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童庆炳:对话理论:层次和原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3 20:5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童庆炳:对话理论:层次和原则

  对话三层次
较早提出“对话”理论的人是生活于斯大林时期的一个当时不为大家所知的俄国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巴赫金(1895-1975)的理论产生于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他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第一部书《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主要是提出复调小说问题;第二部书《现实主义历史上的拉伯雷》,主要是提出了“狂欢化”理论。这两部书分别完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和40年代初。巴赫金在前苏联肃反中蒙冤,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36年结束流放,返回西部,继续他的写作。杜甫曾说过:“文章憎命达”。欧阳修说过“诗穷而后工”。巴赫金就是有那段流放的生活,他用他自己的命运思考问题,这样他才发现“对话”的重要性。

巴赫金认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 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 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 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 什么也结束不了, 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 生存的最低条件。”当然他主张众声喧哗,主张每一个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话语,这是人的权力。他指出:“生活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的。”“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他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特别富于创造性的是他提出对话三层次的理论。

第一层次,与同时代的对话。任何一个作家,任何一个真正懂得人,他的话语是与本时代的对话。他发现时代的问题,用各种话语(那怕是牢骚)跟他生活的时代对话。曹雪芹写《红楼梦》,决不是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仅仅是消闲破闷,而是他用他的坎坷不平的经历所凝结的感情,同他的时代对话,他告诉他的时代,这样下去不行,“仕途经济”那一套不行了,“仁义道德”教条拴不住年轻人的心,我们没有了接班人,树倒猢狲散,人心思散,社会将走向崩溃。但是他的时代没有听到他的声音,或听到了而不相信他的话语,最终只有灭亡。所以说,对话是生活的本质,这是没有错的。

第二层次,与过去时代对话。任何一个作家,任何一个真正的人,他们的话语是与过去时代的对话。因为作家、人的话语总是根植于遥远的过去,特别是那些大作品、真话语都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曹雪芹的《红楼梦》,决不是毫无依傍的孤立的著作,那里吸收了遥远时代留下来的思想、文化、情感的资源。这不仅体现在语言上,体现在风俗的描写上,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文化。贾宝玉和林黛玉痴迷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全书所涉及的《诗经》以来的诗词文赋,所涉及的儒家、道家等思想,还有民间的思想……,都这样或那样进入《红楼梦》。《红楼梦》不是孤立的《红楼梦》,它在一定意义上是与遥远的古代思想文化对话的结果,与过去时代形成互文关系。

第三层次,与未来时代的对话。伟大的作品或真正人的话语,总是能打破时代的局限,而生活在远离他的时代中。不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孔子,孔子的思想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仍然要与孔子对话,赞成他的话,或批判他的话。《红楼梦》的丰富话语也是这样,尽管曹雪芹离开我们200多年了,但今天有今天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有今天的薛宝钗,有今天的贾母,有今天的贾琏和薛蟠……。今天仍然会有“抄检大观园”……历史不会完全重复过去,但历史又往往会变着花样重复过去。我们今天富商大老板那里,或某位贪官那里,仍然在演绎着《红楼梦》里的故事。这就是曹雪芹话语与他200多年后的人们的对话。对话的未来性,是不可避免的。不但一些真的话语具有未来性,就是那些今天说起来冠冕堂皇的套话,如果是假话、欺骗的人的话、损害人的话,那么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会被拿出来晒一晒,因为那时人们要清算这些假话、欺骗人的话和损害人的话。清算,也是一种对话,是未来人跟你的对话。事情难道不是这样吗?
2012-7-16


对话三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道不是这样吗?前几天,去照相馆照相,不幸就与照相师发生了矛盾。我要拍一张外出旅游用的照片,我坐在他的照相机的镜头前,他觉得我的姿势怎么都不对,他用一种带着土话音调的普通话,居高临下,大声呵斥我,不是说我的头偏了,就是说我的肩旁不平,或者说我的头要低下一点,腰板挺直一点……我怎么做都有问题。于是,这位照相师就给我上起课来了,说,头移动不是身子移动,是头本身的移动,而肩膀移动则不是身子的移动,只是肩膀本身的移动……一大堆的废话,简直把我当成白痴。我最后终于失去耐心,站起来走了。去我寻找另一家照相馆。还好,这另一家照相馆的这位年轻的照相师没有那么多的废话,而且中间用了“请”这字儿,很快就拍好了。

这次经历,给我一个写博文的话题。这就是哈贝马斯的“行为交往”理论中的对话原则。我隐约记得哈贝马斯提出了对话的真实性、真诚性和正当性三条原则。

所谓真实性,就是你与你的对话者所说的话语是真实可信的,经过事实检验的,而不是随意的虚假的。这一条是对话的基础。如果不说真话,尽说假话,对话的意义就没有办法产生。德国法西斯之所以最后垮台,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推崇“谎言只要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最终他们自欺欺人,不但他们的对手不相信他们任何话语,连他们自身内部也觉得任何人说的话都不可靠,这就不能不众叛亲离,很快就垮台了事。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人说假话,最终都要受到历史的审判,没有任何人能逃过这命运。

真诚性原则。如果说真实性属于客观范畴的话,那么真诚性就属于主观范畴了。所谓真诚就是真心诚意,发自内心的由衷的一种对话态度。首先是想通过对话认真地解决问题,在对话中把这种愿望真正地让对话者感觉到,因此不是给对话者打官腔,拒人于千里之外;其次就是态度上的平等,不要因为自己是什么权威、上级、领导者、知识人等,就觉得真理一定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可以居高临下,就可以动辄训斥别人;相反应虚心地倾听,力求找出对话者合理的话语,认真加以对待,检查自己,反思自己,看看自己的话语的确有哪些是不合理的,敞开接受意见之门。所以,真诚的原则要求的是彼此的尊重,而不论对话者处于何种地位。

正当性原则。这是指对话者双方的关系而言的。在社会生活中,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是在社会竞争中自然形成的,对话者必须自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的地位和作用,遵守对话的要求,而不能逾越这要求,任意采取行动,以使自己的对话具有正当性。例如,我在学校里是一位普通教师,我在撰写论文中需要一个人帮助我去借一本书,我可以让我自己的一位学生帮助我去图书馆借出来,这是可行的,正当的;但是我指使校长去帮助我借这本书,这种对话就失去了正当性。所以,在对话中理解彼此的关系,使自己的对话具有正当性,才能使对话产生效果。这种正当性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这里并不包含不平等。所以,在对话中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等仍受到尊重。当然,尊重这种关系,并不意味着真理一定掌握在上级或老师手里,所以作为上级领导、师长对于下级和学生的对话仍然是平等的,上级、师长必须有平等的意识,敞开对话之门,接受不同的意见,这也是很重要的。

哈贝马斯的对话三原则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产物。其核心精神就是民主,更深层的追求就是人道主义。其针对的是现代社会中一切人压迫人,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话语权,都可在正当性的原则下,以真实性、真诚性与别人对话,同时也要求别人用同样的原则跟自己对话。这种对话原则完全把封建主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给推翻了。不幸的是,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残留着封建主义的残余,我们现在的对话往往是不平等的,谁的官大,似乎谁就握有真理。这种家长式的对话,到处可见。甚至在一个小小的照相馆里面,并无多少知识的照相师,也要充当教师爷的角色,把照相的人(这是他的上帝啊),训斥得不堪忍受,一走了之。(2012-7-13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7237-59176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3:32 , Processed in 0.0632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