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入选18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30 18:5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入选18个
2009年08月04日
上虞新闻网



  记者从市文广局了解到,日前,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共有18项名列其中。至此,我市现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0项。
  据介绍,此次我市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内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五大类,他们分别为民间文学类的大禹传说、虞舜传说、王羲之传说;传统舞蹈类的狴犴龙舞;传统美术类的嵊州灰塑;传统技艺类的绍兴铜雕、绍兴锡器制作技艺、崇仁古村落营造技艺、嵊州城隍庙建筑技艺、绍兴酱油传统酿造技艺、同山烧酒传统酿造技艺、绍兴乌干菜制作与烹饪技艺、豆制品传统制作技艺、青口皮纸制作技艺、乌金纸制作技艺、紫砂烧制技艺、乌篷船制作技艺;传统医药类的越医文化。
  此外,我市目前有25个项目正在积极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申报结果将于明年6月公布。
  链接
  18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民间文学类
  大禹传说“大禹传说”在越地民间口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历史文献记载,最早是在西周后期、春秋战国时期。禹姓姒,世称大禹,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创立者,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治水英雄。“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他公而忘私,克勤克俭的崇高品质和战天斗地的顽强苦干精神,均为后世传颂。
  “大禹传说”的内容主要涵盖:大禹生卒地的传说,大禹会稽鸟田的传说,大禹古迹的传说,大禹治水及神话传说,大禹大会诸侯于会稽的传说,大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英雄”的传说,大禹与越乐、歌、舞、越文化相关的传说,大禹祭典的传说,大禹后裔姒姓世谱的传说,其他相关的传说等。
  虞舜传说虞舜位列中国古代“五帝”,他的道德人格和治国安邦的思想、业绩为历代所称颂。从民间传说到历代儒家经典和史书都有对虞舜的评述和记载。上虞是虞舜的故乡,至今在上浦至百官的曹娥江两岸,还有很多虞舜的遗迹,而这一带也是“虞舜传说”最早的发源地。上虞“虞舜传说”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虞舜的出生和出生地的传说,二是关于虞舜以孝道治家的传说和成人后艰苦创业的传说,三是执政后治国安邦的传说和与之有关的地名传说。
  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尽人皆知的“书圣”,因其杰出的书法艺术成就而彪炳史册,在中华文明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享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王羲之传说”以历史人物王羲之的逸事趣闻为基础,以东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为背景,主要分为王羲之学作书法类、清真风流类、钟情山水类、爱国爱民类、蔑视权贵类等,其中有许多故事还是一些成语、典故的出典,如“入木三分”、“东床坦腹”等。流传最广的故事主要有:《题扇桥与躲婆弄》、《服狐得笔》、《“永”垂千古》等,现存篇目约200余篇。
  传统舞蹈类
  狴犴龙舞狴犴龙舞,又名“犴龙舞”,是上虞上浦镇冯浦村传承下来的民间民俗舞蹈,主要流传在上虞上浦镇一带。狴犴龙舞就是在祭舜时表演的龙舞,因与虞舜有关而在这一带世代流传,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的民间广场龙舞。
  南宋年间,冯姓迁居渔浦村(今冯浦村)。狴犴龙舞由始居的王、胡两姓传于冯姓,至今已有800余年。
  传统美术类
  嵊州灰塑灰塑又名堆灰,是从砖雕和泥塑两种技艺派生出来的一种室外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以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内容有山水、花卉、鸟兽、人物、书法等,多以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的装饰之用。
  明清时期,是嵊州灰塑的辉煌期,当时村村有庙,族族有祠,再加上富有人家建造住宅,往往在门楼、照墙及漏窗中用灰塑装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庙宇殿堂正中屋脊两端的龙形吞脊兽,正脊中央的“福禄寿”三星人物装饰及排列在正脊上的“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吉祥文字。现城隍庙,崇仁的瞻山庙、玉山公祠,长乐的大新屋等均有留存。
  传统技艺类
  绍兴铜雕绍兴铜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绍兴就有青铜器的铸造和雕刻技术。到汉代,绍兴已是全国的铜镜铸造中心。唐时,越地铜镜远销海内外。至清末民国以后,绍兴铜锡加工、冶铁等小手工业十分发达,并在绍兴、杭州、宁波一带较为广泛的流传。
  绍兴铜雕做工精致,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与继承价值。绍兴铜雕的创作题材,大量取材于绍兴水乡的地理风貌及乡土风情,同当地民俗紧密联系,同当地生活交相辉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绍兴锡器制作技艺作为绍兴特产之一的绍兴锡纸制品,工艺精湛,堪称一绝。绍兴解放前后,锡制的水壶、茶壶、香炉、烛台、茶叶罐等锡器制品已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绍兴锡器制品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还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越文化特色,锡器制品上镶嵌的各种人物、花鸟走兽等图案,反映了古越先民的传统习俗和理念。
  崇仁古村落营造技艺崇仁老台门,多建于明、清时期,到民国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民居建筑亦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结构采用了西式建筑风格,并自成一格。留存至今,区域面积达到30公顷,精华面积3公顷,均为清一色古建筑,无一现代杂处。古村落民居建筑布局合理,结构完备,目前保存完好的老台门有154处,宗祠10处,寺庙5处,茶亭、染坊、赌场、邮局、教堂、法院等近代建筑50余处,更有古井51口。
  嵊州城隍庙建筑技艺城隍庙是嵊州2000多座庙宇中的金字招牌,其建筑技艺集嵊州几千年木雕、砖雕、石雕和灰雕艺术之精华,汇中华庙宇建筑文化之神形,凸现轴对称、依山而立、高低呼应之特色。
  城隍庙位于嵊州市鹿胎山东南麓,清代建筑。城隍庙经过历朝来的悉心经营和创造,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形成了具有宗教特色的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
  绍兴酱油传统酿造技艺绍兴县是中国酱文化的重要代表地。“无绍不成酱”是对绍兴酱产业、酱文化集中兴旺的概括。绍兴的制酱业起于民间,据考证,魏晋时期就开始生产,至清代晚期达到鼎盛,有“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鲜有不知绍”一说。
  绍兴传统酱油名称有太油、头油、顶油、上油、市油等。母子酱油更是绍兴酱油中的珍品,始创于清康熙年间。该工艺以酱油代水酱饼为子,故名为母子酱油,它亦是绍兴名酒——善酿酒的“鼻祖”,比善酿酒的历史要早200多年。
  同山烧酒传统酿造技艺诸暨同山烧的烧制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同山烧”是诸暨市同山、青山一带村民用高粱烧制的一种优质白酒。古称“秣秫烧”和“高粱烧”。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高粱烧”是当时山民进贡勾践的贡品。后同山镇建制后,便以其产地命名,更名为“同山烧”。
  “同山烧”历来是同山镇的一大特色农产品,它利用当地产的优质高粱和天然山泉水烧制而成,不仅口感醇良、香气四溢,常常适量饮用,还具有活血、养神、增劲、祛风及滋补功效。
  绍兴乌干菜制作与烹饪技艺清时,乌干菜被作为绍兴的“八大贡品”之一运往京城,其制作极为讲究,选料十分精良,而作为传统绍式名菜——干菜焖肉更是被誉为绍兴“第一菜”,先后载入《中国菜谱》、《中国烹饪百科全书》浙江条目、中国菜谱浙江卷等书籍。
  绍兴乌干菜制作与烹饪技艺是绍兴先民古老的生活习俗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其色褐里透红,香味浓郁,经久耐藏,蒸煮后油光乌黑,别具风味,是绍兴有名的地方特产,也是“绍兴三乌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豆制品传统制作技艺上虞特色豆制品制作技艺发展迅速,其中以在当地乃至江浙一带具有较大知名度的两大豆制品品牌——崧厦霉千张和谢塘五香豆腐干最为著名。
  霉千张产于崧厦镇,早在200多年前,崧厦镇上的一家名为“蔡万盛水作坊”开始生产霉千张。霉千张奇妙在于,闻霉臭,食而香醇,让人欲罢不能。迄今上虞市境内生产霉千张的水作坊多达500余家。
  谢塘镇的五香豆腐干以传统工艺制作而成,色呈棕红,味道醇美,略有甜味,是人们饮酒消闲的最佳食品之一。
  青口皮纸制作技艺青口杨氏皮纸的制作在诸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宋时,诸暨已盛产纸,枫桥设纸局。明清时,造纸业相当发达,其中以五泄青口纸为最佳。青口杨氏皮纸是一种在蔡伦造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手工造纸术。它的鼎盛时期是在清乾隆年间,是中国造纸史上民间造纸为数极少的珍贵遗存。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青口杨氏皮纸完全是利用自然资源,纯手工制作。该纸纸质洁白坚韧,细腻耐磨,防蛀,不易溶化,能长久保存,古时被选为状纸、家谱等重要文本用纸,也常用作窗帘纸、笠帽,好点的还可糊灯笼。解放前后用来制作雨伞,现还适合书法和工笔画。
  乌金纸制作技艺乌金纸是在400多年前,由一个叫魏良再的人发明而成,并且当时只有浙江才能制作,所以曾有“天下浙地有乌金纸”的说法。就我市来说,乌金纸的制作源在上虞市崧厦镇蔡林镇。乌金纸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把一张普通的黄纸制成精良的乌金纸要经过三大环节、许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做到力大、心细、手轻、不能大意。乌金纸主要用于制作金、银、铝箔时的垫铺。
  紫砂烧制技艺嵊州市崇仁紫砂的起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陶文化背景,民间陶器的烧制技术历史久远。崇仁紫砂产品有茶具、花盆、酒具、餐具、文具等12个大类、1300余个花色品种,其中以茶具和花盆最为出名。
  乌篷船制作技艺绍兴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境内河湖密布,水道成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旧时,人们在绍兴随处都可见到一条条穿梭在古桥下、古纤道旁和社戏台前的水上“的士”——乌篷船,它几乎成了绍兴历史文化的一种象征,和乌毡帽、乌干菜并称为“绍兴三乌”。
  乌篷船的制作是一项地方性传统工艺,一般分为船体、船篷和桨橹三部分,其中最具特色的应是船篷制作。以毛竹为材料的船篷制作好后,外部常用桐油、猪血、黑粉煎熬成的“黑油”涂抹,使整个船体达到乌黑透亮的效果,又可防止雨水渗漏,这就是乌篷。
  传统医药类
  越医文化“越医”肇始于春秋,兴起于东汉,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自发端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传承历史,它不但流传于绍兴市属全境,还辐射全国乃至海外华人居住地。“越医”是浙医的代表,在中华医药史上独树一帜。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任娓娓 实习生 周洁 编辑: 任晓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3:21 , Processed in 0.2529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