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强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02月01日
在教学的实践中,段力佩先生把他的方法总结为“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这种形象化的表述,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里,被教师们广泛传播和不同程度的借鉴。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在当时也融入了这“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之中,“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也由此成为了作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从作文教学的目的看,既然是“茶馆式”的,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是茶馆中茶客与茶客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必然是平等的、轻松的,又是愉快的、自由的。让学生在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也是段力佩先生致力推崇的。他认为,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没有乐趣,也就不可能有情感的投入;没有情感的投入,也就不可能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果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那么教学目的的达成也就无从谈起,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段力佩先生极力反对为了考试而作文,所以考作文在当时的育才中学被弱化、淡化,学校甚至不安排考试,也不安排考作文。今天看来,这样的作文教学目的似乎是天方夜谭。
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就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就坚决不做。段力佩先生要求育才中学的教师,必须以此为教学的出发点。
从作文命题看,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呈现的是“师→生”单向的指导、讲解、批改,即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永远是主动的传授者,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写什么,不写什么,都是由教师决定的。这样势必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对“写什么”的错位。
段力佩先生认为,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所以,当时育才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自主命题,互相命题,甚至学校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也采用这样的作文命题方法。学生有了自主权后,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爱好得到了呈现,特长得到了发挥。由此,有了各个不同年级层次的“作文天地”。
这是他们的世界,是一些教师往往难以想得到的世界。
由此,“师→生”单向的指导讲解、批改,变成了“师←→生”双向的交流,或者是师生共同的学习。
当然,学生的自主权是有一定限度的。教师的指导作用、领导作用,丝毫不能削弱。关键是怎样的“指导”,怎样的“领导”。
从作文批改看,由命题的自由,带来了批改的自由。段力佩先生提倡让学生互相交流作文,互相批改作文。交流的过程和批改的过程,也就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过程,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过程。
“把过程交给学生”,不正是今天我们提倡的教学新理念吗?
正因为这样,“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成为一种可能;正因为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正因为这样,“培养学生能力”有了重要的、有效的载体。
在“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方法中,教师努力创造着条件,发展着学生个性,促进着不同学生、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个性得以实现,得以发展。从实践结果看,学生通过自主以获得较多的直接经验和能力,个性的差异性、多元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呈现。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叶老说出了一个道理:教与学,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条原则。段力佩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也就是让学生“自治自理”,体现在作文教学中也是如此。
笔者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采访了几位当年的学生,他们在回忆中都觉得,当时“写得热闹”,“写得轻松”,从来不把写作文当作是“苦差事”。“我们当时最多的是写片断”,“写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我们喜欢与同学交流作文”……这些“过来人”的幸福回忆,对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仍旧具有思考的价值。
在当时的考试制度下,育才中学“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下学生的作文考试成绩,并没有与当时其他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相悖,恰恰呈现出了独领风骚的态势。
面对今天的教育现状和考试制度,“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还有没有生命力?与今天的教育理念是否相悖?能不能适应今天的考试制度?
其实,段力佩先生所创立的“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与今天的教育理念仍旧是十分吻合的。它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它依旧是我们今天的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关注学生这个生命体,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情感取向,把过程交给学生,还是我们今天教学的主旋律。这样看来,段力佩先生是一位“为人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学生如果能够经历作文学习的全过程,能够真实体验作文的乐趣,能够产生自己的亲身感受,那么,他们就会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把写作文看作是一种“折磨”。
今天,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重要的是要寻找如何把握教师领导与学生自由的度,如何把握平时作文训练与考试作文的关系,如何把握“凭兴趣”写作与“遵命”写作的关系。也许,我们可以从“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中获得一点启迪。
(作者为上海市育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