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讲座:诗意语文的感性技术
主 讲人:杭州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有人说思想和技术两张皮,思想是技术的提升,用两点论的观点看问题,思想和技术融合在一起,“教育在线”,发起的诗意语文和理性语文的争论。我的语文风格的基本取向,应该是感性的。学段越低越感性,随着年段的增高,越理性,但在谈技术时候,别忘了思想。
从例子出发谈感性教学——《黄河的主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题目:词语的感性教学——《黄河的主人》
内容:
一、课件呈现词语:羊皮筏子、艄公、竹篙、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二、指名朗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对新词的理解。
三、全班交流:
1、艄公:撑船的人,指撑着羊皮筏子渡乘客的人。/师:你能想象一下艄公会是什么样儿呢?生:艄公会有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生:艄公的皮肤一定会是黝黑黝黑的,因为他长期经受着黄河上的风吹雨打。生:艄公有着强健的身体,胳臂特别粗壮有力。/师:大家看,这就是黄河上的艄公。(课件呈现艄公的特写画面)
2、如履平地:好像走在平地上一样。/师:要理解这个词语,关键是要理解哪个字的意思?生:关键是理解“履”的意思。师:这个字的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意思是“踩、踏”。/师:请你读读课文中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对如履平地这个词你会有更加具体的感受。生:(朗读)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了黄河的主人。/师:对如履平地这个词,你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生:这是在滚滚的黄河上撑船,他能做到如履平地,说明他太勇敢了。生: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黄河上如履平地,说明他非常镇静和机敏。
3、惊涛骇浪:指风浪大得让人害怕。/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生:我先查了“骇”的意思,因为这个字的意思我不太清楚。当我知道“骇”就是惊惧的意思时,我也就明白了整个词语的意思。/师:由“惊涛骇浪”这个词语,你们还联想到了书上的哪些词语呢?生:波浪滔滔。生:浊浪排空。生:汹涌激流。生:黄河滚滚。生:风浪险恶。师:面对这样的惊涛骇浪,作者的心情是什么?生:提心吊胆。生:胆战心惊。
4、竹篙和羊皮筏子:/师:大家看,这就是漂流在黄河上面的羊皮筏子。(播放录像)
5、齐读这六个新词。/师:请大家回想一下课文的内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黄河滚滚,奔腾咆哮,一排排巨浪汹涌地向岸边扑来,真叫我胆战心惊。一位饱经风霜的艄公,在波浪滔滔的黄河上,勇敢地用竹篙驾驶着羊皮筏子。
生:我仿佛看到黄河滚滚向东流去,一个个浪头打向岸边,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一脸黝黑的黄河艄公,撑着竹篙,驾着羊皮筏子,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了惊涛骇浪,在黄河上面如履平地。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混浊的黄河仿佛万马奔腾,一浪高过一浪,汹涌的激流飞快的向前涌去,好像要把黄河上面的羊皮筏子吞掉似的。让人越看越害怕。但一位勇敢而镇静的黄河艄公,机敏的用竹篙驾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面如履平地,真是让人敬仰。
这里包含着很多感性技术的内涵。这样的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帮助更大,应该走这条路径。诗意语文探索的就是这条路。
题目:词语的感性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到鲁迅救助一位受伤的车夫时,对车夫的外貌描写用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学生是怎样掌握这个词的呢?*背词语解释“饱经风霜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显然不行。这种纯理性的识记,除了应付考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没有作用。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掌握它。
老师先请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车夫的脸。对此,学生的反应相当活跃。有的说:车夫的额头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有的说:车夫的脸蜡黄腊黄,他实际上只有三十来岁,但是看上去却已经五十开外了。有的说:车夫的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色灰黑、脸颊精瘦,明显的营养不良。
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学生反应更热烈了,有的说:“我看出车夫干活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家庭生活,他都要拼命地拉车。”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家里肯定很穷,吃了上顿就没了下顿。”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身体肯定不好,他因为身体有病、营养不良、干活又累,所以他的健康肯定很糟糕。”
这时候,老师动情地说:“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脚掌,地上淌了一滩血,他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想站起来但又起不来。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学生也跟着动了感情。一个说:“我一定会用黄包车把他拉到医院去。”一个说:“我一定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他。”一个说:“我一定马上打电话给我爸爸,我爸爸是个医生。”
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
很多时候学生的词汇处于消极状态,不能用,在新的环境中不会用,这跟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那些“阳光语汇”,也许意思说不出来,但他能用,用的恰倒好处。我们诗意语文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将消极转化为积极,因为积极是活的,是化为精神血脉的。
感性技术是很多的,我今天也是不能穷尽的。
——潜心涵咏。
举例:《草船借箭》(见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一书第28页)
选入课文时,编者进行了改写,基本上秉承了罗贯中白描性的风格。在中国四大名著中论语言品味,《三国演义》最差,但它以结构上取胜。《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说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写了诸葛亮的“笑”。你要捉水中的“大鱼”呀,这条大鱼就是——笑,很有味道,他在笑谁?(笑鲁肃,宽慰、幽默的笑)(笑曹操,讽刺的笑)学生的落脚点不一样(笑自己,很独特,事情成了,充满自信的笑)(笑周瑜,怎么读,诸葛亮把箭交给周瑜,心说:我气死你)品味笑里面的味道。跟品茶一样,龙井茶,女人喝的,我喜欢喝铁观音,因为它味浓呀,过瘾呀。每篇课文都有“大鱼”,你要下水去“摸”呀!
——诵读体味。
《威尼斯的小艇》,有这样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有七八米长,……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见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一书第29页)其中“轻快、灵活”之间为什么要用逗号,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诵读体会,如果不用标点或用顿号,诵读起来就会显得仓促、呆板,用上逗号就显得明快而活泼。这就是文字的节律。船夫驾驶技术特别高,背后写的是“人”,默读很难看出,读出来,探讨其中的味道。这样的语言很洗练。
——比较品评。
《荷花》文眼在“冒”,(见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一书第30页),一齐读三遍,好在哪儿?冒,能不能换一个字?怎么样地长,才叫冒?想象荷花是怎么样的心情?再读,仿佛像干什么?看录像,想象写话。带着感觉,再读,感觉完全不一样。人的情绪具有弥散性,人与文本蔓延开去,感情如水。在语言环境中通过比较和品评。诗意语文是模糊的,不要求精细,应该是模糊的。
——联系语境。
《小珊迪》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 (见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一书第29页)
诗意语文分四个层面的联系:让“跑”广起来、升起来、美起来。从文化、人化的角度去解读《小珊迪》,要了他的命的是正是这个“跑”字,把“往回跑”和“被马车撞”,联系起来,体会到什么?他为什么要跑?停留着一双怀疑的眼睛,不是“跑”要了他的命,而是“想法”要了他的命,其实做人要做人穷志不穷的人要了他的命。“我等了很久也不见回来”,等了很久,可能上当了,猜想什么?事实是被马车撞了。最后我承诺: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是什么让我作出这样的承诺。同情不够,而是敬仰——你要升起的感情,这是基于美的毁灭,是悲剧的力量。
——激活想象。
《万里长城》中有“成千上万”一词,它是抽象的词语,意义的空壳,人类的存在。不是这一个,那一个,而是很抽象的。怎么办?怎么教?需要想象?启发: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也是个老人,或是青年人,也许是男人,也许是女人,也许是中国人,也许是外国人,……写下来。交流后再读,脑子中就有了形象。这就是语文的诗意,诗意是可感的。古人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远”,你升起警觉去感受,那个孤寂,那个悲怆……这就是边塞诗,人面对着大自然的感觉。你再去读《红楼梦》,能读出很多诗意语文的策略。
——质疑问难。朱熹《朱子读书法》中,清人唐彪都有论述。见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一书第33页)
《江雪》,问题“为什么要钓鱼?老人真的在钓鱼吗?”
一孩子说他在锻炼自己的意志;
一孩子说我觉得他非常孤独,因为你看这首诗每句话的第一字连在一起是“千万孤独”;
一孩子说我觉得老人被雪景迷住了;
一孩子说我觉得老人是在钓一个春天,你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是智慧、这是心境、这是敞亮的情怀,这就是诗意语文。
在诗意语文中,质疑有两个基本的前提:第一,必须是真问题,第二,不管什么问题,都要是有价值的。没有思考意义的问题,比如词语什么意思?别提。
——切己体察。
——创设情境。
——转换语境。
《一夜的工作》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现在、过去……语言的意义不同,引读当中,创设新的意味。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我去查总理住的“西花厅”,最早是摄政王载沣的官邸,载沣权力所在,权倾朝野,大全独揽。继续查,西花厅后来成了袁世凯的官邸,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统。袁呆子,喜欢兵法。可想,当年的西花厅是多少富丽堂皇。“极其简单”,给何其芳强烈的反差,以作者的想象总理的办公室不至于这么简单。第一次进入办公室,“极其简单,一个不大……如此而已”再想写吗?再想看吗?没有了?一唱三叹,多有味道。(一唱:极其简单;三叹: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启发学生想象:过去可能会有什么?(让学生想象:……)现在,当它成为总理的办公室后,你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如此而已。古人说,大富大贵,富贵双全,总理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上,办公室应该有什么?但什么也没有,只有……
——移情体验。
《游子吟》,假如你就是这位母亲,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对即将远行的孩子嘱咐些什么?学生进入的过程,是他成长的过程。本质上是跟自己进行对话。孩子的精神结构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孔子“己所不欲施实于人……”仁,就是移情体验。
——提取积累。
《匆匆》“但不能平的我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感悟到对生命存在状态的追求,珍爱生命的诠释,可以启发学生对那些名言、警句的回忆(一寸……莫等闲……明日复明日……一日之际……)反过来,再读,你感受完全不同了?
——拓展资源。诗意语文要帮助学生开拓阅读的视野,丰富阅读的信息。
诗意语文的感性技术,肯定还有很多,我们要不断摸索、提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