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像浮世绘:小津安二郎百年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3 22:3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影像浮世绘:小津安二郎百年祭
2003年01月22日17:21:00 网易娱乐 melzhou
  2003年是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百年冥诞。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的影迷心中,小津及其同时代的沟口健二、黑泽明三位导演的作品,几乎代表着日本电影的最高艺术成就。如果说,黑泽明主要以武士及历史题材的电影著称,沟口健二侧重于表现含辛茹苦的小人物,尤其社会下层妇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则专注于反映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致力刻划微观细腻的情感世界。

  乍眼看来,小津的电影既没有宏观博大的历史与哲学思考,也缺少立场鲜明的道德与社会评判,几乎全是些饮食男女的家庭琐事。小津后期的电影,更是把目光倾注在中上阶层的家务事上。为此,小津曾受到日本一些影评家的指责,认为他趣味小资,不关注低下阶层。但换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小津尽量为观众呈现生活的本来面貌,避免作出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才使得他的电影经受住了时间考验。

  在小津的百年冥诞,重温《东京物语》、《晚春》、《秋刀鱼之味》等名作,它们清简静穆的风格依然让人叹服。更重要的,是小津电影蕴涵的普世情感与基本人性,那些一幕幕的日常人生,那些生老病死的离别场景,不论多么残酷与无奈,也不论任何时代与社会,都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终要面对与接受的现实。
◆◆顽童小津
  电影大师的作品,经常叫好不叫座。小津电影静观人情世故,内涵深远。不过,出乎一般人意料,看小津的电影,其过程往往轻松写意,因为剧情都是些日常琐碎,而且不乏逗人发笑的有趣场景。电影中那些顽皮的孩子、嘴尖牙利的家庭主妇、惧怕老板的公司职员、童心犹在的老人等角色,共同构成了一幅幅色调清新、引人入胜的浮世绘。

  小津电影的这一特点,与他的成长经历与顽童性格密不可分。1903年12月12日,小津出生于东京市深川区龟住町七番地,父亲经营海产批发,他还有四位兄弟姐妹。1913年,小津兄弟跟随母亲搬到名古屋附近的伊势松坂屋居住,父亲则在外经商。从十岁直到二十岁,小津都很少与父亲见面。在母亲的宠爱下,他成了一个任性调皮的孩子。

  小津从小不喜制度化生活,对学校教育尤其反叛。他不守纪律,还染上了饮酒的癖好。因为迷恋美国电影,他常常欺骗母亲,借口与朋友登山,实际上跑到附近的城镇去看电影。十七岁时,小津写了一封"轻佻"的信给低年级同学,被校方逐出宿舍。中学毕业后,他谋得一个偏远山村的教师职位,在那里呆了整整一年,也喝了整整一年的酒。据说朋友来看他,小津总是拉着他们痛饮。当他最后离开山村时,小津父亲不得不寄钱让他还酒债,那时他才二十岁。

  过了不久,经过亲友引荐,小津进入松竹电影公司担任摄影助理,成天扛着摄影机东奔西走。他似乎也乐在其中,并未想到立刻成就一番事业。小津成为导演的过程也很有趣。一天中午,他在电影厂餐厅点了一份咖哩炒饭,但久等不至。这时一位导演走进餐厅,也点了同样一道炒饭,而侍者很快就送了过去。小津向侍者投诉,侍者的答复很直接,因为那人是导演,当然要快过你。很少动怒的小津咽不下这口气,给了侍者一记耳光。事情闹到电影公司老板松户四郎那里。听过小津的陈述,松户竟要求他写一个剧本,言外之意是准备培养他成为电影导演。就这样,小津因祸得福,拍出了处女作《忏悔之刀》,这也是他唯一的古装片。
本文原载于《21世纪明星周刊》,作者授权转载。
◎◎小津安二郎主要作品年表
1962年 《秋刀鱼之味》An Autumn Afternoon1951年 《麦秋》Early Summer
1961年 《小早川家之秋》The End of Summer1949年 《晚春》Late Spring
1960年 《秋日和》Late Autumn1942年 《从前有位父亲》There Was a Father
1959年 《早安》Good Morning
    《浮草》Floating Weeds
1933年 《消逝的幻想》Passing Fancy
1958年 《彼岸花》Equinox Flower1932年 《我出生了,但……》I Was Born But...
1953年 《东京物语》Tokyo Story1927年 《忏悔之刀》Sword of Penitence

影像浮世绘:小津安二郎百年祭
2003年01月22日17:21:00 网易娱乐 melzhou
  2003年是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百年冥诞。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的影迷心中,小津及其同时代的沟口健二、黑泽明三位导演的作品,几乎代表着日本电影的最高艺术成就。如果说,黑泽明主要以武士及历史题材的电影著称,沟口健二侧重于表现含辛茹苦的小人物,尤其社会下层妇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则专注于反映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致力刻划微观细腻的情感世界。

  乍眼看来,小津的电影既没有宏观博大的历史与哲学思考,也缺少立场鲜明的道德与社会评判,几乎全是些饮食男女的家庭琐事。小津后期的电影,更是把目光倾注在中上阶层的家务事上。为此,小津曾受到日本一些影评家的指责,认为他趣味小资,不关注低下阶层。但换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小津尽量为观众呈现生活的本来面貌,避免作出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才使得他的电影经受住了时间考验。

  在小津的百年冥诞,重温《东京物语》、《晚春》、《秋刀鱼之味》等名作,它们清简静穆的风格依然让人叹服。更重要的,是小津电影蕴涵的普世情感与基本人性,那些一幕幕的日常人生,那些生老病死的离别场景,不论多么残酷与无奈,也不论任何时代与社会,都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终要面对与接受的现实。
◆◆顽童小津
  电影大师的作品,经常叫好不叫座。小津电影静观人情世故,内涵深远。不过,出乎一般人意料,看小津的电影,其过程往往轻松写意,因为剧情都是些日常琐碎,而且不乏逗人发笑的有趣场景。电影中那些顽皮的孩子、嘴尖牙利的家庭主妇、惧怕老板的公司职员、童心犹在的老人等角色,共同构成了一幅幅色调清新、引人入胜的浮世绘。

  小津电影的这一特点,与他的成长经历与顽童性格密不可分。1903年12月12日,小津出生于东京市深川区龟住町七番地,父亲经营海产批发,他还有四位兄弟姐妹。1913年,小津兄弟跟随母亲搬到名古屋附近的伊势松坂屋居住,父亲则在外经商。从十岁直到二十岁,小津都很少与父亲见面。在母亲的宠爱下,他成了一个任性调皮的孩子。

  小津从小不喜制度化生活,对学校教育尤其反叛。他不守纪律,还染上了饮酒的癖好。因为迷恋美国电影,他常常欺骗母亲,借口与朋友登山,实际上跑到附近的城镇去看电影。十七岁时,小津写了一封"轻佻"的信给低年级同学,被校方逐出宿舍。中学毕业后,他谋得一个偏远山村的教师职位,在那里呆了整整一年,也喝了整整一年的酒。据说朋友来看他,小津总是拉着他们痛饮。当他最后离开山村时,小津父亲不得不寄钱让他还酒债,那时他才二十岁。

  过了不久,经过亲友引荐,小津进入松竹电影公司担任摄影助理,成天扛着摄影机东奔西走。他似乎也乐在其中,并未想到立刻成就一番事业。小津成为导演的过程也很有趣。一天中午,他在电影厂餐厅点了一份咖哩炒饭,但久等不至。这时一位导演走进餐厅,也点了同样一道炒饭,而侍者很快就送了过去。小津向侍者投诉,侍者的答复很直接,因为那人是导演,当然要快过你。很少动怒的小津咽不下这口气,给了侍者一记耳光。事情闹到电影公司老板松户四郎那里。听过小津的陈述,松户竟要求他写一个剧本,言外之意是准备培养他成为电影导演。就这样,小津因祸得福,拍出了处女作《忏悔之刀》,这也是他唯一的古装片。
影像浮世绘:小津安二郎百年祭(三)
2003年01月22日17:21:00 网易娱乐 melzhou
醉卧与父灵同眠
小津安二郎父亲三部曲
幽幽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前有位父亲》,1942年,黑白片,94分钟,主要演员:笠智众

  一名教师与儿子的亲情故事。父子俩亲密无间,儿子渐渐长大成人,后来娶了父亲好友的女儿,并入赘到女方家中。父亲去世后,儿子回到自己家中,决定延续父亲的姓氏(在从前的日本,入赘的女婿必须改从岳父的姓氏)。片中的父亲由笠智众扮演,被誉为日本电影史上的最佳表演之一。

  《从前有位父亲》不仅是导演自己最满意的电影之一,也被不少影评人视为小津最完美的一部电影。该片荣登《电影旬报》年度评选第二名,在商业上也获得了成功。关于此片还有一段轶闻,据小津好友、电影编剧野田高梧回忆,电影中有一幕,父亲去世后,儿子携带亡父的骨灰坐火车返回故居,这段戏就是小津自己的亲身经历。当时有影评人责怪小津不应该在电影中让儿子将父亲的骨灰坛放在车厢内的行李架上,因为这对死者不敬。小津听后很恼火,反驳道:"我和母亲当时就这样做的。那是夜晚,我们不可能捧着父亲的骨灰坛通宵不眠。况且,行李架是火车上最洁净的地方,也是最适合寄放的处所。"
永远的父亲与永远的女儿
《晚春》,1949年,黑白片,108分钟,主要演员:笠智众,原节子

  笠智众饰演的父亲与原节子扮演的女儿,这几乎就是小津电影的代名词。小津的节制与朴拙后面,其实有颗浪漫的心。父亲与女儿的形象是那么完美,但又真实可信。女儿与丧偶的父亲相伴,情愿错过婚期;父亲不愿耽误女儿的终身幸福,谎称自己要再娶。女儿信以为真,终于决定嫁人。婚期日近,父女俩最后一次结伴旅行去到京都。回来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冷清的家中只剩下父亲一个人。

  《晚春》荣获《电影旬报》年度评选第一名,也是1935年之后,小津第一次与编剧野田高梧合作(野田几乎参与了小津后期所有剧本的写作)。从这部电影开始,小津逐渐确立了自己后期的风格,这一方面得益于他与野田高梧的合作;另外,在把握电影结构与节奏,调配灯光、场面以及演员等方面,小津也日渐得心应手。

  1960年,小津以《晚春》的剧情为基础,拍了一部《秋日和》,由《晚春》中饰演女儿的原节子主演。《秋日和》的故事与《晚春》大同小异,但气氛较为轻松甚至有几分顽皮,不过总体氛围依然是隐隐的惋叹。《晚春》中的女儿现在成了母亲,仿佛生命轮回,舞台与角色都变了,但上演的仍是过去的那出戏。
夕阳西下,那一片苍茫的风景
《东京物语》,1953年,黑白片,136分钟,主要演员:笠智众,东山千荣子,原节子

  从1952年起,英国的电影杂志《视与听》(Sight & Sound)每隔十年就要评选一次有史以来的世界十佳电影。在最近二十年的两次评选中,小津的《东京物语》均榜上有名,分别位居第三与第五位。

  《东京物语》是一个大家庭中两代人的故事。亲情与疏离,挚爱与义务,死亡与孤独,在一桩桩观众再也熟悉不过的平常小事中缓缓铺展开来。这是一个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但也是所有家庭的故事,无论你我他,都有可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部电影中,小津简约的影像风格近乎完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电影的制作者既不需要煽情,也毋须告诉观众谁对谁错,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或许导演唯一的倾向,是电影中那种不失温婉的讽喻,但决不是义正词严的批判,因为小津并不相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他不仅要表现生活本来的面貌,他还要我们接受人性并非完美这一事实。

  《东京物语》是小津自己最喜爱的一部电影,但他却很少谈及。电影荣获《电影旬报》年度评选第二名之后,小津说:"我想通过父母与子女的经历,去描写传统的日本家庭是如何分崩离析的。在我拍过的电影中,这一部最具通俗剧的特点。"
《我出生了,但……》I Was Born But...
1932年,黑白片,91分钟,主要演员:斋藤达雄,突贯小僧

  小津任性淘气的早年生活,在他这部默片杰作中有生动的反映,特别是电影中的父亲形象,与他后期的作品有很大不同。为了生计,片中的父亲不惜向上司点头哈腰,既卑微又可怜,连自己的孩子都瞧他不起。小津说:"我起初想拍一部儿童片,但结果拍了一部有关成年人的电影。我原打算讲一个轻松的小故事,但一旦开始拍摄,这个故事却变得很悲观。"这样的结局,电影公司也未料到。他们犹豫不决,推迟了两个月才让影片公映,但观众与影评界的反应却很好。《我出生了,但……》名列该年度《电影旬报》十大电影第一位。
《麦秋》Early Summer
1950年,黑白片,140分钟,主要演员:原节子,三宅邦子

  本年度《电影旬报》第一名。北镰仓的间宫老夫妇与儿子一家人、女儿纪子住在一起。二十八岁的纪子仍未出嫁,家人都很担心她的婚事。一天,纪子突然决定嫁给一个结过婚的男人,一家人顿时乱了阵脚……《麦秋》由一则则轻快有趣的家庭小故事组成。片中那两个调皮捣蛋的小鬼,让人想起《我出生了,但……》中的小兄弟。拍摄该片时,小津讲故事的方式已趋于成熟,他不再刻意追求戏剧效果,而是巧妙地静观事件的发生与进展。在电影的开头与结尾,摄影机的推移镜头间或可见,但《麦秋》之后,小津电影的摄影机几乎再没有移动过。
《秋刀鱼之味》An Autumn Afternoon
1962年,彩色片,120分钟,主要演员:笠智众,岩下志麻,杉村春子

  小津的最后一部电影。在撰写剧本期间,小津母亲不幸去世。葬礼后,五十九岁的小津在日记里写道:"山谷中春天已至,樱桃花开如云;但是这里,凝滞的目光,秋刀鱼的滋味--花儿也忧郁,清酒的味道也变得苦涩。"电影讲述的依然是嫁女,但饮酒的场景一个接一个,也一个比一个沉郁,恰如电影醇厚得让人微醺的色调。电影结尾,女儿出嫁之夜,醉意朦胧的笠智众站在清冷的厨房里,身体一前一后微微摇晃,让人看得心酸,仿佛小津本人在向观众作最后的告别,仿佛世间的酒已经喝到尽头了。
◆◆永远的主题
  小津虽然自小顽皮,天性却很内向与羞怯。他终身未婚,一直陪伴母亲生活。与此形成有趣对比的是,在小津的电影中,却有一幕幕男婚女嫁的场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子女最后都要离开父母,家庭的裂变就像细胞的重新组合。小津后期的很多电影,最后一幕都是孤单的父亲或母亲独居一室,平静地接受生命的现实,因为年轻人总要追求幸福,家中老人的孤寂仿佛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每一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正像《秋日和》中孀居的母亲坦然应对女儿的出嫁:"寂寞也没办法啊!只要她能得到幸福,不忍耐怎行?"

  成年的子女因为婚嫁而离开父母,留下家中的老人孤独面对今后的人生,这是小津电影一个永远的主题,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主题。在他早期的默片中,这一主题已见端倪。1933年荣获日本《电影旬报》第一名的《消逝的幻想》,一名男孩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与年轻女友发生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后,打算抛下男孩前往一个遥远的城市工作,但电影结尾,父亲终于半路折返,回到了儿子身边。比较小津后期电影中子女离开父母的场景,这部默片的剧情正好相反,而且结局也算皆大欢喜。但纵观小津的创作生涯,《消逝的幻想》可谓一个重要的前奏,因为它预示着后来的《从前有位父亲》、《晚春》、《秋日和》以及《秋刀鱼之味》等片的基本格局。
◆◆简约大师
  小津的推崇者常常赞叹他简约的影像风格,譬如摄影机位距离地面仅三英尺,与坐在榻榻米上的演员持平,非常适合拍摄日式居室的生活场景。小津后期的电影,摄影机完全静止不动,镜头的处理更是朴拙到极致,摈弃了淡入淡出等剪辑语言,画面全部采用直接切换,犹如老僧入定,禅意盎然。

  但是,风格上的简约并非意味着小津电影没有生气。影片的构图虽然单一,实际上充满了内在活力,人物在画面上频繁出入,动感十足。据说,有位西方建筑师参与一项日本城市的住宅设计项目,很想了解日本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的住宅风格变化,而日本朋友给她的建议则是,去看小津的电影《东京物语》。

  其实,小津电影中的日本今天已难觅踪影。德国导演文德斯是小津的崇拜者。1985年,文德斯专程去日本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寻找小津》(Tokyo-Ga)。结果他发现,《东京物语》中的那个东京早已成为喧嚣不堪、近乎无序的现代都市。文德斯据此断言,小津即使再世,恐怕也无法拍出以前的影像。不过,姑且毋论这一变迁的意义,小津至少为观众保留了传统的日本文化之美,他对人性的细腻刻划也没有因为时代更替而失去光彩。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小津的电影依然能够感动我们。

  小津于1963年12月12日因病去世,那天他正好六十岁生日。他的墓碑上,只有一个汉字--"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07 , Processed in 0.06232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