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女曹娥的传说
据《会稽典录》记载,曹娥(130-143),东汉时期上虞曹家堡村人。曹娥母亲早亡,父亲曹盱,是一位善于抚节按歌、小有名气的乐师。
在汉代,越地有逢端午节祭祀潮神伍员(伍子胥)的习俗。相传东汉汉安二年(143)端午节,曹盱为迎接潮神,在舜江(今曹娥江)上逆涛而行,不幸失足,坠江而亡。年仅14岁的曹娥痛失慈父,昼夜不停地哭嚎着,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到第十七天时,曹娥脱下外衣投入江中,对天祈祷说:若父尸尚在,就让衣服下沉;如已不在,就让衣服浮起。言毕,衣服旋即沉没。于是曹娥投江寻父。三日后,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负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这就是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传说。
孝女曹娥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乡里,乡民们把曹娥埋在舜江边上。曹娥孝行也迅速传扬开去,轰动朝野。元嘉元年(151),上虞县令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并报奏朝廷表彰曹娥为孝女,为其立碑建庙(舜江亦改名为曹娥江)。今曹娥庙为民国时(1934年)于原址重建,占地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840余平方米,为上虞境内最大的庙宇,亦被誉为“江南第一庙”。曹娥庙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建筑价值。其雕刻、壁画、楹联和书法被誉为“四绝”,饮誉海内外。
历代封建帝王对曹娥曾大事宣扬,加封赐匾。宋大观四年(1110)封曹娥为“灵孝夫人”,政和五年(1115)加封为“昭顺”,淳佑六年(1246)复加“纯懿”。元至元五年(1339)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命官奉敕祭奠,诚意伯刘基亲撰诔文。清嘉庆十三年(1808)敕封“福应夫人”,同治四年(1865)加封“灵感夫人”,赐“福被曹江”匾额。民国年间,蒋介石、林森、熊希龄、于右任等军政要员均有匾额、对联题赠,蒋介石的题词是“人伦之光”。曹娥庙最盛时,有匾额170块,楹联57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