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学宝:像蔡元培那样尊重教师 2009年10月08日 作者:冷学宝 来源:中国教育报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这时,北京大学还是著名的“腐败”学府。为了将这个“贩卖毕业的机关”改造成“研究学理之机关”,创建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蔡元培开始了对学校的彻底改革。推行“囊括大典,网罗百家”的延师揽才计划,就是他治校图强的一个重要举措。滴水藏海,我们可以透过蔡元培不因被拒而生嫌,三请四邀“国学大师”王国维担任“通讯导师”这件事,一睹他对教师的真心尊重,并借此窥视北京大学步入辉煌的因子。
1917年底,北京大学向王国维发出了邀请信,希望他能来学校任教。然而,心态过于“悲观”的王国维,却婉言谢绝了北大的这次邀请。
1918年6月25日,北京大学派使者登门面请王国维,并根据王国维的研究专长,明确聘任他教授“古物学”和“宋元以后文学”这两门课程。面对蔡元培的“知人善任”,王国维却以已经在“哈园”“仓圣明智大学”任教为遁词,再次拒绝。
尽管王国维一再推却,蔡元培还是出于对其学问的推崇,依然如故地热切希望他能北上任教。为了说服王国维,蔡元培派其同乡老友马衡于1921年7月1日,前往天津找王国维的多年挚友、亲家罗振玉,说明聘请王国维的诚意。但是王国维仍然予以拒绝。
马衡向蔡元培转达了王国维的意见。而这个时候,蔡元培仍让马衡出面发函,改聘在上海的王国维北上任教为“函授”,并请人再次说明北大聘请他的诚心与雅意。
蔡元培历时六载,三派“使者”,四发信函,王国维终于在1922年2月回信马衡,表示愿意担任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王国维还表示:“俟南方诸家书正顿后再北上,略酬诸君雅意耳。”蔡元培的精诚所致,王国维金石为开。
面对一次次的邀请被拒,蔡元培不仅没有感到丝毫的难堪与不快,竟然还能主动退而求其次,改聘王国维担任“通讯导师”,并动手为他这个“函授”教授写“聘请记”。蔡元培的做法,与其说展现了一代学人的修养与风度,倒不如说他让我们见识了优秀校长的磊落与风采,见证了他对教师发自肺腑的真情与挚爱。
我们不能说蔡元培的举动前无古人,也不愿说他的行动后无来者,但他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惜令人感动。而正是蔡元培这种光明磊落、至真至诚的尊师爱才举动,才有了北京大学飞跃式的发展。
好校长的标准之一,就是尊重教师。
尊重教师,彰显的不光是校长的人格魅力,促使教师敬由心生,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作为培养学生的授业者,沟通过去和未来的传道者,教师理所当然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是学校发展的推动者,是教育进步的生产力。而处在感恩情态中的教师所迸发出来的智慧和能量,往往会令人难以想象。要知道,教育任务的完成及其产生的效果,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反思达到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自觉性的高低,受限于教师成长主动性的丰瘠。要是能够借助管理中的行为影响,让教师产生类似于“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心态,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促成他们为学校的发展谋划,为学生的进步尽智,为教育教学行为的优化思索。
尊重教师,要发自真心,出于至诚,不能只喊在口头上,却没有行动上的落实。要主动为教师着想,积极帮助他们设计成长目标,制定发展规划,设身处地感受他们的感受,给陷于困惑的教师以精神上的慰藉,让受到冷落的心灵有如沐春风之感。要做教师行为上的楷模和灵魂上的示范,展优雅性情,显高尚风范,绝不能拉大旗作虎皮,招摇过市,为个人捞取资本,给自己贴金,甚至做出阳奉阴违的事情来,让教师心灰意冷。
尊重教师,不能有所选择,更不该只将目光局限在那些有成就、有影响的优秀教师身上。即使是普通员工,也要给予足够的尊重。蔡元培对学校里做杂役、打扫卫生的人员一律以“工友”之称来取代“仆役”之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为工友创造在夜校学习的机会。像这样不分对象,不分彼此,将真心尊重延展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和他们同呼吸共成长,就能够赢得学校发展必不可少的凝聚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尊重教师,尊重人才,不能只想着去挖别人的墙角。校长应该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让身边的每一个教师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中尽智显能,享受教育,享受成长。有鉴于此,因地制宜,依师治校,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治学环境,让他们能够潜心教育教学,静心研究探讨,也就应该成为尊重教师的应有之义。(冷学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