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64|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第六期】学习日记=[登陆看680张现场照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20 21:0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第六期】学习日记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2012年7月18日,成都 小雨 川师大附小学生宿舍218房间
http://xnjyw.5d6d.net/thread-51047-1-1.html
  “黄埔六期”学员见面会7月17日晚间在川师附小学术报告厅举行。我和杭州刘发建、孝感周雄其时正在长沙飞向重庆的航班上,未能参加。

  飞机晚点了。到达重庆机场时,已经是7月18日凌晨1点过5分了,一夜未眠,心早早飞向成都。
  为了赶上7月18日的开班式,不错过流沙河老师的讲座,我们只得在机场外坐上一个“黑出租”往成都赶。赶到川师北门,是18日早上6:00。成都还下着小雨。







  黄埔六期的开班式简洁、干脆,直率,直奔主题,没有一丝的俗套。
  自称“光荣的留级生”的范老师的发言,开始了“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与其他研修活动迥异的风格,给了新学员很好的启发。
  在“第一线”研修里,倡导的是“敢/动”。“敢”者,敢于质疑,敢于辩驳,“动”者,鼓励学员以平等的的对话者积极参与互动交流。
  来自石家庄桥西区的新学员代表陶宁的发言,激情洋溢。
  承办方川师附小实验小学校长的发言简洁、明快。
  来成都前,翻看过李玉龙的照片。我这次来,一多半是冲着他和他主编的杂志而来。
  也许,李玉龙要算中国教育传媒界中最富有传奇性的人物了。他的发言,数次被掌声打断,气场很足。
  在这个圈子中,他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李老大”。同龄人和更年轻的一辈人都已调侃来表达对他的敬重和钦佩。
  他的发言,思维清晰,态度坦诚,决不拖泥带水。
  假如您厌烦了“中国式”的各种官方会议的俗套与无趣,不妨参加下一期“第一线研修班”,亲身感受这种简洁、生动和真诚。







  八旬老翁流沙先生来到会场,全体学员起立鼓掌,向这位“国宝级”文化人表达敬意。
  老先生清瘦,提着一只黑色的皮包,里面装着老人家用毛笔写的字例。
  流沙河老师本名余坦勋。主持人许薇老师称他为“沙河老师”,我也这样叫吧。
  沙河老师的书我购藏的有《台湾诗人十二家》、《流沙河认字》。网上找到的和沙河老师有关的文字,全部放在《教师之友网》专栏。
  沙河老师《漫话汉字》讲座从九点开始,十一点二十结束。老先生并无讲稿或提纲,所有的东西都在他对汉字的精深研究中娓娓道来。先用大约半小时概述近百年来所谓“汉字拼音化”的变化,再举例“春夏秋冬”、“大中小学教育”、“良”等字例,详作讲解。
  原计划在听讲座时作详细笔记,讲座开始后,我被沙河老师带入汉字字源发展的神游中,忘了做笔记。其实,根本用不着做笔记。我相信,再过十年,仍然会清晰记得沙河老师今天所讲的每一句话。
  午餐时,我模仿老先生用川话说“高树鸣蝉说西风消息”,同席者都说我说的“蝉”字的川话音神似老先生。
  在写这篇日记时,老先生手书的字例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
  老先生很可爱!对,用‘可爱’才准确。
  他在讲述自己年幼时在母亲的怀抱中 即识得“中”字时的生动叙述,童心洋溢;他在讲座结束后,认真地为学员带来的自己的著作上签名,还一一满足学员与他合影的愿望……
  季超惊叹老先生思路的清晰、表达的率真。人是最美的风景。在到达成都的头一个半天,即窥得这座文化名山。有幸啊。

=流沙河语录: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文字。古人类全部经历过象形文字的阶段,无论哪个民族,最初都是象形文字,但是到现在依然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除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了。
汉字是世界上最悠久而唯一还在使用的文字。
讲同样的意思,单位面积内,汉语最简洁,说起来最从容。
联合国各个国家的文件里面,中文文件最薄,因为用的是汉字。
林语堂发明了汉字打字机,一群新加坡的华人年轻人发明了汉字的电脑输入的,这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具有自我创新的能力。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有人会说,你是不是喜欢国学?我说我不喜欢国学这个说法。强行推行的那个“国学”,喊学生娃儿去背点三字经之类啊,唉,没啥意思!因为那些东西里面还有许多糟粕,瞎灌输给学生,本人不赞成。
文化上应该是开放的态度,引进一切先进文化,我们要学外语,还要精通,但我们万万不可丢了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母语,形成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灵魂,只要汉字还在,汉语还在,中国永远不会亡!我感到我们幸福,我们能够把古老的东西留下来,其他民族不行。
我是热爱这个祖国的,什么叫“爱国”?我就是爱国,但我不“爱国主义”,爱国就爱国,你还要“主义”什么?主义是一种理论学说,爱国不是学说,就是一种感情。我爱国,是爱我祖国的文化,爱我祖国的历史,爱我祖国的山川,爱我祖国的文物,爱我祖国的文字,爱我祖国的语言,爱我祖国的同胞!我不是什么狭隘的“国学”,德先生和赛先生,必须要接受它们!我不拥护那种向后转的所谓“国学”,还有像山东有些人,穿着那些古人的衣服,跪下去,又爬起来,那是什么国学?那是糟粕!
中国文字多么美丽,多么灿烂,我们的祖先造字的那种思维,是如何地幼稚天真,带有人类童年的那种趣味,嗨,我只能说,我们的祖先聪明!造出了这么有趣的文字,而且到今天我们还在用。所有的汉字都能解释,有的汉字还能解释出一段很有趣的故事来。
汉字对于我们中国人说来,是和阳光、水、空气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的,这四样对于我们来说缺一不可。但凡是我们最熟悉的,我们反而不去思考它,是最陌生的。我们每个人都在使用的名字,又有几个人知道这几个字代表的意义呢?
人要学会感恩,感谢大自然的恩,感谢阳光、水、空气,在中国的文化中,要感谢汉字,中国人中有一句话‘大恩不报’,是因为这个恩太大了没有办法去报,但也是因为人的惰性,认为享受这四样是应该的。对于汉字不了解,这是一种危机。








  下午,浙江诸暨蔡朝阳所作的“想象一种自由的教育”也没有让我的期待落空。
  2009年--2010年,他和他的朋友们对小学教材的批评让我大受启发。《教师之友网》[中小学教科书评论]专栏收纳了网上能找到的这方面的文字。
  他的演讲结束后,会间休息时,我购得一本他的新书《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请他签名。
  在接下大约一个小时的现场互动环节,蔡老师大概回答了13位学员的大约20个问题。随我同来研修班的周雄校长在晚上临睡前告诉我:“作为同龄人,非常佩服蔡朝阳老师视野的广阔、思想的深邃和表达的真诚。”
  我在提问时,希望他介绍一下如何在自己的教学班--自己基本上完全掌控的一亩三分地里,是如何进行教育改进的“建设性”的工作。他作了回应。
  李玉龙先生主编的《读写月报新教育》,今年第六期“积极生活”专题,介绍了蔡朝阳近年所做的建设性努力。
  作为虚长蔡朝阳十岁的同行,我对他表达敬意,同时也希望他不但以勇猛的批判者http://zgjypl.5d6d.net/forum-43-1.html形象让我们记住它,也已有效的建设者的形象给我们带来惊喜。
  上月在郑州购得郭初阳新书《癫狂与谨守》,http://zgjypl.5d6d.net/redirect.php?tid=480&goto=lastpost#lastpost翻看了一部分,有启发。一线教师需要在课堂里完成静悄悄的革命,以持恒精神作细而微的建设性努力,去改变我们周遭的教育生态。
  17日在从重庆到成都的途中,我被冷风吹感冒了,加了一倍的药量服了感冒药,,头痛欲裂,擦鼻涕将鼻头都揪红了。晚间的研修班活动就没有参加,早早睡下。晚上,周雄回来,告诉我,王艳芬老师主持的沙龙“教育叙事写作”指导对他有启发。他还说,这次研修班活动安排非常充实,绵密,不断给他带来惊喜。非常感谢我鼓动他来这个研修班,不然会后悔错过了这个机会。
  睡得早,就醒得早,就着床头小桌,补写了这篇日记。








谁曾经这般磨灭?——记我的兄弟蔡朝阳
郭初阳
歌尔德蒙离开了修道院,他没有故乡,四处流浪,他在一个城市稍稍安定下来,就开始给他的朋友塑像。这次用的材料是木头,他要把朋友雕成使徒约翰的模样,这传福音的使徒约翰,曾经亲耳聆听这声音——那时,有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31-3


这声音回荡在文二路上,吸引着我走进青砖外墙,红漆扶手的宿舍;凝神细听,这声音弯过一弯,如皮筋缩回它的弹性,将我扯回304寝室的木门前;推进去,右手边的窄窄的下铺,还匀出靠墙一排并列的书,墙上便贴着这十个字,连同那个惊叹号。这声音,从《施洗的河》的扉页,传到这位朋友的床铺上,是呼喊也是细语,陪伴着他的安睡和醒来,直到他离开这幽暗清凉的房间,以及304东窗口那株叶子低垂的枫杨,那一串串绿色的元宝。



关于蔡朝阳,我能提供怎样的形象呢?描摹初次结识的人,是容易的,诚实地按照第一面的印象,记录下来就是了;而他与我做了十六年的朋友,将近我一半的年龄,熟悉如每天的日出,采用他推崇的杨宪益先生的译笔,则熟悉如“那初生的有红指甲的曙光”。你将如何去描摹每天的朝阳?更何况多年的印象累积,光影交叠,一种确定的神情与姿态,反而愈加漫漶了,甚至有时候,竟然一时卡住,怎么也想不起他的样子,许久才缓缓恢复,记忆是多么不可靠啊。然而不可靠的记忆,总胜过没有记忆,于是我努力思想,将他的形象固定在一个词语上,各人尽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加以充盈,这词语,强以名之——“少年”——不是龚自珍“拂衣行矣如奔虹”的游侠少年,不是梁启超“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的国家少年,也不是海子《诗人叶赛宁》里“朗诵放荡疯狂的诗”的浪子少年;这少年的形象,来自于蔡朝阳偶尔会提及的BeyondBeyond乐队占据着他内心一块小小的土地,那首《大地》的结尾,黄家驹吟唱着的,想来有时也会旋绕在他的心底:“眼前不是我熟悉的双眼,陌生的感觉一点点,但是他的故事我怀念。回头有一群朴素的少年,轻轻松松地走远,不知道哪一天,再相见……”把歌词里的“群”改为“个”,则活画出了我心中蔡朝阳的形象:朴素,一往情深,善良,有点羞涩,轻轻松松地走远。


十几年来,彼此的嘲笑,远超过相互的吹捧,按照我们一贯戏谑的方式,说到“轻轻松松地走远”这里,我应当学霍拉旭的口吻,看着奥斯里克的背影,笑骂一声:“这一只小鸭顶着壳儿逃走了!”小鸭傻气而固执,摇摇摆摆,一逃就逃回到93年的夏天,甘肃酒泉的一家客栈。
我们从火车上下来,洗净衣服,打算晾干。简陋的房间里,一根绳子横贯左右,只要搭上去就是了。可牛仔裤和衬衫太厚了,重叠着估计干不了,思忖着要把绳子从裤腿袖管里穿过去才好。我扶着凳子,蔡朝阳手执剪刀,站到上面,牵住沉甸甸的绳子,左右都是衣服。正想着剪断之后,恐怕难以执其两端,要不要把衣服先取下来……他早已经运斤成风,一剪下去,“啪!”右边长长的一串衣物应声落地。我们两个面面相觑,他依旧牵着那绳子,是左边的一小段,上面摇摇欲坠一件T恤,“咦,这绳子我明明抓着的呀,怎么……”他立在高处没有着落,左牵绳,右擎刀,进退维谷,不禁乐而开笑。
这个剪断绳索的少年形象,便是我心目中的蔡朝阳。不妨看作一个象征,可以一一对应地阐释,不惜过度:由阅读而获得的视野(立在高处),以奥卡姆剃刀除去捆绑束缚(剪断绳索),在现实中的艰难处境(没有着落,进退维谷),始终不变的少年心态(乐而开笑)。蔡朝阳说,挺住是暂时的,虚无是永恒的。他真切地体味到人生的荒诞,然而即使在艰难挺住的关键时刻,他也不忘呵呵一笑。他的笑容,让人感觉这世界还是可喜可爱的,让人相信我们的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终究会换来尚且遥远的胜利。
在蔡朝阳的笔下,“路”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他偏爱与“路”有关的文题,明显的如《路啊路,飘满了红罂粟》,《万山不许一溪奔》,《一个人在途中》;含蓄的如《李白,飘零酒一杯》,《在鲁迅路口》,《在地坛寻找史铁生》;关于职业的理解,他也寻求这路径依赖,说“课堂是另一重时空的旅行”;甚至在魔兽争霸的游戏里,他的小法师外加小矿工的角色,依旧是冒着危险,在路上奔波营营。


盘踞在他精神深处,常常令他心动的,是邓晓芒的一句话:“我想,我应该独自上路了。”他通过写作变得强大、自信、从容。一路走来,至今已成为同行者中一个可贵的定点,回顾他走过的路,回顾那灰色轨迹,能加深对他的理解。


蔡朝阳朴素而一往情深,所以喜爱诗人海子;不过若是要我为他选择一位对应的诗人,我倒以为,最适合的是陆忆敏。他目前的的状态,正如陆忆敏所写,已经出梅入夏,坐在光荣与梦想的车上;而那首诗,简直就是专门为他而写,名为《街道朝阳的那面》,第一句就是“所有的智慧都悬挂在朝阳的那面”,按照费里尼的同步经验之说,这句诗如谶如偈,仿佛是冥冥中对这位善良、羞涩的少年的肯定。


陆忆敏还有一首《可以死去就死去》:“纸鹞在空中等待/丝线被风力折断/就摇晃身体 幼孩在阳台上渴望/在花园里奔跑/就抬脚迈出 汽车开来不必躲闪/煤气未关不必起床/游向深海不必回头……”这里面命定的偶然,生命的纤弱,彻底的绝望,每次读到,都会让我想起蔡朝阳的《自杀,离我多远?》。


这篇文章写于2001年末,记录的事件则发生在1999年初,写作时已隔近三年,但黑暗的气息依旧弥满纸张,读着读着,一下就被吸进去——火车头拉了汽笛,发出哐啷响声,挂钩的链子猛然一牵动。我害怕这篇文章,每次都是一略而过,没有好好读完,因为那样黯淡、声嘶力竭、生命只在一念之间的时刻,我也曾经有过,站在铁路边,冰入心髓的人,仿佛就是我自己;害怕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原因,是作为朋友的愧悔,几年的分隔之后,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几个伶仃分散,缺乏及时的联络,不能共同分担、一起抵御周围的严威和风寒。


蔡朝阳写了下来,并把它收录在文集里,证明他的勇敢,于是我也敢于重读,引录其中的片断,用来比照我们目前生活的来之不易:“我站在铁路边,浑身精湿,头发耷拉下来,遮住了眼镜。一列运煤车轰隆轰隆地开过,带起的气流卷过我身上,刺骨的寒冷。我站了很久,内心茫然一片,但终于转身走了。”
生命之路继续前行,然而空虚并没有离开,蔡朝阳在读书沙龙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的结尾,一口气用了九个“我颓废,故我……”,他写道:“我颓废,故我思想;我颓废,故我贫穷;我颓废;故我快乐……”而这篇总结过去,也预示着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的文章,题目便是《我颓废,故我在》。


若将孤独、空虚、荒诞视作封闭社会的病症,那么读书写字便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治疗,2001年对于蔡朝阳而言,是具有转折性的,从2001年1月开通网络之后,经过大约半年的潜水阅读,他开始动笔。我保存着他2001年6月13日题为《漫卷诗书喜欲狂》的邮件,里面记录了他首次发帖的时间,以及当时的心情:


“昨天开始人就很高兴,因为我开始在SINA的BBS上发帖子了。在‘读书沙龙’里。我的名字是‘阿啃1919’和‘师曰庭前柏树子’,因为读书沙龙的版主名叫‘曹溪’。里面很有几个有见识的,有一些文章的学术高度,我达不到。甘拜下风。


昨天和今天我发了几个关于中日关系和纪念‘六四’的文字,新浪上还有人记得‘六四’。就像你我。


接下去我准备写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和一篇‘影响我的N本书’,完了请你斧正,拿开山大斧劈吧批吧!


你说我高不高兴?生活有了方向,翻身农奴把歌唱。”


到了7月4日,他在沙龙得了两篇精品,兴奋异常,在信中写道:“我持续了两个多星期的发贴活动终于有了能让我无比愉快的结果,为了这我又一次饮酒过量,呵呵。我感觉得到了承认,感到生活有了奔头,每天都在想还有什么可写。呵呵!来网吧的路上,我唱着‘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从这个夏天开始,他的创作欲高涨,一发而不可收拾。用他7月16日的信中的表达,就是“生活有奔头呀!”到了十月份,他有过一次总结:“三个月来,在BBS的日子很有意思,自由,合乎我的爱好……热爱现在这样踢球,看书,写字,上网的日子。”他稳定下来,开始了跟笔记本同居与网络纠缠的生活。我回信道:“网络于你我的意义是不同的,你通过它联系了全人类,而我通过他联系了你,然而无论如何,它都是重要的。”事实上,来回的振荡激活了彼此,2001年7月23日,我也在沙龙发表了第一个帖子,从此开始了自由的写作。


跟随着他,一路勇猛精进,依次经历读书沙龙,读书生活,闲闲书话,关天茶舍,世纪中国……而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人物,范美忠,傅国涌,也随着网络依次出现,从此以后,一切都改变了。


黄灿然说:“就我的经验而言,奥登品味端正,他喜欢的东西我都会喜欢,并且由此发现更广阔的东西。”黄灿然的阅读经验,正仿佛我的生活经验,自知视野狭窄,亲缘淡薄;而蔡朝阳朴素,深情,善良,品位端正——他喜欢的东西我都会喜欢,他结交的朋友也就是我的朋友,他能感到范美忠朗诵时激起的风暴,察觉风暴的中心似乎存在着一条未知的路,我想,那就是我们的路。








梁启超转述过康有为常说的一句话:“思必出位,所以穷天地之变;行必素位,所以应人事之常。”前半句是要努力超越意识形态的局限,关注时代重大问题;后半句是要对自身局限保持清醒的意识,在公民社会中,做普通人该做的事。
蔡朝阳是写作者,也是行动者,为了美好的今天,他以踏实的行动,身体力行米奇尼克的“as if”。在这个社会中,他确信自己的公民身份,并且愉悦轻快地做着一个人可以做、应该做的事情:爱自己的妻子儿子以及邻居,认真工作,生气了就呼喊并抗议,选择自己的信仰,自由地言论,公布真相,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体面而富有人性地展示自己的忠诚、勤勉、正直、智慧。无论是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教师,还是作为总务处副主任(他《竞选基建处主任(总务处副主任)的宣言》,如嗔如笑,让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手舞足蹈啊,没有读过的朋友一定要搜来读一读),他都尽心尽职,一丝不苟。我常常能感受到蔡朝阳的幸福,今年六月一日,《蔡从从第16个月进步报告》中,蔡朝阳说:“自从孩子来到我的生活,我明显觉得,这世界,快乐和幸福也是真实存在的,具体可感的。”


日子过得真快呀,年复一年,他的网名“阿啃1919”,倒是一贯不变。不少朋友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笑而不答。“1919”一目了然,他热爱那个科学与民主的年代,渴望中国的文艺复兴,作为天生的自由主义者,他选择这美丽而对称的数字作为最好的尾缀;而“阿啃”的深义,倘若我不点破,没有人会发觉其暗中的骄傲,真相在另一种语言里——“I can!”——精神却是本土的,是辛弃疾的“当年坠地,而今试看,风雷奔走”,是龚定庵的“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是穆旦的“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是北岛的“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当然也不妨是米沃什的那一块小石子——“雪崩的形成,有赖于滚落的石子翻个身”。
整整七年的“I can!”,最初偶发的意气,演变为持续的朴素言行。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玫瑰》里说:“只要把契诃夫的照片按照年龄——从青年到晚年——摊开,你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外表上的那种庸俗习气在逐年消失,而他的面孔越来越严肃、深沉和优雅,他的礼服越来越大方和随便。”又瘦又高,套着一副圆框眼镜的契诃夫,与我的兄弟蔡朝阳并不相似,可是由相貌展现出精神气质的转变,由颓废主义到人道主义,是一致的。


阿啃的意义,一言以蔽之:他努力思考,以此克服公众生活的思考缺陷;他以自身的生活,提供行动的示范。2004年起,他从论坛走向博客,他的日志,向所有关注现在、关注现实的人,一天又一天的,呈现着生动榜样:建设你自己,无所畏惧地做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你就可以获得自由与力量。
我每天都看他的“黑暗时代,读书写字”,觉得他与我没有距离,我们又像大学时候那样,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亲密无间。达芬奇说过,你越了解,便越爱。我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朋友,在一城凄楚布衣肥的年代,他以笔为证,证明过去的日子并非空虚;也让人们清晰地看到,我们的日子像白米,每粒都是艰难,然而粒粒充实饱满。






迷恋漫游,向往异域的歌尔德蒙,在主教城逗留了三年,怀着深挚的爱在雕刻纳尔齐斯的像。他总是选自己最乐意干活和专心致志的时候去做,使这个他所热爱的沉思者形象越来越纯粹地从木料中迎着他走来。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既不快乐,也不悲伤,既不知生之欢娱,也不知生之无常;在他心中,自己一度心甘情愿地受纳尔齐斯指导时的那种虔敬、明朗和单纯的感觉又恢复了。
2#
发表于 2012-7-21 21:16:1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黄埔六期)学习日记之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2012-7-19

研修第二天



   上午,艺术评论家查常平先生来班讲课。

查常平,笔名西美正,1966年生,重庆长寿人。博士,批评家、人文学者。1987年在四川大学、1990年在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日语、美学、基督教,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学术方向为艺术评论、历史逻辑、圣经研究,能够使用英语、日语、希腊语等多种语言进行学术研究工作。人生定向为以信仰为基业、以教师为职业、以学问为志业、以批评为事业、以翻译为副业;以原创性的逻辑历史学阐释人类历史的逻辑、奠立汉语人文学术发展的内在根基为学术理念。发表 “感性文化批评范式”、“什么是逻辑历史学”、“橄榄山对话的历史逻辑及其救赎意识”等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日本历史的逻辑》(1995成都)、《历史与逻辑??作为逻辑历史学的宗教哲学》、《人文学的文化逻辑??形上、艺术、宗教、美学之比较》(2007成都)、《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1997?2007)》上、下卷(2008桂林)、《新约的世界图景逻辑(第一卷)引论 新约的历史逻辑》(2011上海);译著《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一,2005北京)、《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天皇制和基督教》(2007北京)、《历史与信仰》(2011上海);《劳特利奇哲学史,第三卷,中世纪哲学》(合译,2009北京)。主持翻译《人类思想的主要观点??形成世界的观念》上、中、下三卷(2004 北京);主持《都市文化研究》论丛中“艺术中的都市文化”栏目(上海三联书店,2005-至今);主编《人文艺术》论丛1-10辑,主编“基督教文化经典译丛”(上海三联书店,2006-至今)、“人文批评”丛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至今);主持“本源•生命”(1997)等艺术展。曾经任职于四川省文史研究馆(1990-2001),现供职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基督教研究中心。



   查先生的讲题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民族主义》。

   查先生的著作我一本也没有读过,在网上看过一些散篇的文章,因为学者们“学术化”表达的语言方式妨碍了著作者个人性情的流露,所以看过了也就过去了,并未留下多少印象。

   晚上写这篇日记时,翻看了由贵州出版集团出版查先生主编的《人文艺术》论丛第11辑,对查先生在艺术评价界的学术地位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艺术评论读者从来都是“小众”的,何况查先生似乎较多的是作当代艺术(现代艺术)的评价工作,更为“小众”。

   这样说来,查先生说他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生图书馆没有看到自己的著作,也就并不是太奇怪。

   查先生是亲切、平和的,脸上始终带着笑意,讲述也不乏生动和趣味。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一个讲题,还是稍显“专门”了一些。

    课间休息时与研修班组织方一位同仁闲聊,我对在研修课程的设计中放进一块关于艺术的内容,是十分认同的!笔者一向的观点是:中小学各科教师,都需要了解一些艺术常识,有一些艺术鉴赏的能力。这对于完善知识结构,保持创新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我们日常生活,庸常状态,平淡无奇的状态,总比激情的状态、意兴纷飞的状态要多得多得多。学校(教师)的生活,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十分的有规律、十分的合规矩,最无趣的地方,最容易让人生惰性的地方,也是因其太过讲规律性,太过于求规矩。

    从事艺术创作或进行艺术鉴赏,有可能让我们重新找到求异求新的动力,让被俗世生活磨得麻木了的艺术感觉,重新被激活,被唤醒。

    以我的个人经历为例。http://www.zgwxzz.com/Article4/12743.html笔者从1979年起,即订阅《美术》月刊,直至今年一期未曾中辍,其间还订过《江苏画刊》、《美术报》、《艺术世界》等报刊。个人藏书中,超过一半(5000册)是关于艺术的(书法美术等等)。在本职工作之余,笔者先后任过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特约责编,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刊《中国硬笔书法》(季刊)文字责编。从1995年以来,孝感市几乎所在的书法、美术大型活动都曾深度介入。或作评委,或作策展人,或应邀撰写评论文字。我的朋友圈子中,一大半是书画家朋友。

    我从艺术类书籍中获得的启发,大多数是与思维方式有关的。长期看本专业的书免不了乏味。

   追求个性,让熟悉的东西“陌生化”是艺术创作的通则。这与教学法工作中要求新求变是相通的。

    我很庆幸自己能从儿时起,即有艺术鉴赏的浓厚兴趣。查先生对他的讲题是了然于胸的。学员听得也都很专注。

    假如查先生能变换一下讲授方式,以“呈现美术作品——让学员先自由品评——再点拨/深度解读”这样的程序来展开,或许会更好些。

    学者们在公共演讲时,大多都讲究演讲内容的体系完整,表述语言的专业和“学术味儿”,这是他们的长项,也是必然。

   假如“牺牲”一些学术的专业性和体系化,将重心放在与面前的听众真正形成对话关系,或者干脆作“导览”指导,或许会让听众更有兴趣,更入耳入心,也未曾可知。

    谢谢查先生将携到讲课现场的唯一一本《人文艺术》论丛赠我收存,谢谢查先生赠给本期研修班学员一人一册《上层》全彩印杂志。

   “以信仰为基业,以学习为志业,以批评为事业,以翻译为副业,以教书为职业”,查常平先生以此自况。



查常平:什么是人文批评?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人文批评丛书//主编序
    一个不接受理性批评的人,就只能在狂热的激情与冷漠中徘徊;
    一个拒绝理性反思的民族,就只会在反复的灾难与遗忘中踯躅。

    当代艺术的批评,大致可以分为学理性的人文批评与感想性的新闻批评。自八五新潮以来,汉语批评界的大多数艺术评论,都属于新闻写作:一个艺术观念、一段对作品的感觉性的文字、几句文化性的乃至艺术史的联想。
    人文批评,强调利用当代人文学(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神学、艺术史、美学)的丰富的知识、思想对当代艺术中的作品、展览、艺术家、艺术潮流之类现象展开深度的个案研究,以在中国当代艺术评论界逐渐形成一种孜孜追思的、研究性写作风气。
    人文批评,不拒斥从社会科学(伦理、法律、经济、政治、传播学)与自然科学的视角审视当代艺术现象。但是,这种审视的目的,在于建立艺术爱者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人类的文化精神结构,在最低层面上引导人生成为个体生命的存在者、在最高层面上推进人类共同体的形成。前现代的汉语文化传统,总是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本土化、东西方之类亚人类价值观为核心。作为实践文化现代性的一种方式,人文批评对于驱除这种亚人类价值观的巫魅统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艺术是人的开放性的精神活动,它不受任何人为的、族群的、地域的障碍的制约;艺术是人的个体性的意识活动,它以独立的批判精神拒绝任何随波逐流的附庸;艺术是人的人类性的文化活动,它在批判中建立以满足人的自由创造为目的的人类共同体。
    人文批评的目的,就是要从俗世化的艺术现象中开掘当代中国艺术相对于神圣而言的世俗的、精神的、超越性的向度,展开对当代艺术中盛行的俗世价值观的批判性反思。这些价值观,包括物质主义与肉身主义的世界观、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实利主义与现世主义的认识论。如果当代中国艺术不承受神圣而非神秘的精神之在,它就只能停留在人之精神的高度,一种和肉身同质的、有限的、丧失终极批判能力的高度;它必然在俗世化的符号图像中辗转挪移、颠覆重生。
   为了倡导更多的人文学者与批评家推进人文批评的理想,我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支持下致力于编辑出版“人文批评”丛书,愿得到志同道合之君的批评眷注!
査常平于2008-6-5于成都





查常平:以批评为事业
来源: 艺术档案网

《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后记
     人从事任何事情的底线在于:它是否有对个人生命的伤害和是否造成人际共在关系的破裂。艺术在人的精神样式中特有的表现性功能,要求艺术家在表达这些主题时具备独特的智慧,否则,他就很容易以艺术的名义伤害个人生命和破坏人际关系。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一些艺术家出于无限的道德勇气、牺牲自己的道德形象去向社会揭示上述主题,但是,他必须考虑其表达本身是否会带来对个人生命与人际关系的新的否定性情感积淀。个人与社会的创伤记忆,除非得到医治和宽恕,否则就可能成为施虐他者的武器。至于目前艺术界中的拉帮结派现象,如策展人因自大而排斥批评家的展览介入、批评家为了捍卫自己可怜的物质利益而在同行中设置藩篱、艺术家日益明星化相互出场吹捧、编辑的圈子化倾向拒绝发表不同观点的评论等等,这些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浮渣在现代学术活动中的回潮,致命地制约着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其本身和艺术作为人的开放性的、个体性的、人类性的精神样式不共戴天。
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界流行的越界不义现象,更是中国当代艺术在混乱时期的特有表征:一些艺术家很少创作而充当艺术活动家致使作品无深度,一些批评家不研究个案而忙于出席策展开幕致使批评无文化,一些策展人无心于展览方式的考虑而冒充批评家导致展览无突破,一些画廊经纪人专营狗苟致使优秀作品无传播,一些收藏家、美术馆与博物馆的馆长以为自己有钱就可以恬不知耻地甚至充当双年展的学术委员会主席致使学者无尊严,一些艺术杂志的编辑甚至沦为买卖作品的拉条致使出版的刊物无问题意识。
正是在这样的现象开始萌动的1996年,我介入当代中国艺术的批评,其间经历了一个批评学理的清晰化过程。艺术是人的意识生命中的生命情感的感性文化活动,同批评作为人的生命理智的理性文化活动在根本上处于对立关系。这是我从1990年美学硕士毕业后一直拒绝介入艺术批评的学理原因,尽管我在1987年就写作了这里发表的“艺术的本质论纲”,尽管我的硕士论文以“庄子学派的前先验艺术观”为题。直到2000年初,提出“感性文化批评范式”,即“基于作品而不限于作品、通过作品而不背离作品、为了作品而不媚于艺术家”的人文批评观,我从学理上才发现了艺术批评的内在理据。批评伊始,我给自己确定的文化身份是批评家而非策展人,更非艺术活动家。我的工作目标在于:用人文价值的精神文化立场,去对当代艺术中的作品、展览、作者、生态、潮流做深度的个案研究,在艺术界和艺术家的个人艺术史上写作不可代替的评论。现在回想这十年的批评历程,我基本上持守了自己的初始身份定位,尽管也主持过一些艺术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尽管一度在成都竭力推广观念艺术特别是行为、装置在民间文化中的传播使其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当代学术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中的边缘化,是我从事艺术批评的又一个原因。1995年,我出版《日本历史的逻辑》,在学术界反响甚微。两年后完成专著《历史与逻辑》,辗转了几家出版社后只能躺卧在书柜达十年之久,于去年底才付梓。传统学术的影响力逐渐淡出当代社会。当代作为一个图像传媒时代,为了扩大学术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我决定用一部分时间开始写作艺术评论,企图以艺术作品为媒介发表对当代文化的看法,即使事实证明当代艺术在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还是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汉语思想深处潜藏的人的精神生活俗世化的逻辑,把人的肉体生命的生存(道教)延续(儒教)本能当作人的存在本质来言说倡导,中国化的佛教与其说认定这种本能如梦如幻如泡影,不如说是要昭示国人对于任何彼岸的、精神的生命世界的追求更是捕风捉影、转眼成空,号召我们放弃这种追思、返回到现世的肉身与物质世界之中。在肉身主义与物质主义的价值体系统治下,当代国人对人的精神需要产生出一种异乡感,信奉人活着不过是为了更好地活着的人生哲学。当代艺术作为当代人的一种精神表达,无论是对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肯定性的生命情感的再现还是其否定性生命情感的批判,因其和人的精神生命的先天联系而成为普通多数民众在生存方式的选择时优先唾弃的对象(哲学家、宗教徒在现实生活中不受欢迎,其原因也在于他们是和艺术家一样的人类精神的守护者;更可怕的是:艺术界普遍对宗教的无知,因而对一些作品的宗教性关切采取敌对的态度),一些财主把当代艺术的展览当作高雅广告来实施就属于这种以艺术为工具的态度的典型。换言之,普通国民对于当代艺术的异乡感,赋予汉语学界的批评家一种启蒙的责任担当。其表现形式,就是自八五新潮美术以来在批评界盛行的随想式的新闻写作。
艺术批评中的新闻写作,在一个经济生活为主导的社会、在一个当代艺术处于边缘化的时代有其不可取代的艺术传播价值。但是,中国的当代艺术要成为塑造国民作为个体生命的精神存在的手段,使国人成长为人类共同体的一员,我们必须拓展其人文性的批评向度。汉语批评界对于人文批评的异乡感,这是我为什么坚持艺术个案的深度批评的动力。1999年,我和友人成穷、戴光郁共同创办《人文艺术》论丛,初衷要在当代艺术界与学术界推进人文批评的理想。
不过,这种以批评为事业的学术视野的扩展,还有我个人生命遭遇的“630事件”。
1997年6月30日星期五,在举国欢庆香港回国的日子,在下班回家途中,我遭遇两个暴徒用砖头一顿暴打。因着一位出租司机的协助,我一身血透把一人拖到派出所,然后被残疾人用三轮车送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头部缝合十二针,伤口一个月后愈合。我向在媒体工作的朋友求助,他们回答此时不可能来报道这种区区小事,何况不符合节日快乐的氛围。律师界的朋友张世华先生义务派出律师调查事件经过,因为此前有人以七一放假要到我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买书的名义来家里辨认长相,因为在下班前几十分钟我还接到同样的电话要求,因为那时我被选为小区业主代表多次与开发商交涉物业管理的不合法事项,因为此前电视媒体还对之加以曝光。随后两年,我每周去派出所要求调查该事件。办案民警总是搪塞推脱。在给市长写信请求过问此事后,他态度热情异常,但行动照就不作为。于是,我决定放弃此事件的追究,天真地想:“要是自己是一个名人就好了!”名声的诱惑,是我当初介入艺术批评的外部原因。作为其结果,我于当年10月在都江堰主持了“本源•生命”艺术展。展览得到上下十多家媒体的全面报道。
    当然,个人生命的偶在遭遇、国人对于当代艺术的异乡感、当代学术的边缘化,并不是批评活动成立的必要条件。我能够从事批评,最要感谢当代无数优秀的艺术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本书中涉及的对象有限,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出现在其中的就不重要,它只表明我作为批评家的能力、精力的有限,当代中国艺术界的一些作品我现在还无法理解,一些作品我能够接受但无力展开深度的个案诠释。
感谢批评家王林在90年代下半叶主编的《美术界》上发表了我早期的不少评论文章。他从1996年4月19日至7月19日,在成都主持《听男人讲女人的故事》观念艺术系列展,炎炎烈日中每周周末从重庆赶来,其对艺术的挚爱远胜于今天有些所谓成功重复自己的明星艺术家,其对批判立场的坚守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批评界共同的立场;感谢批评家黄效融近十年为笔者提供的众多批评介入的机会,他在成都营造的艺术氛围使不少年轻艺术家有崭露头角的可能性;感谢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家黄筑荣先生能够在1998年欣然接受并坚持出版笔者主编的《人文艺术》,使我能够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实践、推广感性文化批评的人文路径;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人郑纳新博士和编辑武春野女士,正是在他们良善的支持下使我的评论和艺术观念能够集体进入读者的视野!感谢孙敏娜女士与周斌设计艺术工作室的赵锦斌先生为我设计了封面、版式!
我选择《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1997-2007)》为书名,因为它体现出大部分文章的批评视角和观念立场。上卷副标题为“俗世的与世俗的”,下卷为“生态与场景”。汉语文化的现代化,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是一个从肉身走向肉身、对于族群共同体而言是一个从物质贫乏走向物质富足的俗世化过程,这就是为什么以俗世价值取向的政治波普、玩世写实、泼皮艳俗在当代艺术界盛行的原因。同时,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运动,又和发源于希腊与希伯来的西方基督教文明被动遭遇,其回光返照留下了不少学者误读俗世为世俗的文化现象。这在当代艺术中更多表现为一种对纯粹俗世社会生活现象的彻底批判、反讽嘲弄,当然也包括一些流露出对人的精神性、社会的非物质化的诉求向往的艺术作品。至于“生态与场景”,最能概括成都的观念艺术的特质:贯穿于自然、社会、人文的生态艺术与发生其中的场景艺术互相诠释,而今正在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普遍化的艺术观念形态。
人到中年,生命开始凋零,深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西江月》,朱敦儒)神意。对于一个关注现实又持守文化理想的人,对于一个充满理性又富于感性直观的人,艺术批评就是他人生杯中饱尝不止的份(2008-05-10/09-01于成都)。




查常平的人文言说
——《人文学的文化逻辑》读后
高尔泰
                       (本文删减后发表于《艺术探索》,2008年第5期)

当代中国学人,每谈到大陆上“人文精神的失落”,和“道德底线的崩溃”,总不免忧思重重,但又无可奈何,或多或少表现出一种渺小个人在巨大历史命运面前的无力感。这很正常,人文精神的涨落,也像物质文明的兴衰,是一种历史中的自然,向度不可控制。对于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总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影响历史进程的人们来说,挫折是一种常态。
从历史上来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的运行,往往并不同步,有时还反向背驰。当代中国的情况,是后者最为浓缩的例子:经济高速发展,道德普遍沦丧;摩天大楼林立,人文素质式微。连高校医院名山古寺,都成了人们唯利是图的工具。在权力拜物教与金钱拜物教这两起野火过后,钢骨水泥森林和森林里缤纷繁密的灯光下面,几乎是一片焦土。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历史的主体的人,是一种不可能恒久地安于仅仅活着的生物,一种不断地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自我创造的生物,因此焦土也不可能永远是焦土。文艺的垃圾山上,忽有嘉禾萌芽;网警的监控器里,忽有破网之鱼;民间宗教围捕不尽,民间维权彼伏此起……野火烧不尽,无待春风吹,不期然而然,烧痕上又有了点点新绿。
也是一种历史中的自然。焦土虽然广大,深底下地脉犹存。这个地脉,就是人的寻找本性。寻找,往往是不自觉的。各种权利意识、主体意识、突围意识、求知欲和创造欲都是。自觉的寻找,往往无声无息。行者苦修的石窟,在繁密高楼窗户的海洋中深藏若虚。你怎么能想得到,那无数窗户中的某一个后面,有一位绝世独立的高人,在孤独地冥思玄想?
物欲横流中的人文探索,往往如此。它的第一批成果,出现在九十年代中叶。以陕西师范大学尤西林教授的两本充满独创思维和开拓性的著作:《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为标志。面对暴政肆虐、笑贫不笑娼的整个社会,尤西林不合时宜地提出了目前汉语思想语境中人文超越的深刻命题。识之者寥寥,如空谷足音。
尤西林指出:人文学科并非某些文科外在类聚的笼统称谓,而是以人性教化为内在目的的精神态度与方法。它要求主体性体验认同的评价立场,因而具有人文超越意义上学理与践履同一的特性。这一理念和以之为基础的、内容丰富结构开放的独创性理论建树,为后来的人文学研究开创了先河。我在深受鼓舞之际,想象成书过程中作者枯坐书斋如同达摩面壁的形象,不禁悲从中来。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文急剧衰落的趋势,大有把每一个人都变成经济动物的的气势。四川大学查常平博士千山独行,在其系列著作,特别是在其《人文学的文化逻辑——形上、艺术、宗教、美学之比较》一书中,进一步从尤西林的人文学科中,开拓出了“人文学”这一和目前汉语思想语境下的人文学科相区别的学问形态。
查常平指出:就目前的汉语思想语境而言,一种以经典物理学为原型的自然科学的学术范式,正在大学、社科院的学术体制中假借学术规范化的写作要求得到被强有力的推广,并且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成为学术话语的标准表达。这个标准的终极依据,“在于科学对其他学问形态(伦理、美学)与精神样式(形上、艺术、宗教)的神化,在于科学把自己当成了人的全部活动中唯一的学问形态活动,在于仅仅把人看成是生命理智,向着物质自然体、自然生命体、肉体生命体而去的存在,在于把人的世界仅仅看成是由物质性的存在者(包括动物、植物)和人的肉体生命构成的世界,在于对人的生命情感、生命意志所作用的对象的忽视。”
约而言之,就是在于“唯物主义”四个字,或者“唯科学主义”五个字。假如我们注意到“目前汉语思想语境”这一限制词,我们就会知道查常平做这种区分,是为了防止我们的人文研究被某种既成方法论的框架所规范,防止科学万能的神话把其他学问形态(伦理、美学)和精神样式(形上、艺术、宗教)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或变成科学神学的一部分。
这种拒绝规范的态度,本身就是人文的,很人文的。与之相反,这种规范的体制化表现,就是按照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型,设计出所谓的课题申请、项目攻关、论文写作、定量考评的学术生产与评价体制。以致当代中国大学,变成了制造和贩卖知识的商场,并遭到权力的干预和资本的践踏,而不再是探索真理的场所,寻找意义的驿站。
真理和意义,都不是唯一的,但都是形而上的。“形而上学”一词,在理论上与物学(科学)、以及数学并列。它研究的对象是“本体”——万有的普遍性。亦即存在之所以是存在,或者说实是之所以是实是的学问。当然物学也研究本体,但物学的本体是可灭坏本体和可感觉的永恒本体。形上学之所以是形上学,全在于它超感觉和超物理的性质。
换言之,形上这东西,只能存在于直觉性的(它所使用的操作符号是直觉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抽象思维之中,和思维主体的特殊体验不可分割。佛家禅宗的“顿悟”“真如”“如如” 之谓,或与相通。笛卡儿的“我思”一词的心理学含义,在此也不被排斥。说到究竟,它不过是人实现自己的生命理智的彼岸化的中介。
换言之思想不是思想,思想就是自我(我是什么,我就看到什么)。彼岸不是彼岸厂,彼岸也可以是自在。这也是佛陀所说的人人可以成佛的意思。说形上学是人自身彼岸化的中介,也就是说它是这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中介。查常平指出:作为中介的这种精神样式,不止一种,除了形上,还有艺术与宗教。
他说:艺术的本性是象征,宗教的本性是信仰。宗教这种精神样式,相较于形上、艺术而言,它的独特性在于:在主体化本源中以我为的方式,在客体本源中承受普遍自我的承诺。换言之,也就是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的主体通过信仰,在信仰的对象中把自己彼岸化的一种全超验精神行为。
这就是说,宗教关涉到人的存在的全部领域。在动力学的意义上,宗教信仰是个人不满足于此岸的人生,把自己彼岸化的行为。此岸最本真的表现是个体生命的死亡,是死亡使此岸成为此岸,彼岸生成为彼岸,中间有一道永恒的障碍。宗教在对死亡的自觉中消解这个边界,予人以另一生命并反照出人的此岸存在的意义。
人是唯一知道自己必死无疑的生物,因而人是唯一可能具有宗教情感的生物。有限只有在能托付给无限时才能获得安慰,于是就有了对彼岸的需要,于是就有了宗教。一切宗教都具有超越此岸的性质,一切超越都具有人格提升的性质。宗教之成为人类人文建设的核心动力,不是偶然的。
上帝万能,佛法无边,这些伟大的力量,并不体现于它对人的控制,而是以爱与慈悲、拯救与普度为终极的表达方式。世俗文明着眼于人的兽性,力图健全法制以控制它。宗教文明着眼于人的神性,力图提升发扬它借以消解兽性。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当代中国,我们太需要宗教精神、也太需要查常平的言说了。
查常平的人文言说,精彩的内容还很多。例如从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异同、二者互相过渡的机制;以及从符号的有限性,艺术的非符号性和先验性、能指和所指的一体性,论证了美学这种学问形态,比科学、伦理学更富有生成性的精神特征。指出美学如忽略了这一特征,就不再是美学(消失于科学)。种种发人深思。暂不能全面介绍。
二十年前,查常平是我的学生,现在他已经远远地超过我了(顺便说一句,我的好几个学生,现在都超过我了)。于滚滚商潮中独守书斋,良非易事。成果来之不易,影响却极为有限。在一个人口超过十三亿的国家,出几本印数只有两千多册的、艰深到除了真正研究问题的学者会偶尔阅读的书,社会影响力基本上等于零。
在零度线上,看到作者如此无视挫折,如此虔诚地抱著几乎是绝望的期待,把自己生命的精华,心和血的结晶,奉献给一切不愿意在宇宙抹去人类文明的一切痕迹之前,仅仅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里面的人们;奉献给一切唯愿深度关注我们的意识生命的存在,精神生命的共在、文化生命的同在的来者,我很震撼。震撼之余,有一丝悲哀(2008-05)。
















    下午,北京十一学校历史特级教师魏勇先生来班讲课。




内容简介
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序)
第一辑 寻找有意义的课堂
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文化大革命》课堂实录
附:我为什么这样教学《文化大革命》
《戊戌变法》教学实录
《鸦片战争的影响》课堂实录
《美国内占戈》课堂实录
一场精致的风暴
——评郭初阳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
附:郭初阳《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实录
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
——窦桂梅教学《晏子使楚》引发的思考
附:窦桂梅《晏子使楚》课堂实录
突出重围
——评朱能的《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我眼中的优质课比赛
优质课的幼稚倾向
质疑优质课的模式
第二辑 历史教师教什么
中学历史究竟应该教什么
参加全国历史教学竞赛说课
教案: 《新思想的萌发》
史海钩沉:卢沟桥事变的新史料
谁来归还那斤大米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班主任之兵法
——报喜瞒忧
教育不是万能的
推荐给历史老师的书目
中学历史的四大痼疾
中学生常识讲座一:批评是最深沉的一种爱国方式
中学生常识讲座二:国家等于政府吗
中学生常识讲座三:中国比日本差在哪里
中学生常识讲座四:关于美国的几个误区
中学生常识讲座五:议员打架是进步的体现
第三辑 为了充满思考的教室
给级高三毕业班讲三句话
《荷花淀》里的迷雾
社会进步需要批评
——兼论“那一代风波”
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
谈谈评“三好”和“先进”
学好世界史是当务之急
——从李鸿章答记者问说起
做一个没有野心的教师
当个思想小贩
——在重庆涪陵师范学院的演讲稿
通过写作获得知识

——在四川省中小学教科室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录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
——第一线教师高级研修班演讲稿
第四辑 读几本看家的书
知识背景对人的影响
——读《戈尔巴乔夫回忆录))
凝视这个轻佻的当下
——夜读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
异端的价值
——读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自由能不能当饭吃
——读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闲谈我为什么不喜欢《红楼梦》
论偏激
如何认识日本不道歉
以传统主义论道,以自由主义论政
——评王怡的《“读经”和文化保守》
隐藏于充满感情的文笔后面的心灵的干枯
——评张炜((精神的背景》
圣徒情结
做两个拿手的莱,读两本看家的书
清醒者永远不可能再醒来
观点会陈旧,而事实永不过时
——看《大国崛起》
让生活返璞归真
——再看《阿信》
《生于月日》:不热爱美国的人滚出美国去
学术也应走向通俗
——看《向共和》
《死亡诗社》:寻找自己的声音
我为什么不喜欢国产电影
“数学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我的“右派”班主任
老教师看新教师
网络中的N个词语
我看范美忠
按照自己的内心来生活
后记:在精神撕裂中行走
书评:漫谈
魏勇的《用思想点燃课堂》







    高高大大的个子,一口完全不夹杂一丝四川方音的普通话,疾徐得宜的语速,既有PPT题纲将话题约束住,又随时与听众形成交流感,魏勇先生的讲授策略是很高明的。7月23日上午他的历史课会是精彩的。

    魏勇的讲题是《关于精英教育的思考》。

    上月我已在《新教育》杂志去年第2期上看过魏文《精英教育是一种必要的不平等》,颇受启发。

   魏勇今天现场所讲核心思想,在此文中已有若干表述。对他的基本观点,笔者基本认同。钦佩魏先生思考的勇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才学”研究热兴起。笔者有幸与“人才学”的两位最早的倡导者之一雷祯孝先生有过一些交往。雷先生曾赠我一册他所赠的《中国先秦人才思想史》,大约在1985年,笔者与“中国人才学会”理事长敢峰(方玄初)先生也有书信往还。陆陆续续看过约20本关于“人才学”的专著,因而魏先生今天所讲的内容,颇能心领神会。

   晚上7:00——9:30,梁卫星先生从梁漱溟先生的生平事迹中抽绎出若干关于何谓“好的教育”的观点。语多惊人。

   梁卫星这把紫砂壶中应该有大馅的饺子,只是壶嘴儿太小。




http://bbs.eduol.cn/2012-7/17/195106964692.html
 牟海军老师在讲台上耐心细致地给老纪提出一个建议: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用戏剧的方式让孩子进入课本,在情景再现中让孩子讨论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这样会更形象,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张媛老师、谢建萍老师、杨银华老师、管季超老师都有精彩发言,没来得及记录。
  扬子二小的老师提的问题很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直到将近六点才恋恋不舍地去吃饭。
  其实,这就是原课堂的特点,不同的观点,甚至可以是针锋相对的观点的交锋、碰撞、交流,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晚上是范美忠、梁卫星、魏勇主持的锵锵三人行。晚饭后下起大雨,一干人跋河涉水来到会场,裤腿完全湿透Ing


  魏:
  从今天上课的两个语文文本说起,这两个文本都很好。好在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最佳路径》可适应范围很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生、研究生也都可以上,只不过挖掘的深度不一样。
  范:
  虽然是简单的文本,但可探讨的余地很大。有的老师可能觉得没有高明的技巧、没有漂亮的语言,没有所谓的语文味儿,所以不好。但这个文本直接触及了很深入的问题,而且张力很大,所以很好。
  魏:
  不管学生将来要当官、经商还是做别的事情,这个文本对他们都很有好处。比如城市拥堵的问题。无论是采葡萄还是路径设计,都是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从用户的体验出发,尊重他们的权利。我在北京被堵的情况……显然道路的设计者并没有从用户出行的体验出发来修路。我们会想,要是这样就好了,要是那样就好了,但是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决策权。如果行政有这个文本中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可以召集民众开个听证会……比如我住的如家快捷酒店,淋浴的莲蓬头支架,北京的如家只有一个支架,适合大多数人用,但成都的如家就有两个支架,一高一矮,儿童也可以用;而第二天我回去的时候,我用过的牙刷和拖鞋都还在,但是都补充了新的,这就很好,我这个人很节约,我还可以用旧的,但如果是个讲究的人,可以用新的。如果官员、商人看到更多这样的文本,会更好。那么这样是不是就没有语文味儿了呢?
  范:
  比如韩军老师的朗诵(魏模仿韩军的朗诵),韩老师认为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不是历史课、不是哲学课,就是语文课,所以,你必须品味字词、朗诵课文,不能思考,一思考就不是语文课了。








北京十一学校的特殊课表(图)
北京频道 ( 2012-06-11

稿件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苏宇梵在比赛中

    新华网北京频道6月11日电(记者田瑜)“感谢我的学校和老师。通过不到一年的训练,我深深地爱上这项运动,我希望能进入国家队,并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10日,来自北京十一学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同时也是中国青年马术队运动员苏宇梵接受采访时表示。

    就在几十分钟前,作为2012年国际马联场地障碍赛(中国赛区挑战赛)青少年组年龄最小的选手,13岁的苏宇梵获得了第四名,显示出了很好的潜质。闲聊之中,她对自己的母校非常感激。她告诉记者,在北京十一学校,马术是一门体育课程的选修课,学校为选修马术的学生提供马匹、场地等各种支持。同时还配备专门的老师补习文化课,让她既能深入地投入马术训练,又能保证文化课不掉队。   

  据了解,北京十一学校的选修课丰富多彩,包括击剑、滑雪、戏剧、汽车设计等方方面面。同时,北京十一学校的必修课也很有特点,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课程表,课程由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学校只给出建议。对于这样类似于大学的课程设置,许多业内人士褒贬不一。近日,记者专访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助理、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深入了解北京十一学校非常独特的课程设置。

  选修课促进高考学习    

记者第一次来到北京十一学校时是中午休息时间,然而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安静。操场上进行着足球、篮球等运动,路边不时有学生则抱着乐器路过。进入教学楼,映入眼帘的是几个学生在一排电脑前查阅着什么,透过一间间教室的窗户,可以看到里面摆设着各种教学器材,几个学生在里面专心致志地做着实验。    

据了解,北京十一学校现有107个教学班,4600余名学生,是一所拥有初中、高中的中学。2004年,北京十一学校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作为试点中学,北京十一学校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增加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据介绍,北京十一学校设置了马术、击剑、滑雪等18个类别的体育选修课;汽车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机械设计等12门技术选修课,以及专业美术、专业音乐、戏剧等综合艺术选修课。如此多的选修课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但不免让人怀疑,过多的选修课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正常学习,甚至高考成绩。

   对于这种担忧,秦建云表示不用担心,他说:“很多老师做过尝试,高三不留作业,学生依然考的很好;有些拼命留作业的,高考未必成功。高考是对学生体力、知识、精神的综合考试,高考成功的前提是拥有好的身体。我们的体育课有两个目的:第一,练好今天的身体;第二,为明天更好的练身体而学会技术。”

    另外,马术、滑雪等“特殊体育”,不仅能让学生拥有好身体,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比如马术和滑雪运动可以让学生更加勇敢,划龙舟运动则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棒球运动培养孩子的果断能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培养孩子坚韧、勇敢、果断的性格。这与高考并不矛盾,反而帮助学生克服高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秦建云说:“北京十一学校的前身是中央军委子弟学校,校园文化包括艰苦朴素、坚忍不拔、独立自主等,这些品质在办学过程中慢慢继承下来。但是如果我们一味的靠这些作为资本,很快就会归零。十一学校现在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这一代人不是在消耗、炫耀着历史,而必须要重新创造历史,我们必须要分清楚我们学校过去成功的经验,而不是要一味坚守什么。”     在这种办学理念下,北京十一学校考生的高考成绩名列前茅。据统计,北京十一学校2011年高考文理科600分以上人数共203人,文理科600分以上的考生人数分别位居北京市所有中学的第三名和第五名。

特殊课表便于因人施教   

  北京十一学校为学生的课程设置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课表。学生按照课表,到不同教室上课。     这里每间教室的布置风格都有一个主题,类似于主题公园。教室中摆放着跟学科有关的各种器材,这样的教室被学校称为“学科教室”。

   “一个孩子一天坐在一个教室里,所有课都在这儿上,很容易让孩子走神。但如果前面是语文老师上课,这边一看是杜甫的诗,那边一看是辛弃疾的词,往后一看是元曲。到处都是书,就算走神,也是语文。” 秦建云笑言。   

  但是,一般的学校能提供有如此多的教室吗?

   秦建云认为这并不是问题。他说,许多学校的实验室、机房的利用率并不高,大约只有35%,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北京十一学校把这些教室开放,由代课老师负责管理。例如,某间教室分配给两位物理老师,学校就会在教室里放置物理器材,布置的像个物理实验室。老师讲课时需要,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进行讲解。

    北京十一学校课程设置的另一个特点是对科目进行“分级”,让进度相当的学生在一起上课,避免因为学生进度不一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     秦建云解释:“拿数学课来说,不同孩子的数学水平不一样,有的孩子完全可以学比高考更深的内容,而另一个孩子就高考这些东西都掌握不了,如果让两个孩子上同一课程,很可能造成有的孩子没兴趣,有的孩子却跟不上。因此,我们对课程进行分级。例如,高中数学是5个层级,物理、化学、生物都是3个层级。学校会通过考试,建议学生应该学哪个层级,这样就保证了授课的针对性。”

    秦建云补充:“当然,课程分级会造成教师不够用的现象。因此,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工作量会大于一般中学。比如高中数学老师的工作量是一星期12节至15节课,远高于一般学校10节课的平均工作量。”

  从兴趣爱好到人生规划    

对于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目标,秦建云介绍,除了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从而进行孩子们的人生规划。   

  秦建云说:“首先应该让孩子明白到底要干什么——职业与人生规划,而不是‘我就是要念书,目的就是为了考试。’”     为此,北京十一学校近年来成立了“学生咨询中心”,咨询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告诉学生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秦建云介绍:“学生向咨询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咨询老师会告诉学生现在应该做什么准备,哪所大学的专业比较适合,高考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等。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奋斗目标,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不再盲目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秦建云举例说,一个学生的职业规划是“景观设计”,但她发现国内没有这个专业。通过咨询老师的帮助,她查到美国一个排名将近70位的学校才有这个专业。所以她决定去考取这所大学,学习景观设计专业。

   秦建云说:“实际上这个孩子如果在国内高考,很可能考取清华、北大,但她放弃了。因为她明白自己未来要搞景观设计,而清华、北大没有这个专业,这是她出国的理由,而不是就是为了出国才出国。所以学校要让学生明白,无论将来自己到哪求学,都要明白去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学完了我要干什么,这是学生求学的核心问题。”   

  “我们的孩子尽管在国内高考,但有多少明白自己报的学校的专业状况?他们对我们国内各大学校的排名状况几乎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学校就成立这样一个咨询中心,为孩子们的职业人生规划提供咨询服务。通过一系列职业考察课程,帮助孩子更好的了解职业。比如有的孩子想了解铁路,那么这次职业考察课程就有关于铁路,孩子就可以到铁路小组去体验、了解,去感受铁路职工都在干什么,其实就是变管理为服务。”秦建云说。   

  目前,北京十一学校已形成了非常有特色,且相对完善的课程设置。秦建云认为:“十一学校必须独立设计自身的课程体系,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例如会在初中设置一些高中课程,在高中课程里设置一些大学课程,目的是帮助孩子消除初、高中和大学的门槛。”   

  当被问及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设置处于什么阶段时,秦建云说:“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设置已度过摸索阶段,但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完善。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用我们的一个宣传片的名字来表达——《在路上》。”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4NTU5MTM2.html(完)





北京十一学校设国内首个科学实验班(图)
2010年04月01日

京华时报




十一学校学生在网络实验室学习。十一学校供图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已成为当下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中、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等理念也一度备受关注。
记者昨天获悉,今年秋季起,本市将率先在十一学校、北京四中等5所中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全新的高中实验班。其中,作为国内首个科学实验班,北京十一学校科学实验班将面向全市招收30人,通过面试和中考成绩,学校自主择优录取。
求解“钱学森之问”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对究竟是学文还是学理并没有完全想清楚,在单一、模式化的教学中,反而把一些孩子的聪明才智湮没掉了。”十一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张敏介绍,科学实验班的设想源于李希贵校长对现阶段高中教育的一种反思,从去年起,十一学校就开始着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改革。
经过老师们近半年的调研,深入研究国内外高中教育体制,多方走访教育专家和学者,一个“通过中学阶段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学校将为科学实验班的学生成为未来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奠定基础”的培养理念渐渐清晰。
就在这时,“钱学森之问”和国家教改纲要征求民意相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再一次把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到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今年初,北京市教委提出在部分中学探索试点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这个想法与十一学校正在探索的改革不谋而合。
上周,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四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学、北京十七中等5所高中提交的探索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的方案正式获得市教委批复。这意味着,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本市将正式在新高一中开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实验。
看重学生综合能力
在十一学校设计的培养方案中,进入科学实验班学生应具备远大志向,热爱科学事业,基础扎实,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以及对事物有好奇心,探究能力强。
张敏说,科学实验班报名4月8日正式启动,学生可登录十一学校校园网报名或到学校教导处登记报名。
“我们希望看到学生全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不一定拘泥于某一方面特长,或者是单一学科的获奖证书。”张敏表示,学校最终将结合面试和中考成绩,从所有报名的学生中择优录取30人。
打造个性化课程
与普通班不同,科学实验班的学生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将针对各自关注的兴趣和领域拥有不同的课程。学校将为他们开设上百门选修课,可能30名学生会有30份不同的选修课表。
科学实验班的学生将构建动态的“班内模块”。学生在学业初期会根据选课类型、学习方式形成不同的“模块分组”。如物理竞赛小组、微生物发酵俱乐部、未来经济学家论坛、机器人智能小组等。随着学业的推进,还可以按照不同发展方向,组建新的学习模块。比如加强对接清华联考自主招生的研修小组、加强应对美国SAT考试的学习小组等。学校会对各种类型的“模块”和“分组”,在实验室、图书资料、自习室的使用、专业指导教师的配备、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每名学生3名导师
科学实验班的每名学生都将受惠于“三导师制”,科学实验班的专任教师与学生比将达1:4,以保障教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关注。
学校发挥优秀教师资源优势,为每名学生配备3位导师,包括成长导师、学业导师、学术导师。“成长导师”由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教师担任,指导学生养成优秀的个性品质;“学业导师”由学术专长的博士、硕士教师担任,指导学生构建全面的科学素养。此外,学校还将从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特聘知名教授担任“学术导师”,发现学生的特点、专长,帮助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为学生的专业志趣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张敏说,与普通班学生相比,科学实验班将享受到一流的师资和教学设施,但在学费上却是与普通班一样的收费。实验班学生的培养成本几乎由学校全部承担。
首设长短课制
在科学实验班课堂上,将出现120分钟、90分钟,30分钟三种课型。这种长短课的教学模式在本市高中尚属首创。班级课表中,根据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学习内容,会设置三种课时。“大课”120分钟,开设专题实验课、人文学术论坛、名家大师讲座等;“小课”30分钟,以科学咖啡吧、俱乐部活动、心理和艺术修养课程等为主;“中课”90分钟,主要是学科必修课程,自主研修、国际友好学校远程互动会议等。



每学年设4个学期
另一个有新意的变化还出现在学期设置上。科学实验班每学年实施“四学期制”,分别为两个大学期和两个小学期。
大学期各16周,主要在校内完成各学科的必修和选修模块。小学期各4周,课时安排则更加灵活,鼓励学生走出校外,去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社会实践场所、国外友好学校等完成考察、实践和互认学分课程。学校设立专项“科学探索基金”和“海外留学奖学金”,学业优异的同学自主申请,通过专家团评估认可后,可以对其研究性学习和出国考察经费给予资助。
实行弹性学制
科学实验班实行“学分制”。相比普通高中学生三年制,科学实验班学生只要修满课程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可以提前或推迟毕业。
实验班通过“达标免修”、“长短课制”等,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缩减必修课时数,扩大选修课时数,以保障不同学生选择学术志趣课程的独立性。
张敏说,尽管科学实验班培养的学生最终可能更侧重向理工科发展,但学校会特别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将以符合人文认知规律的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导师引领、互动体验等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的人文素养。
同时,科学实验班将设经济学方向的学习模块,针对未来选择经济学方向的学生提供专门课程。
打造多元培养体系
为给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渠道,科学实验班将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包括美国著名大学预科课程(AP)。
科学实验班学生可以通过提前选修大学课程和美国著名大学预科课程(AP),提高其专注于自己感兴趣领域的能力,促进学生快速发展。同时提高大学升学录取层次。学生只要通过一定水平的测试,就可以免修必修课程。通过达标免修、课时调整和小学期计划,大大增加学生选修高级课程的时间。
同时,学校将与国外友好学校及国内著名大学进行课程合作,允许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外语等领域选修高级课程。
链接
十一学校简介
>>师资
北京市十一学校现有特级教师23人,博士37人,硕士120人,省部级劳模和全国优秀教师13人,外籍教师40名。此外,学校建立了由中科院、工程院、北大、清华、北师大等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的教师成长指导团队。科学学科的特级教师13人,占特级教师总数的56.5%;科学学科的博士教师29人,占博士教师总数的78.4%。
>>高考、竞赛成绩
2007年至2009年,学校共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38人,国外一流大学60人,香港地区大学23人;统招生重点本科录取率接近100%;近三年600分以上人数分别为:2007年244人、2008年184人、2009年188人,3年来均列海淀第二名。
此外,十一学校在各种学科竞赛上屡获佳绩。2009年科学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全国奥林匹克竞赛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获北京赛区一等奖人数达29人,占北京市一等奖获奖总数的34.1%,其中生物一等奖8人、物理一等奖11人、化学一等奖10人,各科一等奖人数均列北京市第一名。
>>硬件条件
科学馆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建有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学、天文、地理、通用技术等专用实验室46个,其中特色实验室有微生物实验室、分子和生化实验室、植物组培实验室、模型实验室、网络显微镜互动实验室、科学探究馆、数字星球系统观察室、数学实验室和机器人创新工作室。这些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活有多广语文就应该有多宽——访北京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闫存林
2010-3-16

   闫存林,1965年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现担任北京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从教20年,所带班级成绩优异,教学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自1997年以来,一直担任北京市海淀区兼职教研员,为海淀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海淀区名师工作站成员,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指导教师。2008年受聘担任教育部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指导教师。主编并编写了《成功复习计划高考语文》(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年)、《高中语文新课程学习用书》(1、2册)(语文出版社,2008年),另在核心期刊报纸发表论文数篇。
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拓展阅读
   
    
中国教师报:十一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从拓展阅读入手的,为什么会从这个点切入?
   闫存林:从学生方面来讲,我觉得他们学习语文的面太窄,接触的阅读材料就是语文课本,特别是高中阶段,一方面数理化学习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数理化有各种各样的竞赛,一旦获奖所带来的丰厚回报对学生有非常大的诱惑力。所以,一到高中,大部分学生立即会把学习的重点转向理科。
    从教师方面来讲,我们的传统观念认为,教书就是讲课文,我们备课总是围绕挖掘课文、把课文讲清讲透做文章,认为这样做,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即使是课文,也只是讲在考试范围之内的课文,这样,每学期仅有的20篇左右的课文又被“扔”掉了几篇。
    所以,一年下来,学生仅仅学习了30-40篇课文。要靠这点文本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本是不可能的。
    我经常拿现在的语文教学和我当学生时的经历作对比。回忆当年的语文课堂,基本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而大量的课外阅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我经常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读小说,非常认真地读,做了很多笔记摘抄,做这些没有任何人强迫我,都是自发自愿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阅读甚至影响了我一生的选择——为了满足自己阅读的爱好,就在高考时填报了中文系。我觉得中学时期的阅读是我日后学习和成为语文老师的重要基础。
    只有突破课本,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语文素养才可能提高。我们就是出于这样一个考虑,从教材入手,开始语文教学改革,在课本之外,我们设计了大量的课外阅读。
  
    
中国教师报:你们实行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促使学生阅读呢?
    闫存林:我们学校的原校长李金初曾经提出一个概念:文科重心下移。因为他也意识到,高中以后学生学习重心偏向理科不是以学校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就在初中设立了很多阅读课,提供很多阅读资料和书目,初一初二每周六节语文课中的两节一定是在图书馆阅读的。而且,我们不提倡任课老师设定过多的限制,比如说,读完这篇小说一定要写多少字的读后感,而是给他们最大限度的自由。
    老师的责任第一就是推荐一些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书,也许有些学生读不懂,那也不要紧,至少他知道了这本书的存在,可以记下来,等到以后再读。一本同样的书,在不同的年龄段,理解是不一样的。
    第二是保证他们的阅读时间,有些老师在认识上还不到位,尤其是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侵占学生的阅读时间去讲课,总是觉得自己不讲,学生就不能掌握。我们倡导,即使学生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语文成绩不是很好,老师也应该包容他,依然保证给他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学语文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来,这是语文学习的规律。
  
扩充教材,一举两得
  
   
中国教师报:初中可以给学生大量的时间阅读,那高中怎样改呢?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你们是怎样实现的呢?
    闫存林:高中新课改改起来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必修阶段有课本作依托,但是到了选修,离开课本大家就不知道该怎么教了。按照新课标的规定,必修阶段就已经完成了高中语文的基本学习阶段,但是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就考虑从选修课切入,进行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
    我们还要想办法逼着老师放弃原来精讲细讲、大讲特讲的教学方式。怎么办呢?最后我们就想到必须改编教材,大大增加教材的容量,这样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讲是讲不完的,老师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教学方式了。所以我们编了10本书,包括这样几部分内容:一,大量的选文;二,原来教参上的东西——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很不喜欢学生有教参,因为老师上课就是讲教参的内容。我们现在把这些内容都给学生,凡是学生自己能理解的,老师就再也不用讲了。三,所有的练习题都是附有答案的。也就是说过去老师讲的所有的东西都呈现在这些书里,这些书就变成了学生的学本,而不再是教材了。
    原来的东西是不能讲了,而且量很大,一月一本书,一周一个单元,怎么讲也讲不完的。这就逼着老师去思考,我该怎么办?我的角色是什么?
    所以,教学方式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大的转变。现在我们设计课堂都是单元设计:两节学生自主阅读,一节学生讨论解疑,一节教师精讲,一节反馈练习。
    今年已经进入第二轮,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的积累有了极大的提高。
  
   
中国教师报:这样做是不是把选修和必修结合起来了?
    闫存林:基本上是必修的一种延续吧,我们叫限定选修,和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还是有差别的。编写读本的主题和高考的考查范围还是相关联的。
    真正的选修课应该彻底和高考无关的,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进行的。我们现在还是过渡阶段。
    我建议改变一下现有的先必修再选修的模式。因为语文学习有其特殊性。我们可以必修与选修同时开设,没有必要一定要用1.25个学年完成所谓的必修。必修的内容应该一直有,然后再让学生选修若干课程,这样应该更符合实际情况。

    中国教师报:扩展阅读是不是要占用很多课余时间呢?
    闫存林:没有,基本上还是在课堂上完成,只是把教师讲的时间还给学生阅读。当然,那些有兴趣的学生,他们会主动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但是学校不统一要求或者强制。

一定要让学生形成阅读成果
  
   
中国教师报:在编写教材地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文本?
    闫存林:第一, 按照语文能力点来选择了一些文字,这也是和高考相融合的思路。比如,以文章思路把握为主体选择一个单元的文章。
    第二, 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来选择,如宽容、友爱等主题。
    第三, 我们的自由度很高,基本可以不太考虑政治等太多文字本身以外的东西。各种文本,只要是好的,都拿过来。

    中国教师报:听说学生也参与教材的编写,怎么参与?
    闫存林: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每年都会有针对学生的调查,哪些文章是你喜欢的,哪些不喜欢,为什么?如果不喜欢,你推荐哪些文章。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年都要修订,修订幅度很大,去年,有三分之一的内容都换掉了。目的就是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
  
    中国教师报:经过几次修订之后,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闫存林:越来越“正统”了。比如说,开始的时候我们选了很多与正文相关的文章附在书的最后,在文章中作了跳转连接——“如果你想了解xx,请翻到xx页”。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给学生极大的自由度,给有兴趣的学生延展阅读使用,而不喜欢的学生可以不看。但是后来学生反映,他们似乎并不喜欢这样的“自由”,他们更愿意让老师来替他作主——如果老师认为有必要了解的东西就直接加在文章的后面就可以了。这说明老师的想法是一厢情愿,学生的阅读很少能完全出于自己的自愿和兴趣,所以他们对选择自由的需求并不是很大。所以就改回来了。
  
   
中国教师报:在改革过程中,你碰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闫存林: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语文基础的落实很难检测。很多老师心里感到没底。过去,传统教学中老师会把知识和能力点一一讲到,虽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掌握,但是老师自信都讲过,起码有点安慰。
    现在连这点安慰都没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是,老师可控性比较差,每单元都会有检测,不过是以点带面的,有很多知识点会漏掉。
    这是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
  
   
中国教师报:这几年改革下来,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和同行分享的?
    闫存林:一定要让学生形成阅读成果。
    每学期末,我们都会让学生编辑自己的作品集,其中包括评论、读书心得等,自己设计出版。学生非常欢迎,热情非常高。如果每年都有一本作品集,几年下来他会有极大的成就感。给学生这样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这是激发学生阅读最好的兴奋剂。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思想的指导者、学习的评价者
  
   
中国教师报:您本身是在传统教学中成长起来并且是很优秀的老师,在改革过程中要进行角色的转变,有困难吗?
    闫存林:坦白讲,有很大的困难。我和一位有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这几年感到非常痛苦,自己熟悉的东西不让做了,他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因为他的优势就是宣讲,突然不让讲了,一时找不到方向。我们这些有经验的老教师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转变起来很痛苦。
    不但是老师,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的学生,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改革之初,学生就特别奇怪:老师怎么不讲课了?他们甚至怀疑:老师不讲课,他们是不是偷懒阿?他们都干些什么?有些学生和家长都直接去问校长,老师还有什么用?
    所以,改革的同时我们做大量的工作改变教师的观念,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思想的指导者、学习的评价者。
  
   
中国教师报:教师主要做些什么呢?
    闫存林:其实,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要做大量的幕后工作。
    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现在的孩子很少有阅读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阅读,如何做笔记,如何做批注等,这些简单的事情都要老师来教。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初中到高中都要进行这个工作。以高一为例,我带的班是学习能力比较强的直升班——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训练的基础,但即便如此,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也还不到一半。
    第二,为了防止学生读书漫无目的,我们要引导。一篇文章可能有很多关注点,但是我们要求老师为学生指出我们希望他们关注的点。
    第三,编写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让学生明白,学完之后你应该掌握哪些东西,对学习过程进行检测。
    第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老师要选择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即时评价。
    书中选文大部分根本没有任何教学参考,而且量很大,教师的工作量比以前大了很多。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中国教师报: 您曾经提到,必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新建构语文教学观,树立大语文观、学生主动建构观和教师指导评价观,您能否具体阐述一下?
    闫存林:目前的语文就是集中在几本课本上,即使这些课本也还没有解决好。我觉得语文的关注面决不应该只是课本,而应该把目光瞄准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材料。
    很多国外的母语课都是没有课本的,而是随手拿生活中的文本作为教材。我们总是习惯依赖课文,而有些课文可能已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拿学生喜欢的报纸和杂志作为教材?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怎能没兴趣?
    除了拓展教材的内容,我觉得语文教学还应该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我一直想做这么一件事情,把语文教学和旅游结合起来。北京有大量的旅游资源,我觉得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校本课程,让学生自己去实地考察并编写一本介绍北京旅游的书,其中包括景点的介绍、路线、开放时间、乘车方式,等等。我觉得这个考察和编写的过程涉及到很多东西,经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得到的知识和能力将是任何课堂教学、任何课本所不能提供的。
    另外,学生不只是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还可以通过摄影、摄像、书画等多种方式来记录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这同样应该是语文的组成部分。
    而相比之下,现在的“语文”太窄了。语文一定要生活化。生活有多广,语文就应该有多宽。
    教师指导评价观说的是老师的重新定位。我现在讲课,经常会被学生“耻笑”,因为我讲的东西他们早就知道了,而且在某些领域,他们掌握和研究的比我要深得多。我深深体会到,老师的知识霸权已经被彻底摧毁了。因此,老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角色,从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评价者。老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起到“师傅领进门”的作用,中间的学习环节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最终的评价,这一点我们过去一直做得不是很好。我们一向不重视评价,最常见的就是考试,除此之外就没有了。其实课堂上的即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发言是否准确,有哪些闪光点,小组讨论是否达到了目标,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等,老师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这对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向太重要了。
  
语文在提高幸福感方面,是别的自然学科所不及的
  
   
中国教师报:有人主张,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重在一个“用”字,侧重联系和服务生活;也有人觉得,语文学习首先是文化的传承,见明月而思乡,沐春风而觉暖。语文学习首先要树立“文化本位”的理想。您认为呢?
    闫存林:我觉得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用”肯定是重要的一方面,这是语文教学需要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学生要学会通过倾听迅速找到别人表达的要义,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但是我们还要超越这个层面,上升到审美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的层面。一个学语文和不学语文的人,生活幸福感的体验应该是不同的。有些东西属于自我享受的范围,与功利完全无关,比如看到一幅画或者电影,语文功底好的人能看出不一样的东西,这就是语文比较高的境界了。我认为,语文在提高幸福感方面,是别的自然学科所不及的。
    我总是告诉学生,我上课最高兴的事不是看到你们考出了多么好的成绩,而是大家一起在课堂上分享一些好的东西。阳光照进来,一张张纯真的面孔陶醉在欣赏的美感里,这种场景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来源:中国教师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4NTU5MTM2.html


==管支书助理给您放电影!



李希贵是一位可以不断带给你惊喜的校长。他的每一部教育书籍的出版都带给我们更鲜活的生动感和对教育本质的更深刻的认知;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总能在不经意间带给你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将你带入一种更切实的教育情境和更深层的教育理解。他是一位行动着的思想者,更是一位思考着的实干家,在指出教育痼疾的同时能够用一些切实得当的措施化痼疾于无形。如果说当前基础教育界确实有一些校长堪称教育家,那李希贵校长应该当之无愧是其中的一位。(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张晓玉)

办学实践:
    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李希贵工作数次变动,先后任山东省高密四中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教委主任、潍坊市教育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筹建工作负责人。2007年仲秋的一天,他接过李金初的接力棒,做起了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
    到十一学校以后,李希贵首先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追寻十一学校的历史发展轨迹,寻找十一学校成功基因,与大家一起总结、分享、品味十一学校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研究新时期这所不同一般的学校下一步发展战略,形成了《学校行动纲要》。
    《学校行动纲要》共分15章100条,对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均明确了文化定位。这个纲要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大纲,它在题目中就标注着“行动”二字。在李希贵看来,学校工作不能浮在云间跳舞,必须贴在地面行走。所以,在《学校行动纲要》里,有关乎学校战略目标实现的8大关键成功因素,这些关键成功因素,又有100多条量化指标,只有完成这些指标,才能逐步接近学校的愿景。因而,这也是一个指标清晰的战略计划书。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在《学校行动纲要》里,北京十一学校把“伟大”写入了学校愿景。
    “给每一位学生装一台主动成长的发动机;找到学生可以伟大的地方,让他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确立目标、职业阅读、结交同道、实践体验。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咨询中心,为学生配备导师,班主任担任兼职咨询师。
    课程是学校改革的核心。在李希贵的带领下,十一学校作出的最大努力就是全面推动课程改革,使传统的所有学生读一样的书、上一样的课的单一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在校园里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为此,学校尽可能扩大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国际文化日、特色运动会、毕业典礼、成人仪式、升旗仪式、名家大师讲座、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全部由学生组织。十一学校的“校园机会榜”也是激励学生产生想法的一个平台。学校还设立奖学金专门奖励学生的奇思异想。
    为了让教师从课堂里面走出来,给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教师提供不同的专业发展通道,构建教师自主发展机制,学校启动了教育家成长工程,聘任课程研究专员,成立教师之间专业分享的教师互助中心,设立教师自主选择的专业发展基金,等等。

3#
发表于 2012-7-21 21:52:4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黄埔六期)学习日记之③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2012-7-20  晴  研修第三天

    先讲一个故事,引出我的一个观点:
    汤文选先生是已故的孝感籍当代国画大家,其公子汤立先生也是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的名家。汤立兄上半年在河南博物院举办个人画展,我以湖北工程学院http://xnjyw.5d6d.net/thread-32873-1-1.html“汤文选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名份到郑州去捧场。
    在郑州,老友河南教育报刊社《小学教学》杂志主编樊学兵先生以私人朋友的身份带我参加了一个http://www.jianye.com.cn/news/news_mb.php?id=4008&cls=16大型房地产公司成立20周年联欢会,在那里巧遇去年上过上海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和“春晚”的胡启志。房地产公司那一天邀胡启志为尚未开盘的楼盘拍广告。我们陪着他在那里边拍边玩儿。胡稍后一两天将在这家房地产公司的联欢会上表演他拿手的耍水晶球等的节目,那一天,他主动要求去走走台,反复提醒地毯必须与地板粘合起来,因为他还有一个节目是转大铁轮子。据他的台湾籍经纪人透露,这一次胡启志在郑州表演,出场费十几二十万。
    胡给我的印象是:腼腆,寡言,有一种孩子般的真淳,汉语说得不利索。
    好,现在可以引出我的观点了:当今是个传媒的时代,网络,电视将会不断地为我们制造名 星,满足我们要追星/猎奇的心理。
    胡启志是美国街头艺人,他的水晶球表演是高水平的,有艺术性的,但假如没有央视“春晚”传播,不可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娱乐名星,“出场费”弄得这么高!








      今天上午到研修班来讲课的是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两宋风云”、“塞北三朝”而爆得大名的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袁腾飞,网上http://www.56.com/u38/v_Njc3OTA0NzU.html称其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
     袁讲课前,和李老大在报告厅外闲聊,我和周雄跟他合了一个影。名人么,合影俺回家可以拿给朋友看,吹吹牛。





      袁的讲题是《为往圣继绝学》。他的核心的观点我是赞同的,但他的讲授方式是即兴漫谈式的,并未像魏勇老师那样认真地做一个PPT,对自己的观点作慎密的论证,也并无多少历史专业色彩的个人研究心得。‘现场效果’怎么样呢?必须说:那是相当相当好!http://xnjyw.5d6d.net/thread-51267-1-2.html课前投影屏幕上介绍词:幽默犀利,通俗灵活的授课语言”是完全准确的!
     袁和纪连海都是老北京人,他们的语言都有浓浓的北京味儿。http://my.tv.sohu.com/u/vw/3127302袁和所有的“北京侃爷”一样,嘴皮子特溜!今天他的演讲中不断地出现行动的有画面感的故事的叙述,逗得听课的女学员笑贫了气,我本人至少笑过七八回了。自发的掌声不下二十次。互动环节,学员们提问也特别踊跃,抢着话筒。
      我在互动环节拿过话筒,没有提问,而是请袁腾飞将他喜欢的京剧“亮一嗓子”,袁即兴清唱了一段有板有眼,挺有韵味儿。下课后,我跟李老大开玩笑:“您事先说好只付讲课费吧?这下得增加票友唱戏的报酬了。”
     袁在演讲中能随口引用古籍中的原句,他是认真读过历史的,这在60后、70后这一辈的人中是不多见的。我本人在接受一些讲课任务时,得老老实实地把引用的句子先录到讲纲上,不敢保证能全记住。



      说袁是挺会讲课的历史老师,这个话我同意!说袁是扎扎实实读过历史书的历史老师,这个话我也同意!但我看过几本袁腾飞写的历史著作,感觉与“当年明月”是一个路子:史料他们是熟的,新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并不多。表述语言都能引发普通读者的兴趣,故意用大白话,俗话,市井化的语言来表达,读者面就比黄仁宇
的《万历十五年》http://xnjyw.5d6d.net/thread-51272-1-1.html要广得多!
    从袁的书名就可看出:《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或者《这个历史挺靠谱》。http://www.56.com/u72/v_NjY2MDYyOTM.html这样的书名,摆明了将读者对象定位于“粉丝”和普通大众,并非是要与历史专业圈子里的同行来交流。

袁老师唱:沙桥饯别:李世民送唐三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e8afe001012sfc.html
  [二黄原板]听过了唐三藏一番谈论,不辞劳足见他向道坚诚。你代孤受艰难感
  谢不尽,请到了真经卷普渡众生。到西天虽然是多劳顿,此一番胜过你七世的修
  行。
  [二黄慢板]提龙笔写牒文大唐国号,孤御弟唐三藏与孤代劳。各国内众蛮王休要
  阻道,到西天取了经即便还朝。孤赐你锦袈裟霞光万道;孤赐你紫金钵禅杖一条
  ;孤赐你藏经箱僧衣僧帽;孤赐你四童儿鞍前马后、涉水登山好把箱挑。内侍臣
  与孤王将宝抬到,金銮殿王与你改换法袍。
  李世民:孤王在长亭把旨传,尊一声御弟三藏听根源:天朝无有真经卷,怎令
  人悟道与参禅。你今替孤行方便,披星戴月去往西天。孤念你万里征途路遥远;
  孤念你千山万水跋涉艰难;孤念你黑夜里投宿庵观寺院;孤念你夏日受暑冬日受
  寒。但愿此去能如愿,请到了真经即回还。那时节孤领众僧人齐把真经念,才知
  晓那西方的佛祖法力无边。御弟你才算是功成圆满,王封你一代国师万古流传。










     下午,研修班安排学员参观成都华德福学校。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49179参观的具体情形我不用文字来表达了,上传周雄拍的照片,传达出来的信息会更丰富。
     参观结束后,周雄兴奋地说:“太有收获了,我又见识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51294&extra=了解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我和周雄对华德福学校http://www.waldorfchina.org.cn/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整个校园就像个旅游渡假村!校园内没有任何一处有“校训”“班训”之类张挂于墙的标语;校园中的池塘周围,细心地安上了铁丝网,显然是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避免溺水事故,但校园里并不见任何一处出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标语。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48685我们许多学校所做的工作,常常是为了让上级高兴,做给上级看;华德福学校的教师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39541是以教育良心为引导,以孩子们成长的需要为需要,顺应教育规律去工作的。





         参观完毕华德福学校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49259,学员们被子大巴车送到成都最具地城特色的两处景点游玩。
       再发一些季超游宽窄巷子的照片,http://xnjyw.5d6d.net/thread-51074-1-2.html供网友们欣赏。










亲历华德福教育 吴蓓老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waldorfbj

华德福教育——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313685.htm







华德福教育介绍
        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于1919年创立在德国的斯图伽达(Stuttgart)。当时,一位德国企业家依米尔默特(Emil Molt)邀请鲁道夫·史代纳根据人智学的研究成果,为他的香烟厂工人的子弟办一所学校,并以工厂的名字Waldorf Astoria命名为Freie Waldorf Schule(德语)。这所学校办得很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代表未来教育的典范。后来,凡是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学校都被称为华德福学校(Waldorf School),也被称为鲁道夫·史代纳学校(Rudolf Steiner School)。

  史代纳对人类的智慧和人的意识发展做了深入研究,从而得出关于人的身、心、灵和精神发展的独特认识,他对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华德福教育的理论基础。史代纳发现了人的意识是阶段性的发展,七年为一个周期。华德福教育就是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阶段性针对意识来设置教学内容,让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迎合和发展,因为人的自我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扮演不同的角色。针对人的深层意识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最终才能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最终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第一个成长阶段是指从出生到大约七岁换乳牙之前。这个阶段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力(Life formative force),主要用于建设、健全和平衡生理身体的发展,建造灵魂在地球上的载体(Physical vessel),在这个年龄阶段身体成长极其迅速。在幼儿的意识中,他自己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周围的一切都影响着他的生命组织构成力。这一切对幼儿来说都是好的和善良的,幼儿本能地以模仿来学习。如果过早地开发幼儿的智力就会透支生命力,而影响幼儿的整体平衡发展。这时段,人的发展仍处于植物性的发展阶段,儿童成长时显示出植物性特征,自然界的一切都符合孩子的天性。松子、石头、贝壳、树枝、花草和动物都是孩子感兴趣的对象,自然界的构型也是儿童想象力和概念形成的原始材料。动物性也非常强,但不是由动物性支配着孩子。这个阶段又是儿童好爬、好跳和好动的年龄,因为动物性的爬、跳和动都是以身体的生长为目的,而不是来自动物性的欲望。儿童好动的天性是来自生命发展的需要,如果他的本质特性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的发育。
  第二个成长阶段是七岁到青春期。在这个阶段里(一年级至八年级),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力主要活跃在感觉(Feeling)的发展。儿童七岁开始换乳牙,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器官组织已完全更新,乳牙的脱落和新牙的生长是形成真正的自己身体的最后一步,这象征着精神载体的自我构造的完成,生命体的力量从建造身体的工作进入了建造星芒体(情绪体)(Astral body)阶段。这时候,整个人的变化非常大,人的意识已从环境中独立出来,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外面的世界,用心体会,形成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寻找楷模和权威力量来追随,并通过感觉来学习,儿童的感觉能力比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来得快而深刻,故很多行为都显得缺乏理性指导,理性化教育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徒劳无功的。这时人的发展是处于动物性的发展阶段,出自于内心深处的感觉和欲望等类似于动物的星芒体支配着人的整体,呈现出人的动物性本质。他有参与生活活动的强烈意志,并通过感觉来表达和体验心灵中细腻的感受。
  第三个成长阶段是青春期到二十一岁。此时,人的生命组织构成力活跃在思想意识的发展上,儿童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他们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这个世界已不再如他想象和艺术塑造的那样完美了,而是真实的了。同时,他形成个人的判断力、独立的思想和抽象的理想,他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增强,甚至会很固执。他执着地追求自然界中的真理,渴望探索这个真实的世界,并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挑战老师和家长的权威,希望在这个关于他自己的世界中,由人的活动来彰显出其真实和合理性。
  这时期人的发展演化到了人性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明显地支配着人的整体行动。青少年在这时期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特征,一是健康的、有价值的理想主义;二是脆弱的内心感受和内心世界。很多青少年学生从青春期开始非常热衷于表达内心的激情,如女生会更注重自己的形象、叛逆和厌世,男生会愁眉不展、行为不检点、不愿意理会他人和顽固。很多时候,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而筑起这种屏障。其实,他们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榜样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此时,尊重个体的独立存在是帮助青少年发展自我本质的前提条件,作为父母或老师如果不能平等对待这些独立的个体,那么就意味着让他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但是,光靠老师的智慧和学问是不能完全引导学生自我个体的发展,还必须依靠精神的力量。老师必须尊重自己,并进行个人的精神修炼,让青少年看到老师也在为了自我发展而不懈地努力,他们才会得到启发。
  在孩子的学龄前阶段,也就是第一个成长阶段,从学校的设计和教室布置,到教学用品和学生用品都非常考究,尽量做到自然、和谐和温馨,给予孩子温暖、安全和爱的感觉。因为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善良和美好的想象。孩子善良和美好的想象是保证生命力充分用于构造身体的重要因素,影响想象力发展的教育实际上是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针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可以通过讲童话故事让孩子想象美好的、善良的事物,让孩子玩造型不完整的玩具和自然状态的松果、贝壳、石头和木头等引导孩子发挥无限的想象,同时使孩子认识和了解这个地球世界。
  七至十四岁是第二个成长阶段,华德福学校的不仅仅有大量的美术、音乐、表演艺术、话剧、手工、园艺和农艺等艺术化教育课程,而且数学、科学、文学、外语、历史和人文课等都以艺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并针对孩子乐于参与生活的天性,让孩子参与多种日常工作和艺术创造。形成对生活的责任感。他们的责任感又是来自于对美的感受和执着追求,而美的感受是建立在学龄前美好和善良想象的基础上,孩子心中有美好的愿望,学校有环境让他们实现,更能加强孩子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华德福教育让学生把思考(Thinking)和理想(Idea)付之于现实,主要是让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动手创造,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资料,配上图表、数据和标本等,然后装订成有个人特色的课本。
  孩子进入青少年阶段之后就是进入了第三个成长阶段,针对学生求真、求实的天性,在高中阶段开始了大量的自然科学课,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农艺、星象学、气象学、投影几何、科学史和人文课如文学、宗教学、社会学、艺术史等。通过综合学习艺术、科学和人文(包括宗教),不但学习了科学知识,也学习了普遍和永恒的真理,探索人生的问题。
  华德福教育在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尽力使意志、感觉和思考得以平衡的发展,如突出想象力的发展同时,不忘责任感和真理感的发展,突出责任感的发展也不忽视想象力和真理感的发展。学校强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平衡和谐,给儿童创造一个美丽、快乐和健康的环境,很多华德福学校都是建在有农场的郊外。
  华德福教育既能在富裕的北美和欧洲等国发展,也能在巴西和南非的贫民窟里发展;既能在基督文化社会中发展,也能在伊斯兰教的埃及和犹太教的以色列发展;既能在佛教的日本和泰国发展,也能在印度教的印度发展。华德福学校在世界各地都能受到钟爱的主要原因是其教育理念坚持了人智学对人的共性理解,针对了人的本性发展,尊重了人的自由天性,结合了本土文化和国情,从而实现了华德福教育本土化,并发展了华德福教育的人文精神。华德福教育主张培养合作意识重于竞争意识,强调教育在发展人的独立自我的同时,也强调人跟周围的人、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这种教育理念也给创建未来的文明社会提供了一个榜样。
  华德福教育之所以被全世界不同地区、文化、宗教和政治背景的人推崇是因为它符合人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世界各地都在吸收其合理的核心部分发展自己的文化。历经80余年历史的华德福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中不但继承了基督文明中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也结合了儒家、道家和佛经的精华部分,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天人合一”、“人天生具有佛性”、“随缘”等,在东方文化背景中也很容易本土化。
  华德福教育在很多国家的发展都是处于民间发展状态,一些热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华德福教育来净化功利社会,在教育过程中,帮助成人和孩子在物质社会的大潮中把握自己的精神生活,寻找自己生命的使命和对自己负责。华德福学校的教师一般是出于对孩子和社会的关爱,热爱自然和生活,呼唤爱心,关心他人,关心人文精神生态和自然生态,以及崇尚奉献精神去从事教育,把学生当作他们的老师,在教学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完善、成长和成熟,用行动来鼓励人们多做社会公益事业和关心社会弱小群体。因此,世界各地的华德福学校常成为志愿者、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和不断完善自己的社区文化中心。
http://xnjyw.5d6d.net/thread-51552-1-4.html
http://xnjyw.5d6d.net/thread-51512-1-4.html

4#
发表于 2012-7-21 23:42:2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黄埔六期)学习日记之④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三汊镇中心小学   周  雄
邵坤老师执教《最佳路径》:

张彦芳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


纪现梅执教《英明的国王》:

                 2012-7-21  阴雨绵绵傍晚转暴雨  研修第四天

    从今天起,咱们的研修班进入“实战.课堂研讨”阶段,上午主办方给我们呈现了三堂研讨课:

     第一节,由来自山东的邵坤老师执教冀教版五年级小学语文《最佳路径》,因是暑期,用的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二节由山东桥西的张彦芳老师执教冀教版五年级小学数学《长方体  正方体的认识》也是用的这个班的学生;
     第三节,是由山东莒南实验二中的纪现梅老师执教小学语文《英明的国王》,还是这个班的学生。


     三节课的课堂实录如下:

                                             第一节课

执教者:邵坤    课题:《最佳路径》

师:昨天我们发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有同学说这是自己看过的,好像是老师用作阅读联系的。既然这个故事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么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你可能已经熟悉的故事,你是否会有些新的体会。现在请拿出文本,看看自己能够读明白什么?
生:凡是想问题,要看看别人做什么。
生:我觉得格罗佩斯很会思考,他善于发现问题,他到了那个葡萄园的时候,受了老太太的很多启发,格罗佩斯就让游客自由选择,怎么进入迪斯尼。
师:是什么启发?课本上有八个字。
生: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师: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觉得是思考问题要换一个角度思考
师:那么我们来思考——格罗佩斯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格罗佩斯是个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人,因为他对路径的设计想了很多方法。
生:他是精益求精的人
师:你们的表达有什么地方不一致呢?
生:他说的是精益求精
师:读过之后,对于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特别是想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昨天邵老师让大家自己思考,提了问题,我也收回了大家的问题。我先来汇报下,行吗?我分了下类,你来听听:第一类问题:最佳路径是谁来设计的?是哪年设计的?这个最佳路径的颁奖是谁颁给他的?这些问题简单吗?(生:简单)能在文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不是真的问题。第二类问题,是关于资料背景的,老师:迪斯尼乐园为什么要建啊?它是什么样儿的?我也有,去过迪斯尼乐园的同学说说,迪斯尼乐园和其他公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很大,感觉我自己都还没有走遍。
师:一天都不够玩的,查了资料的我们都可以交流。
生:最大的特点是,排队排得很长
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什么?
生:很好玩,大家都喜欢去。
师:成人、孩子都爱去
生:迪斯尼乐园特别干净,没有什么垃圾。
师:没去过的肯定也想要知道,邵老师也没有去过。昨天邵老师也做了点小小的工作,我从网上查了些图片,我们来看看(图片展示)这是什么?美女与野兽,会有花车游览,会有很多的互动游——这是城堡,像童话一样的;这是喷泉,除了流光溢彩以外,还能看到很多你熟悉的卡通形象;草冬青做成了很多形状;游人可以坐着缆车游览。格罗佩斯的资料有查过的么?
生:格罗佩斯是美国哈弗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从事建筑研究40年,攻克过很多建筑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许多精美的杰作。
师:你能捕捉到什么信息啊?
生:他是一个建筑大师。
师:第三类问题,我觉得更有意思了,最主要是可以带动大家的思考。老师昨天整理了下,把它们打出来了。
师:请同学来念一下好吗?
生读:
1、        老太太葡萄园的葡萄难道不怕别人不给钱吗?偷吃怎么办?
2、        著名设计大师个洛佩斯为什么因为这个道路设计大伤脑筋?
3、        为什么人们不再马路旁停下来买,而要跑到小山谷的葡萄园里买?
4、老太太的葡萄为何最先卖完?
5、戈洛赔死为什么要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6、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摘葡萄方式为什么能启发大师?
7、为什么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才走?
8、为什么格罗佩斯的设计被评为最佳路径?我认为不是最好的设计。
师:我们自己再看看这些问题,自己默读下课文,想想昨天提的问题,今天还是问题吗?如果依然觉得还是问题,那么我们就两个孩子讨论交流下。咱们抓紧时间,现在开始。

学生讨论

师:下面咱们全班一起来讨论。说一说你想讨论的问题:
生:想讨论下老太太为什么不怕别人偷吃她的葡萄不给钱?
师:听明白是第几个问题了吗?我想先采访下你,你为什么想问这个问题。
生: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不自觉的人,如果有很多人摘了葡萄就走,老太太就亏本了。
生:我觉得美国人比我我们中国人的素质高很多,而且那个是打了农药,吃了就会拉肚子。
师:为什么打农药
生:为了防虫子
师:为什么认为美国人素质比中国人素质高,我们从小也教育你们不要偷拿别人的东西啊?
生:中国惩罚的制度还不够
师:缺乏监管,美国人已经形成习惯,已经罚怕了。关于葡萄园葡萄买亏,你还有什么想法?
生:不会卖亏。因为如果他没给钱,老太太或者其他人就会投诉他,惩罚他。
生:我想反驳他,如果他们是一个团伙的,他们自己人去摘呢。
生:我认为坏人都是少数的,大多数人都是自觉的。因为法国人拥有了精神上的支持,也会拥有行动上的支持。
师:也许会有人,但是老太太葡萄园的现实是葡萄的确没有卖亏。为什么老太太不仅没卖亏,反而是“最先卖完的”,为什么有人在“路边吆喝,反而还没有卖出去呢”?

看课文

生:因为大家觉得自己去摘更有乐趣一些。
师:大家再看看课本4、5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老太太的葡萄卖得最好?
生:老太的葡萄是可以随便摘的,而且任其选择,大家可以选好的,也可以选坏的。
师:会选坏的吗?也就是老太太是方法用得好,给其自由,任其选择。
生:人们可以在那里随便选
生:是不拘束的
生:车停下来,会阻挡其他车行驶。如果去一个小山谷去摘葡萄会更轻松些,而且有停车的位置。
生:在路边会有很多灰尘扑到葡萄上
生:路边上买的,买了就买了,吃了就没有了。不如自己去选择,虽然葡萄不值钱,可是用自己的汗水摘来的,吃起来甜一些。

师:生活中你有没有那种给你选择,让你自由的快乐呢?
生:我们去吃自助餐的时候,就是让我们自己选择。
师:还有吗?
生:我去樱桃园摘樱桃,自己去摘。
师:有没有自己去摘的?
生:有。
师: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想摘什么就摘什么,他在旁边看着。
师:你还有什么感觉呢?
生:你会觉得特别自由
师:旁边有人看着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他只是看你摘的多少,会不会烂在地头
师:还有吗?
生:爸爸妈妈让我自己选择自己的学习班的,感觉到自己学习的效果就好
生:我反驳,如果家长给你几个你不喜欢的学习班,你怎么办呢?
师:感觉依然是把葡萄提到路边了
生:如果我不想去,就会说你自己选吧
师:还有吗?
生:就是上次我去摘枇杷,我们摘的就比原来买的好,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觉得很快乐。
师:谢谢你的分享,这个男生再来分享下你的体会。
生:我们去摘梨,我们自己去摘的就觉得很好。
师:这个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里,那么我们来想想,为什么格罗佩斯因为这个道路设计大伤脑经?
生:因为他以前除了阅读建筑房子的就没怎么看过设计路径的。
师:格罗佩斯在做这个设计的时候,已经是世界上很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他已经70多岁了。他为什么要为这个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
生:我认为他是为了精益求精。他完全可以随意铺一条就可以,但是因为他精益求精,才会大伤脑筋的。
师:他为什么要精益求精呢
生:如果他随意铺一条路,可能比人就不会喜欢
师:谁不喜欢
生:游客
师:你还担心什么
生:如果游客不喜欢,格罗佩斯的名誉会损伤的
生:我认为建筑三年的迪斯尼要开工了,如果道路没有设计好,会导致迪斯尼差一点,所以他要选择一条好的路径设计。
生:如果路径设计不好,就会绕很大一个圈子,他想要找到一个最快的路径。
生:格罗佩斯都建了一个这么大的迪斯尼乐园了,如果为了这个小小的路径而毁坏了他的设计,那么他赚的钱就不会有那么多。

师:大家回答的时候,已经很超乎我的想象了。老师查了一些资料,格罗佩斯很热爱建筑,他家庭就是做建筑类的,他后来到了美国,他热爱、执着、所以他才会不断去挑战自己。我想知道,大家生活中,有没有那种因为热爱、执着去挑战自己的?
生:我画画嘛,如果画不好,所以我描不好就擦。
师:老师想告诉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想想,为什么这个奖要颁给这个老人?
生:因为这个路径给了人们选择的自由
生:我觉得格罗佩斯十分注重细节,所以他从葡萄园受到启发,然后再度思考,最后做出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设计。
师:因为他关注细节。不过也有人可以挑战,昨天有个女生就觉得这不是最好的设计?
生:我觉得他可以去问问大家,喜欢怎么走?我觉得小孩应该有专门的一条路,大人应该有什么路?
生:万一迷路呢?
生:他们可以商量下
师:你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
生:可以在迪斯尼的地下,挖一条大河,里面弄圆柱,圆柱上面有桅杆,然后就在上面跳。
生:我想反驳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因为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不一样,如果大人和小孩分开走,会很容易走散的。
师:这个路径本来就是196几年铺设的,我们是可以突破的!

师(布置作业):假期里面都有写日记吧?那么我们的日记就联系最后一个问题:格罗佩斯如果没有遇到葡萄园,会怎么样?可不可以啊。
(学生带着问题恋恋不舍地走出教室……)



                                               第二节课

                            执教:张彦芳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桌上的东西我们不动,因为手一动啊,我们的脑筋也跟着跑了。老师把孩子们的问题进行了分类。
课件出示:问题归类:
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师: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抽三个学生)
师:为什么要多问几个,因为又有孩子把长方体说成了长方形了。
我们今天从这里开始:
1、棱到底怎么数?
2、顶点到底要怎么才能有规律地数?
3、数挣、长方体的棱有什么技巧?
生:可以2、4、6、8这样数
师:昨天在我收上的体会中,他说“数正方体的面的时候,要有秩序”
生:我感觉这个有点缺,因为他没说清楚有什么规律
师:昨天是谁说的,愿意来给支招下,愿意来说说吗?
师:那自己拿起你桌上的正方体、长方体有秩序地数数,看看怎么能不数重了。

师:有没有自己想来当小老师的?你上来吧!
生:
师:看清了吗?他怎么数的?
生:他两个两个两个数的
师:如果换一种呢?上、下、左右、前后,我们有序地数的时候,就会不重不漏。这种上下、前后、左右在数学中啊,叫相对的面。
下面我们拿起魔方
教师填表: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生:正方体的面,每个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老师填表,正方体的面的形状,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谁手里有长方体的左右两面是正方形的?
师:那这个到底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那他刚才说,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孩子们把它举起来。那我们总结这个特征的时候,该怎么说啊?长方体的面,有时候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看样子我们总结的时候,要细致观察,仔细琢磨。那么棱我们怎么数啊?先自己数数。
生:我先数前面的四条棱,再数中间的四条,最后后面的四条棱。
师:你们都是用正方体做的,那长方体呢?
生:长方体我先数前面几条棱,中间数几条棱,后面数几条棱。
师:我查看了昨天的体会:长方体的棱我是进行了分组的,一共分三组,每一组都一样。谁来说一说?
生:我是这样数的
师:那昨天是谁数的啊?自己来解决下。你们遇到困难可以请我帮忙,有想我帮忙的吗?想靠自己还是老师来帮忙的?
生:靠自己
师:那行。 我期待的小老师出现了吗?那你们请我来讲吗?我还是想让你们自己来。这个小女孩吧!
生:前后是一组,在观察周围,这四条棱是不是长度也一样啊,再看上面也是四条棱,长度是不是也是一样的。
师:前后相对是四条棱,观察它的长度一样,看看左右,是不是长度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啊?那么上下呢?那么果真是比较难的,那么老师给大家做了一组课件,我们来看一看。
看到一条棱在跑了吗?
师:那正方体的棱长度怎么样呢?(填表,相等)那长方体呢?(相对的棱,是相等的。)
我们来补充下,顶点多少个?(8个)长方体的顶点呢?(8个)那么正方体的面的大小呢?(完全相等)长方体的面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请看着这幅表格,你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就补充下自己的表格。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解决下一组问题:
1、高为什么又是长呢?
2、长方体的高是不是长方体所有棱中最短的呢?
师:那么高为什么是长呢?那我们来看看正方体。他说高在这儿
生:我觉得高就是一个面的高。
师: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个面两条边上的垂直距离就是这个正方体的高。我们来看看昨天两个女孩子的摆放
生:观察一个图形,不能随便变。高就是这条棱。当我们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回到课本中去找找长方体的长宽高的界定。
生读: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就是长宽高
(生演示)
师:对于长和宽,数学上一共有两种定义。如比较长的就是长,短的就是宽;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正对着我们的那条边是长,另一条就是宽了。不过我们现在都使用第一种。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书上的联系,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这些图形的长宽高?
第一个图形:宽3厘米、高7
第二图形:长15,宽7.5,高??
师:有疑问是吗?同桌怎么说呢?
第二个图形:长40、宽:7.5,高15
第三个图形……
师: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你现在有想法吗?
生:长方体的特点是相对的边相等,长方体相对的棱相等,它的每个角都是直角,而正方体也是具备这些特点的,所以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正方体具备长方体的特征,所以就认为正方体就是特殊的长方体。你有疑问吗?
生:你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为什么它的面积什么都不同?
师:可是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也解不通啊。
生:长方形只是正方形的棱加长了。
师:别以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就是特殊的长方体了。
看一幅图(集合图示意)
懂这是什么意思吗?那么我们来总结下,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结束:如果有疑问的下来找老师吧


                                                    第三节课

                                         执教者:纪现梅  课题:英明的国王

师:今天我们读一个寓言故事,《英明的国王》,全文一共七个自然段,拿出你的笔标出来。请在段落前标好,标完了,做好。
第二个要求:静静看完全文,把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上。
(一个学生在“8”后写了“黜”)
这个字认什么?黜,CHU念四声,课本中的词叫“废黜”,废黜什么意思?
生:就是被废掉了。
师:小官不叫废黜,叫罢黜,比如成都市市长给下台了,就叫“罢黜”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每人读一段。

读课文

师:文章读完了,字确实都认识,小孩子的声音真好听。下面我们分下组,四人为一个组,下面自由读这篇文章,听我说完再行动: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自个儿能解决的,把它解决,确实有无法解决的,我们就挑选其中一个问题,写到你小组序号的后面。我看了下孩子们的身高,估计够不着,这样,会场上有这么多老师,你们明白了吗?我也没做要求,大家自己想办法。

学生讨论后,分别写问题
1、        为什么人们喝了疯人井的谁,还说国王大臣疯了?
2、        
3、        为什么国王和大臣喝了井水,人们反而说他们恢复了理智?
4、国王喝了水后,
5、为什么国王和大臣喝了水后,全城百姓说他们恢复了理智?
4、        6、
7、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
8、为什么这篇课文要叫《英明的国王》?
师:如果你们组的问题写出来了,看看其他的组的,这些问题你能否解决?如果你们组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就在你们组的序号后面打上对号,代表你们组没有问题了。

师;哪些问题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是都是一样的,你让我擦去,你来指挥我。
生: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都一样
师:那我擦掉第三个和第五个。
生:还有第一个和第四个有点类似。
师:那么我们擦掉第一个。下面剩几个问题了?(三个)
师:下面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下,看你能解决几个问题?

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我能解决第四个问题,百姓们喝了井里的水所以全部都疯了,他们就觉得没喝井水的人士疯了,所以后来国王和大臣都喝井里的水,大家都疯了。
生:在正常人心里,疯人就是疯人,在疯人心里,正常人是疯的。
师:百姓们判断别人有没有疯的标准是什么?
生:标准是看他们有没有喝井里的水。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女巫在井里放了药。
师:也就是他们以自己的标准作为了判断的标准。讲到这儿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情:我儿子暑假后就要上初中了,我发现他这段时间特别喜欢许嵩的歌。但是我很不喜欢许嵩的歌,感觉没睡醒,而且感觉得了鼻炎。我喜欢什么歌呢?喜欢像大西北的,青藏高原的。(生,我会唱)我刚才读故事的时候,我忽然想到,百姓以他们的标准去判断别人,而我这个妈妈也以自己的爱好来作为判断的标准,所以我也不是个好妈妈。那么你有没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或者有没有被别人强加过意愿?有这样的经历吗?
生:又一次我看电影,我说要看一部很搞笑的电影,爸爸妈妈都合力起来,说必须看那个、必须看那个,我就觉得看起来没精神,我就觉得他们在强迫我。
师:那你怎么想?
生:我觉得爸爸妈妈的眼光不太好。
师:当别人强迫你的时候,咋办?
生:我要追求我的权利。
师:怎么追求?
生:我会反抗。
师:怎么放抗?
生:好好聊聊,因为他们至少还是有点人性的
师:至少还有点人性。
生:我打不过他们
生:他们把我逼急了,我就会……用四川话讲,就是(雄起)
师:我听不懂四川话
生:就是毛起
生:爸爸妈妈强迫我去看恐怖片,我非常不想去,后来爸爸妈妈说:如果你不去,我就不给你买书了。
师:最后呢?
生:我还是去了。
师:看样子你的爸爸妈妈还是会强迫下,有的人毛了,有的人争了几句就妥协了,有人根本就算了。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我就耍横
师:你有做过吗?
生:没
师:纸上谈兵
生:我看电影,我就看着就睡着了
师:你是属于消极回避的。

师:我们可以利用爸爸妈妈的人性,给他讲讲道理,在该坚持的时候,只要你是对的,就该坚持。这个问题,是不是到此为止了,下一个问题,你还能解决哪一个?
生:我会解决第八个问题。百姓都喝了疯人井里的水,国王知道百姓要来废黜他,他就喝了疯人井的水,他也变成了疯子。所以说他是英明的。
师:也就是说,叫他英明就是他把自己变成疯子了。
生:我觉得他牺牲了自己,所以就是疯子。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讽刺这个国王,因为这个国王牺牲了正常,选择了权力。
师:也就是这个国王为了权力选择成为疯人,所以这个英明是在讽刺国王的。你知道什么是权力吗?

师:什么样的人才有权力
生:管制国家,或者是管制国家的手下
师:就是说当官的。关于这个当官的故事,现在坐好吧!这个故事我都没有给人讲过,保存了很多年了。从前有个小岛上生活了一群猴子,猴子们都喜欢吃香蕉,大猴子有事,可小猴子没事。于是呢,他们决定给小猴子建一所学校。大家就把香蕉拿来换来了钱,管钱的人就有了权力了,谁来想个办法,不能让他把钱私吞了。
生:叫个人来监管他。
师:监督
生:如果他把这个钱私吞了,就把他打死
师:凭什么打死?
生:触犯了法律
师:法律从哪儿来啊?他触犯了法律,现在有法律吗?
生:那就需要人制定法律
师:那这里变成了什么啊?
生:说不出来
师:没词了吧?就变成了一个法制的国家
生:就变成“法国”
师:哦,有法制的国家就叫法国。刚才还有孩子说需要监督,那么需要监督的法律就叫叫民主,在一个民主的法制国家里,才不会有人为了选择权利而疯掉。我举个例子:我们初中的老师非常善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班上有个孩子父母双亲都残疾了,他家很贫穷,后来他毕业后,就上不了学了。后来我的这个语文老师呢,就支助那个孩子去读高中,后来读大学。以后这个语文老师就被借调了,后来成为了当地的大官,结果几年他就进去了。所以有些时候权利是会让人疯掉的。又一次我过马路,等绿灯,其他人就过去了,后来我像个傻瓜一样,因为天气太热了,我就忍不住了,然后也脚一蹬,就过去了。你有事想说。
生:有个小鬼子
师:为什么想要说这个
生:刚不是说到权利吗?
师:哦,都是一样的。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的什么?
生:讲了一个国王为了权利变成疯子的故事。
师: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个问题我怎么都想不明白,“那个女巫滴下了那个魔液,不是大家都睡着了么?那么国王和大臣都睡着了。为什么其他人都疯了,而国王和大臣却没有疯呢?”
生:可能是乜斜了眼睛看到了
生:国王还没起床的时候,国王和大臣还没有起床
师:你们都认为国王知道这件事,国王知道这件事情,干嘛不告诉百姓呢
生;因为他们都疯了
生:那没有喝水前呢?
生:他睡过了
师:国王要上早朝呢,他怎么可能睡过头呢?
生:可能百姓都把水喝完了
生:皇宫里面可能就有水
师:看文字
生:是“城里唯一的一口水井”
生:皇宫里应该有一口大缸,有存的水
师:为什么百姓们没存水呢?
生:我认为只有百姓每天早晨去打水
生:国王提前就打了很多水,他不可能那么早就去打水
师:大家的思维都集中在国王有预备,那么百姓也可以有预备,所以这条路堵死,此路不通。
生:可能国王不渴,不喝水
生:我想问一下,你知道答案吗?
师:我日思夜想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国王和女巫是一伙的,是国王让女巫做的这件事?
生:为什么国王要喝水呢
师:他那么爱他的子民,干嘛还要害他们呢?
生:第一段中写“他的威严使人警卫,他的智慧又使他备受爱戴”
师:那我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国王就是想让百姓疯掉,因为百姓疯了,他会觉得百姓更容易管理。我知道你想问什么?他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最后他不得不喝掉疯的药。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怎么样。

结束语:读别人的故事,关心自己的内心,体察别人的行为,慢慢长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读书的原因!


下午:由范美忠主持,要求学员就上午的课一节一节地开展http://xnjyw.5d6d.net/thread-51142-1-1.html讨论。

因为心里积着事,我想尽快完成今天的作业,第一个发言:对于邵坤老师的课,我以她呈现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细节谈谈我的看法,希望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是第一次看到“原课堂”的课例,她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一个细节,非常打动我——

师:生活中你有没有那种给你选择,让你自由的快乐呢?
生:我们去吃自助餐的时候,就是让我们自己选择。
师:还有吗?
生:我去樱桃园摘樱桃,自己去摘。
师:有没有自己去摘的?
生:有。
师: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想摘什么就摘什么,他在旁边看着。
师:你还有什么感觉呢?
生:你会觉得特别自由
……





[周识]:以上细节印象深刻: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邵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孩子的生活经历和文本进行沟通,把孩子的生活世界和文本打通,虽然课堂没有几起几伏,也没有“高潮”的地方,但却是最尊重学生、最真实的课堂状态!我也是个语文老师,假如让我来上像今天的公开课话,说实话我不会选择《最佳路径》这样的文本,《最佳路径》这一课感觉抓思维训练挺好的,但缺少语文的味道!今天我正好手边有介绍刘发建老师的文章,我特别愿意向他学习,像他那样在语文课堂上“跟孩子们一起读书!”归纳一下:一、我对邵老师的课是非常认可的!二、假如是我上语文公开课,我会选择那些“语文味儿”浓厚的课型!

==后来……讨论挺热烈……





      我的猜想是:李老大不在研修班上首先抛出“原课堂”的概念性的东西,而是先是让授课教师先呈现三堂课,供大家思考一下,领悟一下,议论一下,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原课堂]一些核心的东西。
——李老大的用心良苦!李老大实在是高!这样的研修才算是真正的研修!

      期待二十四日结业时,李老大把[ 原课堂] 的理念向学员们和盘托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发表于 2012-7-23 21:54:44 | 只看该作者
1# 教师之友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发表于 2012-7-23 21:55:13 | 只看该作者
4# 湖北孝感周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发表于 2012-7-23 21:55:45 | 只看该作者

7月21日
上午:
汪小容  执教《魅力》
范崚瑱  执教《童年》

下午:
窦桂梅  执教《牛郎织女》

  关于《魅力》的课堂讨论实录:
  核心问题一:
  为什么卡佳会既忧伤又失望的同意卖掉“汤姆叔叔”?一开始她不是坚持不卖吗?
  师: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等等,我们先确定一下身份,我把四人分别拟定为ABCD,A同学负责组织,B同学记录讨论的发言,C同学负责控制小组讨论的音量,D同学负责交流。不过交流当中有个要求,是什么?
  生:别人说过的话,不能重复。
  师:那么接下来应该先?
  生:浏览课文。
  师:那现在开始吧!
  (生浏览课文后开始交流讨论)
  师:那么现在我们从一小组开始
  生:卡佳发现汤姆叔叔不是真正的时候,所以她就同意把它卖掉了。还有就是48自然段,她看到那不是真正的汤姆叔叔,就决定不卖了。
  生:观点差不多,但是我补充一下,舞台的魅力在40自然段可以说明一下,40自然段用了三个感叹号,“舞台的魅力对卡佳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在49自然段中,她发现了扎波利扬斯基“他的脸变得又胖又红,再加上扑粉,看起来活像一个小丑”说明他根本就不是那个舞台上的汤姆叔叔。
  生:卡佳最开始不同意卖掉“汤姆叔叔”,因为戏很真,所以卡佳是不同意。
  师:你的意思,在文中卡佳也是很有魅力的,她的善良,她的同情心。
  生:开始不愿意卖掉它,是因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本来就很善良也很可怜,卡佳已经进入了故事了。可是后来卡佳发现这一切都是虚假的,于是觉得找波利扬斯基根本就没有魅力,所以最后她就同意了。
  师:你觉得扎波利扬斯基怎么做,才能让卡佳觉得扎波利扬斯基是真实的,充满了魅力。
  生:因为虚假,所以就感觉没有那么有魅力。
  师:也就是书中人物是有魅力的,现场他在表演中所传达的神韵也是有魅力,不过后台的人物就变成现实的了。
  生:我来补充,前面说了她已经看过《汤姆叔叔》这本书,她知道汤姆叔叔最后是死了,在表演中她被表演所打动了,所以不愿意卖掉汤姆叔叔。
  生:她发现这不是真的,所以就表现得很失望。
  生:故事里的汤姆叔叔品德好,讲礼貌,而且很诚实,所以卡佳不希望故事中的汤姆叔叔被卖掉。可是后来发现演员的品格和故事中的有很大的差异。
  师:仅仅是品格吗?
  生:还有样貌、语言……
  生:卡佳应该是这样看戏剧的,她一边在看演员的戏,一边在脑海里构筑那部戏,所以才会被演员所感动。
  生:卡佳是同情故事里的汤姆叔叔的遭遇,所以她在剧院里是不愿意卖掉汤姆叔叔。
  师:为什么台上的汤姆叔叔那么有魅力,而台下的扎波利扬斯基却没有那么大的魅力了呢?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感悟?
  生:我看到一加表演的时候,我觉得表演得很棒,可是在台下的时候我发现他呆呆的,我感觉他在台上就很有神采。
  师:你们在商场是不是特别喜欢购物啊?为什么啊?
  生:我在商场上看到觉得很喜欢,买回来以后就觉得很普通。
  生:商场购物的气氛,你在买的时候,别的服务员,还有灯光很亮地照着商品,然后服务员就狠狠向你推荐,服务员就会用很崇敬(笑)看着你,你就会觉得自己很伟大一样。但是买回来过后,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没有商场里那么闪闪发光。
  师:汤姆叔叔的魅力就是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的。这么充满魅力的汤姆叔叔让卡佳失望了,失望就失望了吧,可是她父亲却一定要让她到后台去看——
  核心问题二:
  Ppt:父亲为什么要待卡佳到后台看扎波利扬斯基?他怀着什么样的想法?
  师:嗯,可以在书里找答案,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嗯,有人找到书上的答案。
  生:书上50段,爸爸就说,“这不就是你的汤姆叔叔吗?好好瞧瞧吧!”爸爸想让卡佳看到真实的演员。
  生:我是联系生活来理解的,我看到有个表演,剧中主人公是个卡通人物,在舞台上觉得他很可爱,可是我在后面看到他,就会觉得他很普通。
  生:父亲在乎的是他和卡佳的面子,而不在乎那些人物的魅力。在38自然段,他不在乎卡佳的感受,还吃惊地抓着卡佳的手“你怎么搞的,喀秋莎?”还有43自然段,爸爸很生气,“他脸颊通红,十分狼狈”。
  生:我补充,在48自然段,观众们“都笑着在谈件什么事情”……什么事情?应该指的是“卡佳闹的笑话”,父亲就“慌忙把卡佳带到走廊尽头的一间屋子”去了。
  师:如果我是卡佳的父亲,我就绝对不爱惜自己的面子,我就把她推到人群里,说“这是我的女儿,你们笑话她吧!”
  生:父亲是不应该这样做的,应该把她拖到一边,保护她。
  生:我觉得父亲就应该把她推到人群里,告诉人们这就是她的女儿,她年龄很小,她第一次上剧院。
  师:这是小小的孩子呢。
  生:那些人会觉得父亲很坏,卡佳还小。
  师:他觉得父亲是在保护卡佳。
  生:我觉得只是瞬间保护了卡佳……其实卡佳自己犯错了,如果这时候卡佳意识不到自己做了什么,她到时候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了。
  师:卡佳犯错了吗?
  生:我觉得卡佳没有错。因为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有有受到感动情不自禁流泪的冲动。
  师:你流泪会影响观众吗?
  生:不会
  师:那卡佳怎么做的?
  生:大吵大闹,喊200元。
  ……
  师:我们是小孩,我们有特权?
  生:也不是这样的。
  师:那你喜欢这样的父亲吗?你们不喜欢,我喜欢。你看问卡佳喜欢吃蛋糕吗?……
  生:我觉得他说给你买蛋糕,也是为了他的面子,不是真心关心卡佳。
  师:可是我觉得父亲很好,谁给我站一边的?好,你来说。
  生:37自然段,一个不说话的配角笑着打了个嗝,说明演员也在笑卡佳。父亲后来还是把她带到后台,让她看清楚本质。
  生:我觉得父亲还在保护卡佳,他把卡佳带到一边……
  师:我们今天也聊得差不多了,那么就聊到这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
发表于 2012-7-23 21:56:07 | 只看该作者
汪小容老师执教《魅力》:

范崚瑱  执教《童年》:

窦桂梅老师执教《牛郎织女》:

学生评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9#
发表于 2012-7-23 21:56:28 | 只看该作者
7# 湖北孝感周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
发表于 2012-7-23 21:56:57 | 只看该作者
8# 湖北孝感周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8:51 , Processed in 0.10338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