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沉睡人文资源 打造乡贤文化品牌 | | http://www.sxywh.cn 时间:2011-9-22
| 上虞市地处长三角金南翼,位于杭州、宁波之间,在江南地域素以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资源丰美、名人俊贤辈出闻名。上虞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的关键人物虞舜的出生地,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中国英台之乡”和“中国孝德文化之乡”。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世界化学鼻祖魏伯阳,东晋名相谢安,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一代儒宗马一浮,国学大师罗振玉,气象学家竺可桢,文学家夏丏尊,中国进步出版业先躯胡愈之,当代茶圣吴觉农,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奥运之父”何振梁等一大批鸿儒硕彦。乡贤文化资源成为上虞历史文化资源中积淀最为深厚,内涵最为丰富,影响力也最为显著的一号资源。
然而由于历史、现实等多种原因的制约,长期以来对乡贤文化除了偶有个体、零星的研究、挖掘外,专门的研究团体和系统集中的研究、挖掘活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乡贤文化资源这一丰美的人文宝藏,也大都沉睡在历史的尘埃中。
顺应上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尤其传承弘扬地域文化资源自身的所需,2001年1月6日,在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先生的组织策动下,中国第一家以“挖掘故乡历史,抢救文化遗产,弘扬乡贤精神,服务上虞经济”为宗旨的上虞市乡贤研究会诞生了。经过十年来的艰辛努力和不断开拓,上虞乡贤文化这一优秀的人文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弘扬和激活;十年的磨砺和创新,上虞乡贤研究会也铸就了全国独一无二的乡贤文化品牌。
2003年,乡贤研究会被上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上虞市2002年度红旗单位”;
2003年4月,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宣传通讯》刊发《整合开发乡贤文化,积极推进经济建设》的文章,向全省推介乡贤研究会的经验和做法;
2007年,陈秋强会长被上虞市委授予“上虞市文化工作特别贡献奖”;
2008年11月,乡贤研究会被浙江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
2009年,市乡贤研究会被上虞市政府授予“谢晋文化奖·文化贡献奖”。
2010年,陈秋强会长被上虞市委市政府授予“谢晋文化奖·文化贡献奖”。
上虞市委书记叶时金评价研究会:“十年耕耘,十年探索,十年创新。研究会在弘扬乡贤精神,服务上虞经济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了故乡联系海内外虞籍乡亲的纽带,越来越多的虞籍乡亲开始回家寻根、投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香港......到处都留下了‘乡贤一家亲’的身影”。
曾任上虞市市长、现任富阳市委书记徐文光这样评价研究会:“乡贤研究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致力于挖掘上虞的乡贤文化,弘扬上虞乡贤精神,近年来新作迭出,并以文为媒,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成绩可喜可贺。他们这样无私的奉献精神,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在是可圈可点。”
曾任上虞市委副书记、现任新昌县县委书记温暖在2005年“市委读书会”这样说过:“上虞市乡贤研究会,一大批不拿财政工资,不在行政或事业岗位的社会热心人士,主动担起了‘挖掘故乡历史,抢救文化遗产,弘扬乡贤精神,服务上虞经济’的责任,数年如一日,做了大量非常可贵的工作,确实非常难得。”而近十年来,中央、省、绍兴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宣传、推介乡贤研究会的各类报道达50多次。
回顾总结乡贤研究会十年来的工作和经验,我们的主要做法可用以下四句话概括:即“围绕一个宗旨,立足‘激活’两字,着力五方面开拓,打造全国性品牌"。所谓围绕一个宗旨,就是紧紧围绕“挖掘故乡历史,抢救文化遗产,弘扬乡贤精神,服务上虞经济”这一立会宗旨;所谓立足“激活”两字,就是把最大限度地激活沉睡的人文资源,作为根本的立足点;所谓着力五方面开拓,就是重在研究、抢救、服务、凝聚、培育等五方面着力开拓;所谓打造全国性品牌,就是努力打造立足上虞、面向全国的独具魅力的乡贤文化品牌。
“围绕一个宗旨,立足‘激活’两字,着力五方面开拓,打造全国性品牌"这四句话是虚实结合的一个整体,但限于篇幅,下面为主就乡贤研究会在研究、抢救、服务、凝聚、培育等五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作一简要介绍。
一、撰写编印文章书籍,推动研究工作开展。
顾名思义,做好乡贤文化、乡贤史料的研究既是乡贤研究会的题中之义,更是主要工作任务之一。但对一个县级的研究团体来说,要作学术性、理论性的研究是不大客观和较难胜任的。为此我们把挖掘、收集、记录和整理乡贤文化、乡贤史料作为主攻方向,以资料性、普及性弥补学术性、理论性的不足。十年来,会员们共整理和撰写各类史料文章1000余篇,自费出版《上虞乡贤文化》八辑,出版了《舜水长流》、《谢安家世》、《越窑青瓷》、《上虞古桥》、《名人与上虞》等个人专著20余本。与上虞市政协联手编撰了《上虞文史资料选粹》、《上虞孝德文化》等书籍,还编撰了《虞籍名士通讯录》,共收录虞籍成功人士1500余名。此外我们还举办或承办“乡贤章学诚逝世200周年纪念大会、东山文化国际研讨会、国学大师马一浮诞辰120周年纪念会等专题研讨活动10余次。为传承乡贤精神,推动乡贤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作出了有效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抓住上虞档案展示中心落成的机遇,我们主动请膺承担了“上虞名贤名人展厅”的文化布展工作,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古往今来近200名上虞名贤名人的风采,使名贤名人展厅成为推介上虞形象、展示上虞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辗转奔走田野村落,抢救濒危文化遗产。
抢救濒危文化遗产是乡贤研究会成立的初衷之一,而且实践更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在抢救濒危文化遗产中,自发的民间文化团体有时比受体制约束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更多的触角、更大的空间和更大的生命力,其现实作用更是不容小窥。十年来奔走田野村落,为抢救濒危文化遗产作最大努力,深入民间基层,为提高保护意识呼吁呐喊,已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2004年夏天,研究会发现祝英台故里祝氏祖堂濒临倒闭,立刻致信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了自行筹资进行抢救性修复的建议。在得到了领导的迅速批示后,研究会自筹资金15万元,化两个月时间以“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祝氏祖堂。修复后的祝氏祖堂被正式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原来废弃的珍贵文物“祖堂碑”也妥善安排在祖堂墙内,在2005年“中国英台之乡”的申报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009年3月,听说上浦镇象田村有一块明代浙东学派骨干刘履的“先贤刘履墓”碑,被砌在民宅围墙里。我会立即邀请企业家刘荣杰共赴象田村,经与宅主友好协商,由企业家出资买下此碑,使这块上虞首次发现以“先贤”命名的古碑重见天日。
2009年7月,得知驿亭五夫一座废弃的石板桥中有一块桥板刻着“宋钱孝子墓”五个大字,我们立刻冒雨赶往察看。回来后,会长陈秋强先生通过查阅大量史料,证实该碑为宋代上虞著名孝子钱兴祖的墓碑。陈会长及时撰写了《宋钱孝子墓考证记》一文,发表在首期《上虞史志》上,促使该墓碑被文物部门妥善保管。
十年来类似上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也因为在抢救濒危文化遗产中的成绩和影响,我会被人们誉为“上虞乡士文化的110”。
三、围绕建设发展大局,提供文化智囊服务。
作为一个研究乡贤文化的民间团体,我们一直有这样的认识,收集、挖掘和抢救具体的乡贤史料、文化遗产固然是重要的,但光停留在纸面的研究和传承只是第一步。要真正激活这些沉睡的文化资源,必须要让这些资源尽可能为今天的时代所用,为社会建设发展所用,这既是活的传承,也是更好的传承。为此我们抓住近几年来上虞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各种文化、旅游、城建、景观工程加快建设的时机,围绕建设发展大局,主动提供文化智囊服务,在激活沉睡的文化资源的同时,研究会的生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强化。如2003年,上虞市水利局拟化巨资打造曹娥江十八里城防景观带,研究会及时对接,主动承担了该工程文化策划的重任。通过多次的研讨、策划,我们提出了布置以“上虞三次名人大聚会”为题材的三组群雕的构思。群雕问世后,有效提升了上虞城市的文化形象,受到了广泛赞赏,成为上虞城雕的传世之作,并荣获2006年中国城雕大奖。曹娥江城防景观也因此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又如2009年6月,为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研究会结合上虞孝德文化悠久丰厚的实际,及时向上虞市委递交了《关于申报“上虞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的报告》。报告一递交,即得到了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联等单位的努力下,2010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上虞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
为使提供文化智囊服务的工作更有效也更具操作性,研究会打破门户、地域的制约,积极整合相关文人力量,建起了松散型的上虞民间文化智囊团。近年来先后为曹娥景观带建设、大舜庙重建、大龙山开发、祝府兴建等市重点建设工程提供系统文化策划,为农业企业策划“舜耕大米”、“谢安家茗”、“白马湖水产”等文化品牌;为丰惠、道墟、沥海、长塘等乡镇提供各种文化咨询服务20余次。上虞民间智囊团现象得到了媒体与领导的赞赏与关注,成效与影响日益扩大。
四、联络走访乡贤游子,传递温暖凝聚乡情。
为使研究会的工作在立足研究、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活动层面,提升工作效能,十年来我们还十分注重做好对虞籍乡贤的联络走访工作,既传递温暖、凝聚乡情又开展对乡贤文化的另一种抢救。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研究会在媒体上及时发表了《何振梁——故乡人民为你喝彩》的大幅文章。接着又帮何振梁气先生找到了《崧镇何氏宗谱》,使这位生在无锡、长在上海、工作在北京、祖籍在上虞的申奥功臣深感故乡的温暖,从而进一步唤起了他浓浓的爱乡之情。2004年,研究会获悉虞籍乡贤、著名电影反派演员陈述晚年贫病交加的消息,我们派代表立刻赶赴上海探访,当陈述收到研究会递上的一万现金和家乡父老的亲切问候时,止不住热泪盈眶。陈述逝世后,其夫人专程将陈述铜像送至上虞,以完成“老爷子魂归故里”的遗愿。
2009年清明节,研究会发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虞籍乡贤徐光宪的父母墓地破败不堪,又没有墓碑,研究会请企业家赞助,把墓地修缮一新,令徐光宪乡贤万分感动。2010年6月份,年届90高龄的徐光宪携女儿、外甥女专程回乡祭祖,嘱咐子女今后不忘故乡,以实际行动报效家乡。
从2001年开始,研究会先后组织采访团先后赴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杭州、香港等地举办“走近虞籍乡贤”的采访活动。走访了原国家政协副主席经叔平、申奥功臣何振梁、原中组部常务副部长赵宗鼐等乡贤100余位,零距离听取了他们对家乡政治经济发展的真知灼见,及时报道了乡贤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从而大大增强了虞籍乡亲对家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爱乡情怀。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搞好乡贤文化的研究工作,立足当下、立足一代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着眼未来、着眼下一代。为此我们把积极组织开展对下一代的乡贤文化教育,有效培育学生的爱乡情怀,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并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2003年3月,贤研究会与上虞市少工委联合在全市中小学成立了57所“上虞乡贤研究会少儿分院”,通过这些分院,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动全市青少年开展了“知乡贤、颂乡贤、学乡贤,做一个了不起的上虞人”的主题教育活动。此举得到了全市少先队组织与学校的积极支持,不到两年时间,主题教育活动就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引起了全国少工委、共青团浙江省委的关注,在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的安排下,2004年11月在我市举办了“走近乡贤博览会”的现场会,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共青团浙江省委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少儿工作者、少先队辅导员200余人来上虞参加活动。
十年来,研究会与市少工委先后组织了“乡贤少儿时代故事比赛”、“乡贤颂诗歌朗诵比赛”、“乡贤在我心中课本剧表演”、走近乡贤“港澳行”、“北京行”、“南京行”等活动,深受学校欢迎学生喜爱。各少儿分院开展的乡贤文化教育活动,更是特色鲜明、丰富多彩。如夏丏尊小学依托夏丏尊“爱的教育”思想,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爱心天使伴我行”主题活动,让“爱心”常伴师生、长驻家庭、现身社区。何振梁家乡崧厦镇小开展了“沿着何爷爷的足迹前进”主题教育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拼搏精神。金近小学的学乡贤活动,则在“传承金近精神,续写美的童话”上下足了功夫。各各少儿分院还先后出版了《精神火炬》、《知天底、学天底》、《可爱的驿亭》等一大批乡土教材和校外读本。
研究会在学生中开展的乡贤文化教育做法,得到了社会和教育部门的支持赞赏,2005年上虞市教体局专门发文,要求在全市中小学积极开展“乡贤精神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景点”的“四进”活动。2007年,上虞市教体局在全省德育工作会议上作了《乡贤精神——民族精神教育的有力支点》的专题介绍。
上虞市乡贤研究会成立十年来,一直得到了上虞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主管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大力支持。好多领导都先后来我会调研,充分肯定我会的成绩,及时帮助解决如办公室之类的实际问题。凡是我会提出的要求,领导都能认真考虑、积极支持。比如为谢导举办八十寿诞,召开“东山文化国际研讨会”等,特别是市委宣传部还通过各种渠道对我会进行宣传推介,使我会有幸荣获“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光荣称号。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民间组织要成功,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当然也离不开全体会员的努力。十年实践,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有作为才会有地位
因体制的原因,作为一个体制外的民间文化组织,乡贤研究会不可能成为地方文化发展主力,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时候,它更是弱小而默默无闻的。但我们用不着因此而“怨天尤人”,相反处于体制外,在一定程度上它更给我们提供了空间和活力。“有作为才会有地位”,不但一直是我们的信念,而且更是我们取得成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比如2004年8月,鉴于我们在梁祝文化传承、保护上的努力,我会赴宁波参加了“中国梁祝申遗非正式磋商会”,代表上虞在《梁祝申遗宁波共识》文件上签了字。这为后来上虞成功申报“中国英台之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小组织也可以做大文章。我们坚信有付出必定有回报,地位全靠自己的努力和作为。
二、坚持“帮忙不添乱”
作为一个民间组织,我们可以做一些政府想做而无暇顾及的事,但是我们也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是超能的更不是万能的,尤其在取得一定成绩和影响的时候更应如此。比如在申报“中国英台文化之乡”的活动中,我会承担了报告的起草工作;在申报“中国孝德文化之乡”的活动中,我们承担了挖掘上虞孝德人物和遗迹的工作。这些工作虽然是申报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但主体的申报工作还需市政府、市文联等职能部门来承担、来完成。我们之所以搞乡贤文化研究,根本的原因也是我们有能力、有兴趣乐意做这些工作。超过了这个度,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效果也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平日的工作中,我们始终注重把握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坚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坚持“帮忙不添乱”。也因为如此,我会的活动环境才会不断改善,美誉度才会不断提高。
三、创新才有生命力
我会虽然研究的是传统文化,但我们一个重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不拘泥于由传统到传统,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能在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上敢于探索、敢于创新,能把传统文化放在现代社会的新环境中去运用、去激活。从而使基本属于传统文化范畴的乡贤文化,在当下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宣传教育以及招商引资中尽可能发挥直接的作用。据我们了解,至少在目前我们这样的组织在全国还是唯一的,没有现成的经验供我们借鉴,我们只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创新。因为创新我们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创新我会才能从众多的民间文化组织中脱颖而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