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人喜欢七桑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1 07:0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酸酸甜甜摘桑葚文/一剑行天下



      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由想家乡而想起"桑梓"这个词,由"桑梓"这个词又让我思念起那长在田头坡地房前屋后状若玉盖枝蔓婆娑缀满乌黑乌黑桑葚的桑树来。

      上世纪60、70年代在农村出生的孩子,大抵在心中都长着一棵桑树,对桑树有深深地解不开的情结,记忆的脑海挂满一树一树乌红乌红的桑葚,红的,激醒了成年后的麻木;乌的,甜醉了流逝已久而无法挽回的酸酸甜甜的童年。

      我们乡下的桑树一般长在房前屋后田头地角的坡坡脑脑,高的不过丈余,矮的才不到六尺,桑树低垂的枝条刚刚高过我们的头。

      小时候,初春桑树开始萌芽打苞,直至展开新绿,然后长出小巴掌般大小的叶子将一棵棵桑树的枝枝桠桠封锁的密不透风,我们采桑喂蚕宝宝,喂到蚕宝宝开始吐丝结茧 ,桑树枝条上挂满的红红绿绿的桑葚开始由青转绿,由绿转红,由红变化成乌紫,桑葚成熟了。
         
        我们仿佛已经感觉到了那酸酸甜甜的桑葚的味道,学校放学的铃声一响,我们一帮小伙伴就书包也不放,如离弦之箭直奔我们平时就打探好的长在村头田角的桑树旁。

    我们扔下书包,性急的就一个猴窜爬上了桑树,身体矮下来,一手将枝条慢慢收拢过来,把桑葚一颗颗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放进口袋,不过口袋一定要放张厚一些的纸,不然不小心弄破了桑葚,满口袋的汁液是如何也洗不掉的,回去又少不了挨大人一番拳脚。

      在桑树下面的就一个猴跳,拉下那些高过我们头顶的枝条,将长满一串串桑葚的枝条折下来,折下几枝后,我们就找块长满草皮的坡地围坐起来,啖食我们的战果。桑葚绿的涩,半生半熟的酸酸甜甜,只有完全成熟的那些乌黑乌黑的桑葚才是蜜般的甜。不多一会,我们就风卷残云,将酸酸甜甜的桑葚啖食殆尽,我们的嘴巴和双手一个个都染的大红大紫的,小伙伴们为了炫耀自己采摘的桑葚多,嘴巴上乌黑乌黑的桑葚汁液久久舍不得抹去,更加有意思的是,有些采摘桑葚很少的小伙伴,为了表示自己也采摘很多也吃了很多,并在小伙伴没有注意的情况下,将一颗桑葚揉破,将桑葚汁擦的满口满嘴巴,这样他们才感觉在小伙伴面前不失面子,才有一丝丝吃桑葚甜甜的满足。

      有时候我们采桑葚也采取合作的办法,就是让身板结实的小伙伴矮下身子架起瘦小的小伙伴,搭起云梯,将那些或红或黑的桑葚轻轻摘离枝头,装入口袋,同时底下的架梯者还要吃力地监督上面的人是否偷吃。所以,这样的合作者常是儿时在一起玩的铁杆。当然,摘桑葚时,有些馋食的女孩也参加,她们往往就站在"云梯"旁仰头张望着那一串串桑葚,酸了脖子,让夏天的毒日头灼了眼睛也不肯移开。
  
      好不容易将所有的口袋装满,小伙伴就跳下"云梯",将红的黑的桑葚摊在手绢上或薄膜上,数清颗数,按照生熟对桑葚进行分类,分的时候,年龄大的孩子便自觉地多分些红的,分给女孩的总是黑的多,数量也多些。遇着小气些的男孩,也会因分得不均而起争吵,有时吵着吵着,气急的小伙伴有时甚至扬起一脚朝一堆桑葚踏去,嘴里嚷着"我叫你吃,叫你吃",脚下用力转个角度,一堆酸甜的汁水就酿成了滂沱的眼泪,这时女孩子哭得尤为伤心,好像是因了自己的介入,辜负了这甜美丰盛的桑葚宴。
  
      桑葚生长得再快也喂不饱我们馋食的欲念。有时为了争夺一棵树的采摘权,男孩们常常大打出手,武器就是那让人欢喜让人哭的桑葚,他们将桑葚向对方的脸上或者衣服上抹去,将对方搞的满身带着或浅红或深紫色的桑葚汁痕挂彩落荒而逃。脸上的痕迹掬一捧河水可以轻轻松松洗净,但是衣服上的痕迹是很难洗去的,这样大多小伙伴会招来大人的责骂,屁股上被揍几下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第二天放学后依然恋着那酸酸甜甜的桑葚,依然背着书包带着痛和伤,奔那挂满诱惑的桑树而去。我们摘下桑葚,熟透的桑葚溅出果汁,往往把我们的鼻子都染紫了,惹得大家笑个不停。随后,我们把摘下的桑葚一把把传给大家,直到吃完,才尽兴而去。

      长大后偶尔回家乡,但是怎么也找不到那些房前屋后坡坡岭岭的桑树,书上说,桑树代表着家乡,每每我在摊贩面前看见摆着一小碗一小碗乌黑乌黑的桑葚,我就在脑海里浮起了家乡的一幕幕酸酸甜甜的记忆,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看见桑葚就做起想念家乡的梦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5-11 07:06:29 | 只看该作者
我  院  子的桑树结桑葚了图片:


图片:


图片:


我  院  子 的桑树结桑葚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09-5-11 14:41:16 | 只看该作者
风雨飘摇摆渡人



    如今府澴河上已经架起了好几座气势磅礴的桥梁,过去河道上的桥梁屈指可数,寥寥无几,即使有也是那种桥面狭窄的石头桥,有的也仅仅是枯水季节才能让行人通过的漫水石桥,人们和对岸沟通交流的最佳方式主要还是借舟而渡。于是府澴河上相隔不远河岸就会有一处方便人们出行的渡口码头。

    我们村子旁边的河道上就有一个渡口码头——陈家进路河码头。它成为了沟通朝阳、涂河、肖港十里八乡民众走亲访友、提篮小卖、生产劳动的主要交通枢纽。

    村子码头的“船老大”一般是村子里选派的驾船技术高超且身体健壮的村民为“渡船手”。我们这个渡口一般是两组四个“渡船手”,他们两两一组,交换轮替,风雨无阻,为来来往往的村民提供方便。在这些“渡船手”中,有一位鹤发童颜的大爷,其实我们一般称呼他“白胡子大爹”, “白胡子大爹”从黑发青年摆渡一直摆到白须飘飘,几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从没有间断过,所有的“渡船手”都是年年更换的,唯有“白胡子大爹”没有更换过,他和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庚,但是白胡子大爹比毛主席多活了10年,而且是无疾而终,他95岁的那年,他早上吃过了两碗米饭后就和儿孙们说:“我好像有些不舒服,我去睡一会。”这一睡老人就安详地睡过去了,人们都说白胡子大爹是修来的福分。

    白胡子大爹身体结实,古铜色的胸脯古铜色的脸膛,一生连喷嚏都没有打过,他的生活简单随意,心胸宽广,一生粗茶淡饭,常年一身素色衣裳,他即使不说话,脸上也洋溢着笑。他吃饭喜欢吃夹生不熟的那种米饭,这一习惯至死也没有改变,伯妈们在做饭时一般是在饭快“上气”(饭熟)时就把白胡子大爹的饭先盛起来,这样的饭他才吃的津津有味。白胡子大爹更奇的是,他居然在快90的年纪,在数九寒天依然穿着单薄的白衣白裳,提着“赶网”到河港湖汊去赶鱼摸虾,即使是壮实的小伙子也不敢这样,村里的老老少少也不得不佩服他铁打的筋骨。

    在人民公社集体化的年月,摆渡人是义务为村民服务的,生产队给他们每天记十分,十里八乡的老老少少过渡则是象征性地在船头的一个陶瓷碗里扔下一枚或两枚分值硬币,即使你偶尔没有扔下硬币,也没有人说你,也照样把你摆过河去,一天下来陶瓷碗的硬币就一分不少地交到了生产队。

    在这些摆渡人里最有趣的是“聋子伯伯”, 聋子伯伯耳朵不好使,五短身材,性情非常缓,伯妈在生下“咬奇”哥后就撒手人寰,聋子伯伯就又当爹又当娘把一双儿女拉扯大。可能是长期在这样的生活中将他的性子磨蚀了吧,总之不管怎样,即使是天上要下刀子,他依然是那样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河道对岸的人要过渡,你即使是高八度喊破嗓子,他一是不一定听的见,二是他或许听见,但是他依然不会理会过渡人,只有当他看见对岸聚集了大概有3人以上时,他才缓缓站起身子,慢慢拿起竹篙,一篙顶在河岸上,稍稍一用力,船便向河中跃出丈余,聋子伯伯慢慢将竹篙摆到船弦归位,然后从船头一步一顿地踱到船尾,漫不经心地操起船桨,向河对岸有一下没一下的划去,那怕河对岸的人急的跺脚,他依然是慢悠悠地将船行驶到对岸,船抵码头后,聋子伯伯就吆喝着:“莫急,慢慢上,一个个上。”有个小伙子偏要抢先挤上船,聋子伯伯就不客气了,将长长的竹篙在船尾中间的船孔里一插,这就是告诉大家,我不渡了。一船人火急火燎,都“大伯大爷”的叫,可是聋子伯伯就是不为所动,坐在船尾闭目养神稳如泰山。无奈小伙子赔礼道歉呼爷求饶:“聋子爷爷,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聋子伯伯听到小伙子说话才慢慢睁开眼睛,说:“你下来,下一趟我再来渡你。”小伙子这时只差眼泪没有流出来。聋子伯伯为什么这样固执,其实不是的,是因为以前发生过挤船落水事件,让老人记住了“小心驶得万年船”的古训。

    ……

    围绕陈家进路河码头的故事很多,就像澴河水一样川流不息。这个渡口摆过了南来北往的客人,摆过了风风雨雨,摆过了年年岁岁……只要澴河的水不枯竭,这个渡口的摆渡人就会世世代代摆下去。

    前不久回了一趟老家,老家的渡口已是焕然一新,交通局已经投资对澴河的河码头进行换代升级,过去的“木划子”已经鸟枪换炮用上了崭新的机驳船,如今十里八乡的村民过渡是既安全舒适又快速了,即使现在还是“聋子伯伯”驾船大家也不怕了。





写于2009年4月9日16:58:52
4#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9:37:12 | 只看该作者
今年,你们尝过吗?



图片:


图片:


图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2:05 , Processed in 0.1678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