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文艺青年
这曾在全世界发生过,现在也正在中国发生着。随着这个国家中产阶级增加,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中体味酸甜苦辣,社会中出现一种明显的反文化。在汉语中,这群人被称为文艺青年或文青,字面意思为“聪明、有礼貌,对艺术、文学和音乐等感兴趣的青年”。这是汉语中与人们爱恨交加的英文单词“Hipster”(二三十岁亚文化男女青年,崇尚独立思考、反文化、渐进政治,欣赏艺术、独立摇滚乐、创造力、智慧、幽默)最为接近的等价词。
典型的“文艺青年”是什么样的?百度百科有一篇关于该词的条目,其中引用了作家兼音乐人郭小寒的句子:“我觉得我是文艺青年,而且是很标准的文艺青年。我喜欢诗歌、小说、摇滚乐、Indie音乐(独立音乐)、欧洲电影、看现场演出、组织演出活动、做乐队、做杂志、撰稿、写诗、写乐评、书评、影评、拍照片、经营博客、养猫、种花、拼布(买碎花布后自创衣物)、做甜点、设计环保袋……”
这群人讲究、怀旧、文艺气,有点诗人的感觉。文艺青年的内心是精神至上的,但却生活在非常世俗、金钱驱动的中国,他们被贴上了高度个性化、浪漫、艺术鉴赏家的标签。
他们往往会成为中产阶级或上流社会,但却小心地与提LV、开宝马的暴发户划清界限。人们较少用他们的拥有物来定义这群人,更多地用他们的思考方式来定义他们。一位在北京工作的27岁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FayeLi略带轻度嘲笑的口吻说:“他们总是喜欢与别人不同。”
与hipster类似,文青强烈反对被贴上这些标签。“文艺青年”这个词可以将中国受众分为赞赏或嘲笑两类。最近新浪微博上出现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上海文艺青年地铁读诗”。
这条微博中贴出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三位女士穿着海魂衫、别着含羽礼帽。乘坐到一节拥挤的地铁车厢后,他们开始大声朗读一首关于自然的诗。一些评论者祝贺这些表演者,表扬他们的创意和勇气。但其他人称这段视频是“垃圾”或者表示“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似乎没有大的区别。
一名互联网用户认为这三名表演者做作,说“文艺不是走形式,是内容更是内心的感觉,把自己活在文艺里,无关年纪和性别。”这名评论者对于“文艺青年”的文化标志非常严肃认真。
一组病毒般传播的照片在新浪微博上被传发了超过7,000次,这组照片可能有助于说明“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的准确区别。这些照片描述了一些日常活动,如开车、写字和吃饭,每个活动都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普通青年方式、“文艺青年”方式和“二逼青年”方式。
虽然照片原意是搞笑,但是也犀利地说明了“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在定义上的不同。这组照片也显示这个国家中自称“二逼”的人与美国的hipster有共同点,至少在反文化这个根源上相同。
在美国,hipster主义在90年代的散漫人时代首次出现。散漫人是一群沮丧青年,困在低薪且无前途的“麦工作”中,对未来感到悲观。他们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并选择了前三十年中嬉皮士、抗议文化以及其他反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的反应是一起停止创造新文化,实际上就是不相信一切。
当然,公司化美国的适应性不断证明着自己,在过去的十年,我们看到hipster主义真正地进入到了美国的主流。从过去中吸取思想或从工人阶级中汲取营养曾经是一种反潮流,现在却是一种潮流。但hipster主义还是保留了一种品味——反抗,虽然显得有些空洞。
这些特点与中国的“二逼青年”相同。他们都是青年男女,没有多少寄托。正如这组照片所反映的,“二逼”喜欢做出一些无意义、故意弄巧成拙的行为,所有这些行为有时候看起来只是搞笑。
中国这些反文化背后是残酷的现实。最近发布的一份皮尤全球态度调查显示,中国81%的受调查者同意以下说法:“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外交政策》上月报告了该国的性别失衡—— 120名青年男性对100名青年女性——给该国的单身人士造成了巨大压力。那些寻找另一半的男士已经越来越明白只有拥有一套房子才能找到另一半,而“中国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现在是平均年收入的15到20倍”。
面对如此令人畏惧的社会压力,也难怪有些中国青年放弃了文艺和骄傲。曾经伤人的词语——“二逼青年”和屌丝,意思是“失败者”或“游手好闲的人”——现在已经被受到这些词语伤害的人接受,用于故意自我解嘲。这些词语为中国青年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竞争残酷的中国社会,这些青年不仅仅是落后,而是已经被甩出了竞争。
对于大部分的中国青年而言,在高速增长、急速前进的中国,成功的公式仍然未变:刻苦学习、努力挣钱、成为“房奴”、尽早结婚,最后生养子女。然后看着这个循环重复。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些目标难以实现,接受局外人的身份可能是最好的,也许也是唯一的生活下去的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