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尝试教学的操作模式体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5 16:1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尝试教学的操作模式体系
邱学华


今年是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已进入第26个年头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尝试教学思想已得到广泛应用。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对教师来讲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从单纯的注入式讲授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讲在于改变学习方式,从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改变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尝试教学正适应了这种需要。

让学生先试一试,能够有效地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试一试遇到困难,就促使学生自觉要求自学课本和合作交流,学生尝试后学生又会产生迫切听教师讲解的欲望,以此来判定自己尝试结果的正误,这一切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了。所以尝试学习事实上是一种自主学习,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

20多年来,尝试教学为什么经久不衰,而且越来越得到发展,很多人对此迷惑不解,其实主要归结于两条:一条是尝试抓住了学习的本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条是尝试教学有一套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操作模式。

24年前(198211月)《福建教育》大胆果断地发表我的尝试教学研究的第一篇文章:《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从而开启了持续20多年全国的尝试热。在这篇文章中,我初步提出尝试教学的五步教学程序,由于当时实验刚起步,这个操作模式还比较粗糙,比较单一。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全国各地教师不断丰富充实,经过20多年大家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切合教学实际的尝试教学的操作模式体系。现在借《福建教育》的平台介绍给大家,以此感谢《福建教育》杂志社20多年来对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坚持不懈的支持,感谢广大的读者。

在尝试教学的操作模式体系中,已有三类模式:1、基本模式;2、灵活模式;3、整合模式。

一、基本模式(适用一般情况的常用模式)

一种教学模式,必须要有基本模式,适用于一般情况下的模式,也就是能在中小学各科中常用的模式。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再灵活应用,产生各种变式。如果没有基本的,谈不上灵活应用。

这个基本模式必须充分体现尝试教学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按照尝试教学过程,为了便于教师操作使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基本操作模式,在一般情况下中小学均可使用,并且行之有效。它的教学程序分成七步进行。



以上七步基本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主体尝试阶段、延伸阶段。这七步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学生完整的尝试过程,也是一个有序可控的教学系统。这七步中,中间的五步是主体,第一步是准备阶段,第七步是延伸阶段,这两步都是为主体尝试阶段服务的。

二、灵活模式(灵活应用基
本模式的变式)

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把教学模式的稳定性理解成刻板一成不变,这是片面的。尝试教学模式在注意稳定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程序的灵活性。

教学法的灵魂在于灵活,固定不变,搞绝对化就没有生命力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尝试教学法有一个基本教学程序,仅是“基本”而已,应该根据学科特点、班级特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以及教师特点的变化而灵活应用。增加一步或减少一步,几步互相调换或合并均可以。但万变不离其宗,“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不能改变。有基本式就有各种变式,灵活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变式:调换式

在基本式中主体部分,第二步自学课本与第三步尝试练习可以互相调换一下,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不要先看课本,而让学生先做尝试题,尝试练习以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样调换以后的好处:

1)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出示尝试问题后,一般学生都急于想试一试,如果硬要学生按部就班先看课本再尝试,反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本式中,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再解决尝试问题,学生的思路会受课本的束缚,容易造成学生的探索活动不自觉地统一纳入课本思路的框架中。学生先做尝试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探索出多种解题思路,为学生的创新创设了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才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尝试。

3)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先做尝试题,不能依赖课本,这就提高了尝试难度,增强了尝试力度,“强迫”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种变式:增添式

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在基本式基础上增添一步或几步。例如,出示尝试题后,不立即自学课本,可以增添一次学生讨论。因为出示尝试题后,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各自想法也不同,有的胸有成竹,有的模模糊糊,有的一知半解,这时学生迫切需求合作交流,就让学生先议论一番。

有时出示尝试题后可以增添“尝试操作”,因为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先动手操作,明白了一定的道理,才能解决尝试问题,如物理、化学中的实验,数学中的操作题等。这样做符合新课改中加强动手实践的要求。动手操作也可安排在“自学课本”之后。

第三种变式:结合式

学生适应了尝试教学过程以后,基本式的七步就不必分得那么清楚,可以有机地结合进行。

1、把“准备练习”与“出示尝试题”这两步结合起来。

2、把“自学课本”与“尝试练习”这两步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一边自学课本,一边就动手做尝试题。

3、把“学生讨论”与“教师讲解”这两步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讨论之中,把要讲解的内容穿插进去。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结合式应用比较普遍。典型的七步基本式大多在开始时使用,一旦学生已经熟悉,就可以灵活应用。如果还是照套基本式,学生反而会觉得厌烦。

第四种变式:超前式

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特别是高中)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多,如果整个尝试过程都要在课内完成,就会产生一个突出的矛盾:教学时间不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超前式。超前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把尝试教学基本式的前几步提前到课前作为预习,所以称作超前尝试教学法。具体操作如下:

上一课
出示尝试题
上一堂课结束前,出示下一堂课的尝试题,教师根据需要可作简单的指导。

课外
自学课本
学生在课外自学课本,自主学习,初步解决尝试题。

尝试练习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讨论。

本堂课
学生讨论
上课开始,就从“学生讨论”着手,先检查课前尝试练习的情况,接着

教师讲解
进行讨论以及教师讲解。

第二次
特别重视第二次尝试练习这一步。因为第一次尝试练习是在课前进行的,

尝试练习
缺乏教师指导,学生会遇到较大的困难。这一步可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超前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前已自学课本和做了尝试题。下堂课开始,有时可以让学生当小先生,先上台讲解,看谁讲得好,能使大家都听懂了。这种做法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会出现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整合模式(把尝试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整合)

提倡一种教学法,并不意味着排斥另一种教学法,它们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融合,综合应用。

尝试教学模式可以同其他教学模式整合,因而产生了第三类的整合模式。尝试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又具有结构性的特点,因而它可以作为教学模式的主体同其他教学模式整合,它可以吸纳、包容很多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在尝试教学实验研究中,许多学校已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许多整合模式。

1、目标尝试教学法

把尝试教学理论与目标教学理论整合,让两者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形成可具体操作的目标尝试教学法。目标尝试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以起点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讲解,然后通过达标练习,达标检查,再及时反馈、矫正中达到终点目标。

2、愉快尝试教学法

把尝试教学理论与愉快教学理论整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理论的优势,融合互补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愉快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与愉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尝试教学程序为主线,创设活泼愉快的教学情境,简单来说,就是在“愉快中尝试”。

总之,激发学生尝试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尝试,学生在尝试中获得成功,产生成功的喜悦,形成愉快——尝试——愉快的良性循环。

3、合作尝试教学法

把尝试教学理论与合作教学理论有机整合。合作教学理论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尝试教学理论主张,除个体尝试外,还需要群体合作尝试,在尝试教学操作程序中专门安排了学生讨论就是为了让学生合作学习和合作交流。因此,这两种教学理论从内部机制上可以互相融合、互相补充。

在尝试教学过程中,强调合作尝试,以小组活动为本,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活动为基本动力,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既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又可使学生合作交流。在尝试中合作,在合作中尝试。

4、分层尝试教学法

班级授课制势必带来学生成绩有差异,学习能力有差异,教学要求与学生差异之间存在着矛盾。同样,在尝试教学中也会出现这种矛盾,由于学习能力差异,造成有的学生能够尝试,有的学生尝试有困难。把分层教学理论与尝试教学理论整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种矛盾。

在尝试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尝试,分类指导,以解决学生尝试能力差异问题,从而达到面向全体,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尝试成功。

分层尝试:出示尝试题不要一刀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出示不同层次的尝试题,尝试难度可以不同,降低学生的尝试坡度。第二次尝试题、课堂作业题都可以分层。

分类指导: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如在尝试练习中,对一般学生可以大胆放手让他们独立尝试,而对学困生可以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尝试中的困难。

5CAI尝试教学法

CAI是指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尝试教学法整合,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尝试教学的效率。

6、整合模式的整合

一堂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有一个主体教学程序,这仅仅是一堂课的骨架,它必须吸纳多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实。前面仅谈到两两整合,可在现实中可能是三种教学模式的整合、四种教学模式的整合,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因此便产生整合模式的整合。例如:

用目标教学理论突出尝试目标,检测尝试目标的到达度;

用合作学习理论突出合作尝试,强调合作中尝试,尝试中合作;


用愉快教学理论,创设愉悦的尝试氛围,激发学生尝试兴趣;

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促使学生达到尝试成功;

用分层教学理论,解决学生尝试中的差异问题,采用分层尝试、分类指导的办法,使全体学生达到尝试成功等。

教育理论宝库是丰富多彩的,应该充分利用,把各种教育理论为我所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多姿多彩。一堂好课一般是“一法为主、多法配合”,达到整合模式的整合,此时已从有模到无模,达到“此时无模胜有模”的境界。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与实践各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然后灵活应用,不拘一格,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什么用什么,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是简介,如有兴趣可登陆“邱学华尝试教学在线”网站(www.try-Qxh.com.cn)查询。



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 理事长:邱学华 电话:0519-86680320 ┋研究会地址:江苏省常州市觅渡桥小学内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

网站备案:苏ICP05882062 网站内核:PE2006 SP3 网站总监:邱学华


E-mial:qiuxhua@yahoo.com.cn ┋ 网站管理:钟仕清 石皇冠  

Copyright &copy 20072008 Www.try-qxh.cn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信箱:zhongsq7007@163.com

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全国学习科学学会尝试教学研究会版权所有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6:13:3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课堂教学观
      
  
邱学华


1951年开始当小学教师起,到现在我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与研究已有55年。在小学教书时我最喜欢数学,因发明小学口算表,使我在县里小有名气,也使我更加热爱小学数学教学。

1956年,我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深造,就决定主攻小学数学教学法,把图书馆里有关小学数学的图书读遍了,并开始为教育杂志写文章。毕业以后留校当助教,如愿以偿教小学数学教学法。

研究教学法科学必须走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因此,我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上课,直到现在我已70多岁了,还给小学生上课。在教学第一线跌打滚爬,才有亲身的体验,才有理论的升华,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思考,逐步形成我的课堂教学观。

我的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尝试教学思想,相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具体操作的要求和方法可归纳成“三字十二条”。

“三字”:趣、实、活

1、“趣”——上课首先要上得有趣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他们的自主行为,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无动于衷,就不可能主动,参与也就变成一句空话。根据儿童心理特点,上课有趣,才能使儿童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积极参与。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上课上得有趣,不仅要注意形式上的趣味化,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2、“实”——上课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

加强“双基”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在任何时期都不能丢。综观建国后50多年数学教育发展史,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提高。为什么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究其原因加强“双基”是宝贵的经验。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把加强“双基”同发展创新思维结合起来。不能一味追求形式,光图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以致造成“华而不实”。

3、“活”——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要活跃

学生思维活跃程度是衡量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满堂灌的课堂教学肯定是死气沉沉,活不起来的。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多动手,多动口,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课堂就活起来了。

“趣、实、活”这三方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其中“趣”是手段,“实”是目的,“活”是提高。所以,“趣”是手段,不是目的,“实”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有趣是为了实在,不能舍本求末,数学课就是要实实在在学习数学。停留在“实”还不行,还必须提高到活跃学生的思维,把打好基础同追求创新集合起来,所谓要“务实求新”,夯实基础,才能创新。“趣、实、活”三方面是互相促进的,有趣,才能做到实在,才能激活思维;学生获得知识,取得成功,反过来又能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上课做到“趣、实、活”,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必须把愉快教育同严格训练相结合,把加强“双基”同发展思维相结合。要处理好各种关心,掌握分寸,控制火候。

十二条建议

“趣、实、活”是课堂教学高水平的目标,达到这“三字”境界,必须要做到以下十二条建议。

第一条: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从教育心理学方面看,儿童有了注意方向,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第二条: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

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从课本中看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还有什么问题?”

第三条: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我的信条是:“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使学生喜欢学数学;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要千方百计地去表扬学生。”

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游戏、竞赛、抢答、猜谜等,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尝试,主动参与。教师的幽默、机智、亲和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

充分发挥数学本身内在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我国的数学大师苏步青曾说过:“要帮助小学生学好数学,我认为必须掌握两条:一条是配合小学数学课本,适当地有目的地添上一些引人入胜的内容,使少年学起数学津津有味;一条是根据少年思考灵活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介绍少量动脑筋的资料,为将来独立思考打基础。”

第四条: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新精神

“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

尝试是创造的前提,让学生先尝试,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以尝试出各种结果,这就为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五条: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

只提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不够的。参与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参与,教师设框框,学生来参与;一种是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过去对学生的限制太多,不能说,不能笑,不能动,这个不准,那个不行,把学生的手脚都捆绑起来,学生如何主动参与?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抢答,允许提出问题,主动上讲台板演,可以走出座位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总之,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这样才能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自主不等于放纵,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堂课不能教师带着学生跟着教案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六条:允许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首先要给他们提问的机会,并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养成不懂就问的勇气和习惯。

一堂课可以有几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自学课本后,教师让学生提问“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教师讲解后和全课结束前,也可让学生提问,“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师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大家讨论,由学生自己回答。有些问题,可留到课后指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包括上网)解决。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也可能幼稚可笑,教师千万不能讽刺嘲笑,否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他们就不再举手提问了。一堂课如果只有教师问学生,没有学生问教师,不是一堂好课。真所谓:教学、教学、教学生学;学问、学问、引学生问。

第七条: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组织学生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教师一言堂,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在讨论中,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增强合作意识。关心自己也要关心他人,把自我置身于班级集体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是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交往能力。

“学生讨论不起来,启而不发”,这是开始时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和大胆发表意见的习惯是逐步培养起来的。起初多采用同桌两人议论的办法;以后可采用全班讨论,听别人发表意见,再互相复述一遍;然后再试着分组讨论,分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24人为宜。

要留有充裕时间让学生讨论,不要走过场。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说错了,也要设法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第八条: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

现在上课最大的弊病,就是教师讲话太多,嘴巴像决了口的黄河关不住。整堂课只听见教师的声音,直到学生做课堂作业时,教师还要唠叨,一会儿说要注意什么,一会儿说不要做错,不让学生安静一会儿。教师讲话太多,势必占用学生练习时间,当堂做不完只能留到课后去做,这是目前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始终降不下来的原因之一。真所谓:教师不在言多,言多必失。

针对这个弊病,要控制教师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以留30分钟时间让学生活动。教师讲话太多,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会使学生厌烦。学生课堂纪律涣散的时候,正是教师讲话时间太长的时候。只有从教师讲话那里省下时间,才能多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

练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当教师必须懂得一条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生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所以,一堂课学生要在练习中学,教师要在练中讲。真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手过一遍

第九条: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订正

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也是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过重负担,必须增加课内练习,并做到四个当堂: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如果课内把大部分的作业都完成了,课外的作业就少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对课堂练习的要求,概括成一段顺口溜:先练后讲,练在当堂;边练边讲,订正在当堂。

学生的作业做到当堂完成,当堂订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措施。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环境安静,精力集中,当堂消化吸收,当堂消除错误的痕迹,做到既收效快,又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学生在课外做作业,心情烦躁,注意力分散,造成学生敷衍了事,相互抄袭的假作业,既加重学生课外负担,又收不到教学效果。

第十条:加强动手操作,运用现代手段

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是按直觉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发展的。因此,儿童最初学习概念时,必须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动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学手段主要有教具、学具、电教手段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等。

教师有教具,学生有学具,为学生提供模型,使其产生丰富的感性知识,特别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学生能够一边操作,一边学习,这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

电教手段和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手段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将广泛应用,同时,电子计算器也将引入课堂。但是运用时要掌握一个“度”,教学手段只能是辅助手段,不要喧宾夺主。

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空,营造丰富多彩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它不能代替教科书,不能代替学生的练习,不能代替教师必要的讲解。现代化最高,也不能忘了,学生是学生自己把知识内化的过程,任何人,任何东西是不能代替的。

第十一条: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

过去,一般的课堂教学有三大弊病:“内容太多,起步太快,要求太高”,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

有些课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花样很多,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事实上是“刀光剑影一闪而过,倾盆大雨一泻而光”,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留下多少东西。我的观点是“内容要少一点,学得要好一点”,真所谓:马马虎虎做十道题,不如认认真真做一道题

“大运动量、快节奏”的做法并不适合儿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还是应该强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办法。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多,贪多不消化。起步不要太快,使全体学生都能跟上,遵照课程标准要求,不能随意拔高。

教师上课还必须把握教学节奏,要有紧有松,有高有低,张弛适当。现在教师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先松后紧,虎头蛇尾”。上课一开始,教师觉得有的是时间,就把节奏放慢,松松垮垮,后来一看时间来不及了,只能开快车。一般课的后半部分是学生练习,是一堂课的重要部分,却匆匆忙忙,一带而过。我主张:紧在前面,给后面留有余地。


第十二条: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制始终会带来一个问题:“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怎么办?”过去没有正视这个问题,教学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使学困生跟不上,经常挨批评,造成大批的失败者。

学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有效办法。分层教学包括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等,其中主要是练习分层。优秀生多做一点,难度适当高一些;学困生少做一点,难度适当低一些。这样,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做到“培优辅困”,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

分层教学不同于“分班教学”、“分组教学”。分班教学是按学生的成绩分成好班,差班。分组教学是在一个班级里按学生成绩分成ABC几组。分班教学和分组教学把学困生列入另册,打入冷宫,是不可取的。

分层教学是承认学生有个别差异,而在教学上采用的灵活调控措施。哪些学生是在哪个层次上,这是模糊的,流动的,不公开的。例如练习分层的具体做法:课堂作业题布置6道作为基本题,全班同学必须完成,另外再布置3道机动题(可称作超产题)让学生争取完成。至于哪些同学做6道题,哪些同学做9道题,没有规定,让学生各自争取。对学困生来说,能做6道题已基本完成任务,也不失面子,如再争取做一、二道超产题他就更高兴了。

以上十二道建议是相互联系的,互相配合的,形成一个新的课堂教学系统。这十二条建议不是高不可攀的,都是可以操作的。关键问题在于,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这十二条建议就是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这“三字十二条”是我五十多年来对课堂教学的切身体会,其中吸取了许许多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这“三字十二条”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达到这“三字十二条”是课堂教学的很高境界,但是只要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1:40 , Processed in 0.0827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