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家上学:叛逆和逃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2 12:1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家上学:叛逆和逃离

记者|黄 祺


中国最有名的“在家上学”案例是童话作家郑渊洁在家教育他的儿子郑亚旗,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敢”让孩子远离学校,在家教育。

  面对现实的教育环境,有人迎战,有人则选择逃离。最近几年,“在家上学”从个别名人家庭蔓延到普通人家庭中,做出如此选择的家长自信,他们能够给孩子比学校教育更好的教育。“在家上学”可以关注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可以让下一代暂时逃离残酷的考试竞争,不过,这种方式也存在风险。

  被“判”多动症的孩子

  严海燕(化名)紧锁眉头,生怕错过台上演讲者透露的任何信息,听到重要的地方,她赶紧记在笔记本上。这样紧张而认真的状态,与严海燕自己20多年前备战高考差不多,那个时候,她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如今,坐在“在家上学”自助交流会的会场上,她寄望于学习先行者的经验,改变儿子的命运。

  儿子今年三年级,就读于当地“最好”的小学。严海燕一家居住在江南某大城市,她自己出身农村,大学毕业后白手起家,通过创业积累财富。尽管家庭收入远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但要在这座房价不逊于上海的城市里购置一套学区房,对于严海燕来说也不是那么轻松。严海燕是教育的受益者,在她看来,只要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因此,严海燕还是早早买了学区房,顺利将儿子送入“名校”。

  当时忙于事业的严海燕以为,送入“名校”就像搭上快速列车,儿子终会成绩优异地毕业并进入重点初中,然后一路畅通直至学业结束。严海燕每天在公司里忙,晚上常常加班到九十点才回家,她没时间辅导儿子的功课,也没时间陪孩子玩。

  直到去年某一天,老师找严海燕到学校谈话,她才知道,儿子已经变成“问题小孩”。老师告诉严海燕,她的儿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爱说话、成绩差……老师最后建议:到医院排除一下是不是多动症。

  严海燕从小是个好学生,老师的话意味着权威,她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结论果然是“多动症”。刚刚拿到诊断书的那段时间,严海燕陷入深深的焦虑,她突然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与现实的距离那么远。打击之后,严海燕开始反省:自己长时间忽略对孩子的关心和管教,这个时候,她必须亡羊补牢。

  专业医生告诉记者,多动症的发生,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严海燕慢慢意识到,一直以来疏于关心和管教儿子,很可能是现在儿子患多动症的原因。

  商场打拼十多年后,严海燕毅然将所有工作交给丈夫,自己回家照顾孩子。其实,刚刚回归家庭时,严海燕并不知道该怎么做,她能做的,除了陪伴孩子矫治多动症,就是烧饭做菜保障后勤。不过,与儿子朝夕相处后,严海燕反而从之前的失望中走了出来。她发现,儿子并不像老师说的那样“差”,他热爱阅读、喜欢奇思妙想、对自己喜欢的活动非常投入,对周围的人热情友好。

  “也许是学校的教育方式不适合他。”严海燕萌发出这样的想法。此后,她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各种关于怎样教育“问题孩子”的资料,到书店购买教育类的书籍,慢慢地,“在家上学”四个字闯入她的视线。

  逃离学校

  “在家上学”在中国兴起不过数年,这个词被圈子里的人提出也不过两三年的时间,但当严海燕这样的家长发现这样一个群落时,还是对这种新鲜的教育方式充满期待。

  听说云南大理有一个“在家上学”自助交流会,严海燕拿出整整一周的时间,跨越几千公里来到会场,当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在家上学”实践者聚集一堂,严海燕受到莫大的鼓舞。

  在中国,一些孩子选择在家上学,都是被逼无奈,像严海燕儿子这样的“问题孩子”,最为常见。8岁上海男孩晓东(化名)的爸爸,有着与严海燕同样的经历。一年以前,老师建议晓东爸爸带晓东去医院检查多动症。班里收到老师建议的一共有5名孩子,其他4个孩子的家长听话去医院检查,拿回4张多动症确诊书。

  只有晓东爸爸对老师的话置若罔闻,他坚信晓东没有什么多动症。晓东爸爸后来听说,晓东的这4名同学接受了治疗,吃了药物,乖了很多。家长将诊断书送到学校,从此以后,4人的成绩不再与学校对老师的考核成绩挂钩。老师和4名孩子的家长也许松了一口气,但在晓东爸爸看来,这样的结果实在太可怕。

  对于学校教育,晓东爸爸早就心怀不满,“多动症”事件促使他做出决定:让孩子退学在家教育。

  在家上学?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但已经有很多人实践了这个计划。

  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家庭选择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从一开始与学校教育敌对、引起争论,到现在,美国各州都已将“在家上学”视为合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开始合作。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2009年发布的统计,全美在家接受教育的儿童已经达到200万左右。

  中国在家上学的孩子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一般认为,不会少于数千人。相对于中国学龄儿童总数,数千人实在是一个太过微小的群体,普通人几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而且,因为不被大多数人认可,“在家上学”的家庭往往避免张扬自己的“另类”,选择低调甚至秘密地实施在家教育计划。因此,只有在“在家上学”家长集中的网络平台和大理会议这样的场合,有着类似经历和想法的家长,才可能浮出水面。

  徐雪金是“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的创建者,也是大理“在家上学”自助交流会的召集者,这个网站和由此延伸出的QQ群,是中国“在家上学”家长最集中的地方。在谈起选择“在家上学”的原因时,无论是网络论坛还是大理会议上,被家长们提到最多的,是对学校教育的不满。

  复旦大学学生邓婷和张月藐在大理会议上对在场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记者简单统计了近20名已经实践“在家上学”家长的问卷,关于“对传统教育的看法”一问,被选择最多的答案是“人数过多,缺少个性化的关怀”、“教师素质偏低”和“学习负担重”。

  最早关注“在家上学”现象的教育学者杨东平教授,非常理解家长们对学校的不满。“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但大一统的教育常常让一些学生有挫败感,再加上现在教育竞争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小孩的压力非常大,家长也被应试教育‘绑架’,为应试教育服务。”

  杨东平认为,中国目前教育界存在的“教育恐慌”气氛,让一些家长深为不满,直至选择以“逃离学校”的方式来回避恶性的教育竞争。“学校教育本来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国家教育大纲的要求,小学、初中的学业任务是很轻的。但现在,‘起跑线’理论让竞争越来越提前,过于强调竞争、出人头地。‘竞争’本应该属于成人世界。”

  “一些学校没有把孩子看做孩子,而是当成考试工具。”杨东平这样评价。

  “为分数而学习”的教育理念,遭到一些家长的反感和抵制,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批判直指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会考试的机器。

  对学校教育不满的,不仅是“后进生”家庭。五年级退学的卷卷,站在大理会议讲台上回答家长们的提问,关于自己提出退学的原因,16岁的卷卷给出了很多答案:老师说一套,同学之间博弈,想摆脱学校对思维方式的束缚……他总结说:“原来那一套就是坑爹。”卷卷在学校时成绩不错,四年级时向父亲吴刚提出退学。

  卷卷的想法显然受到父亲吴刚的影响,吴刚自己也承认,从同意卷卷退学到带着儿子到大理生活实践“在家上学”,其实也是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吴刚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建立自我认知,而现在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剥夺自我认知的权利。

  这一类家长大多自己本身就是“叛逆者”。中国 “在家上学”最早的榜样是“童话大王”郑渊洁,他让儿子郑亚旗从小学辍学,然后自编教材在家教育。事实上,郑渊洁自己也是一个肄业学生,老师的批评让他对学校印象恶劣,学校教育在他看来不值得信任。

  还有一些家长,因为不满学校中的不良风气而选择在家教育。给老师送红包、托关系进“名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攀比……家长们不想让孩子过早沾染世俗的污秽之气。国外“在家上学”家庭的家长有类似的心态,一些家长为了躲避西方校园中的暴力、毒品、性开放等风气,让孩子留在家中,特别是那些宗教氛围较重的家庭,宁愿让孩子待在更加“安全”的家里接受教育。

  怎样在家上学?

  大理会议上,三分之二的家长来自有意在家上学但还未实践的家庭,他们都是为了向实践者取经而从全国各地赶到大理的。问卷调查显示,这些家长对 “在家上学”最担心的问题是“自己知识储备不够”、“自己心态问题”、“自己精力不足”等。

  “在家上学”的确对家长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在家上学”的家庭大多起码有一名家长辞职在家专门照顾孩子,有的家长均为自由职业者,有时间呆在家里。

  Tina已经在家上学4个月,父母是自由职业者,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父亲承担。退学之前,父亲让女儿进入看起来学业压力较轻的国际学校学习,但上了一段时间学后父亲发现,中国的国际学校也被绑上了升学竞争的“战车”。

  国际学校里会像其他学校一样在教室里贴上考试倒计时牌,老师会布置很多作业给学生。Tina是一个自我要求很高的女孩,虽然成绩不错,但学校的种种要求,还是让她每一天都处于紧张和焦虑中。为了早上起来赶头天晚上写不完的作业,Tina给自己设定的起床时间越来越早,有时候甚至5点钟不到就起床。

  今年3月,在读完五年级上半学期后,Tina正式向父母提出退学的要求。父母对学校教育早有不满,Tina的要求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一开始,父亲也不知道该怎样在家教育,不过,由于拥有跨国生活经验和熟悉互联网,Tina父亲对寻找合适的教育方式和资源充满信心。

  父亲无意间发现了“TED”网站,这是一个汇聚世界各行各业精英演讲的网站,每个演讲18分钟。“世界上最好的老师都在这里,我还有什么可怕的?”在研究了网站内容后,Tina父亲开始以网站上的演讲为教学核心,比如,如果学习一位物理学家的演讲,Tina除了要学会演讲中的生词外,还要寻找资料理解物理学家提及的专业知识。“科学家谈到纳米,我们就要去找关于纳米的材料,搞清楚纳米是什么东西。”父亲说。

  现在,父亲每天为Tina制定学习内容和目标的计划,上午一般学习3小时,下午2小时左右。在家上学的Tina不用再起那么早,但依然保持着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事实上,4个多月以来,她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不去学校而混乱。

  记者在Tina家中看到的学习场景,是轻松又不失规则的。Tina学习的电脑放在餐桌上,这是一家人公用的电脑,她喜欢在学习时放一包纸巾在桌上。自己定位为“助教”的父亲,一般坐在Tina旁边或者站在她的身后,遇到问题他们一起讨论寻找答案。

  Tina告诉记者,她喜欢现在的学习方式,记者问Tina在家上学是否会孤单,她说不觉得,她会经常与过去的同学一起玩。

  因为缺少集体生活而带来交际困难,是很多有意“在家上学”家长对担心的问题,但记者采访的“在家上学”家庭,却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上海的“黑骏马”(网名)让8岁女儿在家上学,提到在家上学的孩子可能缺少社交机会,“黑骏马”并不认同。

  “在学校孩子就能有更多的机会吗?一些学校课间十分钟不允许学生到操场上玩,繁重的考试、作业压得学生没时间玩。”“黑骏马”认为,“在家上学”家庭的家长,更注意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可以把这方面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黑骏马”的博客上,贴了很多女儿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的照片, “黑骏马”还组织各种社区活动,让孩子参与社会交往。

  “黑骏马”是外企职员,妻子全职在家照顾家庭和教育女儿,家庭在经济收入上,属于这座城市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层。“黑骏马”与妻子一起通过网络寻找教育资源,也通过网络与其他“在家上学”家庭联系,相互交流教育经验。“黑骏马”家和Tina家的“在家上学”模式,大致代表了城市里“在家上学”家庭的教育模式。由于生活在亲友、家族的关系网中,为了减少环境带来的压力,城市里的“在家上学”家庭,往往低调行事,这也给记者的采访带来困难,记者试图观察更多家庭的教育方式,但常常遭到拒绝。

  由于难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一些家庭选择为孩子创造更加“特殊”的空间实施“在家上学”。“腾龙”(网名)曾经居住在上海,他没让女儿上幼儿园。看到五六岁的小女孩天天在小区里晃荡,邻居们常常要来关心:你怎么没上幼儿园呢?你爸爸妈妈怎么不送你上学呢?别的小朋友都到幼儿园去了,你怎么在这里玩呢?“腾龙”觉得,长此以往,邻居们的关心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听说云南大理聚集了很多“在家上学”的家庭,他也辞职带着孩子迁居大理。

  城市里“在家上学”家庭大多在制定孩子的教育计划时,不会过多地偏离学校教育的进程,这是一种“两手准备”的计划:某一天如果孩子需要回到学校,他们也能适应。但大理的家庭,叛离学校教育的尺度则显得更大一些,做法上也距离学校教育更远。

  有着世外桃源气氛的边远古城大理,被一些家庭视为践行“在家上学”的理想之地,这里不仅可以避开社会压力,也有利于让孩子们亲近自然。

  大理的“在家上学”家庭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家庭由家长自己教育,有的则是家长教育与读培训班相结合;有的家庭偏重传统文化、哲学、外语,有的则认为,“疯玩”是对年龄较小(7岁以下)孩子最好的教育。“腾龙”父女与其他几家“在家上学”家庭租住在一个院落里,三四个与“腾龙”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每天在院子里奔跑、打滚,“腾龙”觉得,学习是一种本能,不需要刻意培训。

  在家的风险

  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法》,“在家上学”是一种不被允许的行为,几年前上海“孟母堂”被举报后遭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取缔。但杨东平认为,如果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一部分家长的期待,那么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家长们的选择,应抱有宽容的心态。“这几年,教育部门的观念有所改变,一般‘眼开眼闭’,我认为政府抱着宽容的态度是正确的。孩子教育的决定权是谁?从法理上说,虽然教育已经国家化,但家长的决定应该被认可。现代教育应该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要,私立学校的出现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夏惠贤则表示,他能够理解家长们为孩子寻找更加合适的教育方式的心情,但中国的在家教育目前还仅仅是一种新生的现象,在家教育既没有提出明确的教育思路,也尚未出现优秀的教育成果,这种个别的现象还无法为公办学校制度提供启发性的借鉴。

  “在家上学”兴起50多年后,如果你向一个美国人提起“在家上学”,很多人联想到的是“高分”。美国“在家上学”的孩子在各类考试中通常成绩更高,进入大学的比率更高,有四分之三的美国大学积极招收家庭教育的申请者,其中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他们进入高校后的成绩一般也更好。还有相关研究证实,家庭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心理、情绪发展方面是健康的。

  如果单从这样的标准看,“在家上学”似乎有利无害,但实践者却深知,“在家上学”也存在风险。

  即便在美国,在家上学也还是少数人的选择。黄伟勤是一位美籍华人,家里有5个孩子,12年间没有一个孩子上过学,完全在家教育,主要承担教育职责的是妻子。黄伟勤告诉记者,在家教育对家长是莫大的考验,家长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断更新知识。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家长会受到不同的挑战,现在,他的大儿子已经快要成年,在大儿子面前,妈妈的话有时候不太“管用”,不得不需要他这个更加“强大”的父亲出面。

  家长会带给“在家上学”孩子最直接和最大的影响,对于这一点,上海的一位父亲深有体会。女儿在家上学一年多后,这位父亲发现,妻子身上的缺点,几乎都能在女儿身上看见。

  教育学学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岳龙虽然对学校教育的滞后提出批评,但他并不赞同在家教育。他看到的一些例子表明,虽然家长的初衷是培养健康而完整的人,但到最后,家庭往往注重孩子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孩子全面的发展。岳龙认为,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比如社会交往的机会,哪怕家庭刻意制造机会,也无法与学校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相比。

  家庭教育还要求家长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而大理会议上记者注意到,一些家长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会议间隙,Tina父亲受到欢迎,他将自己在网络上搜集到的在家教育资料、网站传授给“取经”的家长,当他提到一本书可以从网上购买时,一位妈妈却不知道如何网上购书。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钟文芳,也不赞同在家教育,她认为,在家上学的前提是家长对教育知识非常了解,家长有教育的能力。钟文芳介绍说,一些国家对“在家上学”有相应的管理,比如家长要先向主管部门申请,才可以让孩子回家接受教育,在家上学的孩子定期要与对应的学校沟通,定期参加测试。她认为,中国目前的“在家上学”,是完全缺乏监管的。

  大理会议上,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被多次强调,但是,大理的一些“在家上学”家庭,却用分居两地的形式实践家庭教育,这样的现象也引起了部分家长的批评。一位原本居住在广州的妈妈,几年前带着女儿到大理定居,让女儿在家接受教育,她的丈夫留在沿海城市工作。在大理,这样的“在家上学”家庭并不少见。反对这种做法的家长认为,完整的家庭和来自父母的亲情,是一个人心智发展最重要的保障,牺牲家庭团聚的“在家教育”是不健康的。

  “在家上学”的概念除了家长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广义上还包括把孩子送入与传统公立学校教育理念和方式完全不同的其他形式学校,这种学校又被统称为“体制外学校”。但一些实践者发现,“体制外学校”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上海的许贤胜(化名)几年前将女儿送入某学堂,这所学堂被很多“在家上学”的家庭推崇。学堂以国学、传统文化、武术等为特色,寄宿制,学费昂贵。当初去考察时,学校提出宽松的教育环境、不考试、锻炼身体等概念让许贤胜很满意。如今女儿从学堂小学毕业,但许贤胜发现,女儿不但没有表现出浸淫传统文化后的“知书达理”,甚至连家中长辈都懒得称呼;体格没有因习武而健壮,反而肥胖懒惰。许贤胜准备让女儿回到上海进入公立学校,参加学校测验时,数学试卷只会做一半的题目,英语试卷上的作文被她“拒写”。

  许贤胜很纠结,他不知道,如果没有选择这种特别的教育方式,女儿是不是会“正常”一点。但他认定的一点是,完全“松”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 “传统学校有‘病’,但送入非传统学校并不是治病的‘药’。” 虽然已是事业上的“成功人士”,但许贤胜承认,大多数家长和他一样,教育知识非常贫乏,在为孩子选择教育方式时,很可能出现偏差。

  由于中国“在家上学”出现时间不长,还没有“毕业生”,杨东平认为,很难判断“在家上学”的优劣。目前“在家上学”还被视为“异端”,社会对这种形式疑虑重重,他认为,社会应该宽容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的出现。

  严海燕是带着重重疑虑来到大理的,离开时,她显然已经做好实践“在家上学”的准备了。她目前的想法是,考虑到孩子爱好交际、喜欢集体活动的天性,让儿子上半天学,剩下半天她自己教育,发挥儿子的特长。严海燕准备亲自动手,让一个学校判定的“问题孩子”变成“健康”人。

  来源:新民周刊
-
2#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1:17:09 | 只看该作者

目   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子女
让孩子相信自己聪明又勇敢
第二部分
孩子学习不刻苦怎么办
刚出生的孩子对世界都是有感觉的
营造好孩子的周边环境
孩子为什么不愿去托儿所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怎样处理课内学习与课外兴趣的关系
锻炼孩子心理素质的最好素材
不要对孩子强行塑造
为什么孩子上课时小动作特别多
真正的朋友式的对话
新决定的产生要等到它水到渠成
怎样帮助孩子树立考大学的信念
千万别当一个失落的父亲
第三部分
用自由倾谈的方式与子女沟通
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坏孩子
做作业时孩子听音乐怎么办
请告诉孩子三句话
三岁的孩子不会数数,家长要担心吗
为什么孩子认为妈妈的批评不对
再不要搞“数落式”
第四部分
好的家教方法应该从第一天就起作用
一定要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
向爱迪生的母亲学习
女儿为什么喜欢穿黑白格服装
一首伟大交响乐的开端
欣赏、夸奖永远要结合挫折教育
我帮助你发现了孩子的4个优点
热爱跑步的男孩
孩子真的爱撒谎吗
让孩子善于表达
三岁的幼儿如何培养注意力
不要拿孩子的弱项与别人的强项相比
孩子为什么在课堂上玩剪子
家庭教育的十个原则
做成功、快乐、幸福的家长
第五部分
教育是一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情
孩子真的对考试无动于衷吗
给懦弱的孩子创造表现勇敢的机会
希望孩子更活泼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总想着足球
怎样消除与孩子的代沟
孩子不对却不能说服,是家长的失职
不要只想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为什么孩子会有轻生的念头
用微笑欣赏孩子
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心理支持
遵守道德的红绿灯
同等社会环境中孩子发展也不一样
第六部分
只有把孩子教育好的家长才是好家长
“和蔼”真能使孩子素质提高吗
从训练营回来,孩子变成了另一个人
真诚地对待孩子的心灵
正确对待孩子的青春期
永远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
不把问题当问题
要让孩子课内课外都成功
教会孩子善于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
正确处理孩子的早恋问题
世界没鬼,有鬼也不怕
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当做孩子的问题
为自己争取锻炼的机会
怎样让压力变为动力
怎样与一个已经有主见的孩子沟通
第七部分
导言
新形象确立法
描述确立法
行为确立法
心理暗示法
简炼,明确,肯定,重复
暗示要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欣赏、夸奖、鼓励、榜样法
鼓励是对孩子明天的欣赏和夸奖
心想事成法
进入孩子思维法
只要想做,就能做到
第八部分
冲突化解法
原则坚持法
别开生面法
简单格言法
第九部分
未来强者心理重建法
交还权力法
角色置换法
爱心培育法
十部分
放松想象健身法
笑遍全身健身法
烦恼洗涤法
自画图像法
心理障碍排除法
第十一部分
微笑根本法
超脱静心法
后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1:17:48 | 只看该作者
“知心姐姐”卢勤著作
柯云路著作 · 林格著作
家教系列
大学系列
考研系列
外国教育著作
其它教育类书籍
4#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1:18:2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10:07 , Processed in 0.13450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