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雷颐 莫让心灵在黑暗中行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8 12:3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雷颐 莫让心灵在黑暗中行走

徐梅

图 / 姜晓明

  雷颐的履历表里,1978年写得分外详细。
  “这一年前3个月我还在当兵,中间退伍当了5个月工人,最后4个月成了大学生。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在这一年表现得太明显了。”
  起于草莽,这一代学者似乎注定要把眼光投向书斋之外,“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话题,总是忍不住想要发言”。
  历史随笔是他从书斋投向现实的集束光柱,在他凌乱的书房里,他笑呵呵地说,专业学术研究靠勤奋,而写随笔才是恣意并且“需要灵感”的一件事情。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常常令他想起案头研究中的旧人旧事,想起那些深藏于历史缝隙的矛盾、困惑和思考,2007年春天,他将自己几年来发表的历史随笔结集出版,取名《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高考英语连抄带蒙得了14分
  1977年初秋,雷颐作为一名维修飞机的地勤兵在福州军区空军服役。这时传来要恢复高考的“小道消息”。大家虽都将信将疑,却也忍不住奔走相告。消息最终得到确认,然而他所在的部队却没有名额,“那时我当兵已满3年,就动了退伍考学的念头。”
  1978年元月,他利用探亲假,在回家途中专门去到自己的出生地武汉,特地跑到武汉大学看了看。“学校美得像公园一样,许多大学生在专心读书、背书。”
  当年3月他顺利退伍。当兵前他是从河南叶县作为“插队知青”走的,退伍后就回到了离叶县很近的平顶山高压开关厂,在成品车间当车工。
  “我师傅是省级劳模,每天提前20分钟上班,我不得不比他去得更早。他每天推迟半个小时下班,我必须比他再晚走十几分钟。”
  每天午饭后有几十分钟休息时间,他就躺在机床旁边的长条凳子上背书,有时实在太困,背着背着就睡着了。“车间里机器轰鸣,面对面说话都听不清,却一点没吵醒我,实在是太困了。师傅肯定知道我的辛苦,也不喊醒我,几次都是车间主任把我推醒,醒后怪不好意思的。”
  一天,他忽然听一位也准备参加高考的工友说,有人得到消息,如果不参加英语考试就没有资格上重点大学,只要参加考试,哪怕是零分,也可以上重点大学。
  虽然他那时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还是赶紧跑到高招办,申明自己要考英语。
  英语考试前一天的晚上,他找到一位英语老师,请他把“紧跟华主席,进行新长征”和“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两句最流行的“政治话语”译成英语,背了又背。
  拿到试卷,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两句话。
  “试卷我一句都看不懂,好在还有不少选择题,我就乱选一气。跟我同桌的考生在卷子上写个不停,显得很懂的样子,周围的人就开始抄他的,我也抄了几句,但是抄的是什么,完全不知道。连抄带蒙,我的英语总共才得了14分。”
  不参加英语考试就不能上重点大学,最后也被确认为谣传。雷颐最终如愿成为吉林大学78级历史系学生。
  这一年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同他一样发生了重要转变,知青返城、右派平反、许多冤假错案得以纠正。“我们那一代人都是‘单位人’、‘政治人’,老百姓的生活深受时局变动的影响,因而个个都‘政治过敏’,报纸上中央领导的排名顺序,大家都背得滚瓜烂熟,稍有变化,都很关注。”

如果我们认真去读近代史
  学历史是为了“曲线救国”,他真正的目标是当作家,“我们这代人深受高尔基影响,认为搞文学创作更重要的是社会阅历,当时报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考古专业,图的就是大多数时间在野外,可以积累创作素材、增加社会阅历。”
  没想到考古专业录取分数非常高,他最终被历史系历史专业录取了。
  “一开始我的兴趣在外国史,后来上中国近代史,听着听着,就觉得80年代初那个环境跟近代中国非常相像,很有意思。都是闭关锁国了很长时间,突然开放,一下子有很多争论和迷惑。很快我的专业兴趣就转到中国近代史了。”
  在他看来,读中国近代史,对于理解中国现实极有帮助,“如果我们认认真真地读中国近代史,后来好多的不必要的争论曲折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
  《历史的裂缝》一书中有篇文章讲李鸿章修铁路,自1872年首倡,至1886年方才得到清廷正式批准,其间洋务派与保守派展开了铁路建设“姓共(和)还是姓君(主)”的大讨论。
  这篇文章是他做洋务运动研究的副产品,他常常会在书桌前产生时空交错之感,“现实和历史研究是可以互动的,因为现实总是历史的延伸。什么东西都要问一个姓什么,呵呵,这个情况,像不像‘文革’的时候,‘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无论什么事情,首先要问一个‘姓社还是姓资’?现在这样的争论恐怕还在。”
  他最近做的晚清电报局研究为这个争论做了一个风趣的补充,“保守派把电报和忠孝联系在一起了,用电报就是不忠不孝,因为用电报要在地下挖很深,这个东西是连通地脉的,惊扰地脉就会惊扰祖坟,这就是大不孝、大不忠。”

研究历史,局限于文本是非常危险的
  与多数历史学家静守书斋不同,雷颐总是热切地把身子探出窗外。开博客、写随笔、在报刊上撰写评论文章,甚至开设大众历史讲座,就差上“百家讲坛”了。
  徐友渔先生写文章称赞雷颐“会讲故事”,三言两语,便勾勒出那时情势,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由读者自己体味。
  在雷颐看来,把历史说给大众听,也是历史研究者的一种使命。“白寿彝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老先生1961年写的,1980年又拿出来发表,因为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就是有感于史学界不会讲故事,他号召大家向司马迁学习,‘要使我们的作品能吸引人,能让人爱看,才能发生更大的效果。’其实从古希腊起,历史都是以叙事为主,你把事情叙述清楚了,根本不需要你去下结论,读者自然就能体会。”
  在历史文本之外,他也提醒学界关注藏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记录。“研究历史一定要透过文本,局限于文本是非常危险的。”
  “有些比较年轻的学者,研究当代史的,他看到1958年《人民日报》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那些报道,说人民公社怎么好怎么好,然后就通过这个文本得出一些很可怕的结论,这真是很糟糕的。我们都知道,那时报纸上的宣传都是最冠冕堂皇、最正面的,你用这个来做研究,怎么能够知道真相?历史研究一定要透过文本,看看文本背后究竟是什么样?要看看这套理论究竟用来做了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他写过一篇文章叫《DV改变历史行为》,为当下百姓对历史记录的参与喝彩。
  “影像记录是最生动、最真实的,但是立场不同视角也不同。过去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种类似于官方视角的东西,但是DV给了普通人记录历史的可能。
  “我在凤凰卫视看到一个民间人士拍的DV,讲一个女菜贩如何在社区里偷偷卖菜,跟城管打游击,如何用赚来的钱维持家人的生计,拍得非常真实,这个里面有一种同情。呵呵,这个跟我们在新闻里看的,治理城市面貌,把无照小贩曝光的那种视角是完全不同的。往大了说,其实就是对历史的两种不同记录。”
  人物周刊挺佩服你们这代人的,被生活耽误了好多,但是后来都补齐了,像我们这种按部就班上学的,反而越来越没有爆发力。
  雷颐:有一句话叫“千顷地一棵苗”,实际上我们的成就是以大量同龄人的牺牲为衬托的。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下乡后没考上大学,回城很晚,岁数也大了,没什么文化,都是做着最差的工作,大多数早早地下岗了。我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特别强调绝对不能把少数的成功者作为这一代人的代表,不能忘记那些被牺牲掉的绝大多数。不能以少数人的历史来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历史,这是一种不公平,一定要警惕这一点。
  人物周刊您一直致力于历史真相的研究和传播,但是历史研究还有很多敏感地带,从您的角度来讲,怎么平衡这个尴尬呢?
  雷颐:从个人来说,我觉得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做而已。但是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考虑,我非常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放宽尺度。我写文章反复谈到遗忘历史、回避历史、篡改历史的可怕之处,“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这是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一句名言,值得我们深思。


雷颐
    1956年生于湖北武汉;1973-1974  河南叶县田庄公社张申庄大队插队;1975.1-1978.3  解放军空军航空兵14师41团机务一中队服役;1978.4-1978.9   河南平顶山高压开关厂成品车间当车工;1978.10-1982.7  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9-1985.7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1985至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要著作:《萨特》 、《取静集》 、《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雷颐自选集》 、《被延误的现代化》。翻译文集:《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唯科学主义》、《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与人合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1:43 , Processed in 0.0780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