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养比技术更重要——沈鹏谈“诗”与“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2 16:4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养比技术更重要——沈鹏谈“诗”与“书”

2012年09月14日
来源:文艺报 胡殷红
  沈鹏自出版《三馀吟草》《三馀续吟》之后,“再吟”又即将面世。不久前拜访沈鹏,沈老谈到他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的一些关于诗、书、画的理解、评论和实践。再次聆听,很受教益。
  胡殷红:诗词是高雅艺术,没有一定文化素养是难以进入它的殿堂的。有人评价您在诗词上的成就不亚于书法,现在写诗词的人不少,您喜欢什么样的作品?
  沈鹏: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的:“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我如今越来越觉得严羽的话有至理。以我个人来说,希望多读点情深意切,能与读者平等交流又提高读者精神境界的诗作。倘若语言都是“套路”,读起来提不起兴趣,作品的思想缺乏深度,不免乏味。我一向很喜欢新诗,有的诗认真读很多遍,生怕辜负了诗人的苦心,但终是不得要领,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我怀疑这样的诗如何能够“存在”。
  胡殷红:读您的诗作,旧体诗词比较多。您偏爱古老的、概括简练的短句是吗?
  沈鹏:我们这代人历经忧患,以诗言志,也是一种人生态度。问题倒是我们今天常远离古人遗训,忘却了根本。诗歌强调“言志”,任何时代不会过时。从古人遗训中寻求现实意义,才体现出一代又一代人的进步。不可否认,现代语言与旧体诗词存在语言的隔阂。《诗经》里许多语言难懂,但在当时是常用的方言。不可忽视的是,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人执著旧体诗词,并且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文化有传承性,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存在,也以各种形式保留在今天的生活中。当早期四言诗衍变到五言,“乐府”古体诗衍变到近体诗,昔日的诗体没有消亡。白话诗出现并不意味旧体诗从此销声匿迹。但是,历史在前进,不能总以古代语言同今人对话。诗,还是要以言志为根本。确立了这一点,题材、体裁便居于第二位了。
  胡殷红:您年轻时多年从事美术编辑工作,业余时间兼顾书法创作,现在的诗歌创作又占去您不少时间,近期准备出版的“再吟”诗集大都是最近新创作的,身兼各种自定的“创作任务”,您怎么看待和处理这个关系?
  沈鹏:书法无以表达的情感,从诗词中得到寄托。有些书画家乐意别人称他们诗人,可能也是一个原因。现在我也没有以作诗专门为务,一旦脱离其他,便可能失去真正的诗。专业诗人、作家是在社会分工专业化的条件下产生的。屈原、李白、杜甫、王实甫、曹雪芹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专业作家。真正的诗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作”诗。多一分“专门”的意念,便多一分刻意,少一分天趣,减一分性灵。诗的语言便是诗的自身,但是有些诗只不过是将散文分行书写,或者肤浅理解套用前人陈词,率尔操觚,这种现象的确影响诗歌的发展。论书法:“书,心画也”;论诗:“诗言志”。两者相通,说到底都是“情”,穿透本质,超越时空,对今天的启示丝毫没有减弱。这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胡殷红:王朝闻生前曾在给您的一封信中评价您的诗:既不是纯粹的豪放,也不是纯粹的婉约,而是两者兼得,偏于豪放。您怎么看这个评价?
  沈鹏:王朝闻是通过我的诗看懂了我的内心吧。诗词歌赋的创作,看似是最浪漫的事业,其实却是最切实严肃的。我在写作实践中体会到,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和探索过程。检点以往所作,“诗内”“诗外”都有欠缺。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古人评诗说到底常归结到格调。格调的低下尤以‘俗’为大忌。也有以‘浅’为病者,可能要看何等意义上谈‘浅’。倘若‘浅近’‘浅显’并无不可,甚或是长处。倒是表面深奥莫测,不知所云,掩盖着实际的‘浅俗’与‘肤浅’最为可怕。” 为了表达“情”,作诗所需要的一切包括技巧在内的“寄托”必不可少,但都围绕“情”为基点,为归宿。“欺情以炫巧”最要不得。以真情实感作导引,无做作,无巧饰,与诗人全身心合为一体,即诗人本身。“诗言志”,志即是诗,是诗人本质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即使暂时做不出好诗,也不失为诗人,比之以诗人行家里手自居而失去自我者高明得多。
  胡殷红:您的诗偶用典故,但几乎不用那些偏僻生冷的词汇,一般人不用翻书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这种简约朴素的创作风格很受读者欢迎。
  沈鹏:就我个人体验,前人总结的“以无意中得之为上”的境界得来不易。记得有一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晚上,我在郊外偏僻的角落,独处斗室,灯下读书。读什么,身在何方,竟完全失去记忆。朦胧模糊之中,瞬间萌发叫做灵感的东西。诗句汩汩而出,不费斟酌,潜意识的积累进入意识层面,于是一切置之度外,留下的只有当时写下的四韵八句。我珍惜这段生活经历,那时的我真像梦中人,诗的高下优劣,别人如何评议,在所不计。重要的是那份思绪,那个忘乎一切的雨夜确实很迷人,不知何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对美的追求过程产生的乐趣,大于创造物本身。由此进一步体会到美的本质脱离功利,美的创造与欣赏依赖直觉。
  胡殷红:您常谈到,要把书法当作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但您又强调综合修养,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沈鹏:论书法,学养比技术更重要。不要只想到“写字”。不读书不思考,庸俗浮躁的写作者出不来好作品,这一点已成为书界共识。好的作品能引起共鸣,要善于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善于把书法以外的能量融合起来。文学、戏剧、绘画、诗词、音乐,都能够从不同角度融入书画。历史上的大书法家都讲融合,书法要是不善于融合,按傅山的说法,那只是“奴”。按一般人的认识,那只是“匠”。汉代杨雄提出“书乃心画”,“心画”回归,不但不是倒退,是要求继续前进。书法在发挥形式美感的同时,发挥书写中的情感。
  胡殷红:您有篇文章《书法,在比较中索解》,您认为,书法并不以它所书写的文词为“内容”,书法并不是所写文词的“形式”,并不以所书写的文词决定作品内涵。怎么理解?
  沈鹏:一幅很工整的楷书,一幅很奔放的大草,如果硬要套用内容决定书写形式的概念,那 “云”、“雾”、“冰”、“雪”岂不是要用多种不同的书体来表现了吗?不要忘记书法的特殊性。乐音的运动就是音乐的形式,就是音乐的内容。书法也一样,笔法运行构成字,就是它的形式。比如一个“点”,你不小心掉了一滴墨汁在纸上,那不是书法中需要的点,其中没有“笔”。当然,即使用笔写,一“点”写不好,也仍然不合书法中的“笔”。所以我所说书法的内容即形式,是有特定含义,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的。
  胡殷红:我看您有的书法作品,字间与行间表面上是疏松的,但松而不散,整体效果很好。怎么掌握“书”和“法”的结合协调自然?
  沈鹏:这要靠笔力,靠字间、行间相互呼应。有内在的紧张与协调,才能有张力。写律诗,倘出现上下两联正、反都是一个意思,便等于没说,或至少没有深入地说,这叫“合掌”,用来比书法上行与下行少变化也适用。字与字之间要有呼应,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它放在整个作品里面,大也好,小也好,都要从整体的效果来看,这样的书写才会进入协调自然的法则。我写字有个习惯,写完以后必须反复看,不光放在桌上看,还要挂在墙上看,不能只看一天两天,要看上十天八天,要发现自己的优点,也要发现不足的地方。只有这样才得趣,才能使自己提高。书法要天天、月月、年年总结。发现不足,便找古人佳帖观摩求得长进。年老了,越发觉得学无止境。
  胡殷红:您常引用孙过庭的一句话,“一点为一字之规,一字为终篇之准”,学习书法的人该怎么理解?
  沈鹏:就是当开始第一笔的时候,就已经暗含着后一笔的趋向,当写完第一个字的时候,也就预示着后面很多字的趋向。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就像是音乐中和声对位的关系,它不是前面简单的重复,而是能够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加丰富的内涵,如果每一行都是一样,没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另外一种状态了,真正的和谐不是强求一律,千字一面,真正的和谐是要在变化当中求统一。所谓“和而不同”,原指君子处世之道,用来说明书法创作中的辩证关系也很合宜。
  胡殷红:您认为评价书法作品的优劣,其是否有节奏感很重要吗?
  沈鹏:黄庭坚说过这样的话:“凡书画当观韵”。韵离不开节奏,但延伸于节奏之外,更有“味”。我理解“韵”在节奏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分中华民族艺术的特色。比如古琴讲究的“韵”,便是一般西洋乐器达不到的。中国文人画的“韵”是西洋画没有的,这里不想简单区分中西绘画的高下,各有民族特色。韵,不止于音韵,还应扩充到气韵,神韵,情韵。“韵”可以从声律解说,也可以理解为更高的一个美学层次。
  胡殷红:现在写书法的人很多,是不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必须临帖?
  沈鹏:如果把一种字帖练上百遍,当然是好事。可以跟着帖走,也可以跟定你喜欢的字帖,但这不是融通,融通是要多方面吸取,把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这就要求临的同时还要悟,在创作的时候有的笔法才能自然而然的从笔下流出。临不同的帖,要吸收里面的精华,找到与自己的契合之点,深入体悟,变成自己的风格。一定要真正的进入到自己的潜意识当中。不管临了多少,悟了多少,不进到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创作中流露不出来,都不是真正的融通。虽然经典名作几乎都无懈可击,但是真正的“吸收”却不可能全部照搬,每个学习者按自己的理解“为我所用”。至于“用”什么,如何“用”,全在“我”的心和手的高下了。这是一个长期的毕生的磨练过程,永无穷期。
  胡殷红:听说您家里挂了一幅二玄社印刷的傅山的字,您很喜欢傅山的作品?
  沈鹏:傅山能把他所学到的融到笔下,草书激越奔放,偶尔有败笔,因为动作快,所以不免有失。我家中挂的傅山那幅字,我看少说有三处是败笔。有的字一笔用不好,就再描一下,但描的速度很快,一下不行,很快就再来一下,本来这一笔应该短的,他一下写得长了,但他继续写下去,在别的地方寻找协调,这样有了另一种完美,似乎也别有味道。不过,我并不认为败笔好,也不喜欢随意修补。可惜一般人往往只重小处,“竞赏毫末之奇,罕议峰端之失”。
  胡殷红:我记得您说过“书法不能给人以知识”这句话,有些人不理解,您怎么看?
  沈鹏:这个观点,我认为是书法的本质所决定的。有人说,我读书法作品中的一首诗,不就得到知识了吗?我要说,你说的是文字的表意作用,不是书法艺术本身。书法艺术本身不给人什么知识,它只给人精神上的享受,给人一种感悟,一种境界。文字为表意,书法担当着审美的功能,但并不等于阅读的时候两者完全分开,文辞的美与书法的美水乳交融。如果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像王羲之《兰亭序》,不光字好,文章也好,会给你综合性的享受。就书法本体来说,它给人的感受是独立于文字内容之外的高超技巧和精神境界。当人们看到杰出的艺术作品的时候,技巧之高就是让你不知技巧之所在,它的技巧就在于你不觉得它的技巧。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帮厨房做菜,那时候有人给我一个评语,说:“沈鹏的宫爆鸡丁做得好啊,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出来的。”我把这话看作最高奖赏。其实有的时候做菜也和写字一样,要有灵感,今天盐多一点,明天高兴了多放一点糖,不能老是一个味儿,但都要恰到好处。古人说“食无定味”,艺术也同样啊。
  胡殷红:您怎么看待“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这16个字?
  沈鹏:说弘扬原创,不能忘记继承传统,说传统,也不要忘记原创。为什么不说创造,而要说原创呢?本质是一样的,我想“原创”更强调特殊性、个性。原创就是前人所没有的,现在新添上去的,是有“我”在的,所以下一句就要说“尊重个性”。评作品,要尊重别人的个性,可以指出字的哪个地方有缺点,但是不能否定属于个性中好的部分。书内书外,任何一门学问,“外”比“内”要多得多,要说明书法是什么,先要说明什么不是书法,要“刮”去事物以外的东西,还事物的本原。要说明什么是好的书法,先要说明什么是不好的书法。多读中外古今的好书,多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样对书法创作肯定会有益处,至少那些低俗的因素会少一些。艺道并进,一个“艺”一个“道”,由最基本的技艺进升到高层次的道的境界。这16 个字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反复探讨得来的,但需要深入阐释与发挥。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创新,内因与外因,天道与人为,都是互相制约的。
  胡殷红:现在书法作品参差不齐,外行很难判断优劣。
  沈鹏:我决不看轻“外行”的人,不从事书法专业的人也可能有一定的鉴赏水平。相反,“行内”的人未必都真懂。对艺术的直觉判断能力很重要,很可贵。要多看好作品,水平差的作品要少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真正好的书法看多了,融通了,也就提高了。我以前做大赛的评委,一天下来要看几千张字,到晚上头昏眼花,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当然要休息,好好安静一下,再拿点好的字帖来翻翻,就算不看字帖,读点书也好。不然很浮躁,坏了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0:19 , Processed in 0.17662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