生、国家地震局王若柏研究员通过邮局寄来了自己当时读研究生时的报到证和借书证;地学院首届毕业生潘云唐教授,主动把老照片、毕业证、学位证原件甚至是过去发表的论文、著作都捐献出来;地学院林秋雁老师捐献了自己保存的大量的建校初期的文献,还动员校友捐献;原学生处负责人、退休老干部孙景才捐献大量珍贵的当时学生注册卡片......一桩桩、一件件,每个珍贵的展品背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很多培养单位对校史馆的筹建工作也是鼎力支持。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很多研究所都纷纷把研究员的著作寄过来;遥感卫星地面站、动物所、力学所等捐来各自重要的证书、奖杯和珍贵
照片;北京华大基因组所为校史馆送来了珍贵图片,即2006年10月2日,该所汪建、周...... 、阿叁(研究生)等三人成功登顶海拔为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的照片,使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校名标志第一次如此接近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当然还有非常多的单位和个人也在默默地奉献、支持、推动着我们的工作,在此就不一一提及了。

校史馆的建成同样离不开兄弟单位的倾心指导、各级部门的鼎力配合。现在的校史馆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简史,尤其是第一阶段史料的收集,中科院办公厅档案室给了我们鼎力的支持。另外,我们还先后到国家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实地参观,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史馆考察学习取经。在此期间,查阅了档案800余件,仿制旧档案件近70份,收集整理各类照片近1000张,各类校史书籍近两百万字,实物近100件,寻访各个时期的当事人20余位,举行各类会议8次,初步建成符合我们自己特色的校史馆。

显然,校史馆的成立意义重大。正如校史馆馆长石耀霖院士所说,“国不可无史,同样,校不可无史。没有历史,我们就无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回顾历史,可以让我们明白: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只有明白校史,了解校史,才能真正地把握学校的精神动脉,才能真正传承我校的优良历史和光荣传统,直至发扬光大。”

校史馆是塑造学校知名品牌的一个切入点,是美丽校园人文景观的最大亮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校园文化的价值核心。校史馆的建立为遍布海内外的广大校友、遍布全国各地的培养单位提供了一个了解母校以及交流的平台。面向未来,它将会成为校友们精神力量的源泉。总之,不断丰富完善、共建共享共有的研究生院校史馆维系着全体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历史寄托、文化纽带、精神家园和未来蓝图。

(管载麟,研究生院宣传部副部长,校史馆常务副馆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1:51 , Processed in 0.07020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