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云:教师如何正确看待的学生的差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9 11:1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如何正确看待的学生的差异

    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抱着一颗学好向上的心来学校,只是各人的能力、悟性、基础、家庭环境所给滋养不同。他们把无限的信任给了教师,教师应当对应他们的心愿,而不是根据他们呈现出来的优秀度,回报相同的信任。一旦承认了人生的缺憾、先天和成长环境的差异,爱就无等差了。
    想想我看那些不爱学习、不守纪律的孩子一贯的眼神,此刻惭愧得不行。覆水难收啊,到哪里收回我曾射出的憎的毒刺?是的,孩子是敏感的,我对他们的一贯心态,他们岂有不知?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人生命定了是有欠缺的,谁保证你付出就一定都有回报?
    我该这样想:如果不是我的教育和约束,他们会更愚更野,那样不就很有收获感了?而且,当我为自己的劳而无功而恼羞成怒的时候,我把那些勤勉乖觉的好孩子置于何地?
    能力弱、基础差且缺乏求知欲的孩子,既不能放手不管,又不能逼迫太紧,让他恐惧了学习。
    个人以为,最容易让孩子恐惧学习的方法,就是放学了天天单独留下补课。这种暗无天日、强迫苦役的感觉,使他对于学习、对于教师有了根深蒂固的抵触情绪。当一个孩子对功课及教师怀有深刻敌意的时候,一切的抓和补,一切的良苦用心,都只能激发孩子强烈而深刻的逃离欲望。在学生那里,因宝贵的闲暇被剥夺而产生的对立情绪,迟早会蔓延至课堂。到那时,由师生情感而学习兴趣,一切的一切,土崩瓦解。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当孩子大到敢于反抗,没准儿,学生会以捣乱的形式发泄不满;没准儿,教师会因为一个可恶的学生而败坏了上课的兴味——到那时,受损失的就不只是一个孩子了。
    倒不如弹性对待、适度放松的好。无论如何,40分钟是学科教学的主战场;无论如何,课外作业不做,也比上课不听要好。
    水至清则无鱼——该放松时就放松吧。怎么可能55人一样齐?
    《学会关心》的作者说:“所有的孩子都能学习。”
    蕴涵在这个口号里的良好愿望也会导致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采用高度独裁与控制论的教学方法,因而损害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目的。

    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更不是。
    教科书规定的学习内容不是教育本身——教师作业更不是。
    然而,懒惰的孩子往往一个看一个。你松的这一个,没准儿在别的孩子眼里觉得甚可羡慕,于是一松松一片呢?
    那也很可怕。
    直面孩子能力的差距,不强求一致。

    对于思维暂时沉睡的孩子而言,唤醒的途径唯在于广泛阅读和对学习保有浓郁的兴致。在小学,放弃前者,是永远错过了孩子们生命的春季;牺牲后者,是典型的竭泽而渔。想想孩子将要面对的漫长的学习岁月,个人以为,教师的残忍,莫过于此。

    教书,就是教做人。气质的培养,品行的熏陶,就在这分数不能衡量的点滴中。
    这是我喜欢的事情。不用有人给予肯定,看见孩子因我一天一天不一样,这感觉真好。
    作业速度有快有慢,快的孩子写完了,就掏出小而薄的课外书——悄没声地看——难道,他们已经会默读了?
    鼓励那“聪明懂事、安静看书”的。别的孩子出于羡慕,也跟着学样儿。学着学着,大约是可以由“眼到”而进入“心到”的。
随“学校生活的洪流”——懵懵懂懂,顺流而下。只要那孩子的天性不是太憎恨书籍,长此以往,阅读的习惯,大约是可以熏出来的。
不着急,慢慢来。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一定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没有了信任,再高明的手段,再完备的制度——都是白搭。
    能力的差距是天生的,好学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教师要做的是,把哪怕一丁点的学习热情给放大、点燃了——而不是用怀疑的心态,扑灭上进的火花。
    或快或慢,或主动或需牵引,他们都在往前赶。


为什么要日有所诵

    晏楚芸带背《春天》,高岩松带背《春天在哪里》,聂大伟带背《春天被卖光了》,常睿琪带背《夏夜的湖》,施俊瑞带背《太阳喝醉了酒》……这是领唱与合唱的和谐律动;这是一枚芽带动成群的嫩芽;这是从心底涌出的温润的、“沛然而不可御”的风,“把春天扶出了地面”——在语文教师看来,这以脆甜的童音呈现的春天,是世间能有的最美景观。
    和我一样,李德昊一诵读,就情不自禁地抬起手来比比画画。“你在找音乐的节拍。”在南京,徐冬梅老师微笑着告诉我,“语感强烈的人都这样”。
    看着个头小小的他,很大气地以富有感染力的手势带领大家诵完《太阳》,教师的心里有些激动:“灵感”是什么?他懂不懂?他们懂不懂?这实在不重要,在这朦胧而温润的时刻里,句分词析的解释不仅是煞风景的,也是毁灭性的——与之同理的是,我明明知道有不少人在“滥竽充数”,但现在也绝对不是揪出他们的时刻。熏陶之所以称为熏陶,其特点其可贵就在于这种不求甚解、不求明察的圆融与涵浑中所蕴涵着的甜蜜、宽松的诱惑。
    尤其高兴于聂大伟、施俊瑞能够带背。
    “你的班上,难道就没有特别不聪明,特别不爱干的孩子吗?”在定海,玫瑰问。
    “没有!或者说,作为教师,我不能说有。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有一批孩子,只半个学期下来,就发生了近似于脱胎换骨的变化。那是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到内在的气质神态的悄然更新。有一个与从前全然不同的自我正在他们的身体里苏醒——我主要指的是那些借读生。我以为,读书是主要的原因。”
    “最令人惊讶的是,连续性的活动这种方式几乎能像魔杖一样叩开儿童天赋正常发展之门。”
    就在今天上午,刚刚读到的蒙台梭利的这句话,让我激动到了不能自已。因为这样一个在“连续活动”中悄然发生的庄严而伟大的过程,我正看见,我正亲历——我正一手导演。
    日有所诵——日不间断啊。
    当翼然告诉我“古诗文诵读活动”把她累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我忍不住问:“你们的孩子是否每天都在背?如果不是,这样劳民伤财的表演,有什么意义?”
    真正快乐的学习,真正幸福的成长,恰是沉静的——正如春雨中贪婪地吮吸着,枝叶往高处伸,根系往深处扎的树。
    而且我相信,当我们的孩子从我们的“日有所诵”获得了自己的、内在的快乐,很可能——他们会对那样热闹壮观的表演不感兴趣。如果有那样的情况出现,作为教师的我,该是多么自豪。因为蒙台梭利说道:
    “当儿童的心理生活升华的时候,他们自愿地拒绝这些无用的、外在的乐趣。”
    那种珍视内在的、沉静的幸福,轻视奖励与展示的品质,大约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定力、尊严和——贵族气吧。



教师需要家长怎样的支持

    9月6日关于读背作业的信件,或答复或签字,大家都做了反馈。更重要的是,过去的一周里,通过检查,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家长在用行动配合教师——在用爱心,和孩子一起克服起步阶段的困难。
    孩子学习是艰辛的,这是一个爬坡的过程,一旦上了路,对于您的家庭、对于教师,都是一件幸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然要竭尽全力引领、帮助他们,如果再能得到家长的帮助,那孩子是多么幸福。相反,那些得不到父母应有关心的孩子,又是多么可怜。
    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抚养。
    第一封信反馈情况:收到34份,缺21份。
    对于那些没有回复的家长,我们要说的是:不管具体原因是什么,哪怕是您已经写好了,“只是”忘记让孩子装进书包——请您记住,您是成人,第一次“家长作业”您都不能按时交来。想一想,您如何去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想一想,教师带动50多个孩子,是多么艰难;想一想,孩子的成长是多么不易。
    回信中,我们读到您孩子的个性和学习状态,读到您对教师的信任、期待、建议,更读出您对孩子强烈的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感,把我们联系到一起。
    不敢奢望所有的人都能跟上。
    不敢奢望跟上来的人,都能坚持到底。教师能做的是,竭尽全力和问心无愧,希望家长也一样。
    关于课外读物,只要条件允许,一定要买漂亮、悦目的正版。这是培养孩子“爱书之情”的第一步。
    大家的建议有很多——不少是彼此相反的,比如有人希望减轻负担,有人希望多布置作业,有人希望保护学生朦胧的兴趣,有人希望尽早开始检查测试……
    所有意见,我们都会在教学中斟酌考虑。您的回信,我们将作为珍贵的资料保存,并经常回味——将来,我们要拿它和孩子的成长情况相对照,那一定是发人深省的。
    以后,只要是提出反馈要求的信件,望您回复——签名也行。像此前所发调课通知,就不做回复要求。当然,我们很欢迎您给我们写信。
    有学生上学忘记带书,希望家长注意。开始的时候可以帮他收拾整理书包,之后让孩子自己做。自理能力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教师能做到的是,一方面将分内之事圆满扎实地完成,竭尽全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为愿与孩子一起爬坡的家长指出努力方向。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突出表现。
    起步阶段,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学习兴趣和状态。家长——您有兴趣、在状态吗?
    永远不要苛责孩子。如果您以为孩子不够聪明,问问自己遗传了什么;如果您以为孩子行为习惯不好,问问自己如何做的榜样。
    曾经有一位同志问:“我们没有文化,没有能力帮助孩子怎么办?”
    读到这样的话,刚开始教师根本没有往心里去,以为这是不可能的。可是从第一单元A、B卷完成情况看,这样的家长还不止一个。教师惊讶地发现:这批年轻父母中间,真有一年级测试都不能圆满通过的——怎么办?
    做孩子的同窗,跟着一起学吧!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这是在拯救您身为父母的尊严和威信——除此而外,别无他法。因为教师安排进度也好,组织复习也好,只能,也只应当从大多数孩子的需要出发。
    教师也知道,最该牢记这些话的家长,往往最不把这些话放在心上;那些各方面做得很好的家长,反而会从中得到警示,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成长。

    一年级上学期要求会用标点(主要就是逗号、句号),已是“超纲”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一批孩子,在模范父母的帮助之下,已经往前跑得太远,不跟上——他们很寂寞;不跟上,白白浪费了可资利用的榜样之力。
    越来越多的孩子,日记写得语句通顺,标点正确。这个功劳,全要归在父母身上。
    还有写话内容,有心的家长总结如下:“不就是两种类型吗?一是根据提问写话,二是看图写话。我让他一天记日记,一天看图写话!”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源于亲情的创造力和洞察力是不可估量的。
    一天区别看不出,一周只差一小步——一学期下来,就在全然不同的两个档次了。您说,资质相同的孩子,摊上不同的父母,其发展,怎么可能一样?
    问那些“甩手爹娘”:身边有这么好的榜样,您视而不见,听任孩子跟不上,那么,您怎能开口要孩子“向×××学习”?当然,可能您对孩子的学习原本没有要求,那就对了——否则,必定委屈了孩子。
    与之相反的是,一部分孩子的负担稍重了点。提醒这些家长:爱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要性急,不要跟别人比,有些因素是不能比的。不要只盯着分数,请您只跟自己孩子比——跟三个多月之前比,或者跟其他学校一年级孩子的阅读能力比。当您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充分回报的时候,要这样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潜能将更不能发掘。

    不再布置抄写——对于已经会的,这是惩罚;对于不会的,这种动手不动脑的书写未必有效。班级教学的弊端在于,无论你怎么安排进度和难度,永远不可能做到面对“每一个”。所以,我只能就着大多数——而且尽力避开伤害学习积极性的机械作业。
    至于少数急需补缺补差的,该是父母带他们做的,则绝不可因之而拖住大多数同学——跟着磨洋工,受机械劳作的累。那是对中上类学生生长能力的压抑,是拽着大家往下坠。
    没办法。必须有所亏负的时候,决定我取舍的,一是人数的对比,二是家长努力的对比。我相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成绩和家长付出成正比,我可不能奖懒罚勤!更主要的是,那样的“弃强扶弱”,其效果甚可疑。




教师为什么需要具有较高的“语言素养”

    “语言素养”——苏大师以为,无论你教什么学科,这都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否则,学生听课如同受刑,为了取得好成绩,孩子们将以健康为代价。
    清晰简练、生动新鲜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对你的每一节课心存期待。他们知道:从你嘴里出来的话,绝不会重复昨天,绝不会是机械迂腐的陈词老调。无论教学辅助手段多么发达,语言——永远是教师联络感情、传授知识、激发思维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新鲜活泼的语言从哪里来?读书——只有读书。
    教师就是“卖嘴皮子”的,这话一点不错。
    如果我是个语言乏味的家伙,那我就要了学生的命!所以,我如醉如痴、孜孜不倦地修炼口语功夫,所以我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个人以为,作为教师,我一直做着最该做的事情。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40分钟,乃是教学的命脉所系,所以,我宁可在其他方面,比如苏大师竭力反对的“补缺补差”上面偷懒——竟或不做,因为语文不同于数学,语文是可以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慢慢悟的。




教师和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

    星期四上午,李旭冉母亲告诉我:“明天就要考试了,我们好紧张哦。昨晚上一气给他做了三张卷子。第一张没有感觉,后来一张比一张好。一直做到十点钟!他爸爸都佩服他,说不得了,我们李旭冉现在真的很定性了。”当时我说:“做和不做,当然不一样。但是我不希望把孩子弄得这样紧张,如果伤害了他的学习兴趣,损失就大了。”现在想来,这话固然不错。然而,孩子和孩子是不同的。就说如何保有学习兴趣吧,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可能需要教育者的精心呵护;对于有些孩子(尤其是他们的家长)来说,学习兴趣则要靠优秀成绩所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来支撑。再说李宋杰。上学期,他的母亲“找”到我:“薛老师,我要问问你,你的信我们都来回学习,认真执行了,可是孩子的考试分数老上不去,这是为什么?”我说:“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读书兴趣。照我的建议去做,孩子得到的是能力和内修的来自根部的培植。我们现在做的,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孩子将来的发展,倒不是为了抓分。”这两次考试,李宋杰都是第一。可是我仍然希望他的母亲对于孩子的分数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
    可是,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
    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第四,成绩优秀。
    这是教师对自己孩子的期盼。如此排列,并非轻视考试,恰是因为我们深刻地知道,什么才是取得佳绩的正途。
    我们以为,具备了前三条,在学习上,孩子自会取得天赋赠予他的最大成就;即便成绩一般,也能在学术之外的领域独当一面,拥有幸福人生。如果前三条欠缺任意一项,学习很难达到应有的高度,即便成绩幸而优秀,作为身心、人格、能力有缺陷的人,是否可以拥有广阔的前途和快乐的人生,也很值得怀疑。
    如果努力,至少我们能做到前三条——至少我们能让孩子成为热爱书籍、精神生活充实愉快的人。
    那么,无论他考试的成绩如何,我们都是最成功的教师和父母。

    个别阅读及课堂反应很棒的孩子,分数不太理想。这种“意外”每次测验都有。一面替孩子痛惜,一面寄希望于他们的父母。作为二班的学生家长,到今天应当懂得:在小学,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热爱读书。不读书,死抠卷子也有考高分的,但那种分数和思维、表达能力都没有关系;反之,只要是热爱读书的,一次的不理想,只是“一次”偶然。
    恳请家长多想孩子的艰辛和不易,不要拿人家的“好孩子”跟自己孩子比。
    请记住,你爱这个孩子,不是因为他(她)好,只是因为他(她)是你的小小的孩子——你的,天天劳累未必轻于成人的孩子。

    三百六十行,行行成就人——是的,他们不可能将来都吃考学的饭。在他们必须读书的这段时光里,教师能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尽量学得愉快,在多多少少汲取些知识,浓浓淡淡染点书香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心灵——往好的、幸福的方向去。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尤其是对那些比较吃力的孩子而言,态度永远比分数更重要,态度应当比分数更能决定教师的褒贬判断。


教师如何给学生写评语

    评语终于整理好了——每到学期结束,有哪一个班主任不为这劳什子发愁的?
    “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团结同学”类的套话早已天怒人怨;“你是一个诚实可爱的小男孩”、“你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姑娘”之类言不由衷的奉承语也渐渐显出陈腐的套子状。
    “怎么办?”杭州论坛的互动空间里,有老师提问。
    我的回答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最好的个人评语,应当具有不可替代的针对性。我打算从一年级开始做这样的尝试:学期结束,发给每个孩子日记一则,内容为孩子学校生活的一个瞬间。这是评价性记叙文字,是真正的镜头对准‘这一个’。所谓‘可爱’、‘勇敢’、‘诚实’等优点,都融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我也想用这种方法逼迫自己看见每一个人——看见每一个人的闪光点。事实上,当我带着这种任务心去看学生的时候,心态也不由自主发生了改变。‘心平气和’,正从最初的自我警示变为一种稳定的心态。这样的文字必定挂一漏万,或许不算评语。为此,我征求儿子意见,他说:如果接到这样的评语,他会十分高兴和感动。因为评语再现了他自己也不知道的生活细节,让他惊讶地发现了自己的可爱,同时知道了——教师真的在以热切期盼的目光注视着自己。他会因此感觉温暖,并获得前进的动力。比起我们追求的公正评价,也许这样的效果更接近于我们写评语的目的。况且,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无限丰富、充满神秘的小宇宙,对于一个人而言,准确全面的评价并不存在。”
    现在的评语就是这样的,主题为“你在我心中”。我不知道家长看了怎么想。可是让我高兴的是,已经有两位同事认为这个点子好,下学期也这样做。可是真要做起来,就比写千篇一律的评语要辛苦得多了。是为记。

孩子为什么要读课外书?如何帮助孩子选择课外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为什么读书使人聪明呢?
    美国教育家施道弗告诉我们: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
    根据20年的经验,教师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凡是文理兼修、学习轻松的中学生,都是在小学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课外书籍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人的大脑好比待垦的荒地,广泛的高品位的阅读,使它成为热土,只有在这样的沃野里,才有可能长出参天的智慧之树,结出丰硕的知识之果;仅抠教材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无疑是贫瘠的盐碱地。即便现在的考分很高,我们也不敢对他的将来乐观。
    有一种常见的错误观念:我的孩子完成“本职工作”已经费力了,还是少读课外书,集中精力务正业的好。
    对于这种看法,我们还是听听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吧。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正因为功课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很艰难,所以我们更要鼓励他们去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这就好比让一个在封闭的屋子里干活干久了的人,到鸟语花香的园子里散散步。否则,他们对于学习的理解将是枯燥和无法忍受的。
    有些孩子不是不聪明,而是开窍较迟。用教育学家的话说,是思维暂时处于沉睡的状态。那么,怎样唤醒思维,使他们蕴藏着的聪明苏醒过来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读有趣的课外书。
    当孩子怎么努力也解不出一道别人看来很简单的数学题时,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做的——他说:“孩子,放开吧。您先看看这本漫画书,回头再来想。”
    加上《基础训练》里的儿歌,学生每天要读3首,能完成任务就很不错了。部分孩子在读“另一本”,关于“另一本”,教师再次强调:内容不能太长,到学期结束,一天能读一篇一两百字的短文就是超级棒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性急。对于这些孩子,家长要注意的是——给他们足够的玩耍时间。
    能力有余的同学,完全可以在另一本的课外阅读上大踏步地前进。
    教师和家长现在做的,是培养兴趣和习惯。督促和检查都只是手段,有一天,孩子不用提醒,自己能在课外阅读的大海里远航了——那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另一本”,应当是短小精悍、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是它——而不是全图的低幼儿读物,才能使孩子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
关于“另一本”,买的时候,家长尽可以和孩子商量。但买来了,就必须读完才可以再买新一本。这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家长应当怎样看待孩子的座位

    发现张芫玲比后面的女孩子高一点,调换座位。现在她的同座是施俊瑞。下午,张芫玲的妈妈提前来交保险费。找过钱后,“您可以离开了。”我说。
    “我想问一下孩子的表现,中午她告诉我,今天上午换座位了。从前她跟叶少华坐得好,可是和现在的同座刚坐了半天,就讲了两次话。”
    我笑了:“顶多是在一堂课里。第一节是我的,没有问题。第二节数学,第三节,那都是体育了!张芫玲是个很好的孩子,希望你们不要过分敏感。”
    “我们也知道,在班级里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可是我们孩子的自控能力一直比较差……”
    我又笑了:“看来通信还是起作用的!既然家长认同这一条,此后的话都好说了!”
    我说:“对周围环境过分挑剔,就是一种能力差的表现。和叶少华坐得好,换一个人就不行了,那有什么?交给老师教育就是了!金佳岷、李卓然,和原来的同座相安无事,因为个子的原因,成了同座。好家伙,我的课上都打起来了!家长也要求分开来——可是,在我们教师眼里,问题及早地暴露出来,那是好事情,孩子越小越容易调教啊。我给他们狠狠一通整,只两天工夫,又是一个相安无事!这是什么?这就是进步啊,比多考几分还可喜呢。不经历调换座位引发的纠纷,哪里来的成长机会?相信他们以后,都会比从前更能自控,更受同学和别的家长的欢迎。
    “来学校不光是学知识,也是通过和各种类型同学的交往磨炼培养自己的过程。磨合、纠纷、挨罚,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你的孩子能力强且品行好,那她自然会成为教师可以依赖的助手,在学习之外,她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你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学习状态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周围孩子,那么她的成绩不过是温室里的娇花,除非有奇迹发生,迟早,她会遭遇到考验性的环境。到那时候,再培养自控力,恐怕也迟了!上课是否专心,同学是否友爱,你为一个孩子操心的,也是教师为了55人大班的安定团结而操心的!每一个孩子课上课下的表现,我比你还在意呢!过于敏感,其实是对教师的不放心啊!”
    “不是不是,我真的不是这个意思。你这样讲,我们就放心了。”
    “对,不要对孩子盯得太牢。在学校的表现,有我们呢。需要的时候,我们自会找你的。像你家这样文文弱弱的小姑娘,需要的恰恰是放手而不是过分呵护。”





为什么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
    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家庭智力生活背景,即书籍在家庭生活中所占的分量——于学龄前,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智力生活的状况。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里,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读书汇报——朗诵,是其中必备的节目。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读书型的父母,那就从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您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
    大师还告诉我们:
    所有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
    当然,您也可以举出文盲父母“培养出”优秀子弟的例子来反驳我。但您不要忘记,物以稀为贵,之所以文盲之家的才俊可以名噪一时,恰是因为那样的情况太少啊。书香门第出学者——谁会为此而惊讶呢?


为什么说“定能生慧”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这些古语告诉我们:静心——静气,对于渴望获得知识、拥有智慧的人来说, 是多么重要。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习就是向世界汲取生命的能量。人们常用“海绵吸水”来形容一个人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而海绵,恰是柔软无声的。
    爱吵爱闹,意味着一个人的心门是闭塞的。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从生活、从书本有所吸纳和汲取?
    “聪明”——耳聪目明,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的听觉、视觉习惯性地处于聆听和搜寻的状态。
    聪明的孩子是很容易辨识的。根本不待考试,您只要注意他在人群中听人说话的神情就知道了——至于上课,他的专心致志,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如果孩子爱吵爱闹,听不进别人说话,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性有缺陷,这也是可忧的心智状态。
    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
    家长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柔和地对孩子说话。
    当您除了叫喊,不能引起孩子注意的时候,孩子已经被您训练成“很难对付的人”了。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是不能期待教师的“和风细雨”对他产生作用的。
    一个问题:除了叫喊,不能引起孩子注意的原因在哪里呢?大约因为您说的是老一套,您的话孩子早就厌烦了;说不定,您的语言还不够卫生,而脏话,最容易污染灵魂,毁掉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宁静和清洁。
    都说孩子服教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师语言相对丰富,能以其内容的新鲜吸引孩子。而这种语言魅力来自何处?
    是读书——日不间断的读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如果您想让孩子喜欢您、聆听您,试着这样逼迫自己:一定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味。如果觉得很难,那就意味着——您该读书了。
    爱读书的父母,最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
    更多时候,不需要您有意去培养——您津津有味的阅读,对于他就是最好的诱惑和示范。
    读书需要静心,读书也能培养静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0:34 , Processed in 0.0794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