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勿用僵化的评价模式审视学生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4 16:3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勿用僵化的评价模式审视学生作文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  黄淑琴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第9
作文,就其本质意义来说,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活动。一个个体生命面对茫茫宇宙、面对丰富多彩的人生和短暂生命必然会产生自己的体验、思考和感悟,作文正是的这样一种心理历程的写照。所以作文本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宣泄,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精神的个性创造。它是学生心智的反映,是人格内涵的体现,是学生内心情感的冲动。
然而,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在思想政治化、形式模式化的严重束缚下,在僵化的评价模式的强制下,作文大都已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没有了质朴自然,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和热情,更谈不上创意。
下面请大家看一篇初一年级学生写的期末考试命题作文,题目是《校园乐事》,作文只有一个要求:字数不少于500。这篇应试作文老师给了及格分。我曾将这篇作文作为样文,先后用于我省高中语文新教师培训和我省某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学中。围绕着这篇文章出现的几种评价意见引起我的深思。
校 园 乐事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多了一项爱好:跟李家旭下棋。
    虽然有时我手痒得厉害,但我从不敢在课间下棋。若是如此,过不了几秒钟周围便已密密地围了一圈——一圈高手,这时候也许就轮不到你下棋了,“旁观者”们你一步我一步就明目张胆地夺了你的权。因此,我决不再尝同样的苦头,而是在吃完中饭后再与李家旭开战。
在午休生中,我和李家旭是吃饭最快的,因此,我们总是吃完饭后第一个回到教室的。这时候的教室可真清静,便自然成了我们的战场。
我为什么总找李家旭下棋,是因为他是高手中的高手;李家旭为什么总找我下棋,是因为我是臭手中的臭手。我要用他提高我的棋技,他要用我来尝尝百战不败的滋味。
别看李家旭平时老老实实,下棋时却是无比残忍。一般来说,我跟他下棋通常不过几步就被将死,若是我能再抵抗几步的话,那么更悲惨的事就会发生——他把我“脱光猪”——除了王之外的子全部吃掉!这是他最兴奋的时候,也是我最不幸的时候。他用他的车马炮横冲直撞,我却只能用士象卒顽强抵抗;他一边下一边喊着“杀呀”“吃呀”,我却只好唉声叹气!伴随着李家旭的喊杀声和狂笑声,我的子一个个地被吞掉!当把我脱成“光猪”后,他便开始动用他最阴险,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战术:飞兵。他只用两三个兵将我的王逼向绝路!
虽然我从未赢过李家旭,但我仍然不断地向他挑战,以提高我的棋艺。这对李家旭意味着照常百战百胜,对我就意味着总有一天要把李家旭脱光猪!

应该说文章作者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与同学“下棋”的场景和动机,是一篇优秀作文。它真实、质朴、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心迹,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天真、俏皮。从下棋过程的“痛苦”到文章结尾点到即止的心迹表露,流畅完整。读到结尾,再回到标题“乐事”,使人不能不为“我”的屡败屡战的“英雄气”叫好。它是作者“心智的反映,人格内涵的体现,内心情感的冲动”。
然而,我很遗憾地听到下面几种评价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这篇文章虽然文字流畅,表达清楚明白,但文章的写作离题,且没有中心,应该给不及格。因为文中不仅没有写下棋之乐,反倒是写出了下棋的“痛苦”:文中用了“悲惨”、“最不幸”、“唉声叹气”、“最另人难以忍受”等词语表现这种痛苦。
第二种意见认为,文章一般,应该维持及格分。因为文章写得平淡,只是罗嗦繁琐地写了自己下棋的失败情形,没有波澜、没有曲折。如果写出“我”偶尔赢了一两次,使自己品尝到“乐”趣,这样不仅能使文章紧住题目,而且能使文章有深度、有文采。
第三种意见认为,文章应该给良好。文章本来不错,但结构上有所欠缺。如果在结尾处点明文章的中心:明确为什么下棋对我来说是“乐事”,文章就完美了。
由于作文评价的主观性,对于一篇作文的评价存在不同认识是正常的,但以上意见何以服人!无论是新教师还是骨干教师,这些评价意见虽不代表大多数,但却具有典型性。其中所反映的陈旧作文教育思想、旧有的僵化的作文评价模式在我们的语文教师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否则,新课标的崭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就难以实施,作文教学回归学生本体就只能是一种理想。
作文的题目是“校园乐事”,虽然作者没有写出表面的欢乐轻松,但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乐”是十分明确的。而这种“快乐”恰恰显示出作者自身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心灵感受。我在此不想讨论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只想说这样一篇文章被某些教师视为“离题”,只能说明他们对生活认识理解的肤浅。而所谓的没有中心,其实指的是文章中没有“闪光的思想”、“高尚的情感”。 这就不仅是对生活理解的肤浅,还表现了对作文教学目标理解的肤浅。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是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给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技巧,使学生能够得体、流畅、自然的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同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思考身边的人和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而我们作文教学做的却往往不是这样,我们总是试图教给学生如何从平凡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深刻的主题,如何进行主题的升华,让学生接受“标准化”、“泛政治化”的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无疑是在诱导学生去体会别人的意图,揣摩别人的心理,而无视或压抑自己的思想情感,逼迫学生学会虚伪和圆滑,学会说假话、空话、套话。由此导致了学生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不敢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自己纯真的心灵,只会不断重复别人的“好人好事”、宣扬那些机械的理念和政治化的思想。于是在学生的作文中看不到多彩的生活、看不到张扬的生命活力、看不到鲜明的个性。更为可怕的是,当学生自己都把“假、大、空”的语言当真话来说的时候,学生就变成了具有两面人格的人。这与基础教育要培养具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这篇作文的确没有表达“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感”,但在自然流畅的描写叙述中让我们看到了一颗质朴健康的心灵。
长期以来,我们不仅用政治化的思想作为衡量学生作文的首要标准,往往还用模式化的形式(即用统一的应试作文标准)去“规范”学生活泼舒展、风格迥异的作文。由于语言和结构都有固定的模式,使学生在谨小慎微的就范于套路或模式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遭到了封杀。上述的第二种评价意见使我不由地想到我们都很熟悉的“曲折”、“波澜”:运动会上,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的某位运动员突然摔倒了,但又从地上爬了起来,咬紧牙关,冲向终点——表现运动员的顽强;上课铃响后,生病的老师没有来,大家正在担心,只见老师意外地走了进来——表现老师的敬业精神;“我”在做好事前,必有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表现战胜自我;等等。所谓的“波澜”、“曲折”,一旦成为优秀作文的必要条件,无疑就是逼迫学生按照模式去编造一些矫揉造作的东西。中国著名美学家朱狄先生说过“矫揉造作的美,是不可克服的丑”。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作文,不管生活本来的真实如何,不管遇到多么相异的风格,都用自己的观念、用已有的模式去同化,只能是逼使学生把积压在大脑表层的流行套话,成批地倾泻出来。孙绍振先生在谈到阻碍学生作文贴近生活、贴近自我的原因时说:“原来贴近自我的障碍是老师心目中有一个僵化的模式,遇到和自我不一样的生活,她不是修改丰富她的自我模式,而是修改生活……本来对于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心灵,天真活泼的孩子有许多生动的、各不相同的想法和看法,但在某种强大权威的模式君临之下,除了一种想法、一条思路、一两种表达方式得到承认以外,其他的一切可能性都被扼杀了。这种模式化不但是生活的模式化,而且是心灵的模式化,其严重性,不仅在于把生活歪曲了,而且在于把心灵也歪曲了。”1 我们看到:不仅是生活的原汁原味遭到破坏,就连虚饰和矫情都异口同声,千人一腔。这样,语文教育就会成为培养伪君子的温床。
至于第三种意见中所说的“结尾点题”问题,笔者以为刻意的完美远不如真实更能打动人。就这篇作文来说,正是因为作文没有明说为什么下棋对我来说是“乐事”,才让人读完后掩卷而思,才让人回味。
写作和阅读理解一样,涉及的都是精神世界,而任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作文表达的个性化是不言而喻。要想实现作文的个性化,就要引导、鼓励学生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就需要教师换脑筋,加强学习,改变旧有的僵化的评价模式,以一种新的正确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作文。
只有准确、简洁和朴素的语言与张扬的个性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才情飞扬的精美作品。
              
〔1〕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4546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7:01 , Processed in 0.06620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