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呵护童年,给孩子爱与自由——范美忠谈儿童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9 15:2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呵护童年,给孩子爱与自由——范美忠谈儿童教育  






  


本刊记者 卢丽君 

像范美忠这么出名的教师在中国不多,但真正了解他的人也不多。
2011年7月,我在无锡参加一个教育研修班。应研修班学员的要求,范美忠上了一节示范课,讲的是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对课堂节奏游刃有余的把握和极为丰富的知识储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开始关注他的博客。
近日,我在他的天涯博客上读到《〈风筝〉:灵魂的罪感与忏悔意识》一文。文章在对鲁迅散文《风筝》进行深度解读时,触及到成年人有意无意中对儿童心灵造成伤害等诸多教育问题,看得出他对儿童教育有着深入的思考。
2011年12月23日,我就儿童教育的相关问题电话采访了范美忠。
         什么是真正的“有出息”?
“长大了有出息”,是众多家长教育孩子的一个出发点,是成年人对儿童未来的一个期许。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有出息”(也即成功)很重要,因为这个问题决定着教育者当下的教育思路和教育行为,直接关系到孩子每一天的生活。
我问范美忠:“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有出息’?”
范美忠不假思索地说:“我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在自由当中的创造性发展。‘有出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从个人角度看,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在于他是否能充分发展他的天赋、才能并且找到他的使命,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幸福。当他做事时是在听从内心声音的召唤,他会因为自觉有意义和快乐而感到幸福。一个人这样去做的时候,可能能挣很多钱,也可能挣不到很多钱,这都不重要,关键是当他这样做时,他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幸福。这就是个人意义上的成功。”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一个人的‘有出息’就是能找到‘他自己’并做适合自己天赋、才能的事情。即使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当他做得很好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很不错的人,社会会因此得益!如果同时他能够具有基本的公正、善良、诚实,对社会来说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人。至于他是不是做很大的官、挣很多钱或很显赫,甚至拿一个诺贝尔奖,我觉得这个并不重要。因为这个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如果你给他们自由的话,他们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得很出色,这是由他们的天赋决定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上作出很大贡献,在某一方面很杰出,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大多数人注定是相对平庸的,因为如果所有人都杰出的话也就没有杰出人才了,杰出人才总是相比较而言的。
“衡量成就的标准应该来自于他自身,是他自身天赋、潜能提供的可能之实现程度,而不应该是一种外在的人为设定。比如我本来就是一个适合做学术的人,我就去做学术。至于我做学术能够挣多少钱,我是否能成为北大或者哈佛的教授,这些不是最重要的。当然,不管一个人做的是平凡的还是伟大的工作,他都应该终身学习,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和创造,这样才不致于陷入一种失去生命自我更新后的精神死寂状态。”
                                            从“钢琴王子”谈教育的自由
有一位中国培养出来的享誉世界的“钢琴王子”,媒体曾大肆报道家长对他的成功教育。但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什么?这位“钢琴王子”私下里和朋友交流时说的一句话,发人深思。
一位朋友问他:“你的小孩子以后准备做什么?”他说:“我的小孩子我永远都不让他学钢琴!”
范美忠对此评价说:“因为他从小就被逼着每天用大量的时间练钢琴,成人带有功利目的的‘强加’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虽然最终他技巧练得很纯熟,但他被剥夺了童年的幸福,心灵里留下的是噩梦般的成长记忆。”
“在大部分人眼里他是成功的。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外在的名利重要,还是他内心的感受重要?比如他说永远不让自己的孩子练钢琴,这说明练钢琴给他带来的是噩梦般的感觉,这种阴影到了成年成名时还笼罩在他心头。即使他获得了很多名利,这并不代表他感觉幸福,而他内心的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第二个,当你让他自由地发展兴趣时,他未必不能有今天的成功。他本身在钢琴上有极高天分,如果不那么过分地逼他练,让他自由发展,他的成就未必不如今天,甚至可能更成功。”
从自由的角度,范美忠谈到了他所了解的美国教育。
“美国的小学和初中功课负担很轻,而且非常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让他们按照天性尽情地玩,发育身体和心理。学校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创造环境,让孩子在多种尝试中去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比如美国的篮球队基本依托在中学,喜欢的孩子就去尽情地玩。中国的篮球运动员是从小就在体校接受专业训练。美国那些喜欢玩篮球的人最后达到的水平比中国这些从小受专业训练的篮球运动员高多了。”他又谈到了数学,“中国的很多孩子被家长、老师要求学奥数,中国人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很出色,美国人比不上。美国不会是所有的人数学都很好,但他们提供自由,让极少数有数学天分的人有足够的空间发展爱好,最终这极少数人达到的高度可能会比中国数学水平最高的人更高。也就是说,一定要让人在自由的环境中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人不是非要被逼着才会努力去学一样东西,只要他自己有兴趣,他就会努力去学。”他拿自己做例子,“我爱读书,家长、老师都没有逼我,可我每天都读。更年轻的时候,周末和假期有时我会熬通宵读书。”
“认为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心理和天性发展就注定不能获得成功,这是误解,这低估了孩子。当一个事物抓住一个人的内心的时候,他来自内在生命热情的力量是惊人的。就像有人对篮球或数学的热爱、我对读书的热爱一样,所有人都有发展自己生命天性的内在需求,我们应该让一个人按照他的内在需求去发展自己,而不能不管他兴趣如何就是逼着他去学某样东西。”
“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兴趣,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导致他永远的逆反。永远的逆反最终导致中国大多数人进入成年阶段后再无求知欲,再无好奇心,一看到书本就已经厌烦了,一毕业就把书全部扔了、烧了,这个是最致命的。由这种伤害带来的是噩梦般的成长记忆以及对知识的终身厌弃,这很可怕。”
                         保留纯真,读懂童心
范美忠是在农村长大的,他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那时父母忙,顾不上管我。我成天就在大自然中玩,和小伙伴捉迷藏,跟河流、树木、田野、天空融为一体,这对我的天性和生命力的保持非常有意义,我觉得自己到了这个年龄,能不被当今社会的很多东西所异化,而且有着中国人中少有的到这个年龄还保持着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强大的自我精神发展能力,跟我的童年是有关系的。那时我经常玩到天黑,夜晚九点、十点钟,忘了回家。玩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非常重要!要为孩子创造尽情地玩的条件,要有这样让人的心灵融入自然的相对安全的环境。”
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儿童眼中的世界:“小孩子观察世界的眼光是梦幻一般的,对天上的星星充满神秘的遐想。在他们心里,一棵树上一朵花里,都可能住着一个精灵或一个女巫。万物在孩子的眼中都是有生命、有趣味的。他们的世界是想象中的童话一般美丽。”
童话般美丽的世界属于童年。早已失去了童心的成人,该如何来读懂童心呢?
范美忠说:“说老实话,我也不太记得我童年时候的感觉和心态了,我也不是太懂得孩子的心理,但我们还是有一些方法来读懂童心的。”
他建议:“可以读一些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心理成长特点的书,比如儿童心理学等。这是要讲科学的。
“还可以看一些童话、童书,童话、童书反映的是儿童心理。读这些书,你会进入儿童的思维,这能帮助你理解儿童心理。
“还要放下自己的成见去观察孩子,这样你会看到孩子的特性是什么。
“还有,可以多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常想一想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慢慢会想起来。我在教学时,有时学生上课讲话影响课堂秩序,我就会想起自己上高中时最喜欢上课讲话,和同桌讲,有时老师要停下讲课和我打招呼。这样一来,想想学生上课讲话就很正常了,也就没必要对学生太过严厉。可以给他打招呼,没必要很恼火,要有耐心,打一次招呼不行打两次。因为你知道,有的人天生爱说话,如果他突然有个想法,40多分钟不让他说一句话也不可能。如果他影响到课堂秩序,你阻止他就是了,但是不要认为他在和你做对。
“还可以看一看孩子自己写的东西。孩子到了七八岁就开始能够写一些东西,倾吐自己的感受。初中生和高中生会在作文中写他的感受。”
                                                              用爱守护童年
成人和儿童之间,成人无疑是占据权威地位的。
“小孩子缺乏辨别能力,所以他的成长需要权威。但正因为他缺乏辨别能力,家长和老师才不能乱用权威,因为你错了他都无法反抗的。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没有你强大,身体上打不过你,心理上要依赖你。像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对老师都比较崇拜,会有一种极强的依赖感。天天都是老师怎么说老师怎么样,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转。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多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和与孩子说话的方式,不要对孩子造成伤害。孩子没有抗拒的能力,有时他心里感觉不舒服,但他没法对抗你。”
范美忠强调老师和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他认为这一点很重要。“感觉不舒服了,要大胆地表达出来,不要怕得罪谁。当然,这和孩子所处的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的表达遭到粗暴的对待,他就不敢再表达自己了。”他谈到了自己四岁多的女儿,“我女儿很可爱,大人喜欢她,有时一见面就摸一下她的脸,其实她会有一种被陌生人侵犯的感觉。我女儿比较敢于表达,她会用明显的动作、表情或者语言表达她的不愉快。孩子不喜欢,就有权利不让你靠近他。要从家长做起,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孩子的表达不一定是对的,孩子的要求也不一定都是有道理的,但他有权利表达。如果成人不压抑孩子,孩子就会表达他的内心感受,成人就可以根据孩子的表达来调整行为。”
学校是孩子们极其重要的成长环境,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如何来做学生童年的守护者呢?
“教师要用爱与宽容,用友善的态度去面对学生。一个人,如果要给出爱,他需要先得到过爱。如果他自己没有得到过爱的话,他都不知道爱是什么,他怎么爱这个世界?如果别人给了他爱他才知道,‘噢,原来爱是这样的,我可以这样对待别人’。但如果这个世界从来对他都很冷酷,他从来都没有拥有过爱,他怎么去给别人爱?换句话说,这就像钱一样,如果我是一个穷光蛋,我怎么给别人钱?我拥有很多钱,我才能到处捐钱。从这个意义上讲,最重要的是给学生爱。”
范美忠的话中透出鲜明的语文教师角色意识:“要经常给学生讲经典的文学作品,这有助于唤醒孩子心中美好的东西,可以构成他心灵的底色,让他的心灵中永远有一份对美好的向往。对于小孩子来说,童话垫底很重要;在十四五岁时,古典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垫底很重要;再大一些,其他伟大的文学艺术也很需要。音乐我不是太懂,这些都是很美好的。这些美好事物的魅力如此之大,以至于能让孩子的心里永远都有一个理想而不至于在遭遇丑陋现实时被粗俗的东西吞没。当然你还可以经常带他们去关爱动植物,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形成关注、热爱宇宙万物的意识。”
范美忠前面提到教师要用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具体如何去做,我请他细谈一下。
范美忠说:“第一,你内心要有善意。你内心的善意学生是绝对能感觉到的。”
“第二,切忌用尖刻的语言去刺伤学生,这个比较重要。
“第三,如果孩子内心有一些痛苦,他需要被关注、被关爱,你要给他关爱,去倾听他内心的感受,帮他排遣痛苦,这都是必要的。
“第四,无论这个孩子有多少缺点都要善待他。比如有的孩子,从学习成绩来说他很糟糕,但你不能因此歧视他,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如果他成绩糟糕,甚至你的课他也不想上,你可以想办法帮助他热爱学习,但就算他永远不热爱学习也没关系。我指的是,你对他的善意不能够以他的状况为条件,应该跟他的表现优秀与否没有关系,就是以善意对他。
“第五,给孩子及时的鼓励。他有一点点优点、一点点长处,你都要善于发现,看到他每一点美好的地方,给予鼓励。”
爱是一种能力,一种能让自己因之感觉喜悦和幸福的能力。
儿童虽小,却热爱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长大后,能让我们发自内心热爱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少。人本是“自然之子”,我们为何失去了对万事万物的爱?又该如何保留对万事万物的爱,与这个世界和谐幸福地相处呢?
范美忠说他小时候非常喜欢小狗,现在也不怎么喜欢了。他说:“对万事万物的爱之失落过程就是人走出童年,心灵在成长中逐渐变得理性和坚硬的过程。小孩子没有功利化的目的,他的心灵可以自由地去关注和热爱万事万物。孩子对动植物都有很深的感情,把它们当朋友一般。但是人成年之后有一种来自生存压力的理性自控,他会限制自己的内在要求,因为如果不这样他就没法完成社会要求他承担的工作。”
“这种爱的失落还有一个原因是成长过程中人的心理受到了伤害。心灵柔软的程度和人的心理保护意识有关。如果整个世界都很粗糙的话,人的心就会被磨砺得粗糙,因为柔软的心容易受到伤害。就像一个人在石子路上走,他的自我保护就是让脚长一层厚厚的茧。这固然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但也导致了感觉的麻木和迟钝。当你的心失去柔软、不容易受伤流血时,你也不容易感动,不容易有爱了。
“如何保留对万事万物的爱?其实在解读《风筝》的那篇文章中我也写到了,很关键的一点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调整,不能有过于功利化的人生态度;另外一个就是伟大的文学艺术和宗教,它会呼唤天性的回归,会重新唤醒爱,让人恢复心灵的柔软。人应该在爱当中生存。比如面对一只流浪狗,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生命去思考它的感受,体会它无家可归时的悲伤、受到别人威胁时的害怕,这样你就会考虑到它爱的需求。怎样才能让一颗柔软的心不至于受伤?我觉得需要宗教信仰。信仰的力量就是来自终极者爱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会疗救一切、包容一切。”
                                                从女儿谈教育的时机和分寸
范美忠在谈话中不时提到女儿,言语中满蕴着父爱的温柔。
他也曾经觉得小孩子不可理喻。
“那是我女儿两岁多时的事。她很喜欢一个小枕头,有一次她抱着小枕头上厕所,小枕头掉地上了,地上有水,把小枕头弄脏了。她还要把小枕头抱到床上去睡觉,我们要拿走,她就哭。在我们看来她把脏枕头拿到床上是很不可理喻的事,我们那时不太懂得儿童心理。”
他分析说:“小枕头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她不想和它分离。小枕头是她很亲密的伙伴,她认为它是有情感和生命的,而且它在地上很孤独,很冷,不舒服。这就是儿童心理。”
在教育孩子上,范美忠很沉得住气。
“我从来不主动教女儿认字,而是观察她是否有认字的内在需求。我小姨的儿子,三岁多就已经认了很多字了。我女儿相对来说认字方面发育得稍慢一些,她四岁半才开始对字产生好奇心,指着字一个一个地问我,这时我就告诉她怎么读,是什么意思。她已经有了内在的认字意愿,这说明她到了学认字的阶段,我教她认字就不会对她造成压抑。”
范美忠说:“人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在生命发展中的独立意义,所以每一个阶段的任务要适合他的需求、爱好和难度,对生命不构成压抑。另外,每一个阶段又有它在人的精神成长中的阶段性意义,童年在人的一生中有着独立的意义,儿童需要通过玩来发育身体、情感和性灵。玩本身就是童年的目的,就是童年的意义。不能认为童年仅仅是对未来生活的一个准备。当你把每一个生命阶段仅仅视为达到最终目标的工具化准备阶段的时候,就会把每一个生命阶段的独立意义给抹去了,从而会漠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你可以在孩子产生绘画、弹钢琴、认字等需求时给他提供条件,因为人很多方面的能力发展确实需要从小时候开始培养,而且开始培养的时间可能决定着人未来最终达到的高度。但是开始培养后你一定要注意,如果他没有了学习兴趣,你就不要逼迫他学。”
很多人认为让孩子多背古代经典能打下深厚的国学功底。对此,范美忠说:“背古诗词、国学经典,当然也有成功的例子。确实有人三岁开始背古诗词,长大后古典文学功底很好。但我有一个原则,像《老子》《大学》《论语》《中庸》之类,我绝不会强迫孩子背的。有时我会在家里朗诵唐诗宋词,如果女儿感兴趣了,想跟着我朗读或者想学,我就开始教她。也就是说,教孩子学什么,一定要观察他是否有这种生命需求。”
“《圣经》里说一切皆有其时,你不能都在冬天播种稻谷,或者有的是夏天开花的,你一定让它春天开花。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先要保证孩子的游戏时间,然后看他什么年龄到了该学什么东西的时候,如果到了该学的时候,你还要看他的兴趣。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你不能强加给他,他没到该学某方面内容的时候你不能强迫他学,或者即使给孩子创造发展条件,在某一个阶段用什么样的方式给、给到什么程度,这都需要考量。这个说法并不排斥对孩子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比如学书法,需要一定的重复练习量来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和孩子商量后可以做一个规定,比如每天练二三十分钟。因为在某一方面,像这种技术性的东西,书法也好,打球也好,没有稳固的重复是没法很好掌握的。总的来说,在尊重孩子天性的情况下,是可以对孩子有要求的,但这个要求要建立在他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提供的可能性以及他自愿的基础之上。”

在《〈风筝〉:灵魂的罪感与忏悔意识》一文中,范美忠写道:“在中国,所谓的‘出息’就是比别人当更大的官、挣更多的钱、有更大的名声,成为人上人,个人的天性、心灵幸福、爱好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一切以功利为转移,在今天这种心态仍然普遍存在并且非常严重,成为异化中国教育的一种社会氛围。‘我’(指鲁迅)认为‘我’的动机出发点(不让弟弟放风筝,‘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是好的,类似于现在的很多家长和教师以‘爱’或者‘为你好’的名义,一心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不顾及孩子的个性和内心感受。今昔对照,可以看到我们没有尊重人的天性和心灵的文化与传统。”
范美忠的观点或许有些尖锐,但却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教育者该如何尊重儿童的天性,给孩子爱与自由,让他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打造幸福的童年,为孩子的一生打下明亮的底色!
                     (本文刊发于2012年第3期《河南教育》)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5:41:33 | 只看该作者
遭遇范美忠(2011年7月20日)  


http://lulijun8023205.blog.163.com/blog/static/52092856201162103528581/



     以前只知道“范跑跑”,和全国人民一样挺讨厌他。当然,那时只是通过媒体了解他,而媒体写出来的人一定是变形的。要么,英雄化,如谭千秋;要么,妖魔化,如范美忠。如果只是通过媒体来了解一个人,那注定只能看到虚假。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哪一天不是生活在假相之中呢?目光和思想的穿透力,透过纷繁的生活表象看本质的能力,都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欠缺的。
真正开始对范美忠有一些了解,是在读郑伟的博客后。郑伟很推崇范美忠,认为他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从郑伟的文字中,我对范美忠有了这样一个印象:规则意识强,比如不闯红灯、坐车系安全带等。此人学识渊博,厨艺不错。
2008年的那场对“范跑跑”的口诛笔伐,我其实只是浮光掠影知些皮毛。怀着浓厚的兴趣看了几遍《一虎一席谈》后,在哈哈大笑之余,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范美忠在地震中逃生事件被全国人民讨论甚至批判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这只是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空难时的正常反应。这种正常反应为何在大家的眼里都变得不正常了呢?到底是谁出了问题?地震中的豆腐渣工程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啊,为什么大家没有热情来像讨伐范美忠一样讨伐此类事件呢?教师在和学生同时面临自然灾难时,是否有权逃生呢?范美忠以自己的言行在为老师争取这种生命的平等权,他是在维护教师的权益,但恰恰是很多教师在批判他。这个社会,明明道德沦丧,任假烟假酒、毒奶粉、地沟油充斥了我们的生活而不去愤怒,但却喜欢唱高调、玩花腔,夸夸其谈。听惯了假大空的话,而无法面对真实的东西。范美忠讲真话,触动了这个虚假成性的社会,引发了众人的狂怒。我曾看到他在榕树下的网聊记录,那些同胞说出的话,让我怀疑他们是刚从粪坑里爬上来的。看到那些对话,你不知道中国还有什么希望。范美忠把这些网聊记录发出来,也是为了让我们看一看自己的同胞在什么思想层次上蠕动和排泄吧。
看了《一虎一席谈》后,我对范美忠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佩服。我一向笨嘴拙舌,所以特别喜欢别人口若悬河——当然,河水里要流淌着智慧或者思想,可不能全是污水。在范美忠的天涯博客上,我读了一些他的文章。《追寻有意义的教育》《当今中国人为何缺乏创造力》《孔乙己》课堂实录等,还有他关于自己执教的IB课程的介绍。看了那个课程介绍后,我就特别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坐到他的课堂里。
从郑伟那里要到了范美忠的QQ号,郑伟说,范美忠很少上线,更少和人聊天。最开始范美忠把我当成了另一位杂志编辑,还说我发过他一篇文章,后来很快弄明白是误会。在聊天中我感觉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说话一般很客气。若说不客气的话时,便会考虑你是否能承受。范美忠有几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他说自己天真、狂妄,“我要把中国变成美国”。他的意思我是理解的,这句话让我有些感动。我一向敬重有梦想的人。哪怕是再难实现的梦想,只要有梦想,就有希望。所有的质变,不都是从最初的一点量变开始的吗?
范美忠告诉我无锡有个研修班,前几届他是主要组织者。他给我看了转的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第5届招生广告帖。我负责杂志的班主任板块,他说会议有一部分内容是班主任案例研讨。(后来我发现这个班主任案例研讨部分是本次研修班最糟糕的环节,既无思想含量,又无任何新意,并且目的不明,连“鸡肋”都称不上,只能说是莫名其妙加无聊之极,说极端点是一个“发了炎的阑尾”。但若不是有这个内容吸引,我也不会去参加研修班,所以,糟糕者自有糟糕者存在的价值吧,对生活还是要看光明的地方。)于是,我向领导申请去参会,本想着会费比较贵,领导不一定同意,没想到领导很爽快地答应了。这让我内心充满感恩。
到无锡后,第二天早上在宾馆吃自助餐时,我看到一个黑上衣的瘦削男子端着盘子走过,他走路时微微探头,那是近视眼的招牌式动作。那张立体几何风格的脸,让我这样不戴眼镜的近视眼都能一眼认出是范美忠。他脸上最抓人眼球的部位是一张大嘴巴,棱角分明,嘴唇很厚——这是他立身于世及彰显自身价值的利器。无论内心闪烁着多少思想的火花、流淌着多少智慧的清溪,他都只有舌绽莲花,只是能舌绽莲花而已——他被剥夺了出书权,为此他在天涯博客上提出抗议。但看着他那小小的抗议帖,我感觉到了在中国一个个体的弱小与无力。这只是一只蚂蚁在大叫,如此而已。或许无数只蚂蚁的大叫,会发出一点可以让人听到的声音?
我没有主动上前和他说话。我没这习惯。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被动也罢,说是女性的矜持也罢,反正,我不太习惯主动上前和人打招呼。
郑伟认出了我,叫住我,我坐到他们这一桌。郑伟给我介绍:“这是梁卫星,这是范美忠。”又向他们介绍我。
范美忠身子向后靠,贴在椅背上,从厚厚的眼镜片后看着我,面无表情。
我说:“你是不是不想和我说话?”
梁卫星笑着插了一句:“被震住了吧?”
他们已经吃完了,我还没有。我把盘子端过来,坐下吃东西。我说:“我吃饭时一般不爱说话,因为我吃饭总是最慢的一个。”
我终于吃完时,范美忠说:“你吃东西太斯文了。”可能他早已有些心急了吧。
我们一起往会场走,会场离宾馆有一段距离,我对这个安排有点不理解。因为就我们的办会经验,会场总是在宾馆的,很方便。后来明白研修班需要讲课,要有学生参与,所以会场必须设在学校。这是研修班的第一天,上午定的时间是八点半开始。范美忠说:“咱们走快点,迟到了不好。”
我和郑伟也是第一次见面,但因为在博客上交流比较多,感觉很熟悉。郑伟像个老大哥,让人很有安全感。和一般人我很难见面熟的,我对事对人的适应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这种适应度会比较深。一般来说,除了工作意义上的,我只愿和我佩服的人交往。
第一场是张鸣的报告,不太有意思。下午是唐建光的报告。夜晚是梁卫星的讲座。我对郑伟说:“你们要是出去聊天了叫上我,我想听听。”我知道他们是一个圈子。活动结束后,他们要出去为蔡朝阳接风,我跟着去了一家饭店。没想到,大家就坐在大厅的一个角落里,连个包间都没要,这哪里是聊天的环境?但他们好像都不在意,兴致勃勃地高谈阔论着,其间魏勇和蔡朝阳成为主角。我听到范美忠大笑着说了一句:“脑残也有表达的权利。”思想层面的自我优越感暴露无遗。饭钱是《读写月报新教育》的编辑许薇提前结了,但大家又要了些啤酒。要走时,范美忠站起身爽快地去结账。对这样的行为,我一向是比较有好感的。
在研修班的几天里,范美忠是闪闪发光的大明星。不但走到哪里都有一群美女簇拥,而且无论谁作报告,大家都喜欢向他提问,于是,那个本来就很中气充沛的声音就在话筒里格外浑厚地频频响起。我和他开玩笑:“你总是喧宾夺主啊!”他有点认真地说:“没有啊。”第二天的评课,他和武凤霞主持,但发言很少,武凤霞不愿意了:“范美忠,评课让我们两个主持,你得发出声音啊!老让我一个人说有什么意思?”
范美忠的发言每一次都成为全场的兴奋点,但有时他过于发达的逻辑思维和话语中过于稠密的哲学名词会把大家绕晕。每个人都发现了他的博学,在一位老师的提议和大家的热烈拥护下,会务组临时决定增加一节范美忠的课。范美忠讲的是海子的诗《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他本来想讲穆旦的诗,但穆旦的诗太难理解,一首诗要讲8节课。于是他选择了海子的诗。我在他博客上看过《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课堂实录,感觉很晦涩难懂,不如《孔乙己》上得精彩。但我对他的课很感兴趣,能亲眼看他上一节课是很难得的,若不是在无锡,哪有机会跑到成都去光亚学校看他上课?
范美忠当天打扮得堪称隆重,穿一件粉红色的中式真丝上衣,郑伟谓之曰“红衣主教”(因范美忠最近研究神学)。大家开玩笑:“你应该拿一把折扇。”的确,再拿把折扇他就俨然一副国学大师模样了。
范美忠的课被安排在第三节。桌子从三面围着,他站在中央讲。上课了,他问同学们:“大家认识我吗?”“认识!”他笑着问:“怎么第一次见面就都认识我了?”“你有名嘛。”学生说。听课的老师都乐了。他说:“‘范跑跑’跑到无锡来给大家讲课了。”然后,他让学生自己读诗。接着,是请同学站起来朗读,先后请了四位同学按照自己对诗的理解有感情地诗。他的朗读功夫不行,所以把机会全留给学生了。
我发现诗是必须反复读的。本来第一遍看时,我对这首诗没什么感觉,读了几遍后,慢慢体味出了一些东西。
学生中有几个素质很好的,当范美忠让他们谈对诗的理解时,他们精彩的回答让大家或鼓掌或惊诧,而范美忠在应答学生的问题时显示出了深厚的学识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他让每一个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谈自己对诗的理解,学生谈到的东西,他都在掌控中,都能很好地接上去。这需要很高的个人素养,是一般老师难以达到的境界。范美忠的课堂,最突出的是一个“活”字。他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对诗进行解读。这确实是开放性的、生成性的课堂,你会感觉学生的水平真高。但是,水平一定是互相激发的。一个低水平的老师,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精彩。
我不太懂课堂教学,但这一节课给人的感觉非常好,我觉得比范美忠博客上的那节《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课堂实录要精彩得多。那个好像层次不分明,有点乱,有些讲解也很晦涩。这堂课层次分明,衔接流畅,眉目清楚,有一种潇洒自如的美感。唯一的不足是,缺少了教师本人对诗歌的深度解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据范美忠讲,他总是要学生先思考的,等他们充分思考后,已经达到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时,他再来讲,再来以自己的思考引导学生向更高处行进。他说讲这首诗应该是两节课的内容,他现在只呈现了第一节课。
我认为本次研修班最大的亮点就是郭初阳讲课后范美忠的评课。郭初阳上了一节在我看来很精彩的课。他对《伊索寓言》里的牧羊人故事进行改写,形成三个梯次,层层推进,然后引入核心论点: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接着,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四个问题:1.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是建立在怎样的假设之上的?2.你是否知道一个伟人或一个时代所犯的错误?3.为什么迫使意见不能发表就是罪恶?4.一个意见和整个人类的关系,你可以举一个例子吗?在学生发言后,他又引出卢梭的一句话: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郭初阳上了一节有思想的课,像这样宣扬普世价值的课在小学语文中应该是非常稀缺的,它对学生也是一种哲学启蒙。他的课,让小学生们打开思维,突破知识的包围,飞向广阔天地,去思考社会、反思历史。
但是,当范美忠走上台去评课时,第一句话就让大家笑倒:“郭初阳的课比着以前没有任何进步!”然后,他对郭初阳的课大加批判了一通,最有趣的是,这么一节好课,他批评起来还句句有理,并且非常幽默,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他的原话我记不得了。他对郭初阳的课堂理念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郭初阳的课堂高度封闭、控制,没有创造性,是知识本位,而不是思维训练。他认为真理就是存在于否定之否定的一个过程。如果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们,真理会失去生命力成为僵尸。“郭初阳想传递反极权主义,但用的是极权主义灌输方式,扼杀了学生独特的个体生命感受。”我那会的感觉是,还是高手过招看着过瘾。我很希望郭初阳能和范美忠来一番辩论,但郭初阳似乎完全不准备反抗,他说:“我把范美忠的批评理解成朋友的忠诚。”大家又是一片笑声。
吃饭时,我和郭初阳坐对面,这是个清秀精致的南方人。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和范美忠辩论呢?”
郭初阳说:“不是一个层次的。”他说到前几天参加一个研讨活动,所有人都讲完了、都无话可说时,只有范美忠在那儿滔滔不绝地讲。“不服不行。”郭初阳的脸上写着这四个字。“每次评课,都能给自己的课打上几个补丁。”郭初阳的谦逊平和让人感觉很舒服。
后来,窦桂梅作讲座时说了一句:“美忠他们都不在,这我讲着就放心了。”薛瑞萍讲课时说:“范美忠是我的偶像。”我能感觉到,这个圈子里的人,对范美忠有一种敬畏。这种敬畏来自于对他的了解。
范美忠很自负,自负的人当然都是有理由的。范美忠认为自己是当今对鲁迅研究水平最高的人,“不带之一啊”,他强调。(他在凤凰卫视上说自己是中国最优秀的文科教师,略打顿后,加上了“之一”)他说自己是学术天才。他确如自己所说般“狂妄“,不过,也或许只是实话吧。有些实话听起来也是很狂妄的。
他读哲学书确实太多了,在一次聊天时,他给我讲自我意识的觉醒,然后人就体会到生命的虚无。我弄不明白为什么自我意识觉醒后就一定会进入生命的虚无状态,他反复讲了两三遍,我还是觉得如坠云雾。大约是觉得博士生和幼儿园学生无法交流思想,后来,他放弃解释,给了我一个结论:“你的灵魂还在铁屋子里沉睡。”还好,我是读佛经的,抗打击能力也比较强,我坦然受之了。心里想:你们这些清醒的人,叫不醒沉睡的灵魂,是你们本事还不够大。多个儿把我们都叫醒了,才算你们有本事呢!
范美忠个子不高,但他在精神上却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且,在听他发言时我也常常有“须仰视才见”的感觉。人的精神高度是书本垫起来的,范美忠脚下踩了多少本书?据郑伟说,价值二十多万元。难怪范美忠要在网上开个二手书店了。
郑伟评价范美忠:“这个人不解风情的,就是埋头学术、踢球,生活很枯燥的,他永远不会有绯闻。”他这么说,是缘于研修班上,有一位姑娘在发言时当众说:“范老师,我非常喜欢你!”范美忠只是面无表情地说了声“谢谢”。我当时连谢谢都没听见,是后来问他时才知道他说谢谢了。面对美女的脉脉含情,范美忠似乎心如止水了。
我想,大量的哲学书阅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已经极大地损害了他对于异性情感的敏感度吧?理性与感性是不可兼得的,人生总得有个选择。
不过,越是看似单调枯燥的生活越容易走向深刻。这正像挖井和挖坑一样,轰轰烈烈挖一百个坑,不如安安静静挖一口能出水的井。人的生命力有限,哪能四面八方挥霍?
范美忠这样,也挺完美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6:10:1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头脑风暴”系列
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061113105430788
头脑风暴之(一)什么是头脑风暴?
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061114112028788
头脑风暴之(二)头脑风暴的历史和使用
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061114112211788
头脑风暴之(三)头脑风暴的好处
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061114112440788
头脑风暴之(四)头脑风暴的风险及如何克服它们
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06111774959338
头脑风暴之(五)如何进行传统的头脑风暴
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06111775258338
头脑风暴之(六)头脑风暴的规则
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0611178754338
头脑风暴之(七)头脑风暴背后的原则
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06111852457338
头脑风暴之(八)知道你为什么进行头脑风暴会议
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06111852827338
头脑风暴之(九)进行会议
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06112072239737
头脑风暴之(十)我们为什么需要高级头脑风暴?
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06111902253737
头脑风暴之(十一)高级头脑风暴介绍
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06112073652737
头脑风暴之(十二)不需要小组的个人头脑风暴
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07267411737
头脑风暴之(十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http://wszdgr.blog.163.com/blog/static/812911032007089425373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4:57 , Processed in 0.06746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