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误读了的“发表”概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1 10:3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会搞怪,上帝为何只安排一位吝啬的读者
             ——被误读了的“发表”概念
宋运来/文
经过复杂脑力劳动创作出来的一篇篇学生习作,长期以来却仅有一位读者——语文教师,而这位读者又非常苛刻、抠门,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把分数、等第紧紧地攥在手中,唯恐学生得到了,自己会少了什么似的。
就拿低年级的写话检测来说,如果小朋友只写出二素句、三素句,不能把作文纸上的“格子” 用足,写满,10分值的写话不扣3分才怪呢。就是高年级的习作,不管学生的文章多么流畅、内容多么具体而生动、主题多么鲜明。对不起,还是要扣上2分。总之,不能得满分。为何?阅卷者总会找出理由:一篇文章里,标点符号总会有用得不合适的吧?一二个错别字总会有的吧?扣2分太正常不过了。如今高考年年都有满分作文出现,可是处在练习阶段的小学生习作却很难寻觅到满分作文,岂不是怪事?
见多不怪。经年累月,学生就是在这样一个负激励的刺激下,逐渐远离了习作的兴趣与爱好。不喜欢作文、怕作文爬上了学生一个个眉头,也渐渐传染给了我们的老师。在老师斑驳的头发里,在皱纹的深沟沟里有几条是“作文”留下的沧桑。
近年来,应邀为几家晚报做学生作文栏目特约编辑。做编辑不易。不是他们辛苦与劳累,而是来自社会与部门领导的压力。一方面,家长通过各种关系,要编辑不时地刊发他们孩子的作品;另一方面,报刊领导则要求编辑们对名校、同一区域的学生作品要少刊登,尽可能地兼顾区域平衡,以扩大报纸的影响力。令编辑很为难。而这些要刊发的作品,真正是学生投稿的少之甚少,往往是家长与教师做推手。难道学生在学校里找不到习作欣赏的对象,只有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才能找到习作的信心?非也。
2年前,上海徐汇区一位曾做过英语教师的白领顾女士,通过邮件咨询我,“宋老师您是作文教学专家,请教您一个问题:我的孩子上四年级了。以前经我辅导修改过的作文不是在校里、区里获奖就是发表,可是自从她上四年级后,写作文就像写青春期的日记,藏着掖着不让我看,更不让我帮她改。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应该这样啊。”我回复说:很好办。您不要再给孩子修改任何文字,抽空带上她写过的作文到邻居家炫一炫,到同事家显摆显摆,到亲戚家夸一夸即可。顾女士问为何?我告诉她:您做过老师,您的水平有多高啊,孩子的文章在您的眼里处处显得稚嫩,经您这么一改,文章是变得优美了,可是孩子的信心全无了。在孩子看来,您修改的文字处,正是她的不成功标记,改出来的是您的语言风格,而丢掉了孩子自己的语言特色,孩子在您的面前是找不到习作的喜悦与信心的。现在您唯一要做的事情,是创造一切可能的时机欣赏孩子的作文。可以是全篇,也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也可以。相信孩子会让您再次走进她的作文。过了一学年以后,顾女士告诉我,她孩子的一篇作文获得上海市小学生作文评比一等奖,并说,我教给她的方法挺管用。后来,再也没有收到顾女士让我帮助她解决孩子作文难的事情了。
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写了一篇《老师领进门》的作品,这篇文章被改编收入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文中记写了小时候跟田老师上学,听讲无数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而在作者“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爱因斯坦在讨论教育时曾引用一位才子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什么是教育呢?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有的老师也常说:如今的学生太不知道感恩了。你瞧,我辛苦教他6年,成材了居然不记得我了。殊不知,您没有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没有值得他刻骨感怀的地方。假如,有一天你带着班上的一位四年级学生,利用晨读的时间到六年级的教室朗读他的优秀作文,那大哥哥大姐姐热烈的掌声是不是告诉这位孩子,我的作文达到了六年级水平。某日,你带领班上习作下等水平的学生到一二年级班级里读一读,“大哥哥、大姐姐您的作文好棒呦!”那掌声与喝彩声,让这位在自己班里找不到北的差生,是不是也能找到自信的感觉。经常如此的欣赏教育,学生长大了怎会忘记那深刻的一幕,学生又怎能忘怀您呢?
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心灵的表达,心灵的呼唤,情感的宣泄,那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那声音渴望得到关注,得到真诚的回应。那么你给予学生他渴望的关注和尊重,回应和激励了吗?如果,您只认为学生的作文刊登在报刊上、在广播上播出才叫发表,那真是out了。而我要说,在班里读学生的文章叫发表,把文章读给亲戚朋友听也叫发表;张贴在班级板报上叫发表,在校园橱窗里也叫发表;在班级小报里是发表,在校园文学社的刊物上也是发表;在校园广播里是发表,上传在博客上更是发表……总之,让更多的人变成每一篇习作的读者、欣赏者,何愁你的学生不喜欢作文,不喜爱作文,不热爱作文?
敬请各位同仁老师别再误读了“发表”概念,要让大的“发表”意识时时处处走进习作欣赏中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34 , Processed in 0.0889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