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语文教育”刍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7 23:2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语文教育”刍议



张孝纯



(一)


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以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大规模培养的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显然,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能力和智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语文课,对上述任务的完成肩负着重大责任。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只让学生读几本语文课本、每年在作文课里写十几篇短文的旧式语文教学,能担当这样的重任吗?绝对不能!为了培养出大量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学校中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必须改变,中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中学语文课的改革就不应当总是仅仅从微观着眼,而应当更多地从宏观着眼,使微观方面的问题接受宏观的合理控制。这样,中学语文课就必然要冲破当前的“狭的笼”,而走入“大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而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旧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破除,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死守着当前的“狭的笼”,只求在局部或细部修修补补,那么,改变旧的思想、内容和方法,便会大半流于空谈。
“大语文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着眼于可以预见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以为,我们目前应当大力提倡的“大语文教育”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1联系社会生活;
2着眼整体教育;
3坚持完整结构;
4重视训练效率。
多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封闭式的,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地读文、作文。这种局面必须打破,而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的洪流接通。“语文”,无论解释作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好,或者解释成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也好,它都是与社会生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源于生活,人又常常要通过“语文”来认识社会生活,并借助它来反映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发展。可以说,人的语文能力,是植根于社会生活实践和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感情之上的;人一旦脱离社会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感情就会贫乏甚至枯竭,他的语文能力也就丧失了生长的沃土,哪里谈得到发展?事实上,每个人的“终身语文学习”主要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完成的,“学校语文学习”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当然是很重要的打基础的部分)。而这一小部分,由于为语文学习本身的实践性所决定,也不能与生活脱节。那种企图使学生不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接触,而坐在教室里一味接受抽象乏味的语言训练的教育设想,注定是要失败的。所谓“社会生活”,除了直接的之外,还有间接的,也就是主要得自阅读的生活内容(当然也有得自听和看的)。对于间接接触到的这部分生活内容,也绝不可轻视。我们常说,勤阅读和多观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条件。其实这两点也是提高整个语文能力的重要条件,因为阅读和观察正是通往生活的两条重要渠道,古人中有见识者,都懂得要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现在我们则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所谓整体教育包含这样几层意思:1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教语文,绝不能只盯着语文,而忘掉整体教育的任务,这就是说,要从全面育人出发。应特别强调,绝不能忽视德育同语文教育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语文教育就会失败。因为,(1)文道统一的原则是语文教育的首要原则,我们绝不能培养“能文而无行”的人。我们所说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来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就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培植他们正确的、高尚的、健康的思想感情。(2)人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感情意志等等,对于人的听、说、读、写的学习和实践有很大的制约性,因为听、说、读、写等能力都是多因素的,除了语文技能技巧因素和智力因素之外,生活知识因素、人格因素等也都是它们的构成部分。没有抽象的听、说、读、写,只有具体的听、说、读、写,而具体的听、说、读、写离不开人的思想品德等。2对于智育本身也必须从它的整体着眼。知识、智力、能力是一个统一体,不容割裂。这一点已不需论证;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统一体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东西——智力中的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能力中的创造性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是智育培养的重点。而这种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自学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正是贯穿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过程之中。3上述各育的任务,是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来实现的,所以诸育以及智力各构成部分的和谐、统一,离不开师生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师生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包含着这样三层意思:(1)建立敬爱型师生关系;(2)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改进教学;(3)坚持教学相长。限于篇幅,不细述。总之,不着眼于整体教育,语文教育的任务就不能真正完成好。
任何事物都是有结构的,语文教育也不例外。根据系统工程理论整体性原则,社会是个大的系统、大的整体,而学校教育是这个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语文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校语文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系统,由若干部分组成;这些组成部分又有主体、肢体与核心之分:这各个部分如果能合理地、协调一致地活动,便可能产生大于各部分效能简单相加的最佳整体效能;否则,便可能产生“力”的抵消。所以坚持结构的完整性对于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十分重要。这里想特别强调一下语文教学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语文教育是通过语文教学的渠道来实施的,如果语文教学的结构不完整,质量和效率自然大受影响。多年来的经验教训使我深信:只抓住语文教学的某一局部、某一环节进行改革,固然也是必要的,但不可能取得最佳整体效能,也不能探索出语文教学的整体规律。
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我认为应由三部分组成:1语文课堂教学;2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语文学习环境。坚持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就是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2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第一项是主体,包括范文教读、参读教学、习作教学、语文考查考试等项,而其中又以范文教读为核心。第二、三项是两翼。第二项包括以课外阅读为重心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其中又可分为“校内语文课外活动”和“校外语文社会活动”);第三项包括对学校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和社会语文环境的利用,而各种语文环境又都可以分为口头的和书面的两种。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和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这两项似同而实异:(1)前者需要教师经常性的组织和辅导,其中有的内容(如课外阅读)还需要考查,而后者一般只需教师在开始时的启发和推动,不必组织、辅导,只需了解情况,不必考查;(2)前者内容应尽量与课内学习内容相配合,是课内学习的延伸、扩展和深化,而后者内容则不受这种限制,只由学生自由地、自然而然地把所学内容与在语文环境中接触到的种种语文现象联系起来,从而受到教益;(3)前者需要书物、场所或其他物质条件,而后者一般不需要(布置校园内和教室内的语文环境时当然也需要少量物质材料);(4)前者的活动较多地依靠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而后者则较多地依靠无意注意和无意识记;(5)前者的活动仍属半自动化性质,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堂学习向独立地进行课外学习的过渡,而后者的活动则基本上属于自动化性质,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独立的、自动的语文学习活动,它标志着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与习惯的开始形成,等等。人们常把“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比做“借清水浇花”,意思是不只靠教师本人这“一桶水”,费力不多,而收获常常出人意料的大,实在是事半功倍;但“借水浇花”总需提水之劳。而“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可比做“借沃土育苗”,土中自含肥料,用不着园丁再去施肥,只要撒下种子就能自生自长,可谓“师逸而功倍”。吕叔湘同志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里指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到语文。”指的就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环境的积极影响的问题。可惜我们在语文教育第一线的同志,对这个问题一直注意不够。
总之,一体两翼,不可或缺:无体则失去主导,无翼则不能奋飞(当然也不可喧宾夺主)。
“一体两翼”的中学语文教学结构示意图如下:

所谓“重视训练效率”,是强调不能只重视训练的数量,而忽视训练的质量,企图靠机械重复和大量增加习题的做法换取好成绩,而应以较小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做法呢?诸如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思考、研究和练习的过程;使各种教法以最优方式相配合;提高练习题的设计水平等等,都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坚持“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性训练,也就是从前面提到的“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着眼,来设计语文训练,使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训练网络。提倡“大语文教育”,主要地正是为了提高语文训练的效率;也只有坚持“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性训练,才能把语文训练的效率提到最高。吕叔湘同志指出:所谓“现代化”,最概括地说,就是高效率。对语文训练也应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没有训练的高效率,那么,“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教学结构,也就成了空架子,没有实际意义了。
以上算是个总纲,是对“大语文教育”的总认识。

(二)


怎样才能把上述构想变成现实呢?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到中学语文课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教材体系等等重大问题。这篇短文无力对这些重大问题一一加以论述,而只能就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谈一些意见。
首先谈作为语文教学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的水平和自学语文的能力提供坚实基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的出发点则是范文阅读教学(可简称范文教读),也可以说,范文阅读教学是作为“大语文教育”主体的课堂教学的核心。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是抓好范文教读的改革。近年来,我在语文教学实验中,坚持这样的范文教读途径:在补好基础和培养兴趣的基础上着眼于训练,并在训练中导以最基本的语文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施教过程则是按照“大语文教育”的构想,通过以单元教学为主体的整体性设计来安排语文训练活动。补好基础、培养兴趣、着眼训练、导以规律和实行单元教学,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性要求。下面仅就训练活动的设计做简括说明,主要有四点:
1语文训练不是仅就所教读的范文本身来设计,而是既要瞻前顾后,考虑单元间的纵向联系(最好考虑到全册、全学段各单元的联系),又要左顾右盼,考虑这个单元的范文教读同其他各部分的横向联系,从“参读”、“习作”、“课外语文活动”、“语文学习环境”等方面做统一安排,使各方面相互配合,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大语文教育”“一体两翼”结构的总体优势。例如,我们把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第四、五两单元合成一个教学单元,其中包括《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春蚕到死丝方尽》、《宇宙里有些什么》、《食物从何处来》、《奇特的激光》和知识短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不仅考虑到前面几个单元中的具有各种描写的范文同本单元的关系,也考虑到以前学过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等具有说明性质的范文同本单元的关系,甚至考虑到后边第八单元中两篇说理文同本单元的关系,从而明确了一条训练主线: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说明和说明文中的描写要为说明服务,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初步学会抓住特征有条理地(暂要求使用“空间式”和“时间式”)说明事物,同时防止把说明同论述混淆。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围绕着范文教读这个核心,做了整体安排,(1)参读方面(参读,参考阅读),从课外选了一篇导引型的参读文章,从地理课本和物理课本里各选了一段文字做类比型参读文章,从过去学生的优秀习作中选了一篇启发型的参读文章,分别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习作时使用;(2)习作方面,在课内外共安排了四次难易、长短不等的习作练习;(3)课外语文活动方面,共安排观察活动、阅读活动各一次;(4)语文环境方面,利用课堂板报介绍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主要结构方式,并要求学生从各科教科书中和家庭、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注意发现符合说明要求的文字。
2精心进行单元中范文本身的教学设计,正确处理单元内各篇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辅相成,以发挥单元教学的整体效能,切忌“组织起来单干”。其中最重要的是:(1)举一反三,比同辨异,使各篇相互为用(这对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很重要);(2)听、说、读、写的训练各有侧重,互相补充,逐步深化。仍以前举合成单元的教学为例,我们紧紧抓住《中国石拱桥》通过具体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代表性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少量描写对说明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同时组织学生创造性复述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两段课文,以训练说的能力。教《苏州园林》时,引导学生深究作者怎样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并同《中国石拱桥》比较说明方法的主要异同;在此之前,组织学生朗诵全文以训练朗读能力。阅读课文《春蚕到死丝方尽》,则用自读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教,先组织学生按“自读提纲”默读课文,着重思考、回答:本文重点介绍蚕的哪些特点、说明的顺序以及采用这种顺序的原因;然后填表说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本文在“说明重点”、“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三方面的主要异同。学了上述三文之后,学生对说明与描写的区别以及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已经了解,所以教后边三篇,就把重点转移到学习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上来,而且时时与前面三篇有关的内容相印证。阅读课文《奇特的激光》,各种说明方法大体齐备,让学生自读自析,正好起小结作用。知识短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学习,同这一合成单元的总结课结合进行,把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和系统化。这样,各篇之间就是相互为用,而不是“组织起来单干”了。
3一般按照“预习见疑”——“质询研讨”——“巩固深化”的步骤,把每篇范文的教学过程组织成训练过程,根据单元的总教学要求,对应感知、应理解、应掌握的内容,分别进行相应的训练——有的要充分感受,有的要浅解,有的要深究,有的要应用于实践。需要强调的是要注意单元的总教学要求,因为只根据单篇看,某些内容需要深究或浅解,而从单元整体看则未必。有时我们把研讨的问题弄得很庞杂,往往与忽视单元的总教学要求,失去了宏观的合理控制有关。“预习见疑”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教材,并向下一步理解教材过渡。“质询研讨”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教材,同时也注意巩固知识。质询研讨的问题可分两类,即前面所说的深究的和浅解的两种。对于应深究的问题,应加控制,即只有从单元总教学要求来看是重要的,才予以深究。“巩固深化”阶段,主要是为了巩固新知,并把知识开始应用于实践。但这只是一般步骤,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格式,实际情形是灵活多变的,有时可能把某一阶段压缩得很短,而另外某一阶段可能延展得较长;有时可能把某两个相邻阶段融合为一(如把“预习见疑”融于“质询研讨”,或把“质询研讨”与“巩固深化”并而为一,即“边理解,边巩固”)等等。这就要求教者根据需要相机处理了。
4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要力求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教材和教师三个实际,使各种教学方法以最优方式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以“大语文教育”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对立统一的角度观察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我们不同意认为只有某种教法(如讨论法)适用于语文教学的看法。我们认为,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使它们以最优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关键不在教学方法本身,而在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在语文课的范文教读中,根据单元的和单篇的目的要求,各种教学方法,诸如讲述、讲解、讲演、谈话、讨论、图解、练习、复习、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参观、演示、阅读教科书等法,以及为语文教学所专用的朗读法、复述法、编制提纲法等等,都可以按照某种方式实现最优结合。但也应承认,在一般情况下,阅读教科书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往往居主导地位。例如,我们教《梁生宝买稻种》一课,在“质询研讨”阶段共有大小八项教学活动,参加配合的教学方法计有十种,而以谈话、讨论、练习和阅读教科书四法为主。
训练活动的安排大致如此,但在训练过程中怎样导以最基本的语文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呢?这涉及全部语文教学活动,情况相当复杂,这里仅以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字的教学为例略加说明,以见一斑。
1为了加强汉字规律性的教学,我自编了《字法教程》作为我们的“最基本的语文规律知识”辅助教材之一。其中包括笔画、笔顺、字的结构、造字法、主要偏旁部首、汉字和语素、汉字规范化、书法艺术鉴赏等内容。在初中一年级使用,我们强调“字法”与字典并用,“字法”与读文、习作、课外语文活动、语文环境布置相结合。
2在字法教学的开始,注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感情和学习汉字规律知识的兴趣。如组织学生把新学的英文字hand、face、bed、bag同汉字“手”、“面”、“床”、“袋”相比较,使学生认识汉字结构的有理性和汉字的可解释性。(也指出汉字的缺点,但绝不对它横加指责。)
3在教学过程中,走“从具体到抽象”的路子,即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综合,进而做出判断,以发现规律。如讲“心”部字,我举出下列三组字:
忘急闷
愉怪惟
恭慕忝
先让学生观察“心”旁有几种形态;再让学生观察各种形态的“心”旁的不同位置;三让学生观察上述各种形态的“心”旁是否都能表示心理状态,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对“惟”“忝”加以解释,并举出“思惟(维)”“口诵心惟”和“忝居”“忝列”等例。
4在教学方式上,尽量调动各种手段,加强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的心理保持最佳状态。常用手段有:(1)利用自制的“字法教学图片”;(2)利用有趣的板书;(3)利用与汉字有关的文艺材料(故事、联语、字谜等);(4)利用与学汉字有关的游戏。
5在讲与练的比例上,尽量突出练的因素。如教“页”部时,不是先由教师直接提出“页”部字,而是先板书十个字:丁、工、火、令、夹、卢、皮、客、果、彦,要求学生为它们添上一个共同的表意偏旁,构成合体字。这样引出“页”部字,就把非训练性因素化为训练性因素了。
实践证明:这种导以规律的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和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文言文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有明显效果。除汉字之外,其他如词句篇章、听说读写以及注意、记忆、观察、联想、想像、思维等方面,无不存在客观规律性,有些已为我们所知,有些尚待我们进一步探讨、认识,找出它们中间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这是从宏观和微观对立统一着眼的“大语文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大语文教育”才能为“导以规律”提供充分的可能性,而只从微观着眼的狭隘的旧式语文教学,只能死守着一些零星琐碎的读和写打转转,不可能为“导以规律”提供广阔的途径。千百年来传统语文教学的缺陷,已为我们证实了这一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10:38 , Processed in 0.0754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