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问”与“大福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0 23:5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学问”与“大福泽”——田家英藏章学诚致孙星衍书札的启示范子烨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3月21日   15 版)

    归根结底,从事学术研究的头号敌人还是怠惰   
    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        
    所以,正如席勒所言,“人不能奢望同时是伟大的而又是舒适的”
    清清楚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天赋,锲而不舍地集中所有的精力去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是一个学者成功的关键。学者的天赋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学术领域特有的职业敏感。对一个学者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爱迪生说:“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99%的血汗加上1%的灵感。”血汗和灵感都是天才的必备条件,因为缺了1%,就构不成100%!有的人有99%的血汗,却没有1%的灵感;有的人有1%的灵感,却没有99%的血汗。这都是不足以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的。但更可惜的是,在人类学术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的天才和意志都因为游移不定与自相矛盾而浪费了。于是,伟大的学者也就凤毛麟角,平庸的学者也就屡见不鲜了。因此,列夫·托尔斯泰一生都尊奉着席勒的格言:“集中你全部的精力,在一个点上释放出来,你必然取得辉煌的成就。”杰出的学者不仅遵从自己的天赋,还能够高瞻远瞩,不囿于其所生活的时代,因为他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创造学术的永生,都是为了以学术的光辉流照于人间。所以,章学诚(1738-1801)指出:“夫学至于千百年后,世变风移,一时趋向所不在是,而声施卓然,不可磨灭,则精神周而当日所谓发于意之诚然者,有至理也。精神周而发于意之诚然,必因性之所近而充其量之所极,举世誉之而不为劝,举世非之而不为沮。审己分定,一意孤行,以毕生之全力,曲折赴之,而后足以及此也。而一世之士,方以荣辱,由于毁誉,由于趋向,趋向所在,而终身贵贱、升沉、得失系之,于是舍其天然自有之长,而束缚驰骤,赴其质之所未具,岂不惑哉?”(《与钱献之书》)在章氏看来,永恒的学术业绩来自学者的独创,而学者的独创来自其对个人天赋的发挥,来自其一生的勤奋与专注,这样的学者绝不迎合周遭的世俗,绝不顾及一时的毁誉,他精神丰足,意志坚定,故能够超越今古,流芳百世。所谓“举世誉之而不为劝,举世非之而不为阻,审己分定,一意孤行”,确实是真正的学者个性。可惜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拥有这样个性的学者太少了。由于大多数人都缺乏精神上的指南针,都太多地关注现实的利益得失,都被自己所处的小圈子的人事关系所缠绕,所以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很容易陷落和颠覆。然而,归根结底,从事学术研究的头号敌人还是怠惰。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所以,正如席勒所言,“人不能奢望同时是伟大的而又是舒适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也早就指出了一些文人的通病:“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如果要避免这样的哀痛,就必须及时努力,发愤图强。最近,我去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田家英小莽苍苍斋所藏明清书法展”,居然看到了章学诚写给孙星衍(1753-1818)的一封信札,更引发了我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当时,我回家后急急翻检《章学诚遗书》,发现这居然是章氏的一篇佚文,传世的章氏著作一概没有著录,现将其全文迻录于下,与读者共享:
    学诚顿首奉书渊如观察大人阁下:丁未杪冬,长安街上拱手为别,转盼十年,云泥愈远,则音问愈疏,每望北风,则深延跂也。前闻分蕃兖沂,风情齐鲁,诗书雅化,倡动列城,政理多暇,游心文墨,导率宾从,补苴宇宙间绝大著述。度此后十年,内外坛坫,继武弇山,使海内人士以为如彼教之传灯不断,岂非一时之盛事哉!虽然,不可以不慎也。吏治民生,簿书案牍,鸿纤要折,必有得其肯綮,使若庖丁游刃,而后心有余闲,乃得遂其千秋之业。鄙尝推论古今绝大著述,非大学问不足攻之,非大福泽不足胜之。此中甘苦,非真解人不能知也。鄙人楚游,前后五载,中间委曲,一言难尽。大约楚中官场恶薄,天下所无,而游士习气,亦险诈相倾,非弇山先生定识不摇,则积毁销骨,区区无生全理矣。《湖北通志》体大思沉,不愧空前绝后之目(弇山先生云尔),而上自抚藩,下至流外微员、标营末弁,莫不视为怪物,天下真是真非,谁与辨之!其创条发例,不但为一省裁成绝业,亦实为史学蚕丛开山。如弇山先生征苗奏凯,仍还武昌,此事尚可申白;否则,惟恳祖方伯(敝同年)抄一副本寄京,知必有赏音者矣。昔兖沂曹、龚观察曾以三府合志见示,其意甚善,而书不甚佳,岂椎轮初试,待贤观察为踵事之华,我辈得与闻讨论乎?如何,如何!幸熟图之史,考底稿已及八九,自甲寅秋间弇山先生移节山东,鄙人方以《通志》之役羁留湖北,几致受楚人之钥。乙卯,方幸弇山先生复镇湖北,而逆苗扰扰,未得暇及文事。鄙人狼狈归家,两年坐食,困不可支,甚于丁未扼都下也。今遣大儿赴都,便道晋谒铃阁,幸推屋乌之爱,有以教之,无任感荷。日内俗冗纷扰,一切不及详悉,但令儿子面陈,可识数年来笔墨所不尽之愫也。今刻四卷附呈教正,本不自信,未敢轻灾梨枣。无如近见名流议论,往往假借其言,而实失其宗旨,是以先刻一二,恐其辗转或误人耳。贤之,想抚掌也。章学诚载拜。三月十八日灯下。
    渊如是孙星衍的号,弇山是毕沅(1730-1797)的号。在乾隆时代的学者之林中,毕沅和孙星衍都属于通才式的学坛巨子,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学术业绩,而与章学诚契合甚深。在这封信中,章氏大骂湖北官、学两界人士,似乎与当时当地的风气有关,可置而不论;而其论学要旨的铿锵激越,振聋发聩,尤足以撼动人心:其一,孙氏所著诸书,有“补苴宇宙间绝大著述”之功,足以传之不朽,“遂其千秋之业”,但身为官员,当以“吏治民生”为主业;其二,“古今绝大著述,非大学问不足攻之,非大福泽不足胜之。此中甘苦,非真解人不能知也”,“大学问”与“大福泽”是大学者独享之秘宝;其三,章氏自著《湖北通志》“体大思沉”,有“空前绝后之目”,其主要贡献在于“创条发例,不但为一省裁成绝业,亦实为史学蚕丛开山”。这些论学话语无论是评论他人,还是评论自己,都一概大气包举,显示了高度的学术自信;其楮墨豪言,笔扫千军,犹如长江大河,浑灏流转,令人回肠荡气。在学术研究方面,章学诚无疑是我国最善于汲取时代营养的学者之一。有实力的学者从来都是有理想的人,他不仅立足于今世,还寄情于来世,因此,其发言遣词,往往高出流俗,不离于正,不诡于道。事实上,如果我们把佝偻病患者的姿态视为恭敬、礼貌的表现,那是非常滑稽可笑的。无能之辈的虚怀若谷没有任何意义。
    章氏“大学问”与“大福泽”的说法,最令人回味。读书是福,写书是福,教书也是福,但这都不是“大福泽”。在我看来,真正的“大福泽”在于能够以“大学问”立足今生,贻谋万世;真正的“大福泽”在于能够以真理的发现,垂范来昆,嘉惠后学;真正的“大福泽”在于能够以学术之道捍卫真理的尊严,为人类的平等和自由争得精神的空间;真正的“大福泽”在于能够以“宇宙间绝大著述”奉献于人类,为世界文化之“蚕丛开山”;真正的“大福泽”在于历尽磨难,百折不挠,犹如荆山美璧,和氏奉君,一朝开朗,终成正果。
    “大福泽”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本文为作者《竹林轩学术随笔》的自序,该书即将由凤凰出版社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9:24 , Processed in 0.0751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