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篇写作PCK 荣维东: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教师。 本讲座将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将要讨论写作是什么,以及中小学写作的本质;第二部分,我们将分别研讨,为什么写,写什么,如何写及如何评等问题,我们将根据大量的案例进行写作教学PCK的示范;第三部分,我们将针对小学作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中国语文教育一个老大难问题。张志公说:“语文教学在所有的教学中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王荣生教授说:“在我们中国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就我所知,课改后,我们的作文教学理念、教法、对策铺天盖地,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每年有一万多篇,可是都没有能解决问题,我们的作文教学问题依旧,学生仍然是没得写,不会写,教师没法教、不去教,不作为。现行的语文课没有有效的写作内容,写作教学几乎处于一种不作为的状态。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有许多方面。比如课程目标定位有问题,写作知识的开发和转化有问题,老师缺乏相应的科学有效的写作知识,写作教材的开发和研制滞后,写作方法僵化,写作的评价体系单一……因而,我们要进行全面的小学写作教学和课程的重建,这包括写作教学的目标,写作教学的内容,写作教学的实施和写作教学的评价。 一、什么是作文?(6:41) 语篇写作:即作文教学。之所以更名是因为大家对作文普遍有一种误解:以为作文就是写出成篇的文章。其实,不然。小学写作真实的形态应该是“语篇写作”。语篇(text)包括一句话、几句话、段落以及成篇的文章等。只要它们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达成一定的交际意图,就可以看做是语篇。 作文的两层含义: 作文:(1)写文章;(2)主要指学生写出的文章。 “缀法、缀字”:作文设科之处的名称叫做“缀字”“缀法”,意思即“缀辑字句以成文”。这种说法包含初始阶段的组词、属对、造句、写话以及片段写作等项目。后来为避免误会改成“作法”“作文”。 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提出了好几个概念,比如: 写话:低年级把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 习作:练习写作。 作文:写文章。前面已经讲过。 写作:社会生活中广泛的写的活动及陈品。包括便条、通知、表格、笔记、书信等各种各样社会生活需要的真实的写作样式。 创作:特指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 国外一般把“作文”叫做“writing”即“写作”。“写作”既可以做动词讲,指的是一种行为;也可以作为名词讲,即写出来的“一篇篇文章”。英语叫做“composition”。Composition的词根是“compe”含有聚集、构成的含义。其实,“作文”不就是把材料、信息、想法,呼唤到大脑中,编织成的一种结构性文本吗?严格地说,作文课程应该叫做“写作课程”,它包括一切关于写的活动、过程和产品。 写作≠“写话”【书面语】、“习作“【真实实用、练习写作】、“应试文”【能力应需】【作文成了虚假的文章制作,不考虑实际应用。】 写作≠文学创作【含有这种成分,但要求过高。作文变成了“文学创作”(小文人语篇),语言变形夸张,想象怪异奇绝,构思稀奇古怪,不以传情达意、真实交流应用为目的。这背离了写作的本质。】 写作本质的失落与追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交际活动。 简单地说,我们倡导“作文(应该)=﹥写作”,或者说作文教学应该在一种真实的或者拟真的环境中进行真实的生活、学习中实际的写作能力的训练。 新课标总目标(作文)中渗透了这样一些理念如: 总纲中: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实施建议中: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力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二、中小学写作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11:03) (一)专家观点 1.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在其《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老师在指导写作时,通常遇到的启示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做是外加的负担;二是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三是怎么写。而我们的教师往往只注意第三个问题,作文教学变成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范围内。而我们看来,愿意写与有内容可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础。 (《教师之友》2004年第12期) 2.朱水根:《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小学作文教学的现实问题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而‘写什么’是最基本的问题。” 3.日本学者:认为作文教学有三个重要方面:一要“有写作动机”,二要“有东西可写”,三少年要“能够写出来”。其中一二方面密切相连,决定着第三方面。“写作动机”是关键。 4.高林生认为:小学习作“难”的原因可以归纳成两条,一是“天灾”,二是“人祸”。 所谓天灾,即是指习作的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至今仍说不清楚,搞不明白。所谓人祸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环境对习作教学的误导和干扰;二是在教育内部对小学习作的定位不准,一厢情愿的以一个成人的心态,以一个成人的标准,提出了许多脱离实际的过急过高的要求;另外就是我们老师对作文有个文学化的倾向,比如人物典型、选材集中、凸显人物特点、写作技法等等,这些过急过高的要求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致使学生特别害怕写作,视写作为畏途,把写作看成最苦的差事。
5.李海林老师认为写作教学的思路应该是: 先搞清楚 “为什么写”,再搞清楚 “写什么”,最后才搞清楚 “怎么写”。不能倒过来。现在好像就是倒过来的。 也就是说,写作教学先要解决写作的动机和兴趣的激发;其次是教给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内容的构思(创生)策略;第三是教给学生写作表达的知识、方法、策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写,觉得作文就是为了交作业,就是为了考试、得分。二是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三是过分看重了“怎么写”的问题。比如说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过渡,怎么写人物外貌,怎么情景交融等等,在技法上注意指导…… (二)小学写作教学的三个核心问题
为何写?(Why:兴趣、动机、态度) 写什么(What:解决学生的写作内容) 怎么写(How:写作方法、技能、策略) (三)调查问卷分析—— 数据分析:中国作文的真正问题——基于近30年来38份作文问卷调查的一种后设分析结果 1.绝大多数(67.28%)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2.学生作文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没内容、没素材、没有东西可写;3.不会写,不会表达,没有词句等。 (四)“观世音菩萨”写作法 西南师范大学著名学者刘文典提出了观世音菩萨的写作方法:“观”就是要多观察;“世”就是要懂得世故;“音”就是要讲解音韵;“菩萨”就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菩萨心肠。 三、通过具体案例解析什么是真实情境下的写作? (34:04) 案例1:中美《写感谢信》比较 美国《写感谢信》的教学过程 第一天(创设情境) 1.讨论:谁帮助过你,为你做过一件什么好事情,写一封感谢信表达自己的谢意。 2.头脑风暴:回忆自己受过谁的帮助? 3.确定自己要感谢的人和事情,和同学们讨论自己的感谢信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真诚。 第二天(预写) 1.交流汇报自己准备写信的对象和具体事情。 2.把自己写信的动机、目的明确地写出来,组织好语言,让别人理解你的意思。 3.感谢信的格式。第一句怎么开头。 第三天(起草) 1.提示:写感谢信的语言要口语化,态度要友好,感情要真诚。 2.感谢信的框架格式。 3.写感谢信的初稿。 第三天(修改)对照检查单,修改 1.书写是否正确 2.是否扣住写信的目的 3.感谢信的原因是否清楚 4.是否有签名、日期等 第五天(呈现与发表) 1.通读自己的感谢信 2.运用电脑,编辑并打印出来。 3.发表自己的感谢信(要交给生活中要真实感谢的人) 中国《写感谢信》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复习旧课(以前学写过哪些不同类型的信?)呈现范文。 2.讨论并归纳:感谢信的特点、用途、格式以及注意事项。 3.明确习作任务要求 4.指导试写:指名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5.评议并修改习作。 确定评议重点: a.格式是否正确? b.感谢的原因是? c.感谢之情? 6.誊抄作文,提交老师。 中美都运用了过程写作法(写前指导、预写、起草、修改等),都有关于感谢信知识的学习、都用了范文。但在具体指导上有实质的不同: 1.美国写感谢信,有一个“头脑风暴”的环节:如思考谁帮助过你,为你做过一件什么号的事情;回忆自己受过谁的帮助;确定自己要感谢的人和事情,和同学们讨论自己的感谢信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真诚。交流汇报自己准备写信的对象和具体事情。把自己写信的动机、目的明确地写出来,组织好语言,让别人理解你的意思。写完后,真实提交。从这两个课例比较中发现我国是基于文本的仿着写,美国是基于交际需要的做中写,美国侧重于真实的文本生成和交际过程,而中国倾向于虚假的文本制作以及这个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我国虽然也强调“格式正确、内容真实、情感真切”但由于动机是假的,情境是假的,结果也是假的。因为,没有有关交际语境的具体指导和活动步骤的支持,这样写出来的信,很难保证其真实性。因而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写作教学的PCK:作文应该是真实语境下有意义的交流,而不仅仅是“模板套用”。教师要营造写作的真实语境,让学生在做中写。真实的和模拟的交际语境(包括作者角色、读者、目的、语题等)决定着写作的语言、体式和内容。——这些事基于真实生活的、有具体目的和对象的真实言语交流。也就是说,这样的写作是真实的,基于真实交流语境下的写作。 作文应是真实语境下有意义的交流。 什么是“有意义的”“真实地写”?即要从真实的情境(问题)出发,焕发学生真实的言语动机、模拟真实的写作过程,写出真实有用的言语产品。要做到真实,简单的做法是“在做中写”。 资料2:联邦德国的“一次自行车障碍赛”写作训练 1.考虑一下问题: (1)参加比赛者的范围、年龄和对所用自行车的要求应该是什么? (2)整个赛程包括哪些障碍物?障碍物的衔接顺序,通过障碍物的要求是什么?怎样确定优胜者? 2.填写下列公告的空白: 自行车障碍赛公告 时间:1976年6月25日下午3:30开始。 地点:火车站街184—192号居住区大院。 参加条件: 赛程说明: 比赛优胜者确定办法: 奖品: 比赛筹备组:1年级甲板学生K·朱夏尔 M·克劳斯 F·克里斯塔 L·加毕 3.给年轻人的家庭、退休了的老夫妇、面包店老班各写一封信,写信时考虑一下问题: (1)年轻的父母、老年人、商人喜欢孩子们怎样对他们说话? (2)年轻的父母有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孩子,老年人习惯了清静,面包店不在比赛场附近,老板对噪声并不介意。针对不同的情况、思想,信里该写哪些内容?怎样写才能促使他们赞成你们的比赛活动? (3)用哪些词语来作自我介绍,怎样写结尾的寒暄话和祝颂语。 4.下面是两份书信的草稿,分析一下这样写有什么毛病,考虑应该怎样写才好。(书信草稿略) 5.写一篇通讯报道宣传这次比赛,题目自拟。 (朱章才译联邦德国中学写作教材《作文训练》一书,该书于1980年由加特·埃恩斯特·克勒特出版社出版) 资料3:荒岛生存 贺词:体验荒岛生存 祝贺你被推选为“荒岛生活小组”的成员之一:你将和你的同伴在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上生活一个月,从而显示年轻人的机智、勇敢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你讲要作出许多决断、探险,并且要描述出你们在荒岛上发生的各种事情。 1.仔细地研究所有插图的信息。 2.为每个岛屿列表写出它们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根据岛屿和你们自己的条件来选择居住的地方。 4.用一段简短的文字说明你们小组选择该岛的理由。 5.利用所提供的信息,画图表示岛屿的特点;并说明你们自己的情况。 选择旅伴: 奈森·范里西:男,13岁,身体强劲有利;举止任性,具有独立性,不喜欢求助于人;怕蛇。 克里格·温斯太利:男,11岁,身体不十分强壮;为人随和,受人欢迎。喜欢炊事并善于此道;有哮喘病。 席格·维英:女,12岁;乐于助人,健谈,善于把他人滴落的情绪鼓动起来;平时做事有点杂乱无章;不适合当领导;近视眼。 裘丽娅·凯恩:女,12岁;能干,理智;勤恳,处理问题果断,有主见;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有时急躁;不吃荤菜。 鲍林·汤玛斯:女,13岁;活泼,健康,校足球队最佳队员之一;善于实践,手工设计精巧;但是怕做家务;只吃便宜食品。 配置设备: 在上岛之前,允许各小组选择一些设备:六种生活必需品和两种奢侈品。配置的物品应满足小组每个成员的需要。 1.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应有一个日记本,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现在已是出发的前一天了。你已经知道了自己的伙伴、已有的设备;已经对小组选择的导语有了许多了解。在第一篇日记里,写下自己准备进驻导语的感想。 2.现在写第二篇日记,其中应写出登上岛屿时发生的事情、你和小组其他成员的感受;尤其是当看着运载你们的船只返航,渐渐远去,直至消失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要营造写作的真实语境:让学生“在做中写” 这个专题活动完全是在一种虚拟情境之中进行的。在这个专题的页面中,编者配置的插图显然多余文字叙述。插图的目的是利用形象思维来说明概念或过程。在这个专题中,24幅精心绘制的图画向学生展开了一个他们完全不熟悉的荒岛生活的情境,其中有自然环境、物质装备、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等等复杂的过程。学生身在学校、教室里,可是思想、情感却处于虚拟的荒岛纸上。资料不仅符合十几岁少年形象思维的年龄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直觉的、整体的感知和思维能力。这种虚拟的情境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催发着学生的想象力,从作文教学的角度说,它不仅创设了写作情境,还直接创生了写作内容。 资料4:英国的作文题目
1999年英国中学生英语等级考试笔试试卷中的写作试题。 例一:一个本地公司赞助了你的学校一笔钱以资助教育参观。选择一个你们的班级想去的地方。给你的校长写一封信,劝说他同意支付一些钱用于你们的该次参观。 例二:生活中有比学校和作业更重要的东西吗?给教育大臣(政府负责教育的部长)写一封信,争取年轻人校外生活质量的提高。 例三:作为庆祝新千年活动的一部分,一个时代密封匣将被埋藏在你当地的战争纪念碑下。给未来的目击者写一封信,谈谈你对战争的个人思考和感受。这封信将放入匣中。(转引自范守纲《中外作文命题的显异与趋同》) 三封信分别写给校长、教育大臣、未来的目击者,读者非常明确,目的也很清楚,功能也是明确的,比如“劝说”“筹款”“交流感受”等,均为生活实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