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的力量
——听2011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新教育团队报告”有感
2011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为期三天,第一天是主办方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教育集团新教育实验展示活动、新教育实验报告会,第二天是美国专家关于美国有效学校报告会,第三天是佐藤学报告会。对于我们普通的老师来说,这次的会议高度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我们只能在努力吸收的过程中汲取我们有效的感触,比如新教育团队的报告会,仍旧是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感触的。
“守望田野,扎根教室”是朱永新教授在2011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讲话的主题。他强调,没有教室的变革,没有课堂的变革,没有一线教师的成长,一切变革都是空中楼阁。而新教育团队的报告,更证明了这一点——教育者,既要有坚定的目标,更要有扎实的行动。
这次报告会的支持人是在新教育团队中颇具传奇的李庆明,新教育作家童喜喜曾经用“路过人间”来形容他,可见他的非凡,在会议资料上显示《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执行主编,这个头衔足够证明。此次的会议,主持人李庆明博士以一首深沉的颂歌拉开了报告会的帷幕。
新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许新海博士身先士卒,用宏观的视野,高屋建瓴地为大家做了题为《新教育:导向素质教育理想家园》的主题报告。他的报告高度概括了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四种精神和新教育实验所特有的共同体文化。“论坛”、“博客”、“网师”成了教师成长的摇篮,指导着新教育人通过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通过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通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因为许新海是海门市新教育试验区的领航人,所以他的报告回首了新教育的发展历程,用案例、数据讲述了新教育的独特成果。
随后,河南焦作的张硕果、江苏海门的王领琴、山西绛县的牛心红、湖南桃源的“桃花仙子”敖双英、王林、李庆明等新教育示范教师,分别从新教育实验区、完美教室实验项目、实验课程、新教育实验经历、阅读推介、新教育实验学校打造等主题,进行了报告。每位老师的报告,都有自身实践探索的包含深情,更有实验过程中的理性思考。
在听这些报告中,河南焦作和山西绛县现在新教育的力度有着这样一种侧重,听到的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仪式、班级文化建设,再有就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晨诵、午读、暮省。说到仪式,绛县的仪式课程是一种新的方向,把学生生命中的重要时刻都用仪式来记录,比如他们的升旗仪式、节日仪式、成长仪式,其实这些仪式新教育的每一个实验学校都在做,只是我们没有给它一个响亮明确的名字,我深有感触的就是我们学校的节日仪式——每年的读书节、每个学期的开学第一天、汶川地震的悼念活动,包括我们平时举办的种种活动其实在我理解都是仪式的一种呈现,他们的学校做得更加地彻底和专业。仪式课程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灵魂的向上,怎么让师生对成长中的每个日子铭记?那就是仪式。晨诵、午读、暮省儿童课程我们一直在踏踏实实地做,看到湖塘桥小学的展示就像看到几年前的我们,资料的收集保存、形式上的多样展示,现在看来都没有我们所做的实实在在,真正对学生有益的其实就是默默地做,踏踏实实地进行。河南焦作张硕果的报告中有三句话倒是做出了最符合的总结:让黎明在晨诵中升腾,让生命在午读中拔节,让亲子之情在暮省中绽放。
江苏海门的新教育实验负责人王领琴报告的主题是“缔造完美教室 书写生命传奇” 汇报了“海门新教育实验区区域推进完美教室项目”的情况。有这么几个关键词——背景、愿景、架构、行动、展示、思考。海门新教育实验的领航人许新海博士,推荐《第56号教室的奇迹》《优秀是教出来的》两本书和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共读之旅中,“第56号教室”成了海门老师争相传颂的美妙风景,并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代码得到传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又提出:一个教室,一个生活于同一个教室中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同志者。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彼此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
就这样,海门新教育实验区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启动缔造完美教室行动。
这是“完美教室”成就的背景,其实这些书我们的聂校长早早已向我们推荐,老师们也在其中受益匪浅,但是我们总是缺少那么一点什么,没有一个大的环境重视,这些新教育成功的案例都是发生在全区、全市的大范围内,要有力量的支持才有丰厚的沃土生根发芽。在其中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完美教室”的建设体系:
主张要有完美教室的“价值系统”。 即班级规则系统的积极建立与维护,包括班级愿景、道德人格课程、班级公约,以及个性化班名、班徽,鲜明的班风、学风等。(这里又提到的是班级的建设,形成自己的班级文化更加能促进班级精神的凝聚力。)
主张要有“雷夫+克拉克”的教室风格,有卓越的班级课程体系,有诸多优秀的细节文化组合成的共同的行为方式。(把好的理念能付之以行动,让班级有丰富卓越的文化追求。让孩子每一天都是一种完整地美好生活。)
主张要有师生乃至家长共同经营的班级博客或通讯平台,师生与家长保持密切的交流与沟通,有周期性的师生与家长共同的活动。(这一点我们许多老师都在做,这样做的益处我深有感触,班级博客的维护、班级qq群的联系,还有每月一封家长信,家长会都是家校互联的最好方式。这样做我们的教育生活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幸福。)
主张拥有班级自己的仪式、节日和庆典,并使之作用于每一个人的心灵。
主张要建设班级的社团组织与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使班级所有成员有美好的共同朝向与积极的生命状态,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能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海门新教育的成功还要得益于他们展示力度,用榜样激励新的榜样,以故事引发新的故事,让细节推动新的细节。他们认为:展示是呈现榜样故事、榜样细节的最好方式。
市区新教育学校文化展示、新教育开放周面向全国展示、乡镇学校向全市展示、所有学校的榜样班级都要在一定范围内展示,可以向年级组展示,向家长、社区展示,向共同体学校展示、《海门日报·教育周刊》第四版每期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刊登完美教室的典型案例,至今已登载了24个班级的案例、向新教育实验区辐射。
完美教室是一种对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现实追求。
完美教室永远是一种朝向,需要不断行动、不断坚持、不断创新。
其实还是那句话:行动才能收获。
在所有新教育团队的汇报中,我最最感动就是“桃花仙子”敖双英的故事。她在我们学校举办的第七届年会上才真正地走进新教育,通过执著的追求成长为超级教师。07年下半年开始,所带的一年级班开始了“阶梯阅读实验”。从此走上了带领班级孩子艰难的阅读之路。她想尽办法,抓住一切机会为班级孩子们争取图书。
敖老师自掏腰包为孩子们订购书籍,几乎每个假期,她都要进城为孩子们选书、购书。还对孩子们“面授机宜”,不要礼物和压岁钱,只要书籍。孩子们越来越爱读书了,家长们也越来越赞同敖老师的做法了。
为了进行读写绘的课程,没有教材的她想办法找朋友拷贝了一百多个阅读课本的PPT。
2008年,敖老师再次自费参加新教育活动,朱永新教授为其颁发了新教育最佳网络版主的奖项。敖老师所带班级的孩子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有的学校把阅读过的书籍邮寄来,补充孩子们书刊的不足。有的网友寄来了书籍和信件。千里之外的来信和书籍,让孩子们的读写能力又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2009年,新教育义工童喜喜为孩子送来了喜爱的图书。童喜喜还走进了教室,陪孩子们一起放风筝一起看课外书。
朱永新教授得知情况后,还为敖老师的班级建立了新教育共读图书馆,捐助了700多册新教育阅读书目。孩子们开心地畅游在书海里,阅读童话,阅读传记,每次读书之后都会写读书笔记。
结合乡村的特色,她开展了读写绘日记,敖老师陪孩子走出教室,去阅读大自然这本书。孩子们的阅读记录以绘画为主向文字为主进行着转变。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写观察日记,观察花草树木,岁月更替,还开始写考察日记,考察家乡的绿化,考察家乡的交通等。还写了很多采访手记,采访父母,采访邻居,农人,乡村干部等。随着写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孩子们的阅读需要也大大增加了。走进大自然——踏青、采果子、节气等等都成为了写绘日记的内容。三年级是观察日记,比如昆虫、田野等,四年级又进行了考察日记,比如环境、垃圾等,课程的灵活性、创造性受到了学生家长的大力欢迎。
她的学生每学期都会写大量的日记作文,她做到了一篇作文评三次,自己还不怎么费力:先让学生自评,再小组互评、最后她才来评。结果孩子们都评得兴致勃勃,很多评语比老师写得还好,这样在评中巩固了写、学会了写,
成为新教育种子教师之后,敖老师获得了更大的动力。山区学校没有特长班。敖老师就选择在周六下午安排了书法班,周日上午安排了绘画班,下午设置手工班,为附近的孩子提供免费的兴趣培训活动。
她想用设备武装自己的教室,于是自己攒钱,2001年买了电脑、打印机,2002年装了网线、扫描仪,2003年买了MP3,2004年买了数码相机,2006年买了摄像机……她的钱就是这样花的,她的月工资只有1098元。
所以她的事迹感动了学校领导,感动了地方领导。甚至一个企业的老总给她的教室安上了实物投影仪。“感动湖南十大乡村教师”评选,网友投票是她获得了5万元的奖金,全部花在了教室。
所以在山区有了一间城市也不多见的多媒体教室。
在新教育的实验过程中,她也曾感受到巨大的压力。领导的不支持,家长的不重视,这些困难她都一一克服了。现在,在这位教育在线的“桃花仙子”的眼中,看见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更看到学生的生命力。而她就是凭着善良、勤奋的本性,凭着对教育的本能,安心地从事着教育工作。她的身上有一种坚韧的力量,她的身上有一股强大的执着精神,她是一个最最纯粹的老手。
你可知在黑暗的天际,星星也从未消失?
你可知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冷酷的外表只是因为久久失望而形成?
你可知自己弱势够纯粹就够炽热,就能融化所有冰冷?
你可知为梦想启程时,就注定你将在同一条路上撞见有梦的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