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以来,美国的创业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68年只有4所大学开设创业方面的课程,到1997年,全美至少开设一门创业课程的商学院已超过400家,其中开设4门以上课程的有50家以上。美国的创业教育不仅限于本科教育,许多一流的商学院已把创业学设为工商管理硕士的主修或辅修专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和宾州大学已经开始培养有关创业学方向的工商管理博士,其中哈佛大学商学院有十几位教授专门从事创业学研究。
美国创业教育一方面是创业实践的蓬勃兴起的结果,同时,创业教育的研究也提升和促进了美国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发展。中国大学创业教育兴起较晚。1997年,清华大学发起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创业教育的序幕。1999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02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开的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与会代表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当增开一些创业的课程。专业教育中也要渗透和贯彻创业教育的思想,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更要贯彻创业教育精神。教育部还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列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中国大学在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各项实践的同时,还应对创业教育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那么,中国创业教育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存在什么问题?本文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用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关键词进行组合检索,获得了上千篇有关创业教育方面的文章,对其进行筛选后得到具有代表性的46篇文章。笔者通过对这46篇文章进行分析,试图了解中国在大学创业教育研究方面的一个总体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1.大学创业教育研究现状描述
1.1 发表时间
对所遴选的46篇文章的发表时间进行统计,发现样本论文发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99年至2004年。这与我国教育部对创业教育的正式反应始于1999年有关,有关创业教育研究论文自1999年开始呈上升趋势。
1.2 作者情况
56.5%的论文是作者单独完成,30%左右为合作完成。
我们把样本中能够统计的,且具有高级、副高和中级职称的作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中副高职称占主导地位,比例达到48.8%,整个样本呈典型的正态分布。
从研究领域来看,出现最多的是来自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领域,其次是科技哲学、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领域的。除此之外,其它领域都很分散,而能真正表明自己专门从事创业与创业教育的作者只有2人。因此可以推断,我国创业与创业教育在大多数高校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和学术领域。现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大都是来自其它领域的研究人员。
1.3 发表刊物
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为标准,对46篇论文所发表的刊物进行统计后发现,其中有19篇发表在非核心刊物上,占总样本的41%。
对发表刊物的类别进行分析后发现,发表的刊物主要在教育类和高校学报,其中教育类的有 24篇,学报类的有13篇。
1.4 主题与内容
对所有的论文进行梳理后,其主题和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其中有6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国内外现状的,而其它论文也有不少或多或少在论文的开头涉及到国内外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的描述,但大多数是泛泛而谈。
对创业教育意义和目标的论述。创业教育的意义主要从对国家经济的贡献、高校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对大学生培育的重要性等方面来论述。还有一两篇论文着重论述了创业教育的目标。创业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方面的论文占了一定比例,至少有10篇左右的论文讨论了创业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研究是整个样本中最集中的,有10篇上的论文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并且其中有不少运用了调查问卷来获得一手资料。
国外创业教育经验的借鉴。样本中有7篇文章是专门介绍国外创业教育经验的,主要是介绍美国和日本的创业教育经验。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之外,其它文章分别涉及到对有关创业教育方面术语和概念的界定、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思考以及高校从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演变。
1.5 研究方法
根据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一书,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四种方法,其中前两种一般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后两种一般属于定性方法。样本中有6篇进行问卷调查后做出分析,占总样本的13%,其余的都只能归于一般的定性的文献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创业教育研究处于发展初期,还停留在对问题的定性描述上。
1.6 外文参考文献
国外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适当的借鉴将有助于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在统计样本的参考文献中,有外文文献的只有8篇,占样本总数的17.4%。其中最多的一篇引用了13篇外文文献,最少的引用2篇,平均引用6.4篇。
2.创业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我国,对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呼吁早已出现,但从学术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及研究,还是随着近几年创业实践的兴起,开始从国外引入的。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创业教育及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创业教育及其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处于介绍和引进阶段。从梳理出来的论文主题和内容来看,主要还是对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意义进行描述,还在讨论需不需要创业教育,且大多停留在表层的分析和阐述。虽然这些研究和论述对创业教育的发展都有裨益,但严格地说,其学术价值不大,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也极其有限。
二是从事创业与创业教育的专门研究队伍缺乏。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的高校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因此,多数研究人员是其它领域的,且专门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不多。相比起来,国外从事创业与创业教育队伍庞大得多。以哈佛大学商学院为例,仅专业从事创业学研究的教授就有十几位,而全美创业领域的首席教授有200多人。
三是缺少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的平台。专业的期刊和杂志是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发表学术观点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学术领域的发展起着一个平台的作用。根据1991年美国的相关统计,有关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刊物达几十种,其中公认权威的刊物有5种。然而,本研究的样本所发表的刊物没有一家是属于创业与创业教育领域的。
四是研究方法单一。从样本的研究方法来看,除了少数几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和简单的描述统计分析之外,大多是定性研究,且多数是泛泛而谈。其研究方法极少用到定量方法,缺少实证研究。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普遍应用往往是一个学科领域发展和深化的条件与标准,从这点也可看出,我国的创业与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期阶段。
我国要想在创业教育及其理论研究并占据一席之地,还需要在许多方面做出努力。笔者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拓展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的报告,中国在全球创业活动中是属于活跃状态的国家,且中国的创业环境正在不断改善,不断发展的创业实践决定了我国未来经济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巨大需求。相应地,我们需要理论界将相关研究的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向前推进。目前的研究不应停留在讨论要不要创业教育,而要开始深入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以及如何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并将其转化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创业研究可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推进。比如,创业及创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创业与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创业机会的识别与评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与评估等。
第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发展。目前定性分析和阐述的较多,缺少定量分析方法。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泛泛而谈,在实证研究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将很难将创业与创业教育向前推进,并被广泛地接受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当然,这里不是否定定性分析的价值,定性和定量研究在研究范式、逻辑过程、理论模式、研究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各自有其优势和适用的范围。在我国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的起步阶段,大量运用实地研究、访谈、个案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可以为学科体系整体理论的构建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研究环境的营造。除了我国活跃的创业实践本身的推动之外,作为高校自身,应充分意识到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在未来高等教育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研究队伍的培育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上提前做出规划,积极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第四,应建立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随着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其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已显得日益重要。创业教育评价是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以及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等方面做出判断的过程。Vesper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主要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评价:提供的课程、教员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校友的成就、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创新、校友创建新企业情况、外部学术联系(包括举办创业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和出版学术期刊)。我们应借鉴国外的相应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来建立一个大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引导和规范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