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学泰:宋江花钱买来“领袖”头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10 21:1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学泰:宋江花钱买来“领袖”头衔?

                                                               来自: 《报刊荟萃》2011年 10期
  宋江出场时,书中介绍说,他与父亲务农,守些田园过活,还在郓城县兼着押司的职务,负责案卷,是个公职人员(当时称为“公人”)。他 “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在郓城县里,宋江有极好的声誉和人事关系。阎婆惜的事出来了,从知县、朱雷二都头到三班衙役都主动替宋江分解和摆平,打压原告。这些说明在主流社会中宋江是个吃得开的人物。然而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不等于他是良民。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时,宋江名为郓城县负责公文的吏人,这个行当既是官面,又要与“贼情公事”即所谓黑道打交道,本身是处在社会边缘的,很易滑落江湖。《水浒传》故事中,宋江是最大方的,他走到哪里,银子就撒到哪里。金圣叹也随之处处批评、鄙薄这种“以银子为交游”的恶劣作风。这是从文人士大夫立场上看问题,如果站在八天没有吃饱饭的江湖人立场上绝不会这样想。
  吏胥(吏人和差役)在宋朝是没有工资的,后来经过苏辙的呼吁,朝廷六部九卿的吏人有了点工资,地方州县的吏胥还是没有。他们担任的事情极繁,很多与利益有关,既然平常没有收入,又没有进身升迁的希望,只能通过做吏的机会大发横财, “以啖民为生”,要吃老百姓。宋江出手阔绰,却不像柴进是世代贵胄,有着花不完的钱,他无非就是一个小财主,有个小庄园也不会太大,其花销来源,应该是与做吏有关的。
  古代州县与吏胥有关的日常政务就两件大事,一是刑事民事诉讼,一是租税徭役。这些事情都与金钱有极密切的关系,但它们又非得经过吏胥之手,于是“非赂遗则不行”了。这类事情《水浒传》中写了许多,不仅反面人物如董超、薛霸之流如此,即使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的人物如戴宗、雷横、蔡庆、蔡福,索贿受贿都很丑恶。吏胥弄钱的各种门径中,最有油水的就是“涉黑案”。黑道来钱容易、出手阔绰。当生辰纲案暴露以后,宋江在第一时间内“担着血海也似干系”,飞马报与晁盖知道,后来晁盖在梁山当了一把手之后,马上派刘唐拿了一百两黄金作为酬谢。像这类事情,大概不会只有晁盖一例。宋江不用索贿,也鄙薄像戴宗式索贿(宋江讥笑戴宗拿看棍子向人索贿:“人情,人情,在人情愿。你如何逼取人财,好小哉相!”),主动送上门来的一定不少。
  宋江不是一生下来就脱离主流社会、立志做江湖人的。大约宋江出生以前,宋家就是一个小有产业的家族了。家庭对他这个长子(宋江绰号“孝义黑三郎”,这个 “三”有可能是家族大排行,包括不出五服的堂兄弟,从《水浒传》看,他确是宋太公的长子),肯定会有些期盼。宋江自己也曾赋诗言志:“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当时读书人最大的企望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而优则仕。宋江大约是文才比较一般,投考科举无望,才到县里做吏。宋代做吏一般都在本地,虽然名声不太好,但能给家族带来许多实际的利益,因此当时的大家族往往把自己的子弟分为两拨,念不好书的,可以在家乡做吏胥,以保护家族利益;读书好的子弟则送往京城参加科举,争取到朝廷里做官。这样家族才能壮大起来。
  做了吏的读书人大多也就没有“登天子堂”的希望了,此时他们的唯一理想也许就是弄钱。宋江在弄钱之外还交朋友,而且把弄来的钱花在交朋友和施舍孤弱上,这是他与一般吏胥的不同之处。从《水浒传》一书中,我们看不到宋江与文人士大夫交往的痕迹,他交的是江湖上的朋友。这一点书中写得很明确:
  平时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终日”二句写尽宋江对朋友无 微 不 至 的 关 切 与 尊重)。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
  里面特别不易的是“终日追陪,并无厌倦”。常言 “人无千日好,花无摘下红”,久在江湖奔走的武松、石秀都懂得这个道理,因为他们都受过白眼冷遇。全部《水浒传》中唯有宋江违背了这条规律,他对各个层次的江湖朋友不烦、不厌倦,这是最难得的,花钱还在其次。
  例如,武松在柴进的庄园里住了一年,其花销少说也得数十两银子吧,而且武松是在有了人命案之后逃到柴“大官人处躲灾避难”的,本来应该对柴进有更多的亲近感。可是由于武松脾气不好,左右人都说他的坏话,柴进对武松也简慢了,使得武松对柴进不无怨言,甚至想投奔宋江。宋江在柴进处初见武松,就留“武松在西轩下做一处安歇”,看武松的落魄相,就拿出银子为他做衣服。此后宋江 “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 ,武 松 的 前 病 都 不 发了”。等到武松到清河县寻哥哥时,宋江一送再送,并认了武松作为兄弟。
  宋江送钱,不单纯是钱,里面有一份人情在,同样仗义疏财的晁盖、柴进都不能。而且晁盖、柴进等不会与江湖人沟通交流,《水浒传》中很少见他们与投奔来的江湖人谈心,更无宋江的 “终日追陪,并无厌倦”的风范。因此,独“宋大哥”、“公明哥哥”能叫响江湖,而且流传后世。
  《水浒传》也说晁盖“仗义疏财”,但晁盖多是被动的,如解救刘唐是因为刘是奔他来的,在三阮身上花钱是因为要拉他们入伙,后来救 宋江 因 为 宋 对 梁 山有恩。没有见过晁盖主动帮人。宋江帮人多出于主动,在揭阳镇上看到病大虫薛永在那里卖艺,到要钱时,打钱的托盘转了两周,众人都白着眼看他,没有一个给钱。此时宋江身为流放的配军,却给了五两银子,难怪薛永感激涕零:“这五两银子,强似别的五十两。自家拜揖,愿求恩官高姓大名,使小人天下传扬。”对于李逵也是这样。初见李逵,李逵正赌输了钱,宋江马上拿出十两银子帮他翻本。从此李逵对他五体投地,至死相随。宋江主动散钱,其内心有没有小九九,我们不必作诛心之论,但宋江为这些江湖人解了难,这些人自会把他的事迹广泛传播。客观上这是宋江在江湖上的一笔投资,江湖人也的确给了他许多有形和无形的回报。后来,他上了梁山当了第二把手(晁盖还在的时候),受到梁山好汉的拥戴,这都是自然而然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6:51 , Processed in 0.4534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