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许锡良:生活是庸常的,但我们可以追求卓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7 12:5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锡良:生活是庸常的,但我们可以追求卓越
  大凡有唯美主义倾向的人,必定是才子,但是,往往也容易成为生活的悲剧角色。正如与有洁癖的人相处起来不会太舒服一样。因为,他们常常把对美的追求,甚至对完美的追求,视为生活的全部。把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完全搅在一起,甚至把生活世界当成艺术世界来打理。因此,这样的人,常常在生活中显得鹤立鸡群、卓尔不群,有时也容易愤世嫉俗,难以与周边环境融洽。秉性过于高洁的人,总是以悲剧结局。他们或者会因不堪生活环境的庸俗而郁郁寡欢,或者因其才气过人而遭人忌恨。他们常常忘记了现实世界人还是得以一个血肉之躯在活着,生命与生活都需要面对许多非美的东西,甚至庸俗不堪的东西。除非自小就出生在贵族家庭,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完全具备了过高洁生活的条件,否则的话,一个人还是必须去面对那些看似庸俗的东西的。人必须先活着,才能够去追求美,而活着又必须面对那些庸俗的东西,一个人无论怎样具备才气,也难以把每天必须要有的吃喝拉撒睡等看成是有多美的事情。因为,这是什么动物都有的行为。却是感受美的生命的基本特征,少了任何一个生命都会无法继续维持下去。生活中的庸常状态常常才是生活的真正面目,而美只是人用来追求的,而不可能是占有的。完全用“美”维持不了一个人的生命存在。虽然美可以使生命更加光彩照人,更有意义。
   幸福的人生必须敢于面对庸常的日常生活。我的一个朋友曾感叹说,看到现在的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毫无高雅情趣,那样有较高知识修养的人,还经常抱着一本《知音》或者《女友》之类的消闲杂志阅读得滋滋有味,似乎没有其他的兴趣了。我说,我也有时候读读这些杂志的兴趣啊。于是我的朋友惊讶不已。确实,我有时读这样的杂志就是提醒自己的思考不要走得太远,要不时地用脚踏一踏结实的地面,有意识地用眼看看天空,用鼻子作一次深呼吸,摘一片路边的树叶,闻一闻刚开的小花,用力拍死一只正在咬脚的蚊子,每天到菜市场去买菜,还故意与菜摊贩讨价还价老半天,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故意让自己庸俗一些。不要太远离了生活。
   据说当年“文革”时,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为了不脱离社会、脱离群众,每天必雇一辆黄包车拉到王府井人最多的地方,转一圈以后再回来。这固然是那个时代逼的,但是,也未必就没有心理上的安慰作用。一个追求学问的人,也不必天天非苏格拉底、孔子不谈。我读这些通俗的言情杂志里的故事,仅仅是因为这些杂志就是通俗的,所描写的东西甚至是很庸常的。读起来非常轻松,令人感觉一个普通人的庸常生活。做平常人是必须的。我有时为自己思考某个问题太深入了而深感不安。我害怕自己的思想与智慧远远高于周边的人(幸亏不是)。因为,那样你会感觉自己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一个人的思想智慧离他那个时代如果太远,也是可怕的。尽管他很深刻,尽管他非常卓越,但他的精神世界仍然充满荒漠。在这一点上我特别理解,为什么天才不会以单个的分子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一个民族文化为背景,必定会有一个天才群落。如果你周围环境中再无人可以理解你,你感觉能够与你对话的人也不存在了,虽然你的思想百年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才开始仰视你,赞叹你,敬佩你,其实你现世的生活也是孤单的。那肯定也是一种痛苦,这种超越对你来说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不幸。
   回头想想,当年法国的思想家笛卡尔在其《谈谈方法》中就一再警告自己不要与周边的环境离得太远。要相信那些最为流行的观点,就是对的。如果实在没有足够的理由,最好不要去破除那些流行广泛,且源远流长的思想观点与方法。这不仅是一个天才的谦虚谨慎,而且更是一个天才害怕远离人群所带来的孤独感。其实,笛卡尔早就预见到自己的思想智慧已经远远超越了他的生存环境。他隐约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将必然会给他带来危险。这种危险不仅仅是教会的压迫,而且更可能是来自庸常的日常生活。尼采是走在他那个时代最为前面的,他真是一个孤独者。一个人拥有过于高超的智慧,也真是一种不幸。尼采后来终于疯了。他的思想得不到朋友们友情的滋润,他秉性太卓尔不群了,他的性情太高洁了。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滋味与结果,只要看看尼采、维特根斯坦就清楚了。顾城在庸常生活面前选择了杀妻与自杀,以结束自己的一生。最近那个中国才子余虹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下,也选择了跳楼自杀。读他的文字,就知道他也是一个典型的唯美主义者。他无法忍受日常生活的庸俗繁琐。他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以保持一种唯美的新鲜感,但是,终究生活到处都是庸常的。唯美,只是生活中的偶然点缀的东西,是不能够当作常态的。太高洁的人最容易把生活的庸俗过份放大。从而比一般人更难以忍受生活的平庸与琐碎。林黛玉其实未必是死于什么肺病,而是死于她无法忍受的庸俗的生活。
   记得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伯林似乎说过,他的幸福与快乐全因为他一生只活在表层。他从来未曾深入地思考过。这当然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但是,人生活在表层,思考在表层,也未必没有好处。这又使我想起一句中国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正视人的生活的庸常状态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一步坚实了,你所追求的美与卓越,才会有坚实的基石。
   一个人对美的追求与智慧的卓越,都必须以他的现实生活为底座。他那探寻美与智的触角,只能偶尔伸出来,究竟应该伸多长,应该视其生活底座的高低而论。每个民族的底座是大不相同的。音乐之都的奥地利维也纳,古典的音乐,也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再也不是什么曲高和寡的珍稀品了。相反完全不懂音乐的人反而会在这里很难生存,古典优雅的音乐反而变成日常庸常生活的必需品了。德国人的厨房早已是按照化学实验室的模式来建构的。在德国做饭想必有做化学实验一样的情趣。日本的抽水马桶,不但能够自动调节温度,用适当的水把你的屁股冲刷得干净且十分舒服,而且还可以放出美妙的音乐。其实庸常的生活也同样可以追求美与卓越,只是究竟能够追求多远不仅取决于你个人的品质高洁程度,更取决于你生活的环境。
   一个浪漫女人带着他那识字不多,小时候很穷,但现在很有钱的丈夫一起去欣赏圆圆的月亮。女人问他丈夫,今天的月亮像什么?他说特别像他小时候吃过的烧饼,说到这里他猛然吸了一口口水咽下了。女人很失望,但是仍然想有些高雅的情趣,因此又问老公,你爱我吗?老公说,爱啊,就像公猪爱母猪那样爱。可见只要是人的生活,就得有一些美。卓越的智慧与美,肯定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但是必定要成为你生活的追求,这样生活才是有可爱的,有滋有味的。
                              2008年1月14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6:27 , Processed in 0.0916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