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2-7-4 08:58 编辑
五) 山城来的取经人
雪中购炭
1960年2月,我奉命到武汉市15中语文组报到了。当时市教育局对中学教育质量抓得很扎实,采取了城乡对口互换教师授课半年的“一帮一”的措施。比如,通山一中和武汉市十五中互换高二语文教师:我来城里取经,李益谦老师到一中送宝,我只需教他代的一个班的课,余下的时间用来进修,主要是跟着组长周俊豪学习。周先生当时是全市知名语文教学权威,经常到三镇兄弟学校讲示范课,我则跟着到处长见识学本领。那时,武汉市常有语文公开课、经验交流及学术报告会,我常被派去当代表,回来再把所见所闻再加上所感,尽量详细地传达给全组老师,结果,一石二鸟,皆大欢喜。
我十分珍惜这段难得的迟到了的毕业实习机会。在通山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实践已经给了我不少教益,现在有机会专门静下心来向名师求教,对于即将教授该县首届高中毕业生的我来说,不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吗?所以报到那天中午,我就怀着感激写了一首打油诗,而且在当天下午十五中举行的迎送宴会上抖胆念了出来,算是一份见面礼吧!
打油诗是这样写的:
武汉通山,通山武汉,
山水相隔心相连。
为了教育大革命,
山城来了取经僧。
求宝心诚意更切,
请勿视某为外人!
通山武汉,武汉通山,
山水相阻情相连。
“一中”亟盼久旱雨,
“十五中”送去雪中炭。
不畏劳顿去传宝,
“李老”功高第一名。 (注)“李老’指李益谦老师
待到花开硕果累
再来江城谢恩人!
我用真诚和热情介绍了自己。欣慰的是半年来,15中当真没把我当外人看:期末,让我当上了该校先进工作者;期中,为答谢武汉市内对口单位(40中语文组)专为15中举行的公开课,竟让我以15中成员的身份去举行公开课,“滥竽充数”了一回。评议会上,教导处江主任幽默地说“我们叫她小‘彭’是从年龄上看的,要按今天公开课的表现,从她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课堂艺术的运用来看,已经很老炼了,应改称为‘老彭’了。”有人在旁打趣道:那就叫她“小老彭吧!”
最令人感动和负疚的是15中领导的特别关怀。进校不久,柴书记就找我们谈话做工作。她已知道文厚调到《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工作了,而且办公地和住宿地离15中只两站路的车程。她说“小王小彭,首先是为了工作,也为了照顾你们这两个‘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年轻人,我代表学校郑重要求让小彭在学期结束后留在15中不走了,你们看行吗?”
我想书记此时最想看到的是两张笑脸吧,但是我们陷入了沉思。我知道:留下当然好啊,但是自己下乡锻炼的志向不能变呀,此次来武汉学习的使命也不能辱呀?更有那整个通山一中师生的热切期盼又怎能忘呢?来之前邱书记和陈校长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一定按时归队;前不久,学校又派小张(专程到北京去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的模范教师)特意到15中来看我,这些都促使我最终硬着心肠惋言谢绝了。
文厚的表态自然和我一样。
不久,柴书记又分别找我和文厚做工作,是想搞“各个击破”吧。
柴书记是部队转业干部(女儿名字就叫“枪林”),她那执着的个性和晓之以大理,动之以深情的开导,听起来还很具诱惑力呢!“小彭,留在十五中工作吧,别担心你走了通山一中会缺人,我们会请市教育局在今年的毕业生中挑个好的补上去的。至于改派手续也不用你为难,由我出面好了”(原来柴书记才从武昌区教育局调出来)在她看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所以话里充满了自信。 既然这样我也就坦言相告了:“书记同志,谢谢15中的盛情挽留,谢谢您的知遇之恩,但由于早已说明的原因,恕我此次断难从命了!”柴书记见我去意已定,不由得长叹一声“哎呀,我真羡慕你们的邱书记呀,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值得你这么信任呢?”最后还苦笑着倜侃了一句:“莫不是他掌握了什么勾魂术吧?”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