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谢明霞赠我好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29 18:5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月17日,为期3天的“第二届刘铁芳教师团队课堂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在湖南民院附小落下帷幕。来自全国的200多名教师共同学习和交流了中小学学科教育等课程,各大高校的教育专家给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了多场专题讲座,有力促进了我市课堂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图为山东省教学能手孙明霞在为教师讲课。记者 王金河 实习生 姜 量 摄
2#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6:09:03 | 只看该作者

第288期   2012年7月29日
主编:张文质  孙明霞    责编:孙明霞  周顺海  青流  严中慧  陈璞

期待去远方
翅膀的声音
很小的时候,就从现实和书本中形成我对远方的想象。远方,代表着美好,代表着救赎,同时也代表着需要付出努力与艰辛。比如,王子之于白雪公主或灰姑娘;比如,考上中专或大学,跳出农门,端上“铁饭碗”之于农村孩子。
因为知道有一个远方在等着我,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比较能忍,能吃苦,我什么都可以不怕,连“恐惧”本身也不怕。
16虚岁的时候,我考上了师范学校,跳出了农门。那是第一次去远方。丰富多彩的师范生活令我眼界大开,小提琴、脚踏风琴、唱歌、跳舞、演讲比赛、国画、体育比赛、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什么都想尝试一下。
19虚岁的时候,仍然应该是渴慕远方的时候,我却一下子又回到家乡,回到原来读书的那所中学,只是身份由学生变成了老师,其他的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天还是那方天,路还是那条路,接触的也还是那些人。那时,父母病重,几乎什么活儿都不能干,秋收时节,地里的庄稼活儿很累人。我至今记得,面对那二亩八的长长的玉米地,我心中的绝望与无助。所谓跳出农门,对我似乎只是一个肥皂泡,我的好朋友们先后都进了城,而我的命运似乎一眼可看到头,不过是一名乡村女教师,熬到退休熬到老而已。
因为天性胆怯又不够机灵,我没有抓住女孩子第二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嫁一个“好男人”。那时身边的女教师找对象大多找政府、工商等事业单位,而我甚至连我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也无缘碰到,只稀里糊涂地和现在的爱人确立了关系,似乎只是为着他的主动追求、周围人的热心撮合和自己内心的软弱、孤寂。
他是单纯、善良又热情的人,很符合传统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憨厚大男人形象,办事干脆、利落,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婚前婚后,为我撑起一方安全的小天地,虽然生活境况不是很富裕,但只要有他在,我总是觉得心内踏实。
我最早的一篇文字里,曾把自己称作“蜗牛”,即使是一只活泼的蜗牛,但仍是背着壳小心翼翼的蜗牛。我满足于做一个一点主意都没有的依赖夫君的小女子,我乐于成全他的伟岸他的好。
可是,忽然之间,说我一岁半的外甥女佳佳耳聋,这是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我这只蜗牛,这个在现代里差不多算是足不出户的人,带着她几番济南、北京地跑下来,面对助听器、电子耳蜗、残联、各家医院、各个医生、各种品牌、各种术语……各样选择,被逼得竟也多出决断和果毅来。
去远方,虽然我去过远方,但那个远方却不属于我,它不在我的世界之内,它更多是我不得不为着我的世界安稳而去征服的地方。那样的去远方,于我带着一些悲壮,很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色彩,如同白娘子为她的许仙去盗灵芝草一样。
但那次的去远方,毕竟撼动了我的世界。那件事激发了我对命运的抗议,激发了我面对未知命运的全部勇气和力量,通过面对命运的未知和不可预测,我更加热爱了这生命。那是一种含着泪的咬着牙的很辛苦的,但仍然要去成全这生命的美好的状态。是的,成全,彼此地成全。我与他人,与生命的。在那生命的狭窄险峻之处,面对未知,只能去信、去希望、去爱、去行动。你信必有美好来回应你,你愿意为此去冒险,哪怕头破血流。
之后我又不断地出去学习心理咨询,尤其叙事疗法,让我学习放空自己,去倾听他人,倾听世界。博客上的交流也是一次次心灵的远行,一次次起航、抵达,别离。在文字的交会中,我慢慢敞开自己,消除与世界的隔离与障壁。
之前,博客上有过铜陵的聚会、哈尔滨的聚会。每次我都在想象中去过,兴奋、不安过,但终于以种种看起来很理直气壮的借口没有去成。
初见这次的优培作业题目,我的第一反应甚至有些愤怒:“我不要去远方!我为什么一定要去远方?”我愿意守着我亲爱的父母、姐妹,看着他们好好的。我很早就已经学会了让我的身体安于这个位置,习惯这个姿态。“为什么要叫我去远方?”竟似有人在逼迫我一样。
犹记得中师毕业后,第一次报到时,虽然面对的是曾经熟悉的学校和老师,但我依然感到惶恐极了。我逃到一个可信赖的长者那里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呀,习惯了规训,习惯了被教导被安排,突然把我推到一个需要一些自主的环境里,我应该说什么,做什么呢?我怎样做才是有价值的呢?是的,“应该”,我一直按照我被教导的“应该怎样”去做,如果没有了“应该”,那我要何以自处,我要到哪里去寻找?
可是初次看到文芳发的关于暑期聚会的站内短消息时,我回复:愿意去,期待。我想我是有选择性焦虑的,可这一次,我却几乎没有犹豫。一切都那样自然,水到渠成,“要去的”,就是这么简单。那与世界的屏障已经消失了么?或者它已剩下薄薄的一层,只等着我去穿越。现在,远方可以是邻居的院子一样么?我敲门,然后走进去。
我想象见面时我在博友眼中会是怎样的一个人,我问自己,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呈现一个最好的自己呢?可是我终于可以放掉那个“应该”了吧。为了逃开现实,我把自己藏于网络中,藏于文字背后,而这次我知道我终于无处可藏。那用文字编织的羽衣会脱落,我终究只是一个凡俗的的女人。可是我有勇气面对这样一个自己。我想象,自己像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一样,拼命拍打着翅膀,飞向一些美丽的天鹅,然后我低垂着头说:“好吧,弄死我吧。”结果我在水里看到自己的倒影——我会因为身处天鹅之中,而也成为一只天鹅吗?童话只是隐喻,实际上,我既不是丑小鸭,也不是天鹅,那一刻,在心灵的湖水中,会倒映出什么呢?我期待着。
期待是一个美好的词。青花和尔笑都说期待见到我。这是美好的情意。我却似乎很扫兴地问:“期待什么呢?”原谅我这样说,世界对我而言太虚幻了,我必须得抓住一些浮标。我一次次想象见面时的细节,似乎想象得越真实,我越可面对那未知的相逢。现实中面对面看到的尚且不真实,何况虚拟的网络呢?同样的文字,我所写的和你所读到的究竟有怎样的差异?透过网络你所看到的我究竟是怎样的呢?在你心灵的湖水里,将会倒映出怎样的我的影像呢?
我也想象我会见到哪些人,说哪些话。我想象远远地见到文质老师,他认不出我,我却认得他,于是我走过去说:“你好,文质,我是文娟。”他会是什么表情呢?或者我也会隐藏起自己,说:“你好,张老师,我是宋文娟,翅膀的声音。”再或者,我会拥抱他,流眼泪?NO,NO,NO,那不是我。真正的我,也许只是沉默地微笑,看看这个,望望那个,在这个身边亲昵地站一下,再去拉拉那个,和赵赵说说她的花儿,拍拍青花的肩膀,贴贴小米的脸蛋儿(如果她允许的话),尔笑嘛,也许会揽着腰一起在人群后面慢慢走,开玖老师母性的怀抱自然是不能错过的,她学的猫叫也要当面听一听才好,美丽的沈旎老师也会见到吧,还有青青草儿,我的同门师妹……不熟悉的博友会问问名字,好奇他们从哪里来,怎样来的……文芳嘛,会认真说谢谢,也许还会请他弹吉他唱歌……晚上,大家去张老师房间里喝茶的时候,也许我也会跟过去,但我可能听不进去大家在说什么,我只是喜爱大家在一块儿的感觉,所以如果你发现我在旁边睡着了,那么就微笑吧,那也是我和大家在一起的方式……当然,你也可能看到我龇着大牙笑,全然不顾脸上的褶子,然后大声唱走调的歌……我希望到时我的状态好到不需要在心里默念:“我已经抵达终点,回到家了。”希望我能把我所热爱的叙事疗法暂时抛开。
随着聚会日期的临近,兴奋和焦虑在增加,想象也更加多。有时我担心,在去那里之前,我已经被这想象和焦灼耗掉了我的精神。但又如何呢?那将是一个真实的我。毕竟,我终于决心放掉我的想象。毕竟我终于决定去到那里。
我给一个朋友回复:“如果精神可以在现实里行走、碰撞,于我也是挑战,是成长的机会。是去信任,去和更广大的世界建立联系,去让无数次想象过的成真……然后尽管可能有不完美,但仍可彼此成全,如我带着外甥女迈出的那一步,尽管含着泪咬着牙,但仍然信美好,以彼此的美好互相辉映、点亮、照耀、成全彼此的美好。”我迈出了属于我的那一步,你呢?当我迈出属于我的那一步,所有的想象都将不起作用,如同魔法将消失,公主变成灰姑娘,但我仍然期待着……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131&do=blog&id=535144

刊  首
期待去远方    文|翅膀的声音
人  事
溧阳之约全记录  文|水谷龙生
独  语
出行不易   文|mabangyong
往返于溧阳  文|朱志军
溧阳行迹——从川A到苏D再到川A    文|泡桐花开
溧阳之行——仰望星空  文|陈春
关于生命化教育的体验——写在溧阳活动之后  文|彭峰
溧阳行  文|求是

溧阳之约全记录
水谷龙生
溧阳之约1:优培人,在旅途
这是一次优培人的生命之约,就在溧阳。外国语学校的芮火才先生和陆丽萍女士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聚集与回顾两年来“教师读书与写作”交流的机会,自是感激!
两年的时间一晃而过,想想当初的计划,仿佛是昨天的事。重新翻看昔日的计划,那时给自己定下了读24本教育人文著作并写下24篇述评的任务,此刻,看看完成的情况,多有愧疚之感,因为才完成14篇。除了14次命题写作能够按时完成之外,似乎没有更多值得盘点的东西,若有,便是四篇文章被编辑选中,发表出来了,这是写作的题外话,也是自由书写的副产品。尽管我们这一期的优培时间将近走完,但我还有10次题外的延伸阅读与写作要继续。毕竟,一开始我们是一个月一次命题与自由写作的,但后来减缓了行进的节奏,而我,依旧想以自我规划中的节奏来完成的。其实,这两年中,读的书还是不少的,比如读了几位诗人的著作,并留下了几篇感受,这又是值得圈点的延伸性一笔。
此间,极为遗憾的,便是对各位优培成员的文章读得比较少,评论的也就少了。只因有自身的阅读陋习——不习惯于网络阅读,因为面对闪烁的字符是难以静下心来的。倒是纸质阅读,更适合于我的习惯,诸如两个星期前,王艳芳老师的《小学节日活动创意设计与组织》一书,在抵达之后,我赶紧阅读,便于次日完成了一篇读后《传统,在活动中“化”蛹成蝶》,我关注教师写作的不容易,正因如此,也就提高了教育者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其生活的质量。若有纸质的文字,我当会第一时间进行阅读,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即便如此,我还是会借助编辑《旅途》之机,不间断地遨游在同行的文字与教育故事里。
此次短时间的研修,只是对两年前的那次集结进行一次盘点,但它远远未结束。张老师说,要大家好好准备一下自己的读书与写作计划,我们将会有更美好的期待!
想起钱理群先生所言,做教师真难,真好!感慨万端。窗外,雨丝飘扬,却洗不掉夏日的炎热。人在旅途,似乎没有终点的游走会有更多的风景浮现。
溧阳之约2:教育是一项拓荒性的事业(第一天)
这样的天气很热,去年在铜陵时,也是这样的。
今天大家神采奕奕,来溧阳挺不容易的。
在生命化课题的背景下,我们秉承了一个理念,那就是对生命的成长负责。来自东西南北的优培小组学员,在一起,共同感受“生命在场”的气氛。
溧阳外国语学校的彭峰老师觉得自己的文化味道不够浓,便在名字中加了个“文”字,彭马上说:“不是‘蚊子’,而是‘文’字。”三期学员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92位成员,这次来了三十几位,还有皮皮哥团队的几位老师。
悠然哥:来自青岛。用良知在为教育默默地做着一点好事,此中,提升自己,成全自己。从事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学。
王萍:来自西安。能够对孩子的生命负责,我觉得很幸福。经过几次辗转,终于进入到生命化教育的团队中来了。写论文的经历颇有故事。我觉得很幸运,我觉得生命化教育如果能够在我们那里开展,我愿意为其做一点事。坚持“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赵清风:去掉我身上的力气,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我为何要对我妈妈发脾气。后来,我到生命化团队,我变温润了,我变慈善了。我希望这样一缕清风能给大家带来幸运。
风斓云舒:今天我打点行囊,经过济南,经过南京,我这一路向南,我要说,溧阳,我来了,我要来这里寻找力量。每天必上一加一。
随风而逝:一直在沉默地关注着教育,我希望通过学习来增加我对孩子的关注力度。
今天第二:自从凌校来了之后,我不断地融入其中,但我的活跃度还不是很多。这次见到全国各地的老师,
吕斌:很荣幸能加入今天的活动,我是一个后进生,在多读书、多写作上做得不是很好。刚才发现前面几位的发言,我的感触很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自己走得更深远。
陈春:这是一种相遇,这是最美好的相遇。在这个大萧条时代,能够感受到思想的光芒,我们很期待。从南通过来时,也要转几路车,起初不知能得到什么收获,但从今天看,我想已经有了一点眉目。我也是后进生,所以并不突出。我希望以后能够有所进步。
旺旺:这次能来,很幸运。我激动了好几天,从北京回来后,准备进行旁听,欢迎大家都能来我们永定来。
朱志军:我好不容易进入优培。看到我的名字是放在最后。教书了之后,才知道“人之知自忧患始”。一是后患,一是祸患。
学员1:学体育的写什么东西?这却让我更想写好东西。写教育叙事的背后,经历了很多。加入一加一,我获得了很多成长。校长对我说:“你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那就让你当班主任老师,试一试。”我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够向前迈进一步。
陆燕舞:唱的形式引出“朋友”的话题。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遇到了南方的两位贵人,一是张文质老师,一是刘铁芳老师。从陈校长接手我们学校以来,每年都会派老师到各地的名校去学习。从2010年以来,我的人生张开了眼睛,敞开了胸怀。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每一次接到命题之后,觉得没有自己的参与,就没有生命力。你要用你的生命去做教育,就算很平淡,我也会用心地去做。
堕落的天使:我在参加优培之前,进行了硕士学习,加入优培后,我感受到两股力量对我的影响。好的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我对此很感兴趣。参加过二甲中学的研修活动,在那里,我遇到了很多好朋友。我不得不提我的导师“海之韵”(张:不是“不得不”,应该是“不能不”。)我们大家一起来面对教育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有了前行的勇气。信心和勇气是最重要的。阅读、写作和实践这三件事要结合起来。既会写,又会做,这是不容易的。在跟大家同行的路上,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陈开玖:2007年读张老师的第一本书是《幻想之眼》。(张:我的很多书都被删减掉,自己编的刊物也被删减掉过。)第三本是《唇舌之剑》。首先是书名打动了我,还有读了《慢教育》。这些年,参加了生命化教育的一次次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本能的一种突围。我开始教初中,高中,现在教的是大学。有了遗憾,就要去弥补。我有一个期待,让这种光泽延续到下一代。我们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学二代”。(张:世界是什么,关键看你站在哪里,用什么态度。)所谓优培,我们就自己培养自己。
欣然自如:最早跟彭荣辉认识,是他把我引入一加一的。通州之后,我发现,自己走不开了。我没有想到,张老师马上邀请我加入这个团队。曾经跟芮校长做过一个专谈,是关于成长的话题。一晃十四年过去了,我特想念他。
陈璞:来自上海的音乐老师。很高兴来到溧阳,我喜欢走走,看看,喜欢做一些看似与教育无直接关系的事,看一些看似与教育无直接关系的书。
王老师:第一个故事,去年我调到一个新单位,有一个学生说不会写信。我想,我起码要让他会写信。于是,跟他谈话。我在想,到底是我教孩子写信,还是孩子在教我写信?八年的教育,这个孩子却不会写信,这让我很感慨。
第二个故事,是听来的。有一只猴子想吃香蕉,但身体太胖,过不去,于是,就饿三天三夜。结果过去了,吃到了香蕉。就这样来回做了几次。那猴子说:“过去与回来的那种体验与感觉,是你无法体验的。”
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
皮皮爱毛毛:叫“皮皮”,可能是我太肤浅了。希望通过以后的学习,能够让自己的皮更厚一点。
云间呢喃:我喜欢做一点踏踏实实的事情,在进入教研室的过程中,我喜欢听听课、写写文字。09年,我加入这个团队。我觉得并不年轻的年龄变得越来越有活力了。我从喧嚣中,感受到了年轻。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在读张老师的书中,我一口气读了四本,越读越想读。当时的局长说:“你把张老师的书都借给我看,好吗?”当他把书还我时,那书变脏了,但我知道他确实去读了。
我喜欢课堂。对这次机会,我很珍惜。希望以后的日子,大家能对我有一如既往的帮助。低语,就是自己在人间的低语。谢谢大家!
笔架山:想了很多,才加入这个团队。我在自留地耕耘着。在这里,我感觉到很亲切,而我的生活在不断地改变着。班里的同学过生日,我就给孩子唱歌,后来,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给我打电话。再后来,不断有同学跟我说某某同学过生日。有一个孩子拿了一块大蛋糕,来跟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校长你应该给小记者每人发两块巧克力,那一天,(激动地说)校长竟然给孩子们送了巧克力。那一天,我很开心。对此,我很欣慰。昨晚我写了一首小诗。但愿我们在这里能够使生命更飞扬。
泡桐花开:找一个理由去旅行,找一个团队去提升。通过文字去了解许多事情。我一个人去了南山竹海,那个地方很美。我怀着期待的心情,来感受生命的气氛。
学员2:原来福州有这样的专家,加入前,知道要写三千字的文章。我觉得有点难,后来用一个下午凑了一篇。我的导师就是刀哥,这让我感到特别惊讶,他原来是一个作家。第一次去常熟,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
一刀:我所在的城市出产历史。在江湖中行走,传说比较多,我姑且说着,大家姑且听着。我从四川到溧阳,我跟张老师一起去东山看了《教师博览》笔会。一路走来,差不多三千里。王老师在路上走了四十多个小时。穿越的日子,感受这些光阴的美好。我在福建、江苏认识的朋友却更多。我的上半生被文学被吸引着,我的下半生是被张老师影响的。我如果可以活八十岁吧,就这样分。我很惭愧,我很少给自己的学员写评语。优培,其实就是培优,就是为了让自己做最好的。每个教师都应该当“教主”,这个词可能不好听,但我们需要做这样的人。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找到校长与学校的两小无猜。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我们要让自己更优秀,就是要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张:一刀总是很感性的。
学员3:见多了什么都求成绩,怎么“揪”,就是往死里“揪”。给教育带来阳光,给生命带来希望,我觉得,只要成长了,就行了。我也希望孩子能够正直,能够更有梦想。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通过交流能够成全自己的孩子。理想,就是要让自己坚持到能感动自己。
学员4:感受到了大家对教育的执着与认真。让自己充实起来,更好地去服务学生,为学生实现理想尽自己的一份力。
王蓉芳:我以前不是如此“面朝阳光”。在一年前,在那个美好的春天,我读到了刀哥的文字,那时很喜欢这样的文字。后来,我加入了知行社。又加入了这个团队。这一次,我读了严老师的《重生之旅》,那让我很感动。
这一年来,我总体的感觉,我越来越自信。我现在很阳光了。我要面朝“阴凉”了。
青青草儿:来这里参加活动很不容易。在优培中,压力,就是动力。如果不前行,就无法见到前方的风景。
学员5:虽然我不是优培的,但我天天都在优培。我见到每个孩子的成长中,都有其自身的密码,我会在以后的日子中更努力的。
严:写过的字,让我很感动。我写的论文,一直才得三等奖。
张:陶行知先生写的论文连三等奖都没有。先把学校的历史作了一个梳理,再对这些年的教师业绩作了一个梳理,最后形成了一条校训“以家为经,以水为诗”。教育应该如何言说,教育言说的意义何在。
我没有去投稿,我的很多文章不适合报刊,只能让他出版。
彭峰:热烈欢迎大家!我曾经去哈尔滨,那个很冷的城市,感觉不一样,但所有去参加会议的人,都对“慢教育”有强烈的共鸣。我得说说自己的几个网名,它肯定潜藏着内心的感受。淡薄的峰——是我最落魄的时候;丰富的安静——看了周国平的文章,很受启发,我做的事情,表面上很智慧,但却是肤浅的;现在用“彭文峰”,这个阶段我特别信奉“文字”式的生活。早上练太极、书法,结果饭量大增。我希望所有的朋友都能慢下来,你只有慢下来这五十年相当于五百年。
慢下来,我也很慢。
学员6:我是来学习的。
学员7:不计付出,只在追求教育的梦想。感谢这个团队给我心灵的启迪。
学员8:我的博客名叫“教育行者”,在潜伏中学习。这次回去后,我就要坚决地加入这个团队。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我们应该润泽他的生命。
学员9:我可能是最特别的,本来是合同工,现在的转正。再过七年,我就要退休了,我为何还要这样写呢?生命化教育是以读书写作的团队,就是为了心灵的润泽与舒展。生命就是在体验中发现自己,发展着自己,改善着自己。这是团队的力量。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以前所看不到的东西。
学员10:今天学到了很多,可惜,我的理论水平不高,发言不精彩。期待这三天能够让自己学到更多。
学员11:我感觉到这里人才很集中,我很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活动。我也相信,在与大家的共同学习中,我的明天会更好。
学员12:工作了20年了,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到外地讲过学,但我还想再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
水谷:在这个队伍中,我一直没有跟丢过。从06年到现在,一边跟进,一边沉潜,做自己喜欢的事,感觉其乐融融。
朱建:在优培中,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校长那里,我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是为了让校长知道。我是学农出身的,听了张老师的报告,我又坚持下来。当时写了第一篇文章,被编辑选中了,后来不断有文章发表了。之前有老师问:“参加这个活动有什么意义?”我说,你要不断地到鹤群中去,感受一下别样的氛围。其实,和谁一起走,很重要。每天在Q群中,我都会关注谁还在那里。我想长成一棵大树。在那里,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诗意的栖居”,这便是正确的教育,这便是好老师。我们为爱工作,我们终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鲁和尚:对生命化的认识,就是在一次逛书店中开始。看“第一线”的相关报道。如果参加不成,那会很遗憾。生命化,就是无限可能的一份缘分。
皮皮:我好像是带一个团队来表扬自己的,因为我的日子已经不长。二甲怎么走,不是我能做的。我希望能给后任校长留下一粒种子。在高考的高原地带,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这就足以安慰了。
影响孩子生命状态的是谁,那就是我们的教师。
尽量不要用表述性的语言,而要用叙事性的表达。
保留那份原有的生命状态,不要有意无意去往那个套子装。
张:自我介绍总共花了三个半钟头。今天认识大家,是需要长度,这只是冰山一点。大家是带着强烈的能够汲取智慧来的。现在要有个谜底。一个人在经过两三年后能够走多远,这是第一个念想。但是,这是自己的行动。我想给大家有个方向、力量和师傅。我曾经感慨过,像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精神导师,如果我们有精神导师,内心会更自如、更坚定。
你有师傅、有徒弟,应该做什么,没有具体的要求。这是我们放在一个比较自然的状态下的。
我很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为一百位教师出书。这是很艰难的。人为何要超越呢?那就要靠自己去超越。做功德很难,因为没有名与利。在今天的时代中,我们需要相互鼓励。如果有机会,我们出优培的成果。乡村教师,很希望能够助他们做一本“我怎样在村小做老师”,如果这样的老师多一点的话,教育就会好一点。身为教师,要有作品感,作品意识。
诗歌朗诵会
晚间的朗诵推迟了半个小时。因为有那么多话说不完。
一小朋友拉开《三字经》的序幕。一刀歌一曲。高亢的情绪依旧。大家总是如此有各自的故事,都是那么丰富,那么激动人心。
陈璞老师说,不知用诗,还是用歌。今晚先给大家歌一曲,民族唱法。朗读一首席慕容的诗。音乐老师就是不一样,连拿话筒的姿势都不一样。
燕舞唱《水调歌头》,把整个人的快乐都抖了出来,好不快活。
两位音乐老师对唱“水调歌头”。
张老师说,自己喜欢的诗人很多。95年开始,几乎把所有翻译过来的诗歌都读过了。08年后,读的诗比较少。但这两年福州的反克运动,诗歌又回来了。
彭峰老师的学生给我们带来了一首天籁之音,那是丰富的纯真。
陈春父子的高亢声调,给大家提了神。这是一个家庭的力量呈现。
朱志军老师的《将进酒》充满了阳刚之气,内在的力很足啊!几乎到了颠覆自己的地步。陈老师也要来一首《将进酒》。期待自己有诗意的人生。音乐版的诗歌朗诵。
王萍老师重新来一遍。我也想凑上一首。朗诵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期待大家有别样的理解。今晚是缘分的聚会与展现,又是一场神异的表达。女生版的激昂诗诵,味道十足,给人另一种风格的感受。
面朝阳光来一首李白的诗。唱《渡荆门送别》。朗诵自己的一篇文章,一点点靠近自己,一天天与自己诀别。捧一本书,与那些美妙的句子相遇。(插播广告)我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但我不能停下。春天就这样擦肩而过,就这么倏忽而去,但连梦都在飘香。
陈璞老师又来了。他说自己酒喝多了,话就多了。利用中间一点空白时间,唱一首陕北民歌。
学生朗诵岳飞的《满江红》,希望大家能喜欢。我有一首自己的小诗。我是一朵小野花,虽然不起眼,但却很坚强。我依旧飞翔。
燕舞说,请允许我弥补去年没去哈尔滨的遗憾。鸢尾花。我可以大笑着在街道上奔跑吗?不要离开我,那条很短很短的街,我们已经走了很长很长的一段岁月。
严老师先唱几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朗诵了一首歌。
小孩子的天真比较明显,毫无遮掩,流淌出自然的本真。
鲁和尚不断交代文芳要带两本反克的书,这一次,带来了。鲁和尚来了一首反克的诗歌朗诵。
赵清风老师诵读顾城的诗歌。我希望自己是一个睡在梦里的孩子。
王老师舞动青春的步子。刀哥做配角。
交谈还在延续,一直到深夜。本来不该如此折腾,但因为对一件小事有了固执的认同,也就放纵着,让自己的想法“存盘”,让这样的亲近保持下去,直到很晚,很晚。终于,在张老师那里,一场茶会的记忆激荡在今晚溧阳的上空。
(2012、7、23)
(报道小组:鲁和尚、朱建、邱磊、水谷)
溧阳之约3:童年,在叙事中自我疗治(第二天)
今天的热,带来了童年叙事之难,但这种难还是无法阻止优培人的生命化之旅,无法阻止追寻生命质量的溧阳外国语学校的老师们。我们走在一起,挥汗之际,依旧有不少有价值的思考与言说。   
因为热,在另一场讲座中,张老师草草结束。在热气中差点垮掉。流汗让人难受,如果有人不流汗,张老师说:“我就有责任了,那就是要减肥。”
寻找教育变革的可能,讲一讲生命化教育的十年。在学校事件中,可以找到一个源头,1993年,《教育评论》第5期发表了张老师对黄克剑老师的一个访谈。大家对这个访谈的价值很难估价,重估的难度很大。后来,黄老师发表了相关的言谈。
其实,这些年来,话语方式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黄克剑老师用的是哲学的角度,其语言严谨,哲理性,于是大家很难贴切地理解。中国教育学界的很多人都无法黄老师的文章内涵。教育是慢的艺术。这话被引用到后来,连这话的提倡者都被忽略了。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符号象征。
喝茶之余,张老师骑着自行车回家。回家的路上,看到的是上街买菜与扫大街的两类人。当时,黄克剑老师跟张老师讲哲学,张老师觉得这些是全新的,在那里,张老师误打误撞。这个团队增加了一个诗人,让黄老师很高兴。张老师对黄老师而言,不是过客,既然来了,就不能走。增加了一个参与者,这让张老师很难熬,他有一种崩溃感。聚会时,一定要让文质来。黄老师说到“自律与他律”,比如在座的老师有他律的召唤,但也有自律的召唤。在这里,认真地倾听,不管跟自己的距离近否,或许,听着听着就有了某种人生的意味。
对于讲座或某项活动,你可以不来,你可以事先放弃,但来了,就应该参与。你不能没有自己的思考,你不能没有全情参与。张老师说:“每一次听到克剑老师的声音,我并没有去倾诉我的困难,但慢慢地,我就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做。”只要你意识到老师的存在,你就会尝试用老师的思考方式去应对自己的人生,“他是怎么做的,他是怎么教诲他人的?”每个人遇到这样的老师都是幸福的。这个老师,可以是面对面的,可以是书上的人,可以是某位不在世的人。
黄老师说,教育是一件值得做的事。人生能做的事仅仅有几件事,后来又说,一个人能做好一件事就是不错的。
你如果把孩子、把妻子、把家人陪护好,就是值得做的一件事。
96年之后,张老师比较用心去听课堂,从高中退到初中,再退到小学。曾经连续听了一个月的课,面对一所学校,听遍了所有老师的课。回头看,当时的震惊感还在。本来,他已经忘记了自己小学学习的经历,但在那里,他看到了学生的生活状态,那种课堂上的控制人的思维的方式让他很着急。沉闷与造作的表现,让人郁结。
改变课堂的难度之大出乎意料之外。我们希望变革这样的课堂,但怎么变都难以入手。校长说:“我上一节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课堂。”学生能提问题了,《曹冲称象》的课上,学生的问题让校长颇为难。学生问:“现在到动物园,我们不能想到用水称象,但曹冲为何能够想到?其他人为何想不到?”这些来自孩子的问题往往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尽管课堂上一时很尴尬。
孩子们的天真是无法遮掩的,也不能管制他的发挥,好的课堂就应该尽量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师课堂上的被动,让课堂变革很麻烦。在不少公开课上,老师们都已经被很多意见所“指导”,他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氛围中“表演”。教师很难,课堂很难,孩子也是极其艰难的。张老师说,鲁迅这句话的高姿态是不应该出现的,不过,人还是很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境遇。
读过张老师的书的人,会看到他在书中保持了“一致的人生态度”,虽然变化很多。张老师变得很温润,大家说,张老师长着一张女人的脸。有一次,刘良华老师调侃张老师说:“你像一个上海小男人。”其实,那是一个父亲对生命的自然悲悯之爱。看到女儿生存在其中,就感到很难受,女儿说,若干年后,脑子里的记忆就只有“小学生守则”。因为一违法纪律,就要抄“守则”。作为一个研究者去做家访,有时道理很简单。
孩子为何总是迟到呢?后来,发现这个孩子做事很慢。这个例子具有典型性,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教育背后的问题。
张老师说,女儿在读小学时,他做了三件事。孩子转了三次学,从好的学校转到差一点的学校,就是寻找比较好的老师。最后把孩子择校到国外去了。
对于孩子,很多事情还是不要太着急。
2002年开始,张老师带着生命化课题先走进了乡村学校。乡村教师更渴望新知识、新观念。生命化课堂的几个理念就是,民间立场,独立的自由的,对这个时代保持巨大张力的批判的态度。我不太相信这个环境有什么新思想,也不太相信这个环境能够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独立的立场去看待目前的问题。草根情怀,更多的是想到边缘者,或者被这个社会所遗弃的人。田野作业,就是一节一节地去听课,用心地跟老师分享。课堂上,不要轻易伤害孩子,不要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去伤害学生,比如不要人为地制造“如果你的家人谁先走了”这样的问题。
上课语言无须太煽情,无须太戏剧性,无须太雷人。
光听一位老师的课三次,是不能有太多的附加要求的。
生命化,先从厕所改造开始。有学者开玩笑,说张老师童年时被厕所伤害得很深。
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喜欢到课堂上去,学者更多的喜欢谈教育的理想,经常去课堂听课的学者,就会更多的想到老师的艰难。若从现实中去看,就会发现乡村里的不少教师的生活状态很不容易。虽然生命探索之后,有些教师与学生得到了启发,有些学校是人走茶凉,但还是值得,因为有些人受到了影响。诸如“逐步推进、缔造名校”这样的理念,现在是需要修改的。在自愿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义工的形式去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没有行政性的手法,只是大家乐意做、没有时间就算了的心态。
这几年,一加一读书俱乐部、《旅途》教育周刊、三期优培等,这些都是自愿性的、民间性的行动。还有一个教师专业发展个体户,但教师不应该成为一个单干的人。
“不读书无以为教”,这意味着教师本就应该是一个读书人,琴棋书画、人生百态、古今中外的典籍。钱理群老师说,要做一个杂家。每个学科的学问都不是单一的,都跟其他学科知识相交叉,都是跟生命相关联的。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对知识、对教师、对学校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教师而言,境界的提升在于他对智慧的形成,这样的方式得以实现他的理想。其实,可以撇开任何一个时代,因为每个时代的名次都无法界定当下所遇到的难题。对学生思维路径的引领变得尤其重要,就张老师的领域而言,今天我们要重申教师必须成为读书人,与新的学习生活相伴。比如像广州疯传美国的可瀚学院,就让人感觉到很神奇。读过《乔布斯传》的老师有多少人?几位。这本书要慢慢读,科技哲学的东西需要咀嚼。这能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未来的走向,这些书都值得大家去读一读。
到底什么是一所成熟的学校?
成熟在于很多细节,在于对问题的快速反应,这些都是成熟。在一节课上,一老师问了一个孩子四次“你有什么优点”,但那孩子说“我没有优点”,后来,老师让其他学生来说这个孩子的优点。大家都说“这节课就是一节好课”,但张老师说“这不然,如果让我来上,我会说刚才的这位同学敢于承认自己没有优点,这就是他的优点,课就上到这个地方”。成熟课堂,就是不要故意拔高课堂的位置。
开一条新路,先不要急着去开,而是先让大家去走,走出了一条捷径,就是一条最恰当的路。自然地从大家的习惯与本能出发,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育方式与生活态度。
有个词形容人际很好——如坐春风,很舒畅,舒坦,它不是做出来的。
威权主义在学校的敲钟里面体现出来了,学校的声音要符合生物学的特征;学校的色彩也要适合人的视觉感受。学校的气味就是要充满生命的气息,这也必须符合自然的特点。教师节时,学生进学校朗诵诗歌,能否形成一种传统仪式?其实,这里涉及到“仪式、节日、规则与习俗”等文化气息,这是要承继的。学校所有的一切,都是教育的资源,比如绿化与建筑等等。这些东西沉淀下来,就跟其他学校出现了不一样,就容易形成自身的特色。
这些东西最重要的就是坚守。
对教师身份的再思考。在学习中,人会保持一种对“本领的恐慌”,他就会用谦卑和敬畏之心面对自己的言行,逐渐让自己变得更“成熟”。
承认自己的无知,并非礼节性的行为,而是一种真实的行动,即今天感觉自己无知,就马上去学习。刚才的皮皮老师利用课间休息立即上网了解了一下可瀚学院,这种习惯很好。
问路、记路差的问题,涉及到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耐心地把孩子的发言听完。比如昨天坐错了车,这里也是有问题的。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许会减少一些麻烦。
孔子表扬颜回不犯同样的错误,就是一种成熟。这就需要对经验进行不同程度的反思。
张老师说:“教师不是木匠,不是农夫,也不是园丁,而是亦师亦友,如兄如父。”人的本身具有无限复杂性与可能性,因此很难用某次言行去界定一个人的内在。作为一个教师,越研究,就越觉得有意思。
有效与高效教学,其麻烦就在于过分强调课堂的可控性,过分强调人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达到你所预定的彼岸。越如此,就越强调操练与控制,还有加班加点。当下的所谓成效,或许在长远看来,其弊端会更多。我们要用一种成全、等待、帮助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工作。
教师是长大了的儿童,保持自己真诚的热情,始终像儿童那样学习,如果“读100本以上的教育著作、有100个全国各地的教师朋友、走访100所以上的学校和游离10个以上的国家”,那就能使教师的生活变得丰富而可贵。
1997年6月的一个夜晚,张老师决定了一件事,要写一部碎片般的个人教育史,第一个思考的内容有父母、乡村、经历遭遇和读书。
从写自己教育成长经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面对孩子时,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写父亲打自己,那是一个人生失败者对待孩子的一种扭曲的态度。叙事性的细节,给了读者很多启发性。
一个人童年的回顾,往往能够让我们在细节的再现或重温中获得某种整体性的教育本质认识,它归属于历史视角的整合与提升,并能让我们在不断的回顾中发现“什么是儿童教育”。我们不能在同样的问题上再犯错误,这就是叙事中的疗治效果,或者说,就是一种自救式的“时代反思与批判”。
张老师说第二思考的方向就是“学校文化”,包括孩子读书的学校、课题介入的学校和听课观察的学校。
当我们数数的时候,先把自己数进去。每个人都是问题的其中的责任者。不管是什么事情都要正面地去理解,始终要以一个建设者的行动者去思考。其实,不要当看客,而应该当参与者,当主人。
叙事的核心就是“我为何会长成这样样子?人是什么?”等等。张老师说到自己的眼力是怎么形成的时候,不断强调自己的学习者的姿态。
平庸是最难改变的。今天的演讲最终汇成这样一句话。
张老师把自己这些年来关于教育的实践归结为“张三退:退回童年,退回个人和退回生活”。实质上,是以退为进。
近四个钟头的时间,就这样结束了,张大头汗流得最多,他整个上午都站在台上。空调光顾不了他,倒是皮哥的抓拍给了他一张最经典的“右手摸头”状,不知是说“我说得对吗”,还是说“我说到哪里了”,还是有其他解读。希望有,这是多向的。
(2012、7、24)
(报道小组:鲁和尚、朱建、邱磊、水谷)
溧阳之约4:静心做一点小小事(第三天)
翅膀的声音先用了三分钟自我介绍。来得晚,错过了大家的第一次交流。她说是奔着“童年叙事与自我治疗”来的,一学期做四五个心理咨询案例,带三分病苦才能看得紧心理方面的书籍。读书与写作是符合自我治疗的主题,“像山腰上的松树,长成风的形状……”(话筒没声,调侃一下),“只有更深地去爱,才能治疗爱。”
张老师说,翅膀的文字写得很好,她做的事情也很好。她对自己妹妹的孩子所做的事情也是挺好的,因为那个孩子是一个失聪的人,她对待孩子的心力是超越性的。在教育上,门一直开着,教师能达到多大程度,有时不是能够预料的。她借助这种方式,也在自我治疗。我们很多人都在自我治疗,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经历与挫折,这个治疗,就成了一门很深的课程,这能让我们更深入地去帮助他人。这很有趣,从他者身上照出了自己。教师的自我改善,如果对这个话题或人生命题,都能让我们有所变化。张老师给了翅膀的建议,就是不要做太多的案例,在我们国家,心理咨询在很多地方还是伪科学。它在某些机构中,它还是一种敛财的方式,它披着科学的伪装在做着所谓的咨询。一个被判为多动症的孩子,到了张老师那里,他并不以为然,因为对生命的无知,是今天最大的无知。为何要轻易地给孩子下结论,特别是一个孩子从小就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我们作为一个建设者的时候,它包含着一个信念——相信与期待,它相信更积极的可能性,为一个孩子作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前提是“相信这个孩子”,相信通过自己的能力可让孩子得到改变,但千万不要用所谓的专业知识给孩子下定论,给孩子划上一个句号。
从事心理咨询,面对一个具体的人,会让人感到恐惧。出于自己的职业安全,其实应该适量地做,尽量而为即可。作为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就要理解与接受所面对的问题,因为把精力耗费在埋怨上,就会更无奈和绝望。
文芳介绍三期优培写作的基本情况,这是对两年来的自我叙事的回顾。2010年9月开始到福州工作,张老师提出了优培的建议,也就有了这样的团队行动。三期共有91名学员,第一期有24位,第二期有35位,第三期有32位。
参加之初的设计是,每个月写两篇文章,后来考虑到其负担,便减慢了速度,都会有相应的网络研讨。第一期的学员进行了14次主题写作,从“我理解的生命化教育”到“我的老师”等等,其中“我的(阅读、研究、课改)史”(由田农老师提供主题)有不少老师写得不错。赵赵提供了“那些教育事情缓解了倦怠和咽炎,治疗了头疼……”这样的话题。
诗意的生活,就是把熟悉的生活陌生化,不要以工作的态度对待所遇到的问题,或许,就会发现有趣的事情。
尽量地把大家从熟悉的场景中拉回到自己的生命原初状态中去,还原一个人的童年境遇,在回返童年中写出新的作品。
在“给远方朋友的信”这一次写作,也有不少好作品。如果一个人的见识广阔了,他看待问题的视野也就不一样了。邱磊同学写了35篇,中慧同学写了29篇(张老师调侃说“好妈妈,就是一所好学校”),水谷同学写了28篇,燕舞同学21篇……在众多的数据统计中,呈现由高到低的下降趋势,总共有314篇。
第二期的完成情况比较稳定。大艳芳同学写了20篇、张宝萍20篇……大家总共写了406篇文章。两期写作,其临界点在第五次,也就是半年之后。半年之后,出现这样现象,意味着大家所遇到的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邱磊从第五次作业开始后,慢慢变好了。如果大家把这半年熬过去的话,一定会有更好的进步。
燕舞同学说,写作主题让其感受到有一定的距离,总会觉得那些要求走得太快,有时,慢一点,会有花开的更大的可能。
张老师说,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够发现成长的密码。
在这个公益性的团队中,我们不要太想那些琐屑的东西。不少人认为公益活动是那些贵族群体做的,而我们这些穿得如此寒酸的人也来做公益,这显得不可思议。当然,贵族精神与贫民情怀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
在农耕时代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学界认为,你们做这些是算不上学术,这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情趣。
西南联大和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人才,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其背后有很多故事。有时候,能否成为大师是一个年龄的问题。要成为大师,就必须长命。
如果有能力就继续做生命化教育的实践。
一个人长得像贵族,其实是一件好事情。我们是贫民长得像贵族,徐同学调侃说,我们大家是被张大头给诱来的。
徐同学是革命式的,刀哥是性感式的。
生命化要回到个人,个人大于学校。我们的教育基本破产了。很多情况下,没有人相信教育,没人相信校长。我们不申请任何课题,即使有很多诱惑,我们也要断然拒绝。
张老师说,他相信人的自发能力。参与优培的前后,是不一样的。ZQF同学越长越年轻,我们往后长,她却往前面长。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酸甜,让自己具有更大的丰富性。任何人都需要人推他一把,帮他一把。有时,就是简简单单的点化、肯定、具体的扶助,那种精神上的感化具有更强大的力量。从热情到衰减,这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现象,甚至有人会消失掉。我们是一个研究团队,更多的是强调“已经或能够做多少”,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话语方式“某某同学写了多少篇”,而不是“某某同学还有多少篇没写”,这也就是积极的态度。
皮皮哥说,只要不是行政性的活动,生命化的活动都会参加。这里有一个做事态度的问题。既然决定要参加,就要信守诺言。
邱磊同学身体不好,却来参加了。他来了,病就好了。这让人感动!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就在于通过对写作与读书投入一种热情,慢慢地滋润自我的生命成长。既然决定要做的事,就应该坚定地去完成。预约性的工作,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规划,更有秩序,更有主题,更有创造。教师要长得够硬气,不要让人一看,就觉得你是好骗的。多一份关注,不管效果如何,都必须让自己更有智慧。心灵可以很善良,但长相不要太善。我们期待所做的事情,能够整合起来,既有个人的,也有团队的力量。中慧同学说自己可以“抬柱子”,这个条件很充分啊。
邱磊同学发言,儒雅地表达。以生活化的介绍进入主题,强调了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启发。抱着简单的想法一直坚持去写,对于读书与写书,其个人的想法是两个关键词。“平台”很重要,它是非体制化的,在这个团队中,给其感觉很不一样,在平等、自由中感受到个性的舒展。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更有意思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其写作与阅读更多元一点,有了方向,就有了前行的力量。这对我的整体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它是非线性的,它每次都能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它没有固定的方向,其实,这就是多元与平面立体感的有机融合。它是非面对面的,借助文字,大家互相学习,在博客上,可以学到很多。列举所阅读的博友文字,这是日常教学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样的坚持看似小事,但却是需要坚韧的毅力。第二个关键词就是“践行”,不管如何,还是要坚持下来的,不断地把其融入到各自的生活中去。邱同学说自己在读书期间,写作不怎么好,但高中阶段之后却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信心。在王老师的帮助下,开始读杜威的作品,于是,就有了他一系列关于杜威著作读后感的呈现,那是切合他当下所遇到的教学困惑的综合体现。
写作的产量下降了,也许,会在阅读方面加强力度。写而后知困,知读之不足,也就有了一次次循环的读写行动,这是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事件。在写中,重新定位自己,比如昨天下午的活动,邱同学就没有去,而呆在宿舍里看书。在读杜威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读书的时候,必须有敬畏心。邱磊同学的师傅王丽琴老师的发言,介绍了她的杜威共读小组的情况。一线教师如何走进大师,这是一个理想期待。结伴读杜威,其学员就成了她的考虑。在阅读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在一起,千万不要把杜威给读偏了。在网络上,有了很多同行的互助,在阅读中,有了不少行动。每个月底交一篇两千字的读后,还有微博阅读杜威,等等,每天都没有断过。这样的规划与行动,源于一加一上一则小文被一编辑选中,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阅读与写作行动。
观察员这个角色的设置,是出于对大家的理解,因为想要坚持是不容易的。文本很重要,选择必须有眼光。选择纸质阅读,更容易静下心来阅读,收获会更多。在介绍读书方法与读书过程时,更富有立体感,在简单的介绍中,已经包含着不少故事。这是一个富有情节性的讲述。在阅读中,既有执行的困惑,也有新的延伸,意外的收获。人的背后,有许多值得揣摩的细节。一线的老师竟然有人读杜威,这是其团队力量的结果。
借一双慧眼,让我们的眼光更前卫。杜威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更亲近大师。王老师最终的思考集中在“一是我们需要共读;二是我们需要规则与聚焦;三是我们需要坚持与实践。”每一个思考,都会指向更多的领地。
阅读中的所谓惰性,其深层的原因在于外在的评价,若果没有外在的支撑,就很难走远。
对教师来说,有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教师的起点低,其返祖现象比较严重,即写作坚持下来,就向前进,但若停下来,就会回到过去。
张老师说,王老师在规划与后期管理上有很不错的效果。这就需要一个引领者,她必须具有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志愿者的心态)和组织能力。在优培中,志趣比较接近的老师,还可以成立“圆桌读书组织”,但人数要少,不要超过五个人。这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分化,即优培成员中可以在各自的小组中交叉学习与成长,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
陈蕾同学发言。对于政治学科的教学,她说很难教好,因为那是一纲一本,永远是那几句话。她说,写课堂实录的人很少,于是,就有了对自己课堂的录像。这就需要不断地备好课,才能更好地让自己的课堂有意义。
她说自己的童年比较顺利,也就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东西。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出现不少课堂。而现在,课堂的细节却引起了她的高度重视,她想在这方面走得更有个性,因为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都具有多向性,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课堂反思中,让自己看到了更多问题。在上课之余,促使自己课余时间去读更多的文本。
陈蕾同学的师傅刀哥发言。刀哥说,他要检讨自己。你如果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老师的身份就贵重起来了。在当下,越有思想的老师,越痛苦,因为他们所做的并不是其想做。
书本上所讲的,与历史真相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的现实被遮蔽掉了很多真实,这就让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极为难受的环境之中。人生苦短,就必须性感。
我们每写下一段文字,首先就是改变我们的心态。路怒症的背后,有一种不良的生活态度。行人莫与路为仇,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醒自己。
雷锋做好事,或许是为了写日记。皮哥说,雷锋有日记整理小组。前者是想象性的,后者是现实性的。

出行不易
mabangyong
怀揣着梦想而来,现在是晚上十点半了,但是我不记下这次之行发生的故事,我真的不能入眠,夜虽好,床也舒适但是内心的一个声音告诉我赶紧记录下今天,不然就会感觉像黑瞎子掰玉米一样,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语言是匮乏的,从今天所认识的朋友中我发现我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我是一航行者,航行在教育的路上,有幸上了条通往光明的船,那就是生命化教育优培计划这条船。我有幸成为这条船上的一员,虽然我相比他人更笨拙,但我相信我不比别人更懒惰,我要用勤补拙,做最好的船员。想到此处,不再往下想,不然会刹不住车,还是先把这一天多的故事记录一下吧。让他形成笨拙的文字,唱给我,我认为发自我内心的歌。
话说22日上午东营下着倾盆大雨,外面在下雨我的心在纠结,因为我中午回家收拾一下就要赶奔济南。我坐在多媒体教室心里有点忐忑,但是我还有工作要做,那就是远程研修。我努力地把远程研修的作业做好,假已经请好,我要带着笔记本在外地研修,领导批准了,我很感激也很感动。
11点钟我回到家赶紧的做饭收拾家,收拾行李。也许你会问你老婆怎么不帮忙啊?告诉你,在看孩子呢。自从放了暑假,宝宝过完生日,孩子的奶奶就回老家了。孩子有我们两个人来带,奶奶刚走,孩子就拉肚子了,不严重很快就好了,第二天孩子又发烧了,吓了我们一跳,赶紧喂降温药,我和老婆的心情随着宝宝的温度在变化着,降下来我们就高兴,升上去我们就忧愁,就在这种折磨中过了一天。也许你要问怎么不去看医生?因为上次宝宝生病发烧医生说过不超过38.5不要来医院,在家护理就行。所以我们真的没有去医院。半夜我们又量了两次体温,正常了。但是又发现宝宝的脚底红了一大片,我和老婆怀疑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最后跑了妇幼保健院查不出,又到了儿童医院最后确诊不是手足口病,医生怀疑是蚊子叮的,我们终于放心了。孩子的妈妈也同意了我这次溧阳之行,我知道老婆自己在家照看孩子很不容易。所以,我回到家后就表现的很积极,不然心里就更过意不去了。我收拾完东西,吃饱饭。老婆联系好了小舅子,因为我住在开发区离车站比较远,所以我开车接上小舅子,到了车站,小舅子再把车开回去。把车给他是有目的的,好在需要的时候,他能开车赶到我家(主要是怕宝宝半夜发烧或者需要急诊),我老婆想得很周到。
一路无话,到了车站等了半小时就坐上了去济南的火车,在五点班的时候准时到了济南,我于是去购票处换纸质的票据,以备报销。票是网上买的,本来我不急着买票,我觉得这个票在这个季节随走随买也来得及,但是心细的武老师和王老师还是建议我早买票,于是我跑遍东城的售票点,人家告诉我此业务已取消,现在都在网上买票了。回到家我赶紧在网上买了票。不过上车之前还得拿身份证去取票,这都是小事了。
下面有意思的事发生了,武老师和王老师竟然没吃饭就进了火车站。我打电话过去他们出不来了。于是我自己在外面吃了,给她们带了点吃的过去。见到她们以后武老师给我讲了好几个王老师的糗事,在检票上车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于是我和吴老师开玩笑的说你把你的这次坐火车的经历写成“糗事连连看”。点击率肯定有保证。
火车上我们聊得很多,通过两天我向这两位姐姐学到了不少,她们教学的一些美好分享让我学到了做老师需要的爱心,总体来说火车上一路无话,就是武老师肚子不舒服,我们两个睡得很香,我唯一气恼的是我感冒了,嗓子疼,忍不住的干咳,吃了药好点了。
路上最糗的事发生在南京到溧阳的路上。我们下了火车,出了站口。一个长得很忠厚老实的小伙子截住了我们,问我们去溧阳吗。已经好几年不坐火车了,防范意识降低了,也许是认为南京人应该不会骗人吧。于是信了他的话,最终导致的结果,我们多花了钱,还被倒了好几次,最后被扔在高速路口。在路口有黑的,武老师一问,到目的地要50元啊,原来咨询彭锋老师说起步价啊,50元也太离谱了吧。于是我们拉着行李又往前走,说真的今天天气真热,我晒惯了,没什么,她们两个可不行啊,怎么办,我们就只能朝前走呗,因为不想再被宰。这时候来了一辆出租车,真是上天眷顾咱啊,我们打了车花了11元钱,这次没花冤枉钱。
到了宾馆后,我们来的还是比较早的,张文质老师到了,在我们登记房间号的时候,张老师正好来了大厅,于是亲切的握手,亲切地打招呼,他还记得我,算是给我一个小小的惊喜吧。上了楼,洗刷了一下,赶紧打开电脑,因为还有研修任务没有完成,作业我虽然写好了,但是打开一看不是我所写的主题,于是赶紧安照着作业题目要求写了一篇,这一篇是我有感而发,还挂上了我原来写的日志,举了个例子。结果在写本文章之前,我上研修网站看了一下竟然被省专家推荐了,我真是谢谢啊。我更坚定了做身边的小事,干身边的实事才是真成绩,才能被得到认可。
中午不知道怎么吃饭呢,我在优培计划群里问了一下,一向幽默的凌校长告诉我11.30大厅集合,我还怀疑他们来呢,结果他就在大厅。下的楼来见到凌校长的时候他送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让我内心激动了半天。说真的我很喜欢他,因为我觉得他很好玩,有童真的感觉,这样的人我喜欢,是真心喜欢。
于是坐了大巴去吃饭,又非常幸运的和张文质老师和凌校长在一桌共进午餐,在餐座上听了不少很幽默的话题,拉近了我们和这些专家的距离。让我不再局促,淡定了很多。
午饭后,大家回到宾馆,我上楼就休息了,给家里发了条信息就上床睡了会,没有睡着。也许是兴奋惹的祸吧,大约13.30的时候,彭老师电话过来征求给我安排伙伴的事宜,我当然非常乐意,自己一个人多么闷啊。他就是朱志军,一个爱说爱笑酒量还不小的帅小伙.
13.45我们从酒店坐大巴到了学校会议室,满座的瓜果让人有一种温馨的感觉,葡萄真大,桃真甜啊。张文质老师先开场白,说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事。
接下里下午的主题正式开始,大家肯定想不到,就是一个自我介绍。整整有了3个半小时啊。说真的像张老师说的那样我对这些人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冰山一角上。我左边是朱志军,右边是陆燕舞,两位都很优秀。我认真听了每个老师的自我介绍,我感受着他们的经历和教育思想、教育追求,我在且听且思着。当轮到我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既然我忘了说我的名字,但是我说了一句话可能大家就记住我了,“我是一名体育教师,是一名马上在下学期当班主任的老师。”像吴芳老师、陈开玖老师、王丽琴老师、陈璞老师、王清老师、郝慧老师、贾玲老师、欧小丽老师、刀哥、凌校长的团队成员、水谷龙生和鲁和尚等老师的自我介绍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太能说了,太能写了,我也相信他们肯定在教学上太能教了。张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一个人要先有名字,我有了;再有师傅,我也有了,就是各位博友;最后就有了力量,现在我也有了,我有使不完的劲不然我也不会现在写这篇日志,累了我也许早就进入梦乡了,可我现在就是很有力量,一点也不困。还有一句话,我决定以后作为我的座右铭: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感触还很多,思绪还纷乱,等一等,沉淀一下。我也慢一下,事后我要好好写一下今天的收获。
自我介绍活动结束,又来了出版社的雷总,他是为我们实现梦想而来。他向我们约稿,请我们写书,我知道这里面有好多人都有资格出书了,但是我离这一步可能还远呢,我需要努力,我想再过几年也许我就有资格了。
晚上主办学校宴请各位老师,这个校长的行为让我看到了他对教育的尊重,他尊重这批为了教育的梦想而走在一起的人,本身就体现了他对教育人的尊重,对教育的尊重,在此由衷谢谢主办方。
晚上诗歌朗诵会,这里真的不缺乏爱诗歌的人。在他们动情的吟唱诗歌的时候,我在聆听,在拍照,在羡慕。他们真有才,要是我也会就好了。
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34731&do=blog&id=535379

往返于溧阳
朱志军
1.
去溧阳的前一个晚上,我一宿未睡。我不知道去那里会发生什么,也不会特别的期盼真发生什么。我去那里,只是想去而已,至于发生,或者不发生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决定去那里,并且真的独自一人,拾了些简单的行李,用一个简单的袋子装着,然后,把房门带上,不说话不笑脸不伤心也不特别欢喜地就去了。
在那里,见着了一些人。其中有一些,是在网上偶尔粗略地读过他们写的字,以致印象深一些,或者说好感,或者说亲近感多一些;而另一些,与我过往的生命,是没有过交集的,但也因为这一次一个叫溧阳外国语学校的地方,从此开始有了一些交集。
2
彭峰君是溧阳外国语学校的老师。我到溧阳的车站,就给他电话,问是先去学校报道还是先去宾馆入住。他说:在车站等着,一会就开车来接。我说:不用,我已经上出租车了。他说,那你就直接去学校,未吃中饭的话,就直接去学校的餐厅。入餐厅的时候,发现餐厅工作人员早已备好丰盛的饭菜以款待此次所有来这里以追求“生命化教育”的人。后来,有一个老师问“生命化教育”的发起人文质先生:什么是“生命化教育”,能否用一句话简单概括。文质先生说:尊重、满足人的内在的真实需求,就是生命化教育。如今想来,此次去溧阳,彭峰君及君所在的学校,他们为此次行程顺当进行且完成提供的所有的周到的贴心的服务,皆映射着“生命化教育”的人道光泽。
彭峰君不但待人热诚恳切,且风趣、雅致。他说:刚工作的时候,总不顺心,特别憋闷,遂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淡泊的峰”。他补充说:哪里真淡泊得来哦,不过安慰一下自己。后来待自己有些名有些利后,他又觉得人生单有名利也没多大的趣,名利之外还得有些内涵,于是,他又给自己起了一个网名,叫“丰富的安静”。“丰富的安静”一语,出自周国平先生的文章,而他喜欢周国平;而周国平,是个很涵养很雅致的人。彭峰君会诵诗,那个晚上,他与同校的一个美女老师齐诵北岛的:相信未来。当时,感觉特别美好。在一个以追逐物欲以娱乐至上的国度,忽然见着有人以读诗来编织夜晚的时光;在一个教育几乎荒诞,几乎毁灭到让人力不从心让人悲观绝望的国度,忽然听着有人告诉你: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你真的会感觉,那是一个特别美好的事情。
3.
在餐厅吃饭的时候,餐厅门推开了,她们皆是彭峰君刚去车站接回来的。一中年女子领了一小女孩,小女孩生得惹人喜欢,尤其是那眼,眼里的两颗珠子乌溜溜,随时都扑闪扑闪的。我感觉出来她是谁了,喊了一声:中慧。她吃惊,问我是谁,待我告诉她后,她依然吃惊。她真是一个好妈妈。这种好体现在她待她的女儿妮妮上。有天吃早餐,妮妮不停地哭,还不停地说:不吃不吃,妮妮就是不吃。那话里似乎全在责怪妈妈,为什么妮妮不想吃,妈妈却依然要妮妮吃,为什么妮妮想离开餐厅,妈妈却总不让妮妮离开餐厅。她在生妈妈的气,她偶尔还会用小手打妈妈。换一个一般的母亲,也许早就不耐烦了,甚至会厉声以恐吓,或者干脆把小孩翻转过来,直接用巴掌伺候小孩的屁股。然她不是,她一直抱着妮妮,以一种极耐心的方式哄妮妮吃早饭。她用一双筷子夹一点蛋糕试图放妮妮嘴巴里,可妮妮就是不肯张嘴,嘴里还发出不满的声音,眼里呢则泪汪汪的。也许,她明白,女儿妮妮不过是以一种淘气的方式在向妈妈寻求宠爱,尽管这种淘气是以一种生妈妈气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当发现在很多人面前,妮妮都这样调皮了,妈妈依然这么宠爱她,这会让妮妮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满足感。会特别羡慕妮妮,她真的就是在一条河里自由地翻滚自由地嬉闹,那条河里,满满的,全是温柔的爱意。后来有次,妈妈走在前面,她在后面,母女之间大概隔有七八米的距离。她是故意的,她故意停着不动,等妈妈回转身子的时候,她低着头,看着自己的双脚,用极好听极清脆的声音说:妈妈,你看,我动不了。她在做一个游戏,做给自己看,也做给妈妈看。游戏里,脚下的地面似乎有一种巨大的怪兽,怪兽在施展一个魔法,把她给吸住了,以致她寸步难行。她故做一个艰难状,等大人以为她会在那里艰难很长很长时间的时候,她却忽然如一只轻盈的蓝色的小精灵,快速地朝妈妈奔过来。奔跑的过程中,时空里全是飘荡着她咯咯咯的悦耳的笑声。
4.
与妮妮在一起玩的,是另一可爱的小女孩。跟妮妮相比,她显得安静些。不过,没多长时间,她就喜欢上妮妮。见妮妮在前面走,她会跑过来,至妮妮身旁,“姐姐”、“姐姐”地喊。她是跟着妈妈,还有奶奶,或是外婆一起来的。她的妈妈有一个非常好听的网名,叫“阳光天使”。她们一家,都是福州人。“阳光天使”在福州一所初中教政治。她说,她不想只教学生会考试,她会把考试的内容与考试以外的内容在自己的课堂上结合起来。因为,她觉得,包括她的学生后来也觉得,考试以外的东西,会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幸福。譬如她会给学生看电影,然后围绕电影出题。出的题目里,有些是直接与考试相关的,有些则是直接与人生的某一个洞见,某一个经验密切相关。她还说,他们学校里,有一个老师开了一门与考试没有多大关系的选修课,结果全校接近300名的学生全报了,且喜欢得不得了,后来校长一看,也就听之任之了。
5.
同样来自福州的有一个叫“陈文芳”的男人。当然,他出生在江西抚州,高中毕业之后入湖南师大读书;本科毕业,继续留在湖南师大,在刘铁芳老师指导下,做他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开始谋生于福州。我至今不晓得这是不是他的真名,反正我一直以“文芳”称呼他。他是一个斯文的人,至少,不像我这么粗野。不知道是不是同乡的缘故,他居然捉弄我。那天晚上,与一些人捏酒,且捏的是白酒,捏完了之后,便醉醺醺地去会场,他们正在会场里进行诗歌朗诵,而主持诗歌朗诵的便是文芳。当听说有一个老师要读李白的《将进酒》的时候,我异常地兴奋。“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在酒精的作用下,这样短促有力又饱含深情的句子,总是禁不住地勾起我一起唱和的欲望。老师一边读,我在台下一边跟,有时跟的声音太大,以致会盖过台上老师的声音,以致引来台下很多老师的“侧目”。后来文芳见我这么“嚣张”,遂把我叫上台,让我亲口当众诵读一首诗。我哪会诵诗,遂取了《将进酒》,重诵一次。似乎记得,诵至“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时候,我抱了文芳。因为,我跟他是同乡;因为,我一直很喜欢他,但是,我几乎很少在网上跟他说话;因为,那一刻,我就想抱他。
文芳似乎喜欢弹奏吉他。离开溧阳前的一个晚上,夜很深了,文质老师提议,大伙一起去草地上仰望星空。只有诗意的人,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会有这样的高妙之想吧。仰望星空的那晚,文芳给大家唱了一首许巍的蓝莲花:没有谁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6.
与文芳同唱的,还有一女孩,她叫“游曳”,四川人。她85年生的,本音乐专业出身,教了两年音乐,按她的说法,后“被改行”而教小学语文。她似乎越教越喜欢。我猜,也许是因为,她碰见了一个叫“江湖一刀”的男人。她自称是刀哥的女人,当然,后面还加了“之一”这词。中国人有时会很忌讳一些说法,或者说为一些说法而感到敏感。与刀哥同行的女人,皆称自己是刀哥的女人之一,刀哥也说,她们是我的女人,他们彼此说这话,其实就等于说“我是刀哥的朋友之一”或“她们是我的朋友”,他们在以一种言语戏谑的方式去嘲讽这个社会的禁忌与虚伪,以表达他们对自由、真诚的向往与追求。
刀哥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的了不起在于,他明白一个从教的人,若要真正撑起自己教育的一片天空,与读书写作是分不开的。一个不读书,不写作的老师,是很难触碰到教育的筋骨的。于是,他在故土绵阳初凭一己之力,办起了一个叫“知行社”的读书会,这一办就是五年,且越办,人气则越红火。那些自称为刀哥的女人的美丽老师,皆是“知行社”的成员。他们在精神气质上,教育追求上,是同路的人。
刀哥说了一句让我爱听的话。他说:我跟你是一见钟情。尽管我知道那家伙是故意抬举我。或者说,他之所以说这话,大概是源于溧阳一行的那么多的第一次认识的人里,我是少数的几个可以同他一起肆意捏酒,一起随意抽烟的人。
快离开溧阳的前一个晚上,我手机招呼他再去喝酒。其实,哪是想喝酒,就想借着喝酒之名,听他吹牛瞎扯。但刀哥说,喝酒不去,得去喝茶,去文质老师房里喝茶。
7.
去文质老师房里喝茶,我本以为可以再听着一些关于“生命化教育”的洞见。可惜,不是。文质老师说:今晚,我们喝茶,不谈工作。然后就自顾自地极其专心地替所有来他房间里的人泡茶、滤茶、倒茶,并同他们一起吃茶。有次,吃晚饭,与文质老师同桌,我依然以为可以听一些高论,文质老师说:桌上的所有人把手机放在桌上,谁的手机响起,谁就喝酒。整个酒桌上,他就沉心与大伙一起喝酒,没有一句关于教育的话。确实,他是一个很慢的人,慢到喝酒的时候就喝酒,吃茶的时候的就吃茶,他不似我急切,更不似我贪婪,连喝酒吃茶这么生活化的时间,总想着一些与喝酒吃茶无关的事情。那天,晚饭过后,诵诗,诵诗过后,文质老师领着大伙去室外看星空。星空底下,他斜背着一小包,在众多小辈面前左摇右晃东倒西歪地唱崔健的《假行僧》。
我不知道我的直觉是否准确,我总觉得文质老师身上淌着一股基督的情怀。他爱这个世界,即便这个世界糟糕透顶,罪恶诸多。他不会以一种金刚怒目居高临下的姿态迫切地去批判,但他也不作一种苦大仇深英雄末路状,他总是慈眉善目的,脸上常有着那种让人感觉亲和的笑意。也许,不管如何,总是要爱,是他终身砥砺的哲学。既然是爱,就不要急,更不要怒。他说,他不喜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语。也许,他觉得一个人愤怒的时候,总是因为有着一种智识上,道德上的优越感。也许,他更觉得到,一个人真有真确的智识,真确的道德的时候,于那些在智识、道德上偶尔迷途的同类,与其义正言辞的愤怒,不如心怀慈悲的去同情,进而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去服务。这种同情、帮助、服务的品质,是建立在对他者何以迷途的客观境域的觉解上的。圣经里说: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眼里有沙子。如果你足够爱他们,你会设法去知晓他们眼里为什么会有沙子,一旦这种知晓抵及真相后,你是不会有愤怒的,有的只是不忍与慈悲,有的只是想借助爱的力量去陪伴他们,帮助他们,把眼里的沙子慢慢洗掉,进而看见他们是一个眼睛清亮的人。文质老师说,写《论语疏注》一书的黄克剑先生是将自己生命悲情贯入书中。其实,他自己的写书,他自己的践行,又何尝不是灌注着自己的生命悲情。这种悲情,来源于对人类生命的大爱。这种大爱有着知其不可为而巧妙的为,而温柔的为,而坚韧的为的沉重与轻盈。
8.
文质老师,常当众夸赞一个人。他用了“优雅”一词来描述她。她不似刀哥身旁的女人,个个显得跳脱、爽朗、率性,有一种力道之美。她多数的时候,总是安静地听他人叙说,遇着契合自己的人,她则变得健谈。有时,听她说话,我的思路有些跟不上,一时无法反应她言说的意思。譬如有一次,她说了一个关于人车陷于水域的故事,我当时没明白故事的寓意,包括现在,我也没能全明白,尽管当时她作了一些解释。我不知道,我跟她一路走,一路说,究竟走了多长的路,说了多少的话,但在她身旁的时候,我总是有着一种安宁的感觉。他的儿子硕士毕业,与我年龄相当,而她,却依然青春。这种青春,不单是心态上的青春,她整个面相体态的青春,让你惊异于她怎么可能会是一个60年代出身的人。她脸上的肌肤,白皙水灵到,足以让一个80年代出身的女子暗生惊异或面露愧色。
诵诗的那晚,她选取了诗人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她的内心是有着一股任性的。她一定被人间的不美好划伤过。只是,与很多照样被人间不美好划伤的人不同的是,她讨厌妥协,讨厌世故圆滑到而彻底忘掉了心里最初的美好。
她读诗的时候,我离她最近,我一直用双眼望着她。她读到“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的时候,我看见她眼里有着:清澈而又哀婉的,光。
离开溧阳的那个上午,我一个人在后面坐着,她过来,说:你到前面同我一起坐吧。她告诉我她坐第几排,我欣然起身,往那个方向去。她从包包里取出两个小礼物,说给你。我没犹豫地收下了,然后,一语不吭的,我没打算跟她说声:谢谢。她给我看她随身携带的精美的笔记本。笔记本里面,写满了她偶尔的心境。每次看完,我都一语不吭的。因为,我不知道说什么,我只知道,我喜欢这些文字。后来,她让我在笔记本上给她写一段文字,我不知道写什么,就录了邱磊文章里的一段话当作留念:
关于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和坦率的胸怀,我们可以说,成人应该像儿童一样生长。
那些字奇丑无比;而坐我身旁的她,美丽无比。
她是赵清风老师。来自古城,西安。
9.
邱磊。
初次见他,印象不深。但因为“尔笑”在未去溧阳之前,就善意提醒,可与邱磊交流。我就感觉,他多是一个不凡的人。他的网名叫:今天第二。印象中,有一段时间,他每天的博文里总是贴一些关于文字的解读,类似“说文解字”。他为此起了一个小标题,叫:一字一理。做这个工作,是需要极深的功夫的。后来,他的博文里开始贴一些有关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章回的个人思悟。
真正与他坐一起,是头天晚饭的时候。我与刀哥去敬酒。见邱磊在那,我就坐了下来。他赶紧把手伸过来,握手以示友好。此后,我每次见他,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手,握手以示友好。那天晚上,落花老师也在,还有邱磊的朋友。落花老师极能侃。他侃得最多的就是政治。我凑了过去,偶尔也大言不惭地说一些自以为是的“高论”。而邱磊总是沉默不语,安静的听着,偶尔表态,以示认同。他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关于中国政治制度构架如何非理性非人道,他不感兴趣,或者说,他知道的很少,至少,不似眼前的落花老师与我,了解的那么多。
后来,听他上台做读书写作心得介绍,他顺便轻轻揶揄了一下新闻联播。他还一条不落的把新闻联播里最后的五条关于国际上的“娱乐”报道一一说给我们听。那一刻,你会明白,什么叫:心如明镜而又深藏不露。
……教育/急不得/要等待/要有耐心
这是诗。
如惠特曼一样,质朴、情深。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27996&do=blog&id=535837

溧阳行迹——从川A到苏D再到川A
泡桐花开
从每天出门遇见挂着川A的车流,到这两天出门遇见挂着苏D的车流,车牌的变化,意味着生活的城市在变化,也意味着思想在变化。身体和灵魂都要经历一些事,所以,这最后一次的溧阳行迹我就来一个不像总结的总结吧!
关于的哥
溧阳的的哥:前天一个人去南山竹海,赶着回来参加下午两点的聚会。所以形色匆匆,公交车刚驶进溧阳城,我就拦了一辆的士。谁知,上车,的哥就问我:“美女,有纸巾没有?”开始我没有听懂,让他重复了一遍,我明白他要纸巾。我马上从包里掏出一包心相印的纸巾,递给他,不就一包纸巾吗?可是,他继续说:“我拿来擦屁股的。”这话羞得我脸没有红心也没跳快,但是在心里笑了。听他这样说,知道他现在肯定内急吧!也不做声,很快到达宾馆,本该收7元的车费,他只收了5元,然后下车直奔宾馆厕所去了。哈哈!
关于晚上的聚会
聚会,两天的时间安排,满满的。两个半天听文质老师的讲座,一个半天自我介绍,一个半天游天目湖。晚上也没有闲着。在别人眼里,这两个晚上干的事就是“疯子”干的事,只是我愿意当这样的疯子。
前天晚上,诗歌朗诵会。事前应该是没有任何人做准备的,率性而为。小朋友,大朋友,男人,女人,豪情奔放的,细腻温婉的,表现欲强的多表演两次,表现欲弱的就笑眯眯的当听众。这样的情景,也许只在师范的时候做过。甚至一首李白的《将进酒》就被四男一女朗诵了五遍。第一次是陈春老师读中学的儿子铿锵有力的朗诵,第二次是陈春老师底气十足的朗诵,第三次是陈璞老师美声似的的朗诵,第四次是朱志军饱满的热情朗诵,第五次是王萍女士豪杰似的朗诵,让人直呼过瘾!有朗诵的,也有唱的,更有跳舞的。没有预约,一切是那么自然,一切都显出生命的活力。也许,这就是生命化教育的本质意义所在——提高老师的生命质量。
这两个舞者,没有去的人自己猜猜是谁
昨天晚上,教育叙事作品朗诵会。如前夜的精致,虽然有同志被天目湖啤酒弄得脸颊绯红,微醉的眼睛,可是这不是更有意思么!每一个故事都是动人的,来自课堂的,来自朋友的,还有来自文芳这个麻雀仙子的,真的意犹未尽。大约10点,文质老师建议大家去操场仰望星空,我们全部响应,去了操场。星星稀稀拉拉,可我们的心此刻正热情奔放,本就认为是仰望星空,结果成了夜晚操场赛歌会。先是我们女生婉转曼妙的关于星星的歌,唱《鲁冰花》、《昨夜星辰》、《星星知我心》,然后是每个人尽情欢唱,只要有人开头,马上就跟着附和,地方特色的歌曲,流行的歌曲,想唱就唱,一定唱得响亮。歌声在有风的夏夜里传扬,连星星都多了起来。这样的情景,在外人眼里看来,不是一群疯子是什么!
也许,这才是一个怀着教育情怀的人应该过的教育生活。只是,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基本找不到原型了。幸好,还有生命化教育,还有这个1+1,还有这个优培。我也在想,回去之后,我们是否也可以操作,过自己想要的教育生活呢!
关于一些人
其实,害怕写这个章节的。因为害怕一不小心就得罪了人。但我还是要写,写这些人。
这次聚会的人,除了文质老师和文芳老师(我们称为大文兄和小文兄,不准笑)之前我们有过照面,其他的人我都是通过想象,在1+1里躲在文字背后的那个人到底是啥模样?
见过照片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凌校,一个是刀哥。也很容易就把这两个人从人群里“揪”出来。
凌校,精力充沛,特别是看了他们学校办的《今天第二》这个杂志上,文芳介绍他一个早晨的生活,更是对他敬佩了许多。快人,也快语。尤其是做事的迅速,我们在忙着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他就在一个一个的去认识,忙着发到1+1网页里,当然,他也就拍了很多的照片,时不时还接过我们的发言说上那么中肯又犀利的两句。昨天在天目湖的游船上,他说他们学校没有一句标语,我就很纳闷,现在很多学校基本就是靠标语来做标志的,也就是标语就是这所学校的一张脸,居然还有不用标语的。我问:“那现在安全教育检查肯定必须要贴一些警示的标语,也没有吗?”凌校肯定的回答:“没有!”我说如果要检查要怎么办?他说检查那两天我就贴,走了就不贴。呵呵,活在现实的环境里,该低头时会低头,低头过后还是真实的自我,也许唯有凌校如此吧!
关于刀哥。文质老师总结得很到位:刀哥是什么事情都可以扯到性感上去的。刀哥干脆来个总结说:人生苦短,必须性感。本来之前看照片和看他的文字,感觉他应该是一个装着满腹学问而又一本正经的人,谁知几乎相反了。一个很随性的人,一个可以随时准备把你逗笑撂倒的人,我都在想他的那些禅学装在脑袋的哪个部位才合适呢?刀哥会写也诙谐,刀嫂也很幽默,只有我们四川人才懂的段子这两天,会从刀嫂的嘴里蹦出来,笑翻绝对不诧异!
还有很多的人,比如做勤务兵的彭峰,我一直在把他和网络里思想深邃的他联系在一起,我们的聚会真的辛苦他了,一句谢谢肯定是不够的,但也得说出口。
其实还想再写点什么的,比如后面关于一些人的描述,还有好多印象深刻的人。但是时间不允许,此刻我在机场里等候登机,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写下这一些文字。
听雨看风说我们这几天肯定收获满满。我回复说岂止是满满,是满上加满。但我也害怕如文质老师说我们老师一不小心又会回到原点,我就有这样致命的弱点。回去之后,我的姿态又该是什么呢?
这一行,最早和文质老师见面,也最迟和文质老师告别。下午回南京,文芳兄邀请我和他们同行,他们到南京火车站。我的时间很充裕,再说还能和文质老师多聊,即使当听众,也是受益的。到南京,文质老师建议我去一下南京的总统府,我也欣然前往。
南京就是一个大火炉,我的心也正火热,思绪怎么也停不下来,夜里的飞机上,又会生出什么样的想法来呢?
从川A到苏D,再从苏D到川A,我还是原来的我,灵魂的我也许不是原来的我了。回到我在自我介绍时说的那段话吧:找一个理由去旅行,找一种方式去坚持,找一个团队来提升,才有了溧阳之行。现在我想溧阳之行,绝不会那么简单!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30522&do=blog&id=535596

溧阳之行——仰望星空
陈春
24日深夜,仰望星空场景之热烈和欢快是意料之外的,之前的叙事朗诵大家都已经很投入了,结束的时候,张老师一句“让我们去外面看星星吧!”当时我以为是一句玩笑话,意思是要回酒店了。我们几个留下来就和几位溧阳的老师整理会议室里的垃圾,阿娟等几位本校老师已经忙碌了一天,大家一起整理会快些。等我把一大袋果皮放到外面垃圾箱上的时候,看到东侧操场上人影晃动,莫不是大家都在那里么?回到会议室,把一些多下来的瓜果用盘子盛好,既然都在操场上,不如继续瓜分吧。
溧阳的几位老师关好门窗,也关了灯,她们先行离开。此时已是深夜了,在溧阳外国语学校的操场上,依然人影晃动,我端着果盘摸黑过去,第一个遇到的是水谷龙生,站在升旗台旁,手扶旗台,让他吃瓜,他笑着连连摆手,说“实在已经装不下了!”后来知道龙生今晚喝酒表现很好,率先进入4.0时代,结果有点醉意啦!
操场上其他人,或坐,或站,或歌,或舞,气象万千。没有主持人,没有谁候场,个个都是演员,个个都是观众,这场面,煞是好看,莫非就是传说中的“自组织”。
燕舞君果然是能歌,张口就来各地曲种,云栋老师可能做过评委老师,每一个曲种都有理论研究,而且往往扯到“革命”,似乎不能服众,于是开始争论,陈璞兄以歌声压住争论,果然不同凡响,关键时刻,还得实力说话。
文芳兄的一曲情歌一扫狂热暑气,让这个世界安静下来。
一刀老师的热情奔放再次点燃场上的气氛,感性,历来是生活的主旋律。
张老师安静在一旁聆听或者和身边的人低声交流。
有人提议张老师唱一曲,他想了一想,提了一个歌名,于是会唱的人跟着哼唱起来,接下来张老师在人群里歌之、舞之的场景让人感到快乐已经溢出来了。一个生命的真实、真诚,极具震撼力。刀哥凝神说:“从未如此过!”我想或许是真的,这应该是一个人彻底放松自己,在家人面前毫无作态的自然流露,这围坐的一群人,都是心心相印的如家人一样。
文峰兄站在一侧,真正仰望星空。由于天黑,还有许多朋友的星空表达未曾记录下来,遗漏之处,恕罪恕罪。
严格意义上说,在场的许多人在现实中应该都是初次见面,有的或许有过几次见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亲近感,文峰兄讲得很真诚,也引起大家的共鸣,是因为文质先生本人的纯粹和柔和,以及他对生命化教育孜孜以求的坚持精神,吸引着这么多同道者在这酷热时节来到这里,生命之间坦诚相待,平等自由,彼此都会心存美好的念想。
这一夜,必将是令在场的人铭记在心的,温暖、感动、鼓舞!人生相遇皆是缘,恰如此时此地的仰望星空。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3359&do=blog&id=535947

关于生命化教育的体验——写在溧阳活动之后
彭峰
没有认真地参加溧阳活动的整个过程,因为要做好活动的服务工作。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想做好这次活动,很多事都是亲力亲为,生怕自己一偷懒,把任务给朱燕他们之后,会有一些疏忽怠慢,乃至遗憾。其实,说到底,作为管理,还是得充分信任合作伙伴,并能够非常细致地去部署好。
尽管,没有全程参加整个活动,但是,这正好给了我时而投入、时而旁观的这样一个角度,我可以对生命化教育有一个特别的理解视角。
1
为什么有那么多全国各地的朋友,千里迢迢,万般艰辛地来到溧阳,只为了参加文质先生组织的活动?很多老师还是自费参加。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大家?这个问题本身就让我感动。
我知道,在目前这样的社会体制和培训风气中,我们很难单纯。但是,在优培活动中,我们就相遇了这样的单纯。
我清楚,吸引我们所有人来参与活动的,还是文质先生这个人,以及他用心组建起来的这样一个团队。
我们在各自的学校,各自的城市,我们在这样一个教育大背景下,丢失的最多的是关心和情感的意识和能力。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理性,而不知道感性;只努力感知,不怎么会去感受;只希望成功,而不是成长;只要求获得知识,不要求提高关心能力……我们似乎都得了关心饥渴症、情感麻木病。
但是,文质先生就像一条情感河流的源头,他在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润泽生命的情感电流,我们所有的人,都喜欢被这种电流温暖着、点化着,同时,我们自己除了享受,还不断地回应着,而且还产生了新的情感电流,随着河水的流淌,加入这条河流的人越来越多,情感的波涛便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澎湃,越来越温润,越来越充满魅力……这强大的电流,终将波及我们的家人、学生、朋友。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关心情感普遍缺乏的时代里,这条情感河流显得更加高贵,更加值得珍惜。
看着大家涌向溧阳,涌向外国语学校,涌向文质先生,涌入这个团队,我就愿意写下以上这点感受,并且我记得,自己将这点感受说给zqf老师听了,就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门口,就在23日晚上,那天,天上还有许多星星。
2
说来也怪,同样是一个夜晚,也同样看得见眨着眼睛的星星,这是24日的夜晚。
在晚上活动的时候,我走出多媒体教室,碰到了开玖老师,我们聊了一会,聊到了张华教授,聊到了张华教授引进的那一套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我说到了印象很深的《学习的快乐》《学会关心》《课程与教师》《后现代课程观》等几本书,开玖老师说到的是《 课程愿景》,她更多的是说到了张老师的《经验课程论》以及新出版不久的《研究性学习》一书。
更为可贵的是,书读多了以后,心情会变好,身体会舒服,生活会越来越美好,更奇怪的是“男的更帅,女的更美”,书就是这样拯救生活的。
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文质先生说:“到操场上去仰望星空吧,到操场去仰望星空吧。”哈哈,一呼百应,大家很快到了操场,席地而坐,此刻,清风徐来,暑气尽退,凉爽之感顿生,心情一下跳跃起来,大家唱起歌,跳起舞,陆燕舞等老师唱的《黄梅戏》等各种民歌,我听起来真的很舒服。文质先生要为大家唱歌,唱的什么,我没有注意,但是我看到他边跳着舞蹈,便大声唱了起来,他投入的样子,很是可爱,很有感染力,我在心里唱起了吴奇隆的《一路顺风》,我知道,明天,操场上又将恢复寂静。在文质先生舞之蹈之歌之的时候,我和陈春老师、鲁和尚聊了起来:“你看,文质先生真是可爱,活动到现在为止,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现在这个样子,或者说,到此刻,我才基本看到了一个完整而又可爱的人。我才真正明白大家为什么喜欢呆在文质先生身旁。我们的世界里有很多大学教授、学者、领导,他们都有资格做我们的导师,但是我们大多是敬而远之,即便我们想近距离学习、感受他们,也恐怕会担心尊严是否受损。但是文质先生来到我们中间,那样真诚,那样可爱,那样谦逊,像个孩子般简单,像个婴儿一样单纯,这让我们愿意和他一起。文质先生,既像天上的星星,又像脚下的泥土,离我们很远,却又那么真实地支撑着我们的肉体,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文质先生是一个发光体,他能让我们的生命温润、幸福起来,我想他一定愿意看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像他那样的发光体,成为温暖的源头,如果我们能够像文质先生一样,能够让身边的人变得充满感情、善于关心、积极回应关心,成为一个会关心他人、自己、知识的人,那他做生命化教育就会功德圆满了。”正好,我说的这些,鲁和尚和陈春老师也有共鸣。
这样的夜晚,彼此温暖,彼此敞开,我们毫不设防,真的大快人心。这样的活动,在我们的教育世界里真的太少了,但是在生命化教育优培计划活动里,却时刻都有,在一起用餐的时候,在大家喝茶聊天的时候,在游山玩水之时,在相互拥抱之刻,在一本正经的课堂和讲座里……
3
7月22日下午四点多,司机吴师傅告诉我已经把张文质先生接到溧阳了。于是,我和文质先生就在“东方华庭”相见。文质先生煮了两瓶矿泉水。他慢条斯理地拿出了茶具,我将他们冲洗了一下,水开了,他缓慢地泡起了茶,从这个小碟子,倒到那个小碟子,倒来倒去,最后,我终于等到我面前的小茶杯斟满了茶水,端起来,闻一闻,真香,然后递到嘴边,轻轻地喝了一口,茶水很淡,按以前的泡茶法,第一开茶,味道最浓。但是,照这个泡法,相信味道自始至终都是差不多的。只喝了几小杯茶,却用了半小时还不止,我们聊着,喝着,喝着,聊着……只记得心跳都慢了下来。
这是在此次活动中,我第一次体验到的茶道的慢艺术。
4
7月23日下午的活动安排是:自我介绍;部分优培成员谈阅读与写作的心得。下午两点十分,活动正式开始。我迫切地想认识每一位朋友,并且期待阅读与写作的心得交流。
自我介绍开始了。每一位朋友都很郑重地介绍着自己:
陆燕舞老师说:“唱的形式引出朋友的话题。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遇到了南方的两位贵人,一是张文质老师,一是刘铁芳老师。”
欣然自如老师说:“最早跟彭荣辉认识,是他把我引入‘1+1’的。通州之后,我发现,自己走不开了。我没有想到,张老师马上邀请我加入这个团队。曾经跟芮火才校长做过一个专谈,是关于成长的话题。那时的他似乎显得有一点青涩,不知现在的他变得怎么样了。一晃十四年过去了,我特别想念他。”
一个个自我介绍,听起来很有意思,但是听了五六个老师自我介绍后,我心里就嘀咕开了:自我介绍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啊,照这样计算,恐怕自我介绍会占有很长时间。我不是向文质先生看去,他始终在看着发言者,那慢悠悠的神态,实在看不出一点着急,他不是还要插上一两句点评。
每个人的自我介绍都没有被干扰,没有被礼貌性地打断。我原本没想自我介绍,或者准备只想说一两句,因为我所理解的自我介绍是每个人用两三句话去简单说说。通知中“自我介绍”的那一小时限制,如果在是我们学校的活动里,是要比较尊重时间限制的。
轮到我自我介绍的时候,时间都超过四点了。既然大家都是“详写”,我得入乡随俗,不可“略写”,否则就有不敬之嫌了。
在我前一个发言的严中慧老师,说到自己写作水平似乎没有多少进步,说自己参加优培之前论文获的是三等奖,参加之后,仍然只会获三等奖。
我接着严老师的话头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倒是获了不少一等奖,省级、市级、县级的都有。但是,我真不觉得自己成功。在那些论文里,我似乎总是在努力呈现自己的智慧和思考,然而,论文里却找不到我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还有严老师,以及很多老师写的文章,我觉得才是真文章,因为真性情蕴含其中。我觉得动真感情的文章,才是最有价值的。”
我这样介绍自己:“在乡村工作的时候,总不顺心,特别失落,在一所村小工作了6年,到了第7年才上了一节市级公开课。那时候,我给自己起的网名叫淡泊的峰。其实,我哪里能够做到淡泊名利,只不过安慰一下自己。这个阶段,我信仰道家的出世。等到2006年,我到了城里教书。每一天都非常忙,又觉得那时的太过忙绿和以前的过于悠闲都不是最佳状态,于是我又给自己起了一个网名叫丰富的安静。丰富的安静,是周国平先生一篇文章的题目。过于忙碌便希望安静,因为精神单薄便希望丰富,人,只有在安静中追求丰富,人生的意义才会被不断拓展,希望自己先丰富起来,才能够让身边的人丰富……我会信仰“文质”式的慢教育生活。暑假里,我练习太极拳和书法,最大的感受是生活节奏慢了下来,身体舒服多了,精神状态渐入佳境。这是慢的艺术给我的福音。慢下来,很重要,如果我们快节奏地生活,很可能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活了一年,常常会感觉只活了一天。”
我是第一次如此“复杂“地作自我介绍,这种慢悠悠的、娓娓道来的诉说,实在是很有意思。
就这样,大家接着作自我介绍,到了活动快结束的时候,自我介绍的时间,似乎还远远不够。
本次活动的第一章节,让我体验了慢的自我介绍的艺术。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40192&do=blog&id=535718

溧阳行
求是
第一次江苏行,铅印的文字为我留下了痕迹。
  第二次江苏行,相信,也会留下浓重的铅印文字。
  不知如何来记叙这第二次江苏行,以时间为序?以遇见的人物为序?以碰到的事情和接下去的随感为序?不以时间为序,印象深的写一些吧。
  有人看我玩微博之欢,对我说,他已经戒了,我当机立断地也戒了。
  有人对我说,“玩微博的时间不如看书。”
  有人说:“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做事。”共鸣。
  有人说:“要以某个专题来写书稿。”聆听。
  有人说:“我也是英语老师,就我们两个,缘分!”
  有人在谈如何做项目,策划书稿。
  有人生动地演绎了诗歌。
  有人说一壶配一刀。
  有人把书给了我,看我拎了两个包,问我要不要帮我背?感动!
  有人拍照片,制造了绯闻,我是其中的一名主角。啼笑皆非。
  有人自己的孩子出类拨粹,在候车室,跟我谈自己的家教体验。感谢!
  有人讲给我听“求是”的典故。我聆听。
  有人和我合影。我想我们终于在一起了。
  有人和我一起滑索道。刺激。大部份时间,我和某人们在一起。幸福!
  有人饭桌上跟我谈博文的作用和影响,等等。
  有人从山东来,有人从四川来,有人从山西来,这么远,感动。
  有人从四川带了一队的女人过来,提倡我们个个要成为教主。
  有人带了二甲一精锐部队。
  有人从遥远的甘肃来,我们又见面了。
  有人提醒我,照片拍了不要往微博上放,我心里直嘀咕,自己博上隔三岔五地放照片,为什么就不许百姓放火呢?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敢往上放,怕放了两人又吵架。
  有人,倡导我们一起去操场上仰望星星。大家齐唱:“……只有星星知道我的心……”
  有人,给了我一包餐巾纸……
有快乐,有收获,也有许多情愫。看到的,都自己对号入座吧;没找到自己的,下次咱们继续加深印象,期待再相逢!
3#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6:10:30 | 只看该作者
生命化教育:从回到每个人开始
——对话张文质
■四川      
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随笔作家,生命化教育倡导者。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以其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创办“1+1读书俱乐部”“1+1教育网”,推动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他主持的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学校遍布福建、浙江、江苏等近二十个省市区,而更多教师也以个体名义参与其中。他的演讲打动了无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

谢 云:
张老师好。据我所知,“生命化教育”在学校的实践是从2002年开始的,这个“开始”是怎样一个开始?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志性事件?
张文质:
生命化教育,最早受启于黄克剑老师1993年在《教育评论》上发表的《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一文,黄克剑老师的思想是这个研究的源头。1996年,我参加了福建省一个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从课题里面,我更多体会到了对儿童生命的关切,所以开始跟中小学校长、老师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讲座,深入课堂,听了大量的课,开始做相关的研究。2002年夏天,我和十多个中小学老师有了第一次聚会。那次聚会后,我就决定向中小学传播生命化教育的思考。要说标志的话,就是从那十多个人的对话开始。对这次活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一书中有详细生动的记录。
谢 云:
我注意到,你自始至终提倡和坚持的,都是“生命化教育”。按我的理解,这个“化”字,应当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或者使之具有某种性质,达到某种状态,而这种性质和状态,是否也有影响、熏陶、耳濡目染之类意味?也就是说,教育功能的最终体现,可能并非某个具体知识的获得,而是知识最终对人生命的影响、思想的改变,就像我们常说的“润物无声”?你是怎样理解“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两者的差别?
张文质:
其实从教育的本质而言,从教育最核心的价值而言,无论你称之为什么样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价值核心都是一样的。生命化教育无非是我们思考教育的一种视角,一种立场,一种实践的方法。这里的“化”,肯定也有化育、转化、润泽等等意味。
谢 云:
“生命化教育”似乎一直没有非常精确和明晰的表述,我看过你几乎全部的书,你一直都在思考,都在表达,而这种理解和表达,始终都比较“诗性”。那么能否条理式地简要介绍一下究竟什么是你所理解的“生命化教育”?或者说,你所坚持的“生命化教育”应当有怎样的一些原则或标准?
张文质;
有时候你要对一个概念下一个定义,这本身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特别是用这种条分缕析的方式。我们首先需要有一种克服自己对这样的一种很明确的概念的喜爱,很喜欢一二三四的思维方式,一定要ABCD的行动模式,我们要克服这样的东西。生命化教育本身就具有一种复杂的思考能力,就是对复杂的教育的一种复杂的思考方式。
在我们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你用一种生命的立场,用一种生命在场的方式去理解,去推动,去改善教育的现实,你就会产生更多的生命情怀。其实也可以说,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就蕴含在这样的生命情怀中。
说起来,我们真的太习惯对教育下一个明确定义的思维方式。但很多事情,其实很难明确定义。就像孔子的弟子问孔子何以为仁一样,他总有不同的阐释。这并不是孔子的敷衍,而是因为人本身很复杂,人所以为人很复杂,虚灵的理念在指导我们的具体教育行动,至于怎么具体把握,是跟你的学养、你的勇气、你的用心关联在一起的。
教育,说到根本之处,他只可能说是无限趋近于使教育变得更为圆满,更为恰当,更有助于各不相同的人的各自发展。世间万物并非都是能够说出一是一、二是二的,并不是能够用一是一、二是二的方式去描述的,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表达,不断地去抵达。 很难想象世界只有一本像词典一样精确无二的书。
其实,你不去下定义,反而是给生命留下了更多维的、更有个体性和想象力的表达空间。就像我们谁都很难对“教育是什么”一言中的,做一种终结性的阐释一样。
谢 云:
也就是说,“生命化教育”所强调的,其实就是教育者的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的理解和践行状态。我也始终觉得,对教育而言,方法、技能之类的倒在其次,更为重要也更为紧迫的,应当是教育者的情怀和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教育的自省、自觉、自悟、自证。
我还有一个发现,“生命化教育”最初用的是黄克剑先生的说法:“授受知识、启迪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主要强调教育对生命的化育功能,后来你有一个“张文质式”的表达,“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特别地强调“成全”,那么,你所理解的“成全”,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张文质:
其实,在黄克剑老师的哲学思想里面,也是反复强调成全的,对各不相同的生命的成全。实际上,无论是从理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你都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人的禀赋差异。比如今天,我看澳网女单半决赛,李娜在第二盘快要被破发的时候,挽回了破发点。我们以前会说,李娜这个运动员特别顽强,我们一般理解那是经过反复训练后才具有的一种品格,其实现在的运动心理学表明,这种顽强品格本身就是她作为一个天才运动员的独特禀赋。你去看,几乎所有伟大运动员都具有这种极其顽强、不易打垮的品行。特别是,高手之间的较量,往往变成了意志力和临场状态的抗衡,变成了彼此间微妙的相生相克。要说到教育对人的“成全”,其实就是让人身上最独特的禀赋,在教育中获得充足的自我发现,在自我发现中不断地发展壮大。最终,人的实现也都是一种自我的成全。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我们原先对教育往往都会有一种很笨拙、很机械的理解,对人生来如此的禀赋往往缺乏尊重,缺乏敬畏,所以教育就变成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我所给予你的,我要求你的,我要求你应该具有的”东西上,而不是在我本来就有的禀赋,经过你的启迪,我自己也发现了,自己也认同了,进而能够在认同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所以,好的教练和教师,就是发现你身上有的,肯定你身上有的,然后去帮助你实现你身上有的禀赋。
我们原来的思考,都是这样一个为了结果的思考,只顾及到他所需要的结果的思考。所以有时候,包括对课题研究,我们很少会去说,你这样做还不够“生命化”,而是说,你那样做会更趋近于“生命化”。这本身不是评估,而是一种价值引领,是对人所经历的或他固有的思维方式的一种“回复”——他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通过生命化教育,让每个人都有所颖悟,然后从自己身上生发出更多的生命化思考的景象。
谢 云:
在发现天赋的基础上,予以尊重、成全,好的教育,好的老师,都应当如此。这种“成全”,按我的理解,它更强调的是行动,也就是说,生命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行动和实践的教育,它不单是坐而论道,更重要的是躬身力行,不是书斋里的革命,而是田野里的劳作。事实上,你较近推出的《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一书,副标题就叫“张文质二甲中学教育行动录”,你怎样看待你的行动的意义和价值?
张文质:
其实,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总是会和别人构成一种复杂的关系。比如说,你去讲课的时候,你全情投入,忘乎所以,是一种“生命化”的方式;你听课的时候,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也是一种“生命化”的方式;你听别人讲话的方式,温和、耐心、充满期待,也是一种“生命化”的方式。生命化教育就意味着在具体的一个学校,在具体的一个教育的空间,你都有一个自我对生命化教育的立场、态度和方式。
另一方面,正是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有很多现实麻烦的话题中,你又需要提出你的思考。你的思考并不是就能够帮助别人解决具体的教育工作中的难题,但是你的思考可能为他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新的视角。在《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这本书里面,我特别强调了一种“存在的革命”,在今天教育的种种难堪之中,我们仍然可以做出一种反省、甄别,另行选择一条教育的道路,以不一样的教育生活方式,给冰冷的教育添加人性的温情。这样的变革其实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一方面表现出我们对教育仍然保有信心,这样的信心是跟耐心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我们又承认,不是任何教育思想都可以一步到位解决好问题的。在这样复杂的教育生态之中,如果能够注入充满人性的涓涓细流,我们就总能够营造出一小块绿意。谁知道呢,有时候变革可能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的吧。至少我们期许,这也是一种变革的方式。
同时,生命化教育其实也给了我自己一条道路,不断开放,不断辽阔,不断把自身引渡到一个更美妙的生命状态之中。所以我总是更愿意说自己同样也是一个生命化教育的实践者,我的这种教育方式,实践方式,本身就是把自己也放进去了,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谢 云:
是否可以说,生命化教育的主体其实就是我们每个教育者自己,尤其是我们每个具体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因为,无论哪种教育,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是影响还是变化,最重要的依托,必然是教师:再美好的理念,都得依托于教师的行动;再美好的蓝图,也得依托于劳作的汗水。生命化教育在学校将近九年的“生命史”里,在教师这个层面,有些什么样的动作和成效?
张文质:
当然,生命化教育最终是需要通过教育者自身的不断觉悟而企及更丰富、更开阔、更独特的教育理解的。其实任何一个教育行为的背后,不单关联着一个人的学识,更重要的是关联着一个人自身对教育的理解力,对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也就是教育的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化教育也可以称作“教育的觉悟之学”。正是基于对当下教育(包括课题研究)的一种谨慎思考,我们更强调的不是一种所谓的组织化、规范化的教育推动,我们也几乎很少把研究的视角和主要的精力转向对某一种模式、方法的研究之上,而是更多地倡导每个教师的自我发现,自我找寻,以生命推动生命,以生命影响生命。直面生命,直面历史,直面现实,以自己的方式成为好的教育的变革者。
还有就是,生命化教育在中小学推动了八年多,也有很多有影响力的学校、有影响力的教师,参与到这个课题,参与到这个研究中来,他们同样在这样的研究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我们只是想去改善什么。我们相信,这样的理念,对很多学校和老师都是有意义的。当然,这些学校和老师的成长,也并不都是生命化教育之功。
我们这个课题没有任何形式的立项,没有任何资金的支持,也不向参与的学校收取任何经费,包括我们很多活动的项目,也都是义工性质,所以,经常也只能是,我们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情。我们还是相信,只要努力用心,都是会有一些成果的,虽然这个成果来得缓慢,并不显著,但也乐得其所。因为这本身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生存不易,发展很难,但终归还是在持续地发展着。我很期待有更多学校来参与,但我更相信,在今天这样的教育格局里,个人大于学校。我们很用心地在推动教师的阅读,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对话,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我们对人生、对教育的理解力。比如说,我们成立了“11读书俱乐部”,成立了“11教育网”,通过各种方式,凝聚教育共识,推动教师的教育人生不断地再出发。也可以说,这样的一个松散的、自由组合的教师团队,也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谢 云:
在生命化教育将近九年的“生命史”里,我发现,它的成员尽管分布辽阔、结构松散,但还是体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参与实验和实践的,似乎更多是农村学校,或城市里的薄弱学校,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张文质:
这本身就是我们的一个价值选择,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去关注最弱势的教育,最困难的教育,最找不到出路的教育。当然,这样的变革也是最困难的,最缓慢的,一开始我在这些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有时候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包括参与教师的讨论,也确实产生过非常强的茫然感、畏惧感。你会直观地发现,教育的进步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谢 云:
困难,但是毕竟在做,也毕竟在改变,在前进。在2010年的南通会议上,我记得你说到,生命化教育在已经过去的将近九年里,“收获的是对教育新的理解力,学校发展的新空间,无数教师精彩的生命成长。”同时,你也说到生命化教育的“再出发”的问题,能不能谈谈生命化教育在未来较长时期的方向和目标,以及具体的策略?
张文质:
所谓再出发,首先就是耐心的、不断的行走,“坚持”比一切都重要。其实有时候我们也并不见得就有多少新的发现,而是要像和尚念经一样,耐心地继续念经,让更多的人听到,让更多的人感兴趣,让更多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和我们一起行走。
另外,我们今天也强调更多的教师有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就像野生植物一样,能够寻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空间,能够自我提升,甚至能够“独木成林”,有越来越大的积极的教育影响力,能够带动更多的教师共同参与到生命化教育的行动中来。同时,我们更多祈求的并不是生命化教育能够取代、覆盖其他的教育形态,而是与其他教育形态共生共存,并在这样的共生共存中最终发展我们自己。
很远的规划,现在也很难谈到,无非就是耐心地每年做一些事情,同时借助“11教育网”,聚集更多教师、家长一起参与到这个研究中来。比如,今年4月,我们在江苏常熟石梅小学举办“海峡两岸生命教育高峰论坛”,通过观课评课、专家讲座、对话交流、主题活动等方式,促进大陆生命化教育和台湾生命教育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寻找提升教育质量与实效的路径,努力在教育中让生命的幸福感惠及每一位教师和学生。
当然,前面我已经提到,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一些不断更新的计划、更新的行动,很多事情,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更为重要的。
谢 云:
继“11读书俱乐部”“11教育网”后,你又启动了“优培计划”,似乎也是一种“再出发”的行动吧?能否简要介绍你的想法和现在的运行态势?
张文质:
优培计划就是通过指导教师写作,以写作的方式来推动教师阅读,引领教师做教育研究。从五个月的成长情况来看,感觉教师教育叙事的写作还是有可喜的提升。我们第二期的优培计划又要启动了,还将吸纳二十多位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参与,为期也是两年。也诚邀你做第二期优培计划的指导教师。当然,这也是义工性质的。我们一起来当教育的志愿者吧!做义工、做志愿者,不申请课题立项,这本身也是生命化教育的独特性吧!
同时,新形态的、更强调互动与更有效凸显学校特色的新生命化教育网正在筹建,今年3月就会正式启动。福州的“11读书俱乐部”已经成立四周年了,读书是为己之学,我们一向的态度是“低调开张,高调坚持”,希望这样的读书活动能够继续下去。
前不久我们在厦门召开了生命化教育课题研究合作学校的校长会议,也是对这八年多来生命化教育在学校的实践做的一个总结。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同路人,对中国教育的进步而言,我们这支民间力量的存在和成长,一定也是有意义的。

谢 云:
谢谢你,张老师。就我的感觉,生命化教育也算是“低调开张”吧。而这将近九年的坚持,无论说低调还是高调,或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你所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同路人”参与进来,投身其中,以生命化教育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我愿意相信,这样的人越多,改变中国教育面目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让我们共同祈望,生命化教育走得越来越好,中国教育的面目变得越来越好。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f15800100vpff.html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3:42:28 | 只看该作者
教育,让生命在场
——张文质谈生命化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立竿见影的教育常常就是对教育的反动
    中国教师报: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说,这些年冠之以“某某教育”的提法不下数百种。您倡导的“生命化教育”是一个什么概念?
    张文质:我一直在避免直接回答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因为读解的同时,可能会把它开放的涵义给限制了,我们应该把一个新理念放在尽可能更开阔的理解领域去探索。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这个课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它必须具有实践的可能性和勇气,即你必须去实践、去推动、去尝试,才能知道什么是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它本身就需要用一种生命的方式去直面教育的现实,去理解教育的困难;同时,用这样的生命在场的方式成全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每一个教师也将因为自己的生命实践而不断地去确认自己工作的意义,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不断获得生命本身的丰富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中国教师报:您能更为详细地介绍一下生命化教育的内涵吗?
    张文质: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吧。
    首先,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
    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第二,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
    我对教育有一个理解: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于避短。生命化教育是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他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他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不要抱奢望。
    生命化教育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端。好的教育,就是要随顺人的善端,让人美好的潜在特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这也就是著名的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经常提到的一个教育终极目标: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心灵的自我督责,人格的自我提升,境界的自我超越。
    这一切,当然都要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达成。生命化教育也强调方法,但强调的是方法要随顺人性,方法要针对生命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方法一定是开放的、灵动的、因人而异的。也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智慧一定来自于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深入的反思。教育的智慧也来自于教师的责任,来自于他对教育持久而专注的思考。
    第三,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在强调个性的背后,其实就意味着教育需要对人的各不相同的特性的由衷尊重。这种尊重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几乎就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一件艰难的、费力的、复杂的工作。所以它本身也只能是“慢的”,操之过急与妄下断论都可能使教育变得粗糙、生硬与武断,立竿见影的教育常常就是对教育的反动。所以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也就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
    第四,生命化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人从混沌未开、浑然未觉的状态里逐渐地看到人生的方向,看到人生的可能性,看到追寻的目标之所在。第二层是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也仍然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觉醒。另外一层更重要的就是在人生旅途上我们努力把自己真正地成就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我们身为学生和老师,我们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断地去充实自己——更少的私欲和羁绊,使自己的工作不断成为心灵之需和幸福的源泉。
    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中,我们重点不在于给教师作具体的教学指导,而主要是理念的传播,鼓励教师的实验与自我反思,用完整的生命观来看待课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断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境界。
    第五,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
    这里我还是引用黄克剑教授的表述,他提出:“生命化教育是以心灵之觉为它的韵致所在的,因此,它的主导途径便不在于逻辑思辨或道理上的条分缕析,而在于通过范本的直观达到心智的开悟。”范本教育强调直面生活,直面经典,“所谓直面生活,是用他自己最情愿的方式把亲历亲记的生活感受说出来。所谓直面经典,就是直接去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这些作品就是跟一个又一个范本照面,跟提供这些范本的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照面,照面是无言(道理上的那种言)的,却是神交的,神交的过程就是接受范本教育的过程。这种直面生活,直面经典的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生命始终在场的教育,换句话说,是生命化的教育。”
个人是最有意义的,他的教育认同感的确立,他的心态、行为方式的变化一定能够带来虽然有限但却是真切而积极的教育影响
    中国教师报:您上面所说的内容,似乎可以说就是教育本身的目标和意义所在,生命化教育是一种新的理念还是教育的回归?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化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张文质: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存在着返本开新的特点。古今中外,教育的研究者都试图找到最有助于促进儿童发展的方法,很多教育理论也总是要回到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与成全上来,这大概可以看作是一种“返本”。但是任何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教育思想,肯定又是与时代精神相通、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虽然它的表达方式看起来可能是“旧”的,但它却能唤醒人们“新”的热情。生命化教育也是如此。
    基于我们的民间立场、草根情怀,我们更为强调的就是要直面历史、直面现实,作出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与独立抉择。面对中国今天教育的深层处境,生命化教育主张的是“被动的主动性”(佐藤学语),或者说是“消极”的教育变革,也就是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累积进步,有所作为。
    我们很难干预也无意于干预学校的生存形态,但是,面对教育现实,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研究者,我们也有自己的回应方式。这种回应方式首先意味着教育的变化是可能的,所有的努力一定是有意义的,只要我们对自己努力的目标不过于急切,我们就能够找到更为恰切的推进教育变化。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具体的教师个人。我相信,个人是最有意义的,他的教育认同感的确立,他的心态、行为方式的变化一定能够带来虽然有限但却是真切而积极的教育影响。其实这点说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我们相信人性的美好、生命的美好,只要我们仍然葆有积极的建设者的态度,你就能够感受到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变革者。
    生命化教育强调个体,强调每一个个人,强调每一次的相遇,强调过程,它是一种可实践的理念。我经常感念的是朱熹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有了这样一种心态,我们的生命就能变得更为从容,更有耐心。
教育是服务,要建立在对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教育需要生命在场
    中国教师报: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达和理解的层面,都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您似乎很强调生命化教育的实践性,那么您对生命化教育实践性的强调有什么特殊的意味在里面吗?
    张文质:为什么要提出自己的教育理论,有什么样的教育诉求,这是每一种教育理念都要回答的核心问题。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强调实践性也就是强调生命的在场,其核心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具体的人”,要与这个“具体的人”不断地进行对话。只有在这样的对话中,你才能发现差异,同时明白理解与尊重差异是多么的重要,这其实就是教育的前提。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只注重学生最后的考试结果,看重班级的平均分,却看不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看不到教师工作的艰难与独特,这样的管理模式简单而粗糙,哪里能谈得上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个体呢?
    中国教师报:生命化教育,听起来像是一个励志性的理念,那么,在教学中怎么贯彻、体现这个理念呢?
    张文质:其实,所有有价值的教育理念一定都是在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上,对所有生命个体内在热情的激发。生命化教育理念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内在的温度,感染、启迪了它的探索者,使他们能够持久地围浸在自己探索与创造的激情之中。我相信,正因为我们强调对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强调教育的生命在场,所以就必然会更看重教师个体的经验与智慧。好的教育就是一种服务,它强调的是教师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姿态,努力理解学生,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为一个个具体的学生服务。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信仰的果实是爱,爱的果实是服务”,而这样的服务一定会因为个体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而千变万化。
教育的艰难和生命的差异不是你带上几个锦囊妙计就能解决的
    中国教师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个课题?一路走来,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文质:我们是从2001年开始这个课题实验的,我们从走进一所学校开始,从与一个教师的对话开始。今天,福建、广东、海南、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浙江、江苏、湖北、四川、山东、河南、云南等地,都有我们课题的实验学校,此外还有更多地区的教师以个人的方式参与了我们生命化教育课题的实验。
    说到困难,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教师的素质,也不在于校长的教育观念,因为这些问题恰恰就是我们要共同变革的。中国基础教育今天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严酷的教育现实。我走了很多学校,发现这些学校基本上处于这样三种状态:检查团要来了、检查团刚走和检查团正在学校。滔滔不绝的各种检查与评比,使学校丧失了起码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校长们很被动,根本静不下心来思考教育,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每天听两节课的校长现在完全是不可能了。教师要潜心课堂教学也很难,他们时常要被各种检查与“荣誉”所困扰,而处于浮躁与焦虑状态之中。这样的处境对学校的伤害很深,同时也在为功利化的教育推波助澜。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今天更多的基础教育学校尤其乡村学校仍然相当贫困,对他们的帮助与支持可以说是甚为微薄,这种责任的缺位所造成的后患仍没有引起足够的思考。生命化教育正是在各种困扰之中,用心而坚韧地扎下自己的根。我们也应该诚实地说,并不是付出努力都能够有收效,我们不生气,也不泄气,更不会放弃。
    中国教师报: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很少给教师作具体的教学指导,这会不会陷入一种虚无?就像以往有些教育实验,刚开始时大家都很兴奋,一段时间后,慢慢平静下来,最后无疾而终。生命化教育会重蹈这种覆辙吗?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没有具体的操作模式,而是大家共同探索、实践。你去听课,其实就是走进教育的现场、生命的现场,教育的艰难和生命的差异不是你带上几个锦囊妙计就能解决的。生命化教育理念看重的是教育理解与教育现实相遇时的顿悟,在这里,谁也不是先知先觉者。而且,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重视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努力,而不是组织化的课题机构,它也没有所谓的团队核心,我认为自己只就是一个倡导者与召集人。我觉得,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我们都要特别警惕每一个人身上的集权倾向,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独裁者。
    为了避免轰轰烈烈走过场,我们更强调理性思考,学校思考怎样选择发展道路,教师思考如何对自己的、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大家一起走进课堂,共同探索、提升对教育的认同,激发对教育的热情。这两年来,我们尤其强调对教师个体的关注,以民间化的立场努力构建“教育思想共同体”,注重个人教育的实践,通过“1+1读书俱乐部”、“网络在线讨论”、“博友专业研讨”等互助的方式,促进教师的自我认同,打破教育探索者、先行者的孤岛状态。在生命化教育课题团队中,我们既是合作性的同事,也都是对“伟大事物”的探索者和分享者。
哪怕只影响了一个人,我相信,我们也不会虚度此生
    中国教师报:您对生命化教育的前景很有信心。
    张文质:现在,整个社会都很功利,教育也不例外。急功近利其实也就是对未来的茫然与恐惧,所以只想拼命抓住当下的一根救命稻草。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改革也是如此。生命化教育更强调个体的价值,我相信,在教育工作者队伍里,会有更多觉醒的个体,而教育变革也由此变得更有可能。人性的光辉或多或少地在每个人身上闪耀着,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上是有善端的。这也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坠入更可怕的深渊的原因所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反省自己心中的信仰,反思自己精神状态出现的问题,同时不断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教育变革是很困难的事,生命化教育走进学校也不容易,但是,这几年,校长、教师的精神状态在发生变化,共鸣越来越强烈了。比如我们的“生命化教育研究”博客自2006年初正式建立以来,点击量达200多万,评论数达4万多条;生命化教育群组自2006年7月创建以来,点击量近3000万。
    对我来说,人生的价值就是在对职业、对事业的认同中,努力使教育工作真正成为自己的“命业”。从事教育工作总是有意义的,哪怕只影响了一个人,我相信,我们也不会虚度此生。记得有一次,我到广州讲课,课后,主持讲座的校长流着泪说:“听完讲座,我明白以前对自己的孩子过于苛刻了,从今天晚上开始,我就要对孩子好一点。”我想这就是对生命的一种觉悟,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这样的每时每刻的“悲欣交集”之中吗?
张文质:
   生命化教育课题的倡导者、研究者,《明日教育论坛》主编,《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慢教育》丛刊主编。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关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与教师的成长。
    主要著作有《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教育的十字路口》、《幻想之想——一个教育者的内在冲突》、《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等。主编有全国第一套《生命教育》实验教材、《生命化教育探索丛书》、《生命化教育丛书》、《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第一、二辑等。
    个人博客 http://blog.cersp.com/34964.aspx
张文质教育小语:
    ·在现行体制之下,所谓的“好教师”往往是心肠比较硬的人。那些个人心性与教师职业要求严重矛盾的教师,往往特别的痛苦。
    ·在竞争剧烈的环境中必然人人自危,彼此间充满敌意,真正的合作、惺惺相惜是不可能的。
  ·好教师从来就不是靠培训造就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竞赛造就的,好的制度加上自我期许,才是好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对生命的热情,对知识的热情,对未知的探究的热情,是教师成为教师的奥秘所在。“热情”应成为教师的第一品格。
    · 如果没有对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关注、尊重、宽容,我们怎么能说我们所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呢?
    · 教师不仅不能用言语伤人,还要警惕习惯性的“用眼睛杀人”;不仅要学会等待,还要学会忽视,大题小作,甚至视而不见。
    · 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一生的事,所谓“恍然大悟”,从来就没有在儿童身上发生过。儿童改正不了自己的错误,儿童不断重犯同样的错误,这些也许都不是儿童的错,或者可以说儿童只能这样犯错。
    · 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 以我有限的学识和遭遇所获得的判断,我厌恶“轰轰烈烈”的教育,那不是教育。一切“轰轰烈烈”背后都充满了露骨的功利取向,都可能导致对教育的扭曲。
    · 今天谈论教育,要丢掉幻想,避免虚拟,甚至也很难勾勒未来,你是不能等着各种条件改善的那一天的,能够以更健康积极一些心态做力所能及的改变,已经善莫大焉。
    · 任何有意义的变革都是在人内心发生的,教师需要为自己心灵的自由预留开阔的空地,教师也应该为自己优质的生活承担更多的责任,实际上所有进取的努力都可能意味着一种自我救护、一种有助于提升生命的自我期待。
    ·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秉持这样的信念:把自己的孩子作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加以培养。这就是我们对自己对家庭承担的最大的责任,同时也是对社会作出的最基本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1:04 , Processed in 0.1544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