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行不是流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7 17:0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独行不是流浪
——“与弟子书系列”之五
厦门英才学校中学部 汲安庆     


  
有人私下跟我说:“阿胥挺可怜的,每天独来独往,像个流浪汉。”
    我一下子就浮现出了一个大腹便便的男生形象了:肥嘟嘟的肚子耀眼而镇静地凸起。白皙而肥厚的脸蛋,充满张力。一双黑豆似的小眼睛伏在金丝边眼镜后,放射着有点儿稚嫩,却又像鞭子一样有力的亮光。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手里总不忘攥着一本书,但是很少去翻。神情有点像在端详前方树上的一只鸟,又好像是在沉思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问题。
    挺酷,挺富韵味的一种造型啊!怎么会和流浪汉扯到一块儿?
    流浪汉是自卑、自怜、自伤,可是阿胥和这些一点儿也不沾边啊。无人问津,反倒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校园的某棵树,某朵花,或偶尔从他身边经过的一只猫,有了更多的凝视与交流;无人问津,他涉猎的政治、历史、文学类书籍更多,和各类智者的心灵交流更深入,也更酣畅。蛮充实,蛮幸福的一个人!不然,他在课堂上怎么会爆出那么多刷新我们浑浊目光的新鲜之语呢?
    作为老师,我看重的是他独行背后的精神状态。如果独行并压抑着,那的确值得同情;如果独行且快乐着,那么则令人无比向往!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他说的是独处对文学创作的妙处:能够凝聚心神,使思想穿越古今,使目光通达万里,进而能在“吟咏之间,吐纳玉珠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是典型的灵感迸发状态的特征!试想,如果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地乱聊,能有这种写作的美妙境界么?
    创作如此,阅读更是如此!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很多人喜欢泡新华书店或者图书馆,男女老少,概莫能外,理由是“那里气氛好”。可“气氛好”也是宁静所致啊!因为宁静,心灵越过了济济一堂的热闹,独自飞往了一个个奇异的精神世界。那里,腹语穿梭,心语翩跹,精神的自我已经快乐无极!阿胥那纤敏的思想触角,无法Copy的体验,正是独处所滋养的结果!他看似孤单,其实富足得很。这也是我一直提醒你们,要让教室像新华书店或图书馆一样安静的最根本的原因。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特别强调:“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心灵静处的时候,审美的眼睛才会亮起来,灵魂的眼睛才会张开来。
    小说《挪威的森林》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人都像是一座两层楼,一楼有客厅、餐厅,二楼有卧室、书房,大多数人在这两层楼间活动。实际上,人生还应有一个地下室,没有灯,一团漆黑,那里是灵魂的所在地。深处暗室,闭门独修,正是为了面对真实的自我。”
    它警示我们:喧哗与骚动有丧失真我的危险,而静处、独处才是唯一的救赎之道。居住在黑暗、幽静的“地下室”,灵魂才会获得真正的静养与独修,自我审视的生活才能得以真正的进行。这些道理,那些畏惧独行的人哪里能明白,哪里能享受!
    阿胥问候小猫,招呼树木,叩访智者,他何曾孤独过?一个初中生,竟然在紧张学习之余,读完《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淮南子》、《鬼谷子》等艰深典籍,且文言文考试常拿满分,写起文章来引经据典,新意迭出,这是令很多语文老师都为之惊叹、为之折服的充实和潇洒,也是他善待自己的最好例证啊!
    如果一定要说他是流浪汉,那他一定是人世间最充实、最逍遥,最幸福的“流浪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7:28 , Processed in 0.07888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