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杂志如何“有尊严”地生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29 23:3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杂志如何“有尊严”地生存




1

    近日,云南的文学杂志《大家》被曝出在正刊之外出版理论版,以版面费生财。随后有关方面宣布理论版《大家》停刊整顿,并将依据核实结果作进一步处理。此事件经媒体发酵后,文学杂志的生存话题一时间热闹起来。

    杂志卖版面是否赚进了大把银子?银子到哪里去了?这些问题我们暂且不谈,调查结果会让一切明朗。如果我们将思考的触角伸得更远些,或许有利于我们触摸到问题的实质:文学杂志应以什么方式生存才是有尊严的、优雅的,才是非耻辱的?这一切又是谁造成的呢?或许,是我们反思文学杂志的现实处境和未来出路的时候了。

    2

    目前,文学杂志的主办者一般有两类:文联、作协系统和出版社系统。因为“东家”不同,所以文学杂志的“身份”也不同,文联、作协系统的文学杂志是“事业编制”,这里边又分为两种: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即人员工资由财政支付,办刊经费一部分财政拨款一部分自筹)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即人员工资和办刊经费均由杂志自行解决);出版社系统的文学杂志是“企业编制”,1998年转企改制,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之路。

    无论“东家”是谁,“身份”是什么,文学杂志当前的生存方式无非这样几种:走市场、财政拨款、社会赞助等。

    走市场。也分两类,一类市场是文学杂志纯粹的发行量。全中国近900家文学杂志中,真正谈得上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不超过10家,比如《最小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收获》《当代》《十月》《文学自由谈》《散文选刊》等。而且这里边大部分是选刊,原创文学杂志寥寥无几。我以为,真正配得上谈“市场”二字的这几家刊物,日子相对会好过一点儿,但也只是小康水平,离大康尚有距离,除此以外,绝大多数文学杂志都是市场惨淡的。如果还有说自己市场多好,发行量多大的,大多是往自己脸上涂脂抹粉而已。这就是文学杂志的残酷的“市场”现实。

    还有一类市场是依托文学杂志正刊办“理论版”“评论版”等附刊收取版面费。唯论文的职称评定制度催生了广阔的“论文市场”,所以很多文学杂志办起“论文版”去分得“论文市场”的一杯羹,比如正在风口浪尖的《大家》理论版,还有好多文学杂志也在走这条路。老实说,这赚的也只是一点“辛苦钱”,一点“小钱”,来聊补正刊的“无米之炊”,来改善一下员工的福利。因为有了钱与版面的交换,有人就认为理论版上发的论文都是“垃圾”,定义为“文学杂志最耻辱的生存方式”。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天真的说法,要说耻辱,也是中国文化文学制度的一种耻辱。再说了,那些被少数“学术大鳄”把持的发表资源,私底下的交易也是腐败的,那些论文难道就不是“垃圾”吗?让更多的理论工作者有一席发表之地,让文学杂志在“偏僻”的市场中苟活,只是不得已而已。

    3

    再说财政拨款和社会赞助。靠财政拨款可行吗?在一次文学期刊主编会议上,一位主编提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我刊靠我党。”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杂志没了市场,而文学杂志又要生存,在现有的文化和出版的机制体制下,文学期刊只有依靠政府的支持,获得财政拨款。此口号虽响亮,拿到政府的钱又谈何容易。财政拨款的权力握在各级官员手中,那么说服他们认可文学杂志存在的必要,显得至关重要,这就涉及杂志负责人的运作,运作对头了,财政补贴拨款便成现实。但是运作是何其难,因为政府官员的“观念”已经很“超前”了,很“市场”了,他觉得你应该去赚钱,而不是找我要钱。所以,大部分文学杂志都难获得财政拨款,即使有,也是象征性地拨一点,这对文学杂志的生存也是杯水车薪。当然,少数一些刊物能得到政府的“慷慨”拨款,比如《上海文学》《收获》《芳草》等,它们成为同行羡慕嫉妒恨的对象。还有一类也属财政拨款,就是文学杂志通过配合政府举办各种与文学相关的活动,获取财政专项经费。活动结束后,剩余一点经费拿去办文学杂志了。多数情况下,所剩寥寥,此法也很难。

    社会赞助。即找企业赞助或者找基金会赞助。企业是做生意的,讲究互惠互利,我们文学杂志能给他们什么呢?给他们带来文化品位,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听听可以。给他们广而告之,但发行量难以启齿。实际上文学杂志能给予企业的回馈少之又少,而我们又要找他赞助一笔钱,从生意的交换原则上来说行不通。偶尔也有企业赞助文学杂志,主要靠的是感情、关系,这种赞助往往不长久,一两次便结束。据说,国外有这样的政策,企业赞助文学杂志,赞助费是可以抵税的,而我们国家没这样的政策,企业当然对赞助杂志没什么兴趣了。至于获得基金会的赞助,也是难的,因为各个基金会有自己的赞助领域,如果有一个专门赞助文学杂志的基金会,那便好说话些了。一位文学杂志总编在一篇“跑赞助”的文章中“大吐苦水”:记得一次,友人带我去找一位政府垄断企业的老总,事先联系了多次,最后约定这天晚上九点到他在福州某花园的“行宫”见面。结果到了约定时间,老总正和别人谈话,友人上前通报,还送上一幅字画。不料老总竟对我们理也不理,一任我们尴尬地站在那里。等了将近一个小时。老总的客人走了,仍未请我入座。我只好硬着头皮递上名片,说明来意。老总将名片随便一扔,出言不逊:“你们来就是为了向我要钱!”

    4

    由此可见,市场走不通、政府“断奶”、拉不到赞助,文学杂志要以非耻辱的、有尊严的、优雅的方式生存,看来只能是痴人说梦了。如果不愿耻辱地活,那么大多数文学杂志只有一个选择:关门停业。近900家文学杂志,就让有市场的10%的杂志活下去吧。

    其实,关门停业是一个容易的选择。1998年出版社转企改制的过程中,有一批文学杂志已经消失了,有一批比如《大家》者还坚守文学品位继续办着,但是这其中又有几家能活得很滋润呢?《大家》的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05年,《大家》杂志社为了维护这个品牌,已经亏损了近2000万元。为了支付稿酬、印刷和人力等运营成本,2005年后杂志社平均每年‘赤字’就有70万~80万元。”如今,新一轮的“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风潮正在涌起,文学杂志也在其中,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又有一批文学杂志将关门停业。

    那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而一本存在了五六十年的文学杂志,在今天遇到生存困顿,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如同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新的困顿一样。关键是我们看待和处理这一困顿的眼光和方法,是否符合文学和文学杂志的变化规律。很显然,如果唯市场论英雄,如果我们的文学杂志的扶持政策不到位,如果文学杂志的主办者不思进取,那么大部分文学杂志连“耻辱”的生存都难以为继,只有接受消失的命运了。

    我们应该正视文学杂志现今遭遇的生存困境,以宽阔的视野和有效的办法,让文学杂志渡过难关。我以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勇闯市场,到市场中寻找文学杂志立足的地位;二是政府或基金会大力扶持,这是文学杂志在当前生存的主渠道;三是文学杂志内部反思反省、励精图治,办一本符合时代和人们需求的刊物。

    或许,这才是文学杂志在当前最为合适的存在方式。

转自:http://www.bookdao.com/article/42254/?term=67&ismail=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9:41 , Processed in 0.21468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