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当代文学名家盘点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2012-10-26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当代文学再度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上周,语文出版社在接受采访时称,正在考虑将莫言作品《透明的红萝卜》选入课外阅读课本,而早前,已有一些选编的“课外读本”将莫言的作品选入。
话题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有人为出版社紧跟热点的行为叫好,也有人担心是“跟风行为”。不过,如同学者马家辉在《开卷八分钟》节目中谈到的那样:“我觉得这是应该做的事情,以前没有选是有点遗憾,正如所有的好的中国的作家,不一定因为你有拿什么奖,还是没拿奖,只要那个作家是重要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好的,有影响被考虑选进去。 ”而莫言本人也曾指出:中小学教材应适当的收录当代作家作品,以保持语言文字的鲜活。总之,莫言获“诺奖”引起的关注,是关乎文学本质的、值得文学爱好者和教育工作者高兴的事。
如果当代文学能借由“莫言获奖”的“风光面目”,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无疑是让人欣喜的事情。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于当下而言,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有什么的关联,对人们的内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
借此机会,不妨回顾一下已经“入课本”,正在被中学生阅读的当代文学名家究竟有哪些。
中国当代名家经典: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如今课本和读本中的中国当代名家经典包括冯骥才、贾平凹、余华等一系列名家,他们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或具民则特色,或者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与世界文学潮流充分接轨。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国当代作品
代表作家:冯骥才
入选作品:
《日历》《俗世奇人》
特色:“津味小说”
冯骥才是一位对民俗非常了解的作家,他的视角常常对准市井村民,语言质朴幽默,而他的精力如今也都放在了传统文化保护上。
代表作家:余华
入选作品:
《十八岁出门远行》;《许三观过生日》; 北京版高中必修一第八课《许三观卖血记》。
特色:冷峻、现代主义
余华的小说一类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不同于传统故事小说。另一类则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他常常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代表作家:贾平凹
入选作品:
《我不是个好儿子》选入鲁教版语文必修三、作品《月迹》已选入苏教版语文课本、作品《落叶》入选北师大版和鲁教版中学教材。
特色:传统文化、想象力
贾平凹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作品极富想象力,笔力丰富。
外国当代作品:现代派当道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单元里已经包括了《变形记》《等待戈多》《百年孤独》等作品的完整版或节选版。人教版选修语文课本《外国小说欣赏》中还包括了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卡夫卡的《骑桶者》、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等。这些作品都是西方现代文学作品代表作,代表了当代西方文学的“高水平”。
代表作家:马尔克斯
入选作品:
人教版《百年孤独》节选,选修本《礼拜二午睡时刻》
特色:魔幻现实主义
瑞典文学院在宣布莫言获奖的发布会中说,莫言的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马尔克斯可谓这一风格的“鼻祖”,他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百年孤独》已成小说经典。
代表作家:博尔赫斯
入选作品:
人教版选修语文课本《沙之书》、高中语文读本《小径分叉的花园》
特色:“形而上” “作家们的作家”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隐含着东方整体式的、隐喻式的、诗化的思维方法。60年代,随着拉美文学潮的兴起以及马尔克斯的巨作《百年孤独》的问世,博尔赫斯的声誉日隆。
代表作家:卡夫卡
入选作品:《骑桶者》、《变形记》
特色:“表现主义”鼻祖
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是卡夫卡创作的永恒主题。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作品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北方网、钱江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