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都:艺术的小资之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1 13:4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都:艺术的小资之城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5日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作家郁达夫曾经说过:最可爱的城市兼有乡村和城市的面貌。而成都的小资,远在简单的乡村与城市之上,正如女诗人翟永明所言,除了享乐气质之外,成都也是诗人之城、艺术家之城。
  文/翟永明
  成都的城市活力 作家居田园
  “颓废”二字,是成都诗人最爱提及的;上世纪80年代,成都诗人万夏写过一句诗:“成都,仅你腐朽的一面,就足够我享用一生”。人、诗,都足够颓废的。这让导演贾樟柯也叹为观止,将其用在自已的电影中。的确,这句诗也符合成都这座城市的气质。
  “腐朽”、“颓废”都是成都文人、尤其是诗人用来形容“享受生活本身”的极端用语。成都生活便利,生活成本相对其他城市低廉,这也是一个诗人理想的寄居地。成都本土的享乐文化,是很难被改造的。如果深入到成都文化核心,那种个性化的,对本地特色的执着,一直隐隐地、缓慢地改变着泊来文化;而后者,最终也只能屈服于这样一种会被归结为“盆地意识”的东西。
  在成都,茶馆就是这样一种绝难改造的世间生活习俗。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茶馆就起源于四川。历经改朝换代,成都茶馆也曾改头换面,但其内在核心,却从来没有改变过。茶馆是成都人生活的一个缩影,是成都人交际的公共空间。虽然后来泊进的咖啡馆、酒吧占据了部份高端的公共、公关场所,但茶馆一直是成都各个阶层的人都普遍接受的社交场合。
  在我小时的印象中,街头茶馆最多,一般为居民自已临街的堂屋,无门、无窗亦无墙,早上茶馆开门,卸下一块块铺板,其桌椅便被移到街沿上。茶客们观看街景、行人往来,与左邻右舍打招呼、议论家长里短,与街头发生的任何琐事互动……后来这种被称为“门板房”的铺面都拆光了,此种景象现在也见不到了。印象最深的是一些大一点的茶馆里都有表演,不像现在表演一些歌舞,那时表演的是四川曲艺,以评书,金钱板、清音为最多。
  由于旧时成都独有的袍哥文化,解放前的茶馆聚集了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行业气息、以及“自由市场”的早期雏形。而现在“全球化”之后,茶馆又部份地呈现了商业社会的一些功能。在成都,许多人连办公室都不要,办公全在茶馆,每天只到茶馆报到。我一个朋友生意做得很大,后来他把办公室退了,每天只坐茶馆。他告诉我:不需要办公室,我拎着电脑到茶馆一坐,待客、谈生意都在这里了,不用挪动地方,省了租金,也更有情调。
  为了完善这种商务功能,许多茶馆还兼供应餐饮,更加吸引了一些慵懒闲适的成都人。因此,“闲人”和“忙人”在茶馆里都可以找到自已可利用的空间。现在成都的茶馆也有很大改善,有书、杂志、电视、甚至麻将室,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你想在茶馆作任何事情都可以。
  作家郁达夫曾经说过:最可爱的城市兼有乡村和城市的面貌。
  成都一直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是城市规模,包括成都人的心态、价值观、生活方式都和现代都市有一种距离。“天府之国”的天时地利使得成都平原城乡差别不大,“郊区化”的生活方式很普遍。乡里人不急于进城,城里人反倒很想下乡。城乡结合部也没有其他一些城市那么丑陋,反而是营造出一种兼具时髦和乡土的气氛。“农家乐”改变了成都人的周末休闲方式,也为城市人和农村人提供了互换的生活方式。不少农家乐都是农村人仿照城市人的经营模式经营的,但因为不太了解城里人的需要,所以有时并不能经营良好。于是,就有许多农村人把农家乐租给城里人,自已用租金去城里租房住。而不少城里人厌倦了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梦想“种菊南山”的田园牧歌生活方式,不惜放弃工作,到近郊租上几间房子,按自已的理想来实现一种创意生活。
  作家洁尘在博客中描写了她朋友的田园生活:“在熊英美丽的花园里,音响里飘荡着好听的音乐(我很少见有人在花园里安置音响),有很好的茶,还有很好的茶点。”
  据说熊英早有一个梦想,想要一个大大的园子,有很多的花,树,有亭子,有水,有菜地,可以养鸡,养鸭,还可以养狗。她想自已住在园子里,享受田园生活的同时开一个私家菜馆。朋友建议他到三圣乡去看看。在此之前,还有宁远的“远远的阳光房”和专栏作家小你的农家园“小你的虚空间”都已经在那儿了。她去那里“考察了一番,然后果真租了一大片地和两栋房子,果真就收拾出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园子,取名“樱园”,很容易地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生意和读书两不误。”
  10年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将中国概括为“一个国家,四个世界”,当时成都被列在“第四世界”之中。10 年过去了,给与人们感受到的是地区差距日益扩大不同,胡鞍钢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使得中国各个“世界”的差距正在缩小。成都正是这样一个不断缩小地区差距、越来越宜居的城市。但是,成都也是不断调整的城市,政府以前在城市改造中弱化了这座理想城市的乡土气质。而现在,政府调整理念,开始打造“世界田园城市”,这当然是符合成都这座城市的休闲气质。不过“打造”二字很关键,它说明在中国,城市不是自然生成的,很多时候是行为人的结果。在中国的城市化进展中,有的地方的乡村或城镇都成了城市化的牺牲品,乡村成了老弱病残的农村人的留所地,这不能不说是城市化的弊病和让人心惊的代价。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有过两句对成都的形容:“小资情调溢满地,市民文化大于天。” 小资情调和市民文化形成了成都并行不悖的两大类公共空间。近年来,成都的公共空间从茶馆酒廊也扩大到其它形式,如:会所、咖啡馆、画廊、博物馆,而后者又兼具了前者的功能。这样的带有创意产业性质和涵盖文化、旅游、开发、艺术、活动的城市生活,成为成都的新景观。蓝顶艺术中心和荷塘月色以及高地等新的艺术工作区,成了年轻艺术家们新的天堂。而依傍创意产业和创意园区,这些地方的农家乐,则多是从成都早年的茶馆功能扩充而来的。增加了餐饮一项,就能让成都人在这些带有田园风景的农家乐泡上一天。
  可以看出的是:成都文化不仅仅是张艺谋关于成都的宣传片中表现的市民文化,也不仅仅是外界媒体盛传的茶馆、麻将、桃花、美女。在成都中心,除了宽窄巷子这种试图突破产业界限的官方运作模式之外,民间的街区文化发展如白夜、小酒馆、弘文书局、廊桥艺术中心、千高原画廊等新的机构和文娱场所,也形成了成都新的文化空间,改变了成都文艺青年们的各类精神生活。
  除了享乐气质之外,成都也是诗人之城、艺术家之城。我自已非常希望通过在白夜酒吧作的所有诗歌朗诵会、影像活动、艺术展和摄影展等活动,展现成都当代文化的前卫姿态。因为,成都当代诗歌和当代艺术,在全国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也希望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能了解这一点,而不仅是圈内人才知道。
  (翟永明,成都出生,著名诗人,作品曾被翻译成为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代表作有诗集《翟永明诗集》、随笔集《纽约,纽约以西》等。)
  10多家私人画院蔚为风景 画家多“院长”
  俗话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而很多成都人在年少时就出川”闯荡,年老后,不仅抱着落叶归根的想法回到家乡,更多的是割舍不下成都这方“乐土”。成都在发展田园城市的同时,田园文化也在不断凸现,私人画院纷纷成立,而这些画院院长很多便是回归本土的艺术家。
  美国人看中国画 比中国人还精
  任光荣,著名旅美国画家,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从22年前开始,常年旅居美国讲学、办展,直至2008年回国着手准备创立私人画院。在美国期间,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研究之深,让任光荣倍感惊讶。“我在加州柏克莱大学认识一位美国教授,他讲出的易经、儒学的概念,是很多中国人也未闻及的深度。”
  美国中上层社会,对中国传统国画的喜好,也让任光荣感触颇深。任光荣在美国的画作有专门的艺术经纪人代理,“美国人愿意购买艺术品,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收入高,免税收政策也体现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任光荣认为,目前国内代理市场的不健全,让很多艺术作品无法正常流通,在美国,人们购买艺术品都会通过正规的画廊等,交易后还会在政府部门备案,“交易税一般由经纪人、画廊交付,买家一般不议价,他们知道这个价格是含税的。”
  在谈到美国人对画本身的喜好,任光荣透露,一般中产阶层更偏爱淡彩、精工,“这和西方素描审美相关,黑白浓墨一般人不太懂”。但部分高端消费阶层除外,“他们看画除了画作本身,画家的学术、艺术地位也在研究之中,这些人买画除了欣赏兼有投资,比很多中国人买画还精通。”
  名画家纷纷当起画院“院长”
  65岁的任光荣,在两年前决定回家乡定居。“落叶归根,成都闲适的‘无阶层’生活,更能让我回归乡情创作。”任光荣初到美国时,虽然自己的画作价格不菲,“乡情画家”的称号也在美国画界响当当,“在国内我可能受到诸多礼遇,但在美国,却因所谓的‘艺术阶级’观,我被某博物馆艺术委员会的委员拒绝过。”后来,任光荣受邀成为柏克莱大学(美国最负盛名的一所公立大学)的客座教授,这名委员却主动要求与他会面。
  12月4日,任光荣担任院长的四川乡情国画院举行揭牌画展,这也圆了他回归的梦想。“近年,国家给予文化产业多元化的支持,使得很多私人画院纷纷成立。”任光荣说,画院汇聚了老中青三代画家,“老带青”可以促进成都国画新兴力量的持续发展。
  据悉,在成都画家的办私人画院,已有数十个之多。除任光荣外,还有四川蜀山画院、四川大熊猫画院等等,蔚为风景。
  回到家乡的任光荣,最近两年正在积极着手准备一副长128米、宽1.62米的长幅宽卷画,画卷内容包括从青川、平武、北川、汶川到成都的主要景色,旨在描绘“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依然美丽的风光。该画卷将在大地震3周年时展出。成都晚报记者 滕杨
  (任光荣,成都人,著名旅美画家,成都国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乡情画院院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7:49 , Processed in 0.0620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