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把眼睛叫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0 00:4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化把眼睛叫醒
张宇  2004-10-26
视觉文化读本
  在中国,文化学意义上的“视觉文化”大约是在清末民初发展起来的。石印术的发明使得画报开始流行;照相术的引进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对于图像的理解和对于真实的定义;电影的出现更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娱乐形式和视觉经验。究其实质,这是一个以观看媒介日新月异为前提的视觉的觉醒过程。举个例子来说,一开始,人们只是把电影作为讲故事的手段,渐渐地,画面感、镜头感出来了,电影才真正成为视觉的艺术。
  但视觉艺术并不就是视觉文化,二者的重要区别在于观看图像的场所不同。以前,人们去画廊看油画,去影院看电影;今天,我们能在广告牌上看到蒙娜丽莎,能把《乱世佳人》拷进电脑随时播放。视觉文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离正式的、专门的观看场所,引向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照片、电影、时装、街道、建筑乃至网络空间,这一切都是视觉文化的载体,都能够传达信息、影响风格、决定消费、提供意义、调节权力关系。你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豪门恩怨》居然是一整套权力话语?城市地图能告诉我们哪些地理以外的东西?美女图片体现了怎样的性别政治?如果你心存疑问,不妨读一读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视觉文化读本》一书,让它把你的眼睛叫醒。
  本书的作者荟萃了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中具有国际性影响的人物——本雅明、布尔迪厄、鲍德里亚、德塞都、麦克卢汉、苏珊·桑塔格、朱迪·巴特勒……文化研究的理论大家们以多维视野观照视觉文化,阐释“看的方法与日常生活”,挖掘“身体与空间”的深层意蕴,清算“种族、认同与主体性”的历史趋向,论述“性别与凝视的政治”。他们将告诉你:视觉文化是一个完整的超文本世界,其中对图像、影音以及空间构建的解读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每当我们遭遇电影、电视、广告、建筑、艺术品或城市环境,我们所获得的意义以及对此遭遇的主观反应都具有不断增生的层面。
  说到这里,假如你依然对“视觉文化”一知半解,那就再来看看研究者们对你再熟悉不过的《黑客帝国》的解读。
  如果说《黑客帝国》里的电脑特技和精彩打斗吸引了全球影迷的眼光的话,它关于现实与虚拟空间、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的思考则激起了各国文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唤醒了人们沉积多年的对哲学的诠释热情。柏拉图、康德、尼采、超验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的学说纷纷登场,形成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矩阵”。据说,沃卓斯基兄弟在开拍《黑客帝国》之前,曾要求演员用心揣摩法国大哲学家鲍德里亚的著作,而鲍氏本人也对影片的符号学意义表示赞赏。他认为,《黑客帝国》是对“现实的荒漠”这个命题的严肃探讨,它对未来世界的设想正体现了当前高科技社会的实际状况——技术力量的扩张势头锐不可当,人类要么在数字化系统里数字化,要么被系统抛到边缘。而所谓“黑客精神”,则象征着人类对于技术统治的最后反抗。《黑客帝国》诚然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绝不是一部意义明朗的电影。要想真正看懂它,恐怕还真得先读上几篇鲍德里亚或麦克卢汉。
  正如李欧梵在《视觉文化读本·代序》中所说,理论要像灯光一样照亮材料,使之显示出表象背后的东西。在这个视觉表征一切的时代,难道你不需要来上几束灯光?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商学院公商管理学院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0 00:44:42 | 只看该作者
取景框里的时和空
郭佳  2004-10-11
视觉文化读本
  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又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此取彼。相信在本书的写作者看来,这无疑是彻底的文化否定论,反对一切声色,否定发展并探究文化。老子的言说在后现代果然失效了吗,他所鼓吹的蒙昧主义是否可以作为视觉文化研究背后一种充满怅惘的逻辑指归呢?
  让我们从书名开始,试图进入这本书。《视觉文化读本》,是有关视觉文化的读本,或者有关视觉的文化读本,相信这后一种断句决非编者初衷,它暗示着视觉文化的研究从属于文化研究,而在伯明翰研究中心解体以后,类似的归属恐有一语成谶之虞。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就是这颗生机盎然的完卵,它的外观和质地拥有文化研究的始作俑崩散后的碎片的全部特征————它们共享了相同的思想资源,入思模式和话语策略。一沙一世界,视觉文化研究的合法性不证自明,但无论它的从业者在学科建设中采用何种低姿态和超脱的立场和调门,人们仍然可以感受他们划定学科畛域的用意以及搜求的苦心。
  同为跨学科的整合性研究,视觉文化学者们以式微的比较文学和中道崩殂的文化研究为镜鉴,主动地收缩领地(尽管还是有嫌过大),不再将互学科性作为惹人诟病的方法特性。他们厌倦了正名,取消了风起云涌的学科出场仪式,直接着手个案研究,以涓滴模式戮力完成一种新的知识客体的建构。
  “读本”一词的使用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编者对一种新话语方式的自觉,又似乎上海(一个永远的当代城市)方面的学人多少都有萨特式的语词迷恋,他们乐于并善于发明新字汇,或者重新在转喻的意义上征用陈旧的词语。这或许与其通都大埠的城市秉性渊源有自,又或是其城市文脉的当下延续,无论如何,上海(复旦将召开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内又扮演了弄潮儿的角色并且成功抢滩。
  编者以一次叩击式的交谈作为序言,这与当代学术研究的诸种范式拥有一种同构:对话品性,文本互涉,一种信腕信手的自信,以及由此产生的换位,移置和跳脱的现代读写经验。与罗岗对谈的是在视觉文化研究中又着了先鞭的李欧梵先生,他常常自拟为狐狸,然而对谈中的观点却绝非“野狐禅”。在序言中,他公允且不失学术个性地评价了此种研究,并解说了自己的研究取向,又有对具体研究中的甘苦的描述和浩叹。首章罗戈夫的论文是真正意义上的序言,作者辨析了视觉文化与图象研究的差异,以“好奇的眼睛”对抗艺术鉴赏家的“锐眼”,褒奖了“将历史当代化”模式的革命意义。其他各章的遴选也多集中于名家名篇,颇引人注意的是,其中也有周蕾和张历君的两则出色的个案研究入选。
  该书的四大版块基本囊括了视觉文化研究的全部课题:摄影,电影,电视,电脑,广告,艺术品,建筑以及城市环境。其中历时性的系谱考察和共时的社会定义错落交叉,有关技术的细部分析和有关殖民,种族,性别的庞大论断并置,上述种种合力宣告了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它不但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读者可以将数篇论文连缀,体会独具机杼的编排所赋予该书的内在对话性,譬如大卫·哈维关于摄影所具备的旧式美感的论述(P156),即可与(P81)鲍德里亚有关“静止的强度”以及当今影像“稀薄化”和“离散原则”的言说相参校。然而,入选论文中多有全能的艺术判断,和一种建立在细读基础上的意义判断。后者表现为一种玄学化的语言,并由话语的增殖将意义的衍生降解为一种语言的狂欢。
  全书的译笔颇为精准,但原汁原味的西式长句似乎多了一些,笔者身边的师友多为专业读者,但也大都为此叫苦不迭,下划线成了必不可少的先期准备,以便在阅读之前分清主语和补语。有关语言纯洁性的议题在此不便展开,况且“不可卒读才体现了书写的最终目的”(巴特),上述长句也未必不是作者和译者蓄意扭转读者口味的尝试。(P183译BARTHES为巴尔丢斯则远离了翻译原则)综观全书,译文成功地传递了原文在概念上的折中主义,主题事物的混乱状态,以及新鲜创辟的见解。
  感,日常生活里触目即是表演性质的场景。当此之时,罗戈夫却以他的虚无感回应了老子的说法,“(此种研究)并不假定,如果我们以不断增多的补充信息在视觉领域里投入更多人力,就真的能获得更深刻的洞见”。无论如何,现在真是到了开展视觉文化研读的时候了,————既然我们已经习惯了蓦地伸出双手,用拇指和食指框住前方的景观。

来源:上海市徐汇区桂林东街99弄40号203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11:32 , Processed in 0.0993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