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黄行福
《江西教育》记者 雷杰能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黄行福: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村中学语文老师,但有着传奇般的色彩!
黄行福所在的学校位于江西和福建两省三县交界处的武夷山麓,是著名的桔乡江西省南丰县最边远的一个山乡。这里山高路远,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他所在的付坊中学,本是个默默无闻的学校,也许因为他而让许多人记住。就是在这穷乡僻壤,黄行福潜心教学和教育科研,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只要输入“黄行福”三个字,轻点鼠标,就会有很多文章蹦到你的面前:人民网、光明论坛、教育在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西教育科研》……发表的文章真可谓铺天盖地。文章的体裁有杂谈、随笔、论文,内容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但重点在对农村教育、教育游戏语文教育哲学的理论思考。教育在线等网络媒体设有“黄行福专集”。诚如教育家、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所说:“黄行福作为一个农村教师,在那样的环境下能够作出如此的成绩,真是不容易。”
复制粘贴黄行福的网络传奇
“自从有了你,生命里都是奇迹。 自从电脑进了家门以后,教学生活满怀激情;生命里奇迹迭生。”黄行福老师在《自从有了你》一文中,这样表达了自己对网络的感激之情。
长期生活、工作在大山里的黄行福,原来总感到信息闭塞。学校图书资料非常之少,仅靠自己订的几本杂志,能够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由于学校的经费紧张,外出听课学习等机会几乎没有。
一个偶然的机会,网络突然闯入黄行福的生活。有一次,黄行福在城里的朋友家里玩,看见朋友在上网,网上那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真令他眼花缭乱。在朋友手把手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下,他开了一次洋荤——“触网”了,总算领略了一回现代媒体的先进性。
几个月后,一台电脑搬进了他的家门,电话线一接,上网了,黄行福也就和网络结下了莫逆之交,而且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有了电脑之后,他广泛地浏览教育类的网站:中国基础教育网、教育在线、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举凡教育新闻、教学课件、教育教学论文、备课资料等等,都成为他浏览的对象。他还把一些文章下载,保存到硬盘里,一有时间就打开来看一看、读一读。
网络可帮了他的大忙。譬如,诗歌教学很多老师视为畏途,因为很难创新,大都是领着学生读一读,接着翻译一下,再讲讲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之类的东西,就算大功告成了。难道诗歌教学就只是这样一种教法吗?很早对此就有反思的黄行福,有了电脑后,利用google的搜索功能,把各网站有关诗歌教学文章,全部收集起来,自己先阅读一遍,然后从中挑选出比较有价值的具有理论意义和操作价值的文章拷在软盘上,在学校的打印机上一打印,每个语文老师发一份,使他和全校的诗歌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上网,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成为催生他生命奇迹的重要媒介。黄行福是个富有教育理想的人,从走向讲台的第一天起,就下决心要在教育这块沃土上勤奋耕耘,有所作为。于是,工作之余,他迷恋于教育教学研究,并在这一领域艰难地跋涉着。
有了网络以后,键盘轻轻地一敲,思想变成了文字,修改起来也方便多了,投稿更是快捷准确。他的一篇又一篇教研论文,就是通过网络走进各大媒体,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至今他已经发表了几百篇文章,网络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中国教育先锋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国基础教育网”“大洋网”等著名的网站都设有他的个人专集,“教育教学论坛”等网站还把他在论坛上发表的60多篇文章链接在一起,并取了个非常动听的名字叫“行福之家”
网络让黄行福的生活多姿多彩,提升了他的生命的价值。
扫描黄行福的幸福生活
黄行福曾写过一篇文章《让教育成为享受》,文中表达了教育是“享受美”“享受快乐”“享受成功”的理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黄行福沉浸在教学科研的快乐之中。
以读书为快乐,是黄行福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学里,他是个有名的“书虫”,一天到晚就是捧着一本书。参加工作以后,仍然如痴如醉地爱着书,只是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
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他就下定了决心:要干,就要干最好的。他对记者说:“虽然不能在茫茫人海中掀起风云,但我可以用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热血、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汗水,启迪一颗颗美好的心灵,培养一个个山里人的后代,使他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为了这一心灵的承诺,他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倾注到了教学和教研之中。常常是,别人在娱乐时,他在伏案工作;别人在闲聊时,他在读书思考,总觉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劲。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只靠因袭前人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工作,它需要的是老师的热情和睿智。在教学实践中,他似乎感觉到越教越不会教了,他认真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有什么问题?
对于这些教学上的问题,他曾问过有经验的老师,很多人回答说:“我与你一样,有很多疑惑,也不知问题出在哪里。”但是也有些同事劝他:“算了吧,人家都已经教几十年了,不都这么过来了?你着什么急呀,跟潮流吧!”面对这些意见,他反复琢磨,觉得老这样“迷迷糊糊上山,稀里糊涂过河”也不是办法。他决定:向书本学习。
黄行福所在的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图书资料奇缺,连教师用的教参都是两个人共一本。黄行福决定“银根紧缩”,把生活开销降得低而又低,把钱用来邮购书籍。那时,他的工资,每个月才四十一块五毛,除了伙食和其他开销,就所剩无几了。就这样,他带着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一口气花了几百块钱,邮购了很多书籍和语文教学杂志。
他的同事黄小保老师介绍说,那时,同事们需要绳子捆东西什么的,他们最先想到的便是找黄行福要,因为他们经常看到黄行福从邮局拿回大捆小捆的邮包,都是用塑料带子捆的。
于是乎,他每天的课余时间,就与这些书籍杂志为伴了。
书开阔了黄行福的眼界,使他找到了语文教学创新的途径。那时,他真的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心中涌动着那么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最后,他选择了作文批改作为突破口,想以此带动语文教学其它方面的改革。
在黄行福所任教的班级教室的墙壁上,四周都挂着学生的作文本,他发动全班同学进行修改。这是一种全开放型的作文批改方式,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阅读到、批改到其他同学的作文,给了每一位学生一个个“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机会。这种从书本上学到的创新,令全校师生耳目为之一新。几年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每一次考试中,学生的作文成绩都好于其它班级。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有多人获得国家、省、市优秀作文一、二、三等奖,或发表在报刊上。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后,学生参加中考,他所教的两个班,共59人参加中考,语文成绩80分以上的就有10多人,在全县遥遥领先。首战告捷,使他尝到了教育这块希望田野上甘甜的果实。
1994年,他组织班上的学生参加由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人的价值”作文比赛,付俊敏同学获得全国二等奖,受邀免费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还与时任宋庆龄基金会会长的原外交部长黄华等领导合影留念。
今天,当新课改的浪潮拍案而来的时候,黄行福在深刻领会了新课程的理念,广泛搜集和研究了课改实验区的新经验之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又扛起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旗,进行了教改的尝试。在他的语文课堂上,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一讲到底的风气荡然无存,替代它的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是师生两个主体间的深刻交往与探究。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大胆引进了课堂,让学生在活泼的游戏当中愉快地进行学习。同事们都说:“从黄老师的课上,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新课改。”
书籍让黄行福体验到了教育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从“享受美”到“享受成功”的跨越。事隔多年之后,谈起这段经历,他深有感触:“那都是读书带来的结果。如果没有我在‘诗外’的那番读书,眼界就没有那么开阔,可能也就找不到问题的根源。于是,激起了我更加强烈的买书、读书的兴趣。”到现在为止,他已购买了近3万元钱书籍。
为教育科研发烧,刷新了黄行福的幸福生活。
自参加工作开始,黄行福就醉心于教育科研。开始的时候,他研究的领域比较广泛。课堂教学、学生能力培养、作文教学、城乡教育差距……1997年以后,他专注于三大系列科研:农村教育系列、教育游戏系列、语文教育哲学系列。
先是他的农村教育研究系列在媒体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农村教育姓什么》《农村教育缺什么》《农村教育有什么》《农村学校教师缺什么》《农村学生缺什么》……这一篇篇“农”字号的文章发表后,让人不得不佩服他对农村教育了解得入木三分。这位在农村泡大的苦孩子,对农村是这样的一往情深。他的文章处处击中了农村教育的软肋。这里有他对农村教育的深沉的思考,更有发自内心的对农村教育的鼓与呼。
他认为,在当前,农村教育,必须走与农村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必须把农村教育与“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综合、整体地推进。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新意的见解,他不仅看到了农村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更找到了发展农村新路子,新方向。
黄行福既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也是个爱思考问题的人。在教学中,他发现学生学得太辛苦了,教师也教得太辛苦了,他在研究中发现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小学的课本比中学课本中的游戏成分要多,而初中的课本又明显多于高中的课本。于是,他触发了对教育游戏理论的思考。他广泛地收集了有关教育游戏理论的资料,开始了艰难而又愉快的教育游戏理论的研究。2002年,《教育即游戏》分别在《江西教育科研》和《教师报》发表,标志着黄行福的“游戏理论”已成雏形。《作为游戏的教育》《游戏的语文教育》《游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一篇又一篇科研文章见诸报刊和网络媒体。
黄行福在《失去了游戏的中国教育》一文中,深刻地分析了中国教育为什么会失去游戏,中国的学子是如何苦读而失去了少年的欢乐的,失去了游戏精神的中国,是如何失去诚信,从而使“假、冒、伪、劣”在有的地方愈演愈烈的。
在《中国的教育是怎样失去游戏的》一文中,纵观古今,从中国游戏的起源、发展到日渐枯萎,找原因,谈对策,洋洋洒洒几万言。2004年6月23日,他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让中国教育多些游戏成分》,锋芒直指应试教育,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深圳市南山区教研中心的潘华东老师曾这样评价黄行福的游戏理论研究:“黄行福老师是国内第一个系统撰写教育游戏的一线老师第一人。”这其中耗费了黄行福老师多少心血呀。
在他看来,中国当前的教育太缺少游戏了,使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学得又苦又累,造成人格萎缩,让他们深深感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人有着喜欢游戏的天性,黄行福认为,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把游戏引进课堂,那教育就会真正成为一种享受了。目前,他正在为此而努力探索着。
教研是辛苦的,尤其是对这位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而言,每天除了备课、上课,还有一大堆的作业等着他。但是,黄行福乐在其中,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而且正在同时进行语文教学哲学研究。他的语文教育哲学研究分为三大块: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今年8月,他完全可以按预定计划完成“本体论”的研究。到明年8月和后年的8月,他计划分别完成“价值论”和“实践论”研究。目前,《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目的论简论》《语文教育哲学刍议》等文章在报刊公开发表后,又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个课题。是他在去年6月,从全国“中语会”申请来的。
黄行福认为,当前的语文教育,缺少哲学上的思考,根基不深,跟“风”的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如果从哲学上探明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再生产”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黄行福除了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是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学校许多事务还需他去做。所以,他的教育科研只能忙里偷闲,业余进行。当然,也有许多人不理解:一个乡下老师,搞什么科研,自讨苦吃。对于这些,他不屑一顾,因为他心无旁骛,他的心热恋着教学和教育科研,他的眼中只有教学和教育科研。他借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表达着自己的心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说,他不会被任何风言风语所吓倒,搞教育科研感到幸福极了。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黄行福。
相关链接
富有教育理想的黄行福,在教学和科研这块沃土上辛勤地耕耘着。理想,激励着他奋然前行;爱好,令他如痴如醉。在奋斗的道路上,有不理解,有嘲讽,但更有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来自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在困难时候,是组织给了他的信心与力量。黄行福说,没有组织和领导的关爱,就不可能有今天取得的这样多的成绩。
党和政府给了黄行福充分的肯定。他担任了多年的县政协委员,现在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江西省优秀教师,获得了江西省果喜教育奖励基金奖。他还应聘担任了《创新作文》杂志特约编辑,《中学生报》特约记者。2000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华文教育新路向论坛”大会,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他宣读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1996年,江西教育电视台为他制作的专题片《教研园地一奇葩》,为黄行福绘就了一幅真实的画像。他的200多篇论文的发表与获奖,诠释了他的人生信条:奋斗是快乐和幸福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黄行福潜心科研的行为就是一面旗帜,影响和带动了全校教研活动的开展。在他的引领下,付坊中学的校本教研如红杏出墙,分外耀眼。该校的校本教研贴近学校实际,把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为方向,选定研究课题。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更快地与新课程新理念相吻合。该校已形成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教研的生动局面。在今年全县新课程优质课竞赛、评课竞赛中,该校教师共夺得6个第一,居全县各中学之首。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正在逐步提高,校本教研使该校彰现出越来越大的魅力,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实力。
黄行福对记者说:“教育科研对学校的发展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因为学校的发展终究是要靠老师是实现的。一想到这些,我的教育科研的劲头就更足了。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想,我的教育科研既然有意义,我就感到幸福。再说,自己的文章发表了,观点有人认同,他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所以,他淡泊名利,放弃了一次又一次改行的机会,在平静的外表下澎湃着干事业的激情,在教育的大海里快乐地冲浪。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黄行福!
——《江西教育》2005年7、8合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