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温《平常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2 10:0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温《平常禅》
胡因梦  讲述
  《平常禅》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实际操作的三加三的禅定练习,这是这本书里面的精髓。我想用五分钟时间,帮助在座的各位体会一下,什么叫做三加三的禅坐练习,大家就在这个椅子上正襟危坐就行了,在日常生活里头,事实上也没有必要非得莲花坐,或者那种盘坐的形式。你坐在椅子上就行了,或者静躺也行。反正怎么样舒服怎么来,不要太勉强自己。因为真正的重点不在那个姿势,是在我们内在那个觉察能力。
  我们现在就放松地坐在这个椅子上。然后脊椎挺直一点,但是在挺直的时候,把那个背部和屁股这个地方中间凹槽的地方放松,让它打直了,就是把屁股转下来。然后下巴稍稍往颈动脉收缩一下,眼观鼻鼻观心或者睁开眼睛看前面大概三尺的距离。如果觉得很昏沉的话,眼睛就可以稍微平视,这样可以把精神提起来。我们舌抵上颚,如果我们平常自自然然的让舌头处在一个位置的时候,它是能够平贴着上颚的话,那个代表我们的任督二脉很通,如果只有舌尖抵住上颚的话,表示还不错,还算通,如果完全搁不着的话,碰触不到的话,代表任督二脉很不通,就此做一个自我的检查。然后我们再把肩膀放松。下巴收缩一点点,注意自己的坐姿是不是中正,手摆在腿上。我们把三分之一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其实不是划分的很清楚的,就是一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呼吸。还有一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从头到脚,觉察身上所出现的感觉,但是不要刻意去分辨哪一个感觉舒服,哪一个感觉不舒服。就是都接纳,不管什么感觉,我们都用平等心去接纳它,接着就透过我们的听觉,把我们的知觉向外拉开来,能听得的越远越好,这种佛家的三加三的训练,跟一般的道家修炼不太一样,道家有的时候要守丹田、守檀中穴什么的,会缩小焦点在某一个部位。我们现在不这么做,我们留一部分的注意力在呼吸,一部分注意身体,一部分向外开阔,向外开阔的那个觉知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然后在这个广阔的内在空间里面,我们把身体跟呼吸纳入到里头。同时维持住这个清清醒醒、了了分明的觉察力。但不试图把焦点缩小在任何一个声音或感受上,可是又不丧失对呼吸的一种持续的觉知。如果我们这样维持着,有念头起来的时候。不要跟着念头走,也不要形成复杂的意识活动,念头起来我们就任由它来去,把它放掉,然后回到我们的呼吸。察觉到有任何念头,我们就把它放掉,再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当我们这么去做的时候呢,我们就是在把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意识从忙忙碌碌的向外追求,拉回来,拉回到身体。

  《平常禅》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帮助我们立即的能够学会什么叫体证,这个证字英文叫做wittness,意思就是我们随时随刻在见证着身心的各种发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里面运作的过程里头,无论我们在工作、上网,跟人交谈,或者走路,我们都维持着一部分的注意力在呼吸、身体、跟周遭空间里面发生的声音。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刻维持一个放松跟开阔的感觉。但只要我们把焦点锁定在任何一个对象上面,我们就会有一种身心的紧张,所以向外拉开是很重要的,人能够快速的达到松跟静。因为不缩小焦点,人就容易进入松和静。我不知道在座各位体会到没有?可以了,我们现在就把眼睛张开,这是这本书里面三加三的实际操作,回去之后,如果你想练meditation(冥想),那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持续的修炼。《平常禅》这本书读起来不难,厚度也不厚,但是事实上上内涵是很扎实的,而且清清楚楚的,把禅修里面所谓的觉察这件事情,终于说明白了。在台湾的很多读者,他们可以说学佛,有的人学佛学了十几年。始终没有搞清楚他们到底要怎么学才是正确的道路,有很多人读了这本书之后,就突然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什么叫“体证”了,原来体证并不是在那里枯坐,也不是要让你放空念头,原来就是要在分分秒秒都能经验到,在我们身体上面出现的各种感受。

  《平常禅》告诉我们说,事实上我们就在这个空间里头,我们的皮肤在接触这个冷气间的过程里面,我们皮肤上面有一点凉凉的感觉,这个觉受我们有没有留意到?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地方,我们身上哪一个地方酸,哪一个地方痛。或者哪一个地方有什么感觉,我们有没有留意到?而当我们留意到这些感受的时候,我们是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是产生了抗拒排斥的反应,还是我们能够当下接受那个正在发生的现象,心中没有任何的抵抗。没有任何的对立,也没有任何想要逃避的欲求。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体证每一个当下内在世界的发生,那么用同样这个态度去面对外在世界的发生,我们也会进入到一种完全的接纳,毫不抗拒、没有任何逃避的一种意境。那这个意境里面就是清醒的觉察,同时带着定力在里面,所以这是等同定、慧双修的一条道路。

  那么这条道路呢,有别于其他所有修炼的一种所谓方便法门,大家如果手上有书的话,你可以翻开我写的序言。在这个序言的第一页的第五段,就是这本书的修行主旨:不求特殊的开悟境界,也不企图达成有别于当下的所谓的超常意识状态。有非常多的修炼法门,它想要进入跟一般的日常生活不同的超常的意识状态,也就是寻求一种声光幻影,寻求一种神通,或者寻求一种非常美好的圣境,但是真正的平常禅,也就是最难达到的“平常心”的状态。它的动机是没有任何欲求的。既不渴望超凡入圣,也不渴望超常意识状态,而只是老老实实的面对每一个当下,在日常生活里头的烦琐事务,就这么安住在最平常、最普通的状态,那这件事情就是全人类最不容易进入的境界。同时它也讲我们既不参公案,也不参话头,不借数息,不观息,就是观察呼吸的出出入入,这是传统佛法很惯常用的方式。有的禅师会教导我们要数呼吸,有的就在藏秘系统里面教导我们要观想,透过观想、数呼吸或者是随喜等等这些方便法门。把我们的妄念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面,但是平常禅它不这么做,因为重点不是放在定力的培养。那我们既不做这些事情,到底要做什么呢。我们也不是要进入到所谓专注禅定所引发的三昧境界。因为当你定在任何一个定点久了以后,譬如说你如果集中注意力在你的檀中穴,丹田、或者你观想数息,或者你集中焦点在一个咒语符号上面,久而久之都可能引发三昧(Samādhi)。这里所说的三昧意思就是从定中引发的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呢,有的时候会制造出类似像开悟的一种高层意识,但其实是因为我们不断的把我们流走的念头拉回来又专注在一个点上,跑走了又拉回来专注在一个点上,在这个拉锯的过程里头,会制造出内在的张力,这个张力有的时候会创造出一种类似假开悟的情景,那这个假开悟也会引爆内明经验,就是可能内明发露,就是我们内在的本体的光明会显现,那我们可能会见到佛光,会见到自性之光。我们就以为我们已经解脱、开悟了。其实只是三昧境界暂时透过张力而引发的一个假开悟,那这个假开悟是没有办法带来自知之明,也没有办法形成一种觉察的智慧,它只是定在一点所形成的必然后果,所以平常禅绝不鼓励这些方便法门,也不鼓励定静的修养,而是要把这些东西全部放掉,就在日常生活里头随时随刻去觉察。就是要平平常常的在此时此地过着自己的日子,维持着感官的开放度,我刚才讲了,你透过听觉,把你的知觉向外打开来了。这个感官上面就有开放的感觉,譬如现在你们在听我演讲,你们的注意力是缩小、集中焦点在我的话语上。那这个时候你的对空间里面其他的声音,你会有一个排除的动作,你才能集中焦点在我说话的声音上面,但是如果你试着既听我说话,你耳朵的听觉又是向外开放的,很放松地听,没有任何的紧张。听觉是向外打开的——这个就叫做感官的开放度——随时随刻维持感官的开放度。比如你在上网打电脑的时候,其实也是会紧缩的,这个时候你就把你的听觉一样,向外打开,你整个用一种非常放松的态度在打你的电脑。你就很容易进入到这种所谓三加三的练习。

  跟别人在对谈的时候,你很注意的聆听他说话,但是你的知觉仍然打开的。你既听他,但你也听周围所有的声响,其实这种状态很类似于克里希那穆提的传记里头,普普尔·贾亚卡尔有一次描述,就是跟着他两个人在那边谈自己的心事的时候,普普尔就谈到伤心之处的时候,就痛哭流涕,这个时候克里希那穆提就一边听她,可是她就觉得克里希那穆提在听她说话的时候,那个态度跟别人不一样。就好象又在听,又不是在听,那个感觉好像没有一个焦点的“听”,那当她出痛哭流涕的状态的时候,克里希那穆提突然跟她讲:你有没有留意到外面刚好有一朵花掉落下来。她就突然觉得她的我执太重了,缩小在自己的经验里面,然后对周遭的环境全观的能力就不见了。事实上有一句话叫做“缩小焦点就叫轮回”,能够遍觉全观就叫解脱。这个三加三的禅定的练习,就是要帮助我们进入到不缩小焦点的状态,因为我们人都有一种本能,就是随时随刻缩小焦点。对不对,我们的念头只要一起来,有一个欲望一起来,立即缩小焦点,所以我们要练习把这个缩小的我执状态放松。然后维持着一个“老神在在、全观全觉,但是又不丧失对呼吸、对身体,对外界,对起心动念的一个觉知。能够维持这样的觉知就叫“觉醒”,能够把这个觉醒的状态在日常生活随时随刻延续下去。那我们很快就能尝到什么叫做开阔,什么叫自由的滋味。这本书的作者艾兹拉·贝达(Ezra Bayda)的老师叫做夏绿蒂·净香·贝克(Charlotte Joko Beck),净香·贝克也强调留意着身心在每个当下的反应和变化。我们的身心事实上每时每刻都有变化,譬如我们刚开始吃了一顿晚餐,吃进来的食物,进入到口里面,哪些食物进到口里面,也许它的油不好,它的油污可能立即造成了我们的脑部血液循环的堵塞,这个堵塞感如果我们意识到了,那么我们该如何跟这个堵塞感共处?或者我们比较迟钝感受不到,日子好过一点了,但是离觉醒还是有一段路,觉醒的人通常都是很敏锐的,很细致的,她对所有的变化都能够察觉得到。当我们察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安忍在那个当下的堵塞的感觉?当我们吃完了饭,我们走在路上,我们走路的时候跟我们没有吃饭、肚子饿的时候、气虚的时候,那个变化,有没有察觉到有什么样的不同?然后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背后有什么样的情绪,在驱动着这些念头,不断的生生灭灭。我们要随时随刻的留意身心上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底端的真相是什么,这个就是在日常生活里头的实修的功夫了。同时净香也说,这样我们就会逐渐的增强对身体的觉知,越来越细微的去发现意识底端的焦虑和紧缩倾向。像我经历了差不多有二十年的精微化的过程,精微化的意思就是你越来越能够体认到大部分的人都是紧锁的。当你跟一个陌生人相处的时候,你很少能够在那个能量的信息上面感受到对方是完全敞开的。你很难感受到对方那个能量场是畅然无阻的,多半都带着莫名的下意识里头的紧缩。这个紧缩里头有很多的心态,包括在乎自己的表现,或者在一个对象的身上投射出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对权威的恐惧。如果这个人是你的畏惧、或者崇敬的一个人,你就会莫名其妙就有自惭形秽的东西在里头。这个时候你的身体会不由自主的紧缩,你的能量场整个是紧缩的,这种紧缩的情况是很容易会出现的。同时原始佛法的上座部的修行人,比如南传佛教的这些实修的和尚们,他们都发现在你修行到一个境界的时候,你就会察觉内在的焦虑跟紧缩倾向是无所不在。在你还没有开始觉醒,没有进行这些觉察的工夫之前,察觉不到我们的身体竟然是这么的紧,我们的心竟然有这么多的焦虑。但一旦开始觉察,一旦开始觉醒,就会意识到焦虑无所不在。这个在南传佛法里头叫做“畏怖智”,也有人叫它“过患智”,就是过度的忧患意识的一种智慧,你看它用“智”这个字,其实指的是当你意识到你在过度忧患,过度焦虑的时候,其实就是智慧在增长,因为你的觉察开始越来越细,你才会意识到原来人类活着是这么痛苦。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时候,还觉得日子挺好过的,一旦开始觉醒,我们就说犹如走在剃刀边缘,我们看到原来人竟然是这么的苦,这也就印证了佛陀当时为什么会发展出“苦集灭道”这四圣谛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已经进入到极精微、极精微的境界,所以他才会察觉到人类的存在的本质,就是苦不堪言的。当我们意识到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苦不堪言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极大的意愿想要解脱。这个时候我们才会非常认真的把解脱当做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重点,而不会再琢磨过多,消耗过多的能量在一般世俗人所追求所谓的这些成就、名利、地位、情感、物质、欲望的满足等等,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那些追求的活动在本质上都是在逃避痛苦,都是在趋乐避苦。而趋乐避苦的活动必定会使痛苦更加重。因为趋乐避苦永远在逃避某个东西的时候,那个我们所恐惧的那个部分事实上就是被我们压抑下来的,压抑久了就会形成病。所以平常禅也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开始进入到觉醒跟修行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趋乐避苦这个倾向,以及企图透过我们人类意志力跟掌控力,去操控外在世界的这种本能,一种生存的自保本能,把这种本能放下,试图不去趋乐避苦,不趋乐不避苦的意思就是要在每分每秒的当下,体察到内在痛苦的缘由是什么,并且要安住在那个痛苦的感受上面。那这一点也是非常精微的一种体认,比如在日常生活里头,如果我们有逃避倾向,我们时不时的就要找一群朋友,大家去聚会,大家喝喝酒,做一些娱乐活动。如果你察觉到这些娱乐活动的需求的升起,是因为不耐于生活的例行公事跟乏味,不耐于孤独跟寂寞,而必须要透过这种跟朋友聚合在一起进行感官享乐,来逃避那个生命的一种乏味的本质。我们如果察觉到的话,我们就会回过头来安住在这个乏味和孤独上面。而不会无谓的一直进行这样的趋乐避苦的活动。因为所有的趋乐避苦的活动都是消耗能量的主要原因。虽然可以暂时性的得到某些快乐,但是在过程中必定是消耗能量的。一群人在那里又讲,又喝,事实上在讲和喝的过程里,如果你带着觉知的话,你都会发现那些讲述的议题,基本上没有太多可笑的部分,也没有太多值得让你欢乐的部分,充其量就是人类在制造快乐。在拼命的制造快乐,在拼命的填补一种生命的空档,一群人在一起一定要找很多话题谈对不对,万一突然中间所有的人没话可讲了,落空了,那时候大家就很紧张,很焦虑,觉得这个空档氛围很紧张,一定要再制造一些话题把这个氛围填满。于是大家就耗能量找一个话题来谈,从某种觉醒着的角度来看,这其实都是疯狂的行为。但是我们会把这些疯狂的行为当成日常的、正常的活动。其实这种所谓的正常跟疯狂的觉察,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敏锐度,细微度以及对生命的洞察的深刻度。

  当一个人开始洞察到非常深,非常精微以后,他的生活自自然然会化繁为简,有很多的娱乐活动你自然就不想去了,有很多的欲望活动你自然的就放下了。这个时候你才会回归到你每一个当下身心,然后你才会察觉到身体随时随刻的变化,然后你才会真真正正学会疼爱你的身体,照料你的身体,否则的话,你必定会陷入于趋乐避苦的活动,不断的在外在制造娱乐活动,跟感官享受的活动。而这些感官享受的活动,吃喝玩乐的这些活动,吃进来过多的食物,喝进来的饮料和酒,其实对身体基本没有太大好处的。所以觉醒也意味着对身心的清明的照料的能力,以及洞察的能力,我们就自然会安住在身心,活在一个当下非常非常平常的状态。我们佛家有一句话叫做“平常心,难”。这个平常心是最难达到的,整本书的境界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事实。

  就看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头能不能逆转我们这种趋乐避苦的倾向,以及企图操控外在世界的倾向,从而能够把这些倾向放下,回归到一个俭朴的生活,安住在自己的每个当下。如果全人类都能朝着这个方向去提升自己,进入到真正高层意识的发展,能够安住当下,能够祥和,能够不消耗能量,我们每个人的物欲就会降低。当物欲降低以后,我们对自然的剥削也自然降低。我们目前所面临这些生态失衡的情况,也必定会因此而改善,因为这个改善不可能透过目前的经济政治改善,必须要透过每一个人的觉醒才有可能改善,每一个人真正觉醒了,活出祥和、宁静。然后能量越来越在宁静之中,能量自然会蓄积越来越高,身心会调整到越来越健康,这时候我们就会从内在里油然而生喜悦、美好的感觉、生命的一种幸福感,或者是一种至乐、甚至是“爱”、“慈悲、”、“美感”。都会流露出来,这些都是从我们的精气神饱足到一个程度以后,自然会流露的内在情景,而是无须加以外求的。完全是从我们的身心自然涌出的,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才不必依赖别人来提供给我们爱,依赖别人提供给我们安全保障,或者是依赖外在任何的人、事、物来给我们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才能真正作主,变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充满着信心,能够活出圆满性的人,那这样的人就是解脱的人,也是进入到高层意识,高层境界的人。全人类生生世世的转世,都是要朝着这个方向在发展。《平常禅》这本书,其实就是把一个非常简单,但是深刻极了、精微极了的修持方式,用每个人都懂得的话语,帮助所有读者做了这番诠释,同时在这本书里头,作者也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结合了心理学的洞见,就是我们每个人事实上在我们童年的时候,都被父母的教育灌输进来了很多的意识形态跟所谓的信念系统(brief system),父母亲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就会灌输我们什么样的信念。比如母亲如果是一个对现实生活非常焦虑的人,那她的信念就是“人应该要不断的努力赚钱。”那这个信念内化到我们里面以后,如果自己是一个赚钱能力不够的人,这个信念系统就会立刻在我们无意识的底端驱动着我们一定要朝着母亲暗示的方向去走。万一我们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的时候,或者赚不到那么多钱的时候,我们的信念系统就会苛责自己。然后就会产生一个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我们的内心里面就会抱着莫名的自卑、自我否定的意识形态过日子,而这个重复再三的信念,跟一种情绪的能量,它一定会造成身心上的一些伤害。所以父母灌输给我们的很多信念系统,我们要有能力察觉,我们日常生活里头,惯性的、会出现的信念是什么?然后要把这个信念透过自我觉知、充分的转化跟放下,然后我们才能够不受制于原生家庭里面的一些教育方式跟意识形态。这一点也是在这本书里谈到的。

  同时这本书也提到了非常多其它的内涵。有一句很棒的一句话,是为该书做序的一位台湾著名学者,在序言中,他写了两句话,写的非常好,就是说禅宗的精神是“在荆棘丛中下足,与月明帘下转身。”荆棘丛中下足,就是前面如果有荆棘,你就把你的脚踏上去,如果前面是一个帘子垂在那个地方,月光照进来,非常的美,非常的美,你就立刻转你的身,不要去执著于这个美景。事实上这里所说的就是不趋乐,不避苦的意含。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头必须时时刻刻去下的一个功夫,但是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的每一个举动里面都有趋乐避苦的成分。包括当温度太高的时候,我们把空调打开。这就是一个趋乐避苦的举动,事实上并不是十分的需要去喝一杯咖啡,但是觉得不喝这个咖啡没有事做。于是我们就去要了一杯咖啡,或者买了一杯咖啡来喝的,那个当下心态里面也有趋乐避苦的成分,就连去买一件衣服,也有趋乐避苦的成分。这个趋乐避苦里头带有着一种肯定某一个部分的状态,否定另外一部分的状态的二元对立性,这个二元对立性就会造成我们心态里面的矛盾冲突。以及不断的在波动的倾向,那我们必须要内观,往里头观察,我们什么时候在做这种拣择,我选择要这样子,我不要那样,这个状态是我喜欢的,那边的状态是我不喜欢的,这种划分、区分跟二元对立性,在我们心中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能力立即觉察到,而把这样的倾向放下。这看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举动,事实上真是一个苦修的功夫,因为它是逆转人的本能,那这个逆转是有利于我们的。这种的二元对立都是冲突矛盾的源头,而冲突矛盾当然就是烦恼跟身心失衡主要的原因。这也是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里头要去觉察到的内在倾向。

胡因梦平常禅工作坊http://www.tobebooks.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8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1:46 , Processed in 0.0643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